聂宇做出了决断:“称王一事,便全权交予民政衙、礼学司来负责,其余各司务必要全力配合。”
聂宇也不是什么扭捏婆妈之人,之前不过是着相了,太过执着于前人的经验,有些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他都已经快打下两省了,就算不称王,清军也不会把他忽略掉,反而还可能会让天下人都看轻了汉军,觉得汉军都是胆小怯弱的义军,势力已经这么大了,还不敢跟清廷叫板。
反之,现在称王不但可以名正言顺,还能进一步统合安抚汉军内部浮动的士民人心。
别看汉军现在一路都在赢,地盘越打越大,可在不少士绅读书人眼里,汉军仍旧还是反贼,是在干着杀头的买卖,早晚会被清廷给灭掉。
称了王以后,可能这个想法还是不大会改变,但细节就会变得不样,之前的反贼变成了反王,可能还是会被灭掉,但万一要是成事了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称王不见得能得人心,但会让天下士绅读书人天然有所顾忌敬畏。
汉军的基本盘不在士绅,可不代表士绅的力量就不需要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天以后。
汉军正式在荆州府宣告天下,反清复汉大将军聂宇,准备登基称王了。
王号经过汉军众人的集思广益,最终给出了五个选项,分别为鄂王、楚王、汉王、明王、天王。
鄂王,顾名思义带有很强的地域主义,很明显是部分官员在迎合聂宇的籍贯在荆州,甚至这些官员也有许多都同为荆州籍。
楚王,稍微好些,同样也有很强的地域主义,但好歹王号贵重,可以囊括湖广大地,又是战国传承来的王号,也能镇得住场子。
汉王,迎合汉军的王号,同样也是寓意汉军是在反清复汉,而非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霸业。
明王,纯粹是有官员想要蹭一-波反清复明的大义名分,觉得前明在天下依旧很有政治市场,就连白莲教的教义里也还不忘有大明的旗号。
天王,这个王号听着有些草根,但细细斟酌下来,反而是几个王号里最贵重的。
天王,天子者也。
聂宇仔细看过之后,最终确定了汉王作为王号,应该说这个王号本身也是底下部分官员,得到了他的暗示以后才报上来的王号。
聂宇知道自己现在称王,未来也免不了要当皇帝,但他不想真的只做一个封建皇帝。
四十年后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便是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华夏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聂宇不想再造就一个极度强势的皇朝,实际上如果他未来参与到了世界争霸,打下的殖民地越多,那他的皇权就会越强势,这没办法避免,但也总得给后人留点什么东西。
刘骏等众官不晓得聂宇的心思,当下也没有反对,乖乖遵令,将王号正式确定为了汉王。
正好连军队建制都不用怎么改,还能体现汉军是在反清复汉,是为了天下百姓在举事起义。
聂宇的称王没搞什么隆重大典,因为实在财政紧张,度支司拿不出多少钱去大兴土木。
再加上聂宇的强烈要求,只是称王而已,没必要弄得比当皇帝还气派。所以只是简单改了王号,把大将军府略微重修一番,牌匾也换成了全新的汉王府匾。
称王当天。
各司官员前往汉王府朝拜汉王,聂宇也换上了崭新的一套汉王衮服。
“大王千岁!”
众官齐声呼喝朝拜。
聂宇抬手:“众卿免礼!”
“谢大王!”
众官再拜,接着起身。
这朝拜下跪是必要的礼仪,除了这次的朝拜下跪,还有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其余日常只要简单躬身行礼就行,汉军也不兴满清那套动不动就下跪。
称王结束,下一步就是正式建制了。
原来的汉军各司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现在无非就是进一步正规化。
秘书阁没有变化,连名字都没换,依旧还是作为直属汉王的顾问机构,只能针对军政大事建言献策。
吏铨司改组为吏部,吏铨司执掌吕志宏擢升为吏部尚书。
度支司改组为户部,林文昌擢升为户部尚书。
汉军司改组为兵部,王若愚为兵部尚书。
汉军司原下辖陆师府拆分,改组为陆师大都督府,水师府改组为水师大都督府,直属汉王管辖。
工商司改组为工部,姚宏毅为工部尚书。
刑法司改组为刑部,刑法司执掌戴毅为刑部尚书。
礼学司为礼部,顾景为礼部尚书。
邮传司改为邮传部,内也设尚书官一人。
都察司改为都察院,正式确立监察官吏贪赃不法之权。
民政衙改动最大,之前就被私下称为小内阁,现在也正式擢升改组为内阁衙。
第189章 秋风扫落叶
聂宇称王了,老爹聂杰人也不算太尴尬,给了个太上王的尊号。
夫人陈蕙兰理所当然,被册立为汉王后,丫鬟刘氏(幼娘)为新纳王妃,进入后宫。
刘骏作为新内阁的首辅,曾带头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刘氏只是丫鬟出身,堂堂汉王迎娶奴婢为王妃,未免太过不成体统。
聂宇一言给堵了回去:“丫鬟奴婢?我汉军治下,哪里来的奴籍?”
得,刘骏瞬间不说话了,他明白大王的意思了。
汉王都能迎娶曾经奴籍的丫鬟婢女做自己的王妃,那民间那些脱了奴籍,成为百姓的家丁奴婢就更不能被人看不起了。
看不起奴婢?
汉王妃曾经就是奴婢,汉王还公然说了没有奴籍,你想干什么?
反对汉王吗?
