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子杨任封赵王、杨伊封齐王、杨信为楚王、五子杨侊封越王,长女杨君君封为天泰公主,次女杨倩儿封晋阳公主。
其余百官、将士皆有封赏,萧夏同时下旨大赦天下,一时朝野欢腾。
萧夏在登基后的次日,举行了第一次大朝,天刚亮,随着紫微殿云板声叩响,三百名七品以上官员沿着龙尾道走上大殿。
四名太阁大学士走在最前面,高颎、苏威、萧琮和元孝矩,在他们身后是五名相国参知政事,刘文静、张云秋、裴文安、萧瑀和裴矩。
再后面是尚书、侍郎、九卿等等,萧夏用人要考虑功劳、资历、才能,还要考虑派系,要尽量做到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职务,一个是吏部侍郎,由魏征出任,一个户部侍郎,由房玄龄出任,萧夏也恪守承诺,封房彦藻为刑部侍郎,叔侄二人同为侍郎,也算是一段佳话。
还有一个黄门侍郎,从三品,这是负责审核圣旨和政令,关系重大,由虞世南出任。
主管御史台的御史大夫由张亮出任。
萧夏保留了内卫和枢密院,内卫都统制、大将军还是由李鹿鸣担任,她是朝中唯一的三品女高官。
枢密使由裴文安出任,裴文安同时兼任兵部尚书,但真正的军权是在萧夏手中,这点和隋文帝一样,虎符和调兵军牌都在天子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行大礼叩拜,萧夏摆手道:“各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除了四名太阁大学士有座位外,其他百官都是站立。
萧夏这才缓缓道:“一般新朝建立,万机待理,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变的只是礼制,政务实质不变,今天第一次大朝主要为以后大朝定下规矩,务求简化、务实,反对冗长、繁琐,下面请刘相国给大家说说一个新税制变革。”
刘文静出任中书令,负责草拟各项政令和旨意,所以叫令出中书,刘文静同时还主管吏部。
虽然名义上萧夏是隋朝第三代君主,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他是开国君王,所以萧夏在很多方面他要以身作则,把规矩定下来,尤其是相权和君权的界线,这是历朝历代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一旦把君权和相权的界线明确下来,萧夏的子孙后代就能长治久安。
刘文静站在丹陛前高声对众人道:“众所周知,我们盐税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在实施盐税的同时也对户税和田税进行了减免,经过十年运行,我们得到了充分的经验,按照皇帝陛下关于休养生息的要求,经过资政堂通过,以及皇帝陛下批准,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全面取消户税三十年,田税为三十税一,仅对土地所有者征收。”
这其实就是摊丁入亩了,只对田产者征收低额田税,无田产者以及城市居民都不征税了。
一方面是为了休养生息,恢复战乱破坏的国家经济和百姓人口。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滋生人口,虽然还没有明确数据,但隋朝人口至少减少了一千万左右。
大朝只开了半个时辰就结束了,退朝后,百官们纷纷走出大殿,开朝会其实意义不大,更多是一种仪式,也是百官最怕的事情,不仅天不亮就要出发,睡眼惺忪,而且一站就是两三个时辰,谁也受不了,最后扯皮一通,什么大事都解决不了,还是得相国们私下沟通协调。
所以萧夏就作出了规定,大朝十天一次,不得超过一个时辰,平时各官署在辰时正点卯,也就是上午八点,你只要八点前出现在座位上,那就没有问题了。
这个规定就对中老年官员特别友好,要不然官员们半夜三更就得起床,全家都跟着折腾。
裴矩走出官署,一名侍从上前躬身道:“裴相国,陛下召见!”
裴矩点点头,“我这就去!”
裴矩是尚书左仆射、礼部尚书,主管祭祀、教育、外交等等事务,不多时,裴矩来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依旧是从前天子杨广的御书房,他等候片刻,一名小宦官出来道:“裴相国请进!”
裴矩匆匆走进御书房,只见刘文静、张云秋和裴文安也在,刘文静虽然是右相,但他同时也兼任吏部尚书,所以他又被称为吏相,张云秋主管户部,他是财相,裴矩是礼相,裴文安是兵相,萧瑀是门下侍中,主管规则,有权封驳各项政令和旨意。
很多规矩都是从江南总管府那边延续过来,和以前的朝廷不太一样,比如圣旨和政令就是从前的晋王令和尚书行台令,圣旨必须要政事堂先讨论通过,上面有中书和门下大印,这才能交给天子审批,天子批准同意后草拟圣旨,最后还要由门下省的给事郎进行合规性审核,审核无误后,圣旨才能发出去。
门下省的一个官衙叫做给事中,黄门侍郎出任主管,由十六名给事郎组成,八人管进,八人管出,严格进行合规性审核,比如应该由天子决定的重要政务,只由相国批准了,那这道政令就发不出去,给事郎就会直接封驳,重新走流程上报天子。
同时给事郎从一开始就对各项政务进行了分类,哪些是部门审批的,哪些是宰相审批的,哪些必须上报天子,如果有紧急军情,直接交由天子决定了,也要在事后由枢密院提交给给事郎进行合规审核。
给事中的存在对规范朝廷权力有着极大的好处,大大减少了各种扯皮,也明确了官员的权责。
裴矩行一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裴矩长期主管隋朝的外交,多次出使突厥,对突厥了解极深,这也是萧夏今天召见他的原因。
“裴相国,我们正在讨论盐税的推广实施,又提到了对私盐的控制,朕想知道,突厥和其他游牧民族盐的来源,裴相国了解吗?”
