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81节

  皇帝就来了一手“借力打力”:

  既然上天通过灾祸来警示朝廷施政有误,

  那朝堂衮衮诸公又怎么会没有干系?

  而大臣替君主接受惩罚,难道不是应有之理,符合儒家的忠义之说?

  总而言之,

  朕这个天子是不会退的,也不能退的!

  辅佐朕的大臣最好自觉一点,发挥一下臣子的本分!

  遵循这样的旧制,

  每当有人指责天降灾祸,是朝廷无道时,大汉就要献祭一个三公级别的高官,以彰显自己反省的诚意。

  其基本流程,便是高官先认错,再归家反省,若之后天灾平定,可随皇帝心思进行起复或者闲置。

  若之后天灾仍旧,那只能“自裁以谢天下”了。

  不过,

  匡衡可舍不得自杀,离开这花花世界,去往阴暗的冥土。

  他按照流程居家反思后,

  关中的水灾不仅没有平息,

  忧心忡忡的长安百姓,还传播起了“秋时将有大水”的言论。

  群臣都做好了上他家奔丧吃席的准备,却听说匡衡这个老东西,还厚着脸皮活在世上,甚至还因为久居不动,体型变得圆润了一点。

  这让他们纷纷感慨起“大儒不愧是大儒”。

  这般的气度,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王凤也更觉得这老家伙恶心了。

  好在没过多久,

  王凤终于摸到了匡衡的把柄,并令人将之揭露在了朝野面前——

  匡衡这个乐安侯,在朝廷为之划分封地时,明知官吏因记错了地名,而使其封地多出来了四百顷田地,却未上报朝廷,还理直气壮的向那些土地上的百姓收取田赋。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侵吞国家资产,以公肥私啊!

  这必须出重拳!

  于是,

  避开了儿子的牵连,

  撑住了天灾的压力,

  一心想要保住自己权位的匡衡,到底还是被免职归乡了。

  他在回家的路上,还愤愤的说道:

  “天下侵吞土地,圈占百姓为己用的,又不止我一家!”

  “我匡氏兴盛,这才多久?”

  “不过多拿了十八年的民赋罢了!”

  “那些世代的权贵,侵占的土地何止四百顷?私征的民赋又何止十八年!”

  “哼!”

  “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些官员为何要延缓赈济,任由灾民流散!”

  “不过是想趁着天灾,用低贱的价格夺取更多的土地,逼迫良民百姓卖身给他们的庄园做奴仆而已!”

  大汉的治理水平虽然随着皇帝的更迭,而呈现出同比例的下滑趋势,

  可底蕴终究还在,积累终究还在。

  中原的气候,也不像新夏那般酷暑难耐,一不小心就要热死人,逼得那里的百姓,只能选择在徬晚或者较为凉爽的春时出工服役。

  在大汉,

  压一压挤一挤,鞭子一抽命令一下,不论四季何时,都能抽调人手,去修缮水利。

  加上冥冥之中,自有鬼神调度,把握“磨练”力度的缘故,

  纵然水患不断,也不至于迟迟堵不住百姓哀嚎的嘴,将事情闹到荒疏朝政的皇帝面前。

  只是天灾易过,人心难通。

  那大片的,只要洪水一褪,便可以耕种的良田诱惑着贵人们。

  那四处奔跑、正为了一口吃食而祈求叩首的人口,也诱惑着贵人们。

  毕竟当今之世,

  大汉在册人口还不过六千万,

  却拥有着东至海东四郡,西拥西域都护府,北至长城,南跨南海的广阔国土。

  是以这人力资源,十分的珍贵。

  不管哪家的贵人,也喊不出后世那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话。

  朝廷也对治下民众,十分的重视。

  自秦朝以来,

  朝廷便多次派人下达乡里,行编户齐民之事。

  恨不得将所有人都纳入名册之上,让他们给自己缴税服徭役。

  这让世家大族们大肆圈养人口的行动,变得有些难度。

  好在老天爷开恩,

  让大汉拥有了元帝那样的圣明君主,

  让大汉又拥有了当今天子那样的朴质英主,

  为世家从这个国家中汲取更多利益,大大的开了方便之门!

  明面上,

  许多臣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忠义,展示自己的为官清正,对沉迷酒色的皇帝进行着劝谏。

  私底下,

  他们却多有祈祷之举:

  祈祷皇帝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被外力改变,

  祈祷皇帝的寿命能够长久一些,更好的施仁政于世家。

  ……

  “可你我身负这等名望,又有先人教诲,岂能对这般乱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长安城中,

  随着那“秋时发大水”的谣言传得愈发汹涌,乃至于刚刚担忧完水患赈灾之事的皇帝都有些相信,并在王凤的劝导下,动了造船避难,还要用朝廷名义,让百姓登墙壁躲避的想法时,

  乐昌侯王商当即气得拍案而起,并向前来拜访自己,寻求意见的友人孔光说道。

  王商,

  虽然同为“王”姓,

  但却出身于涿郡王氏一脉,是宣帝母亲王翁须的族人,也是大汉众多外戚中的一支。

  而王商其人,

  生性耿直刚正,对王孙贵胄之间的许多事,时常发出暴论,指责他们的贪婪无耻,这使得圈子里的人对其十分排斥。

  但凭借曾在先帝斥责刘骜贪玩时,对后者进行过维护的关系,使得登基为帝的刘骜为其颇为尊重和亲近。

  这让王商仍旧能坚挺的立于朝堂之上。

  孔光年少之时,

  听说过王商的性格和名声,却因为他人的搅和,没有与之深入往来。

  后面见得多了,木头脑袋开窍了一些,才知道王商这等人的可贵。

  于官场多次起伏后,孔光便同王商成了好友。

  他希望通过联合有气节、有理想,对大汉还抱有忠义之心的大臣,拨正那偏离的轨道,让大汉得以再现辉煌。

  当谣言扰乱了上下人心,

  凭借智慧和性格,也无法做出决断应对的孔光,便找到了王商,寻求他的看法。

  王商对此,只直接告诉他:

  “长安地势并不低矮,基本不会有水淹的风险。”

  “何况身为国都,水渠河道,向来都是疏通得当的,即便有洪泛而来,也不至于惊得天子乘船,百姓登墙!”

  “现在洪水未至,朝廷便要做这样的事,难道不会造成城中恐慌吗?”

  “人心若是因惧而生出险恶,那天灾不来,也要兴起人祸!”

  “我不能看着国家做出这等蠢事!”

  孔光听了他的话,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然后他便附和道,“那我和你一起劝谏天子,让他不要听从王凤的谗言!”

  说罢,

  两人便伏案写起了奏书,很快上呈给了皇帝。

  王商本人更是进入宫廷,面见皇帝,对其痛陈厉害。

  而皇帝对他的亲近,

  也让其在纠结之后,放弃了王凤的建议,并发出告示,安抚民众。

  等到秋天,

  果然没有迎来洪水,

  王商的名望因此得到了增长,还被高兴的皇帝任命为了新的丞相。

  王凤也对这个同姓之人,生出了大大的怨愤,认为王商是踩着自己,从而上位的。

  这是对自己的羞辱啊!

  明明双方有姓氏上的缘分,

  还有家族中的联姻,

  那王商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嫡亲侄儿!

首节 上一节 581/7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