却说聂宇称汉王,汉军正式从之前的草台班子,晋升为一方反王诸侯。
原来的八司一阁一衙,正式改组为七部二阁一院,并分置陆师大都督府、水师大都督府。
另有增设宣传司、情报司,前者划归邮传部管辖,后者则由汉王府直辖,专司对外细作活动、情报获取等工作。
汉军的文官系统得到了完善,武将同样也没被忘掉,新增置的两大都督府,正是为了武将系统而设立。
之前,汉军的武将和文官虽然分的很明确,但在制度上依旧还是比较笼统。汉军司作为陆师、水师的总管司衙,得到了太多的军事权力,一旦控制不好,就可能让文官彻底压制武将。
文官没有统兵权力不要紧,前明的文官一开始也没有统兵权力。可他们同样也是先拿捏军队的后勤,再到一步步把武将从实际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里面挤了出去。
别问满清,他们不太一样,他们直接用满洲贵族控制所有权力。所以满清也比任何王朝都跟腐败黑暗,因为权力完全没有遏制,就会无所顾忌。
汉军地盘治下,所有具备番号的军队,包括水师、新兵营、讲武堂,全部划归水陆两大都督府管辖。
陆师大都督府,大都督暂时不设立,由聂宇这个汉王直辖。
水师大都督府,则任命水师第一师的主将,同样也是之前参与攻打武昌、汉阳二府,配合陆师封锁长江水道的雷大彪为大都督。
让这个莽夫去当水师大都督,也是实在没什么办法了。
汉军的水师太烂了,几乎就一个空壳子,然后就什么都没了。
战船都是民船改的,舰炮数量也不够,全是火器坊给陆师铸的炮借用的,兵员倒是有一万人,其中过半都是洞庭湖水匪转来的。
不过还好,水师烂归烂,穷归穷,但好歹也有了基本框架。
清军不动福建水师,那带了几门舰炮的汉军叫花子水师,在长江水道那就是无敌的存在。
比烂嘛!
只要敌人比我更烂,那我就是强。
聂宇称汉王,一切典礼从简,就用电台宣发了一下治下州府,而后就没什么了。
百姓还是之后的镇长、分田官、农民公会帮着宣传,才晓得头顶上有大王了。
“啥?汉王?啥叫汉王?”
“额,听说好像就是官老爷的上司,比那些官老爷大的多,专门管那些官老爷的。”
“那不还是大将军嘛!”
“诶呀,不是不是,老刘老胡,你们两个别不懂瞎几把胡扯行不?我问过我家读村小学的娃儿了,这汉王好像就是跟皇帝老儿差不多……”
“嚯!大将军当皇上了?”
“不是皇上,是汉王,应该叫大王……吧!”
“哈哈,那是好事啊!大将军是大将军,对咱们都这么好,大将军当了大王,那咱们的好日子不就能一直过下去了嘛!”
“不行,我得去趟镇上。”
“去镇上干啥?”
“拜菩萨啊!让菩萨保佑大将军……不,是保佑汉王长命百岁,那我们的好日子也能多安稳几不死十年呐!”
“老胡,你胡说啥呢!汉王是跟皇上一样的真龙天子,那是要万岁的,你让菩萨保佑人家百岁,不怕遭报应呐!”
“……”
汉军治下,各地的乡镇百姓,听闻了镇长、分田官、农民公会传达的大将军称王的消息,全都沸腾起来了。
他们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但知道了汉王就是跟皇上差不多,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还非常高兴。
因为之前的皇上,说是什么大清乾隆盛世,可他们却是一年到头都吃不饱饭,甚至还要卖儿卖女,最后沦为流民,到处游走乞活,一家人都饿死大半。
现在让大将军去做那“皇上”,那不就是他们的福报来了嘛!
大将军给他们分田,给他们减免赋税,还派了读书人帮助他们修路挖沟渠。让他们即使在夏天缺水,也能正常灌溉庄稼,不用为了几口水就几个村子大打出手,还带着他们开垦荒田。
到后头,大将军还下令官府出钱,给他们每个村子都修建一个村小学,村小学的名字是大将军亲自起的。
村小学的教书先生,都是官府出钱聘请,他们送娃娃去读书,不用交束脩。村小学甚至还额外管一顿午饭,就为了这顿午饭,聂宇都跟林文昌反复扯皮了好久。
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大将军对他们好,给他们饭吃,让他们能读书,日子有盼头,那他们自然会坚定拥护。
消息宣发出去不过几日功夫,就有地方衙门陆续汇报,有许多百姓都给官府拉来了自家种的蔬菜粮食。
这些百姓每个人拿的虽然不多,但合起来送东西的百姓太多。而且都是点名说送给汉王的,地方衙门官员不敢退,也不敢收下,只能请示上级。
等到消息送到汉王府,聂宇也是哭笑不得:“收下吧!再下一道命令,让地方衙门去劝导百姓,就说东西咱先收了,来年赋税折价减一成。”
内阁首席辅政刘骏拱手笑道:“遵王命。”
减免赋税,正好可以作为称王后的德政,还能顺便补偿百姓主动送来的粮食。
如此,官府没有太亏,百姓还能得到切实好处,汉王也得到了名声,一举多得了。
当然,这也是在于汉军的赋税,经过几番改革以后,已经变得很低了,百姓也压根交不了太多赋税。
就是新任的户部尚书林文昌,没高兴几天又要难受了,赋税直接减免一成。
虽然有百姓补充的粮食,但账不能这么算,一成的赋税减掉,对汉军的财政进项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相当于汉军在主动贴补百姓。
“给我们那位张天王的信书可都送出去了?”聂宇忽又问道。
刘骏说道:“已经送出去了,还有对湖湘瑶部的伪卫王蓝金龙,以及杀尽王所部,同样也都送去了信书,令其归附投降。现在算算时间,应该还在路上,倒是伪天王张正谟应该已经收到劝降信书了。”
聂宇称王建制,第一步就是动手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