“启禀陛下,微臣略知一二,突厥盐源主要是来源于贸易,我们修建长城,一方面是防突厥入侵,其次就是防商人走私,从魏晋以来,我们对草原并不禁盐,所以盐基本上没有走私,都是通过各处贸易互市输送到草原,这是突厥最主要的盐源。
再其次就是从东胡那边输送过去,从前高句丽也大量向草原输出海盐,这条渠道已经没有了,最后幽州商人也会走军都陉向草原卖平州盐,估计现在是大头。”
萧夏沉吟一下问道:“突厥占领了盐川郡,影响有多大?”
第740章 釜底抽薪
裴矩微微笑道:“陛下去过盐川郡的卤水池吗?”
萧夏摇了摇头,刘文静和张云秋也表示没有去过。
裴矩又道:“当初文帝曾告诉启民可汗,让他把河套还回来,朝廷把盐川郡盐池给他们,但启民可汗没有答应,这件事是微臣去和突厥谈的,为此,微臣三次去了盐川郡卤水池,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肯答应?”
“为什么?”萧夏好奇问道。
裴矩微微笑道:“盐川郡的卤水周围方圆百里寸草不生,要想煮盐,首先得大量运柴木过去,突厥到处都是草原,哪里有柴木?要么就只能从几千里外运送柴木过去,要么就从我们手中买,可是北方哪有多少木柴卖给他们。
还有一个极重要原因,盐川郡的卤水湖杂质太重,煮成盐后不光咸,而且奇苦,非常影响口感,长期吃这种苦盐,体质会变得很差,所以草原人购买盐川郡的盐也是用来锻刀,而不是食用,突厥虽然也需要淬刀的盐,但用河套来换,他们觉得不合算!”
萧夏沉思片刻道:“所以幽州商人是突厥最大的盐源吗?”
裴矩点点头,“陛下,可以这样说,目前幽州是突厥最大盐源!”
“那么河西呢?”
萧夏又问道:“河西会不会是他们的一个盐源,通过大斗拔谷把西海盐湖的盐运往草原?”
裴矩笑道:“殿下,距离太远了,相距几千里,运输非常困难,更关键是那边已经没有盐出产,薛氏父子把所有盐民都迁到陇右,西海盐湖周围都是千里无人区,谁来给他们煮盐?就算有牧民少量煮盐,也只够本地食用,哪里能输往草原,殿下,煮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突厥人只会享用现成的东西,他们不会组织生产。”
萧夏点点头,“裴相国请坐!”
虽然向裴矩问完话,但萧夏并没有让他退下,而是一起加入议事。
萧夏对三人道:“我们灭刘武周已经引发了突厥的反弹,突厥已经派人来和我们谈判,使者已经抵达马邑郡,正向洛阳而来。
朕估计他们的意思,是要我们承认突厥对河套、朔方和河西的占领,突厥会支持我们统一天下,这种谈判朕当然不会答应,所以朕决定,用水军直接攻占北平郡,断了幽州盐商的盐源,也就彻底切断了突厥人的盐源。”
刘文静笑道:“卑职先或建议水军同步进攻窦建德的渤海军盐场,同步断了窦建德的盐源,趁冬天来临之前下手。”
虽然河北几乎都靠渤海,但并不是海边都产盐,产盐之地就两个地方,一处在渤海郡北部的盐山县海边,那边集中生活着数万盐民,另外一处就是北平郡盐场,也有两万盐民。
一旦萧夏派水军把这两座盐场占领,窦建德和罗艺都要跳起来,更不要说突厥了,小小的盐就成了最犀利的武器。
当然,还要双管齐下,把民间存盐掏空。
河北乐寿县是窦建德的都城,原本只是一座中等县城,但在窦建德的经营下,现在已是一座大城,人口近十万,大部分都是将士家属,商业十分繁荣。
在城东有一条河流是漳水的支流,两岸全是仓库,官仓在北岸,民仓在南岸,囤积着各种物资。
在乐寿城内,雷氏这两个字随处可见,雷氏酒楼、雷氏客栈、雷氏骡马行等等,雷氏其实是窦建德小妾,小妾得宠,父兄就跟着发达了。
小妾的父亲叫雷荣生,原本是个开布店的商人,女儿得宠后,雷荣生的商业王国迅速扩大,成立雷氏商行,得到了很多独门生意,比如给军方提供各种物资。
雷荣生同时也是河北唯一的盐商,窦建德也学习江南,对盐实施管制,但又有所不同,窦建德把所有小盐商全部取缔了,只留下一个最大的盐商雷氏盐行,盐行自然获得巨额利润,这些巨额盐利窦建德个人能分到一半,这就是和江南道不同之处。
另外,窦建德其实也向突厥大量供盐,获得突厥的战马支持,罗艺也默许这些商队过境,他本身也是投效突厥,获得突厥的支持。。
所以裴矩说得也不完全正确,不光是幽州向突厥供盐,还包括窦建德。
这天上午,雷家商行来了一个大客户,可以支付黄金的客户,能用黄金支付,当然是雷家最欢迎的贵客。
雷荣生的长子雷聚德亲自接待了这名贵客,贵客是来买盐的,有多少买多少?当贵客暗示自己是从长安过来,雷聚德立刻明白了。
“不知贵客能出什么价?”雷聚德问道。
“每石两贯钱!”
河北的盐是粗盐,杂质含量很高,咸度也不够,一直卖得比较便宜,每斗一百二十文,折合十文钱一斤,正常市价,每石盐也就一千二百文钱,对方却多给八百万,一下子让雷聚德眼睛都笑眯了。
他连忙问道:“不知客官要多少?”
“有多少我要多少,但我赶时间,三天内我必须要运走,否则就会在黄河被拦截。”
雷聚德连忙向父亲汇报,雷荣生点点头,“听说晋王用盐卡住了唐王的脖子,他们也只能向我们求助了,我们仓库有多少盐?”
“目前有两万石!”
“两万石他们吃得下吗?”
“他们说远远不够,有多少他们要多少,用黄金支付,父亲,黄金啊!”
黄金在天下大乱时,一直就是最稀缺的财宝,雷荣生也着实动心了,他很清楚,窦建德迟早会被晋王灭掉,雷家的财富也早不保夕,但如果财富是黄金就不一样了,黄金可以藏匿起来,将来留给子孙。
按照黄金市价,二十贯钱兑一两黄金,他们的两万石盐只能兑两千两黄金,稍微少了一点。
“我们盐山仓库还有多少盐?”
“倒是还有十几万石,但对方三天内就要运走,等不了。”
雷荣生眉头一皱,“这么急?”
“他们是走黄河,估计他们在巡哨船队中有认识的人,正好这几天当值,能让他们过去,过了这几天就不行了,他们说可以下次再买!”
雷荣生摆摆手,“俗话说,福不双至,做大买卖说下次都是糊弄人的话,好事情就只有一次,过了村就没这个店了。”
雷聚德小声道:“孩儿倒有个办法,向官仓借盐,先把这笔钱赚了,然后再从盐山库提盐还给官仓就是了。”
“这个办法不错!”
雷荣生欣然道:“官仓有多少盐?”
“我问过李参军了,有八万石盐。”
雷荣生心中迅速盘算,全部借来就是十万石,卖价二十万贯,正好折合一万两黄金。
一万两黄金啊!把它藏匿起来,自己的子孙后代就能一直享受荣华富贵了。
“他们保证能拿出黄金?”
“父亲一手交黄金,一手交盐,这是咱们的地盘,还担心什么?”
雷荣生下定决心道:“把官仓盐全部借过来吧!保证七天内还给他们,”
雷荣生又低声嘱咐儿子道:“给李参军一些好处,这件事就不要让窦建德知道了,记住了吗?”
“孩儿明白!”
雷聚德心中很清楚,窦建德一旦知道就要分走五千两黄金,绝不能让他知道。
第741章 连环盐计
入夜,数百艘拖船停在河边,五百名押船武士和数百名民夫一起,将一袋袋官盐和私盐搬上船,足足忙碌到五更时分,十万石盐全部搬上了船。
仓库内,长安来的李姓商人将十口大箱子打开,雷荣生亲自带着五名账房验收黄金,全是二十五两一锭的黄金,足足有四百锭。
都是官方铸造的真黄金,没有问题。
雷荣生笑得嘴都合不拢,抱拳道:“李兄,期待我们下次继续合作,别的方面也可以,不光是盐,粮食、油料等等。”
李贵客点点头,“明年开春后,我还会再来,那时可能就要买粮食了。”
“好说!好说!”
李贵客上了船,三百艘拖船起航出发了,插上雷家给了免检旗帜,沿途关卡都不敢盘查。
这位李贵客真实身份是大隋盐铁监副使李恢,他可不会老老实实沿着永济渠进黄河,时间太长,对方会发现上当拦截,他们的方案是到清河郡历亭县,立刻折道向平原县,这里距离黄河不到百里,有一条古运河,穿过平原县后便直接驶入黄河,大船不行,但他们这种平底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