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90节

  不多时,房彦藻冲了进来,他一直就等在军衙外,刚才他无意中看见郝承远,他猛然意识到不妙,郝孝德要投降了,窦建德肯定会改变主意全歼瓦岗军。

  “王爷,这是晋王安排的大计,你不能破坏!”

  窦建德一怔,“你在说什么?”

  房彦藻也豁出去了,“王爷,让瓦岗军去河东是晋王安排的战略,是为了逼迫李渊从巴蜀撤军,请王爷不要攻打瓦岗军,让瓦岗军顺利入河东,若王爷破坏了晋王的大计,恐怕晋王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王爷。”

  窦建德愣住了,他看了一眼三名军师,三名军师也呆住了。

  半晌,窦建德问道:“李密知道吗?晋王让他去河东的意图?”

  “他知道,晋王给了他一封信,信中写得很清楚,晋王攻破虎牢关,把王世充牵制回去,给瓦岗军进河东创造条件,我家主公愿意配合晋王入河东。”

  “原来如此!”窦建德这才知道王世充撤回洛阳的原因。

  “让他在院子里稍候!”

  士兵把房彦藻带到下面的院子里,窦建德负手来回踱步,他在想一件事,他昨天得到消息,晋王在白马屯兵八万,大量船只调集白马,难道也和这件事有关?

  这时,宋正本小声道:“王爷,恐怕晋王在白马集结大军,也是在警告王爷。”

  窦建德长叹一声,“为了争夺巴蜀,竟然安排瓦岗军入河东,这局棋下得还真大。”

  不害怕晋王那是假话,窦建德也一样畏惧,生怕萧夏先来攻打自己。

  这一刻,窦建德下定了决心,也罢,让瓦岗军入河东,拿回自己该拿的东西,他吩咐道:“请房先生进来!”

  很快,房彦藻又回来了,窦建德缓缓道:“让你家主公去河东吧!我不会阻拦他,但郝孝德之事,他也不要管了!”

  果然,李密说话并不算数,魏、汲两郡他没有交给窦建德,当然,这里面有原因的,原因是四当家郝孝德坚决反对去河东发展,他理由也很简单,将士们都是中原人,让大家背井离乡去河东,士兵们的家人怎么办?

  这话说的,好像他们还能杀回中原似的,所以郝孝德也只是拿这个做借口,根本原因是郝孝德也想独立了。

  窦建德已经表态支持他独立,郝孝德当然不可能再去河东,寄于人下。

  李密最终同意了郝孝德的请求,同意他的三万军队留在魏郡和汲郡,又留给他五万石粮食。

  李密率领十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了。

  张须陀率领三万军队在拿下襄城郡后便一路西行,这天,大军抵达了淅阳郡最北面的朱阳关,这里是伏牛山脉横贯,淅水穿过伏牛山,留下了一道长数十里的峡谷,峡谷的尽头正是朱阳关。

  很快,几名斥候从峡谷里出来,躬身道:“启禀将军,峡谷内荒无人烟,官道上已经长满了草,已经很久没有人走了。”

  “峡谷内情况如何?”张须陀问道。

  “回禀将军,峡谷宽约一里,长约三十余里,一边是很浅的河水,一边是官道和树林,还有些农田。“

  “有农田?”

  张须陀立刻敏感问道:“那应该有农户!”

  “我们也找到几座破烂的农舍,已经废弃很久,农田里也长满杂草。”

  张须陀叹口气,找不到人,那就不知道关隘内的情况了。

  “关城如何?”

  “回禀将军,关城长大概一里,高两丈,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有两座城门,一座正门,另一座是很低矮的水门,没有护城河。”

  “关城上守军呢?”

  斥候迟疑一下道:“将军,我们没有看见守军。”

  张须陀一怔,“是一座空城?”

  斥候连忙摇头,“不像是空城,有旗帜,有嘈杂的人声,但就没有看见士兵。”

  这种情况张须陀遇见过,关隘长久无人经过,也无战争,士兵都懈怠了。

  张须陀点点头,自己有三万大军,还用管对方守城军有多少?

  他当即喝令道:“传令原地休息,三更时出发!”

  三更时分,两万大军开始列队进入峡谷,张须陀在谷口留了一万军队,防止被敌人堵在峡谷内。

  距离朱阳关还是三里,大军停止前进,张须陀派手下大将余汉率领五百精锐突击登城,在他们身后三百步外埋伏着三千接应士兵。

  一旦五百士兵登城,三千军将即刻冲上去支援。

  但在五百士兵的前面,还有五十名斥候军,他们才真正的核心中核心。

  张须陀举起千里眼向城头望去,三里外的城池近在咫尺,张须陀依旧看不见任何守军,根据监视关城的士兵汇报,他们从天擦黑到现在,依然没有任何士兵出现在城头。

  这就很奇怪了,不过张须陀很谨慎,他还是下令用正常的方式夺取关城,哪怕是一座空城。

  朱阳关城墙高两丈,城头上依旧看不见守军,几名士兵将绳梯甩上城,前端精准地套住了城垛。

  士兵们开始攀着绳梯迅速上升,渐渐到了城头,一名士兵探头看了看,向下摆摆手,表示城头上无人。

  五十名士兵一个接一个跳上城头,紧接着五百名士兵也冲上来,搭上梯子迅速攀城了。

  五百名士兵上城了,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激战,张须陀心中产生了怀疑,难道自己判断错误,这本来就是一座空城?

第713章 风声鹤唳

  张须陀虽然没有判断错误,但也离错误不远了,关内只抓到一百名士兵,他们聚在一起赌博,被从天而降的五百士兵全部抓捕,没有逃走一人。

  很快,隋军便审出了结果,审问官向张须陀禀报道:“启禀将军,关隘原本应该有三千人,是从淅阳郡北逃的朱灿军,王世充不准他们去洛阳,便让他们守朱阳关,十天前,他们耐不住苦,朱灿便率军去了卢氏县,只留一百人守关。”

  张须陀着实有点头大,原以为拿下朱阳关就等于拿下了弘农郡,没想到节外生枝,守关士兵擅自去卢氏县了。

  张须陀留一千人守关,他率领大军继续疾速北上,次日中午,大军抵达卢氏县。

  三万大军在十里等候,很快斥候来禀报,城门开着,只有三十余名守军,都在城门口,城头无人,城外官道两边都是卖菜的农民。

  张须陀笑了起来,居然没有任何防备,看来和朱阳关一样了,这帮家伙是要钱。

  他当即进行部署了,两百名士兵乔装成商人,牵着大群骡子向南城门而去。

  如果不是为了捞取油水,城门甚至连守军都不会有,朱灿得不到王世充的重用,索性彻底摆烂,整天在城内寻欢作乐,他们的手下士兵也整天敲诈勒索,骚扰百姓,上酒楼、下妓院也一文钱不给,看见什么好东西就直接抢,才短短十天时间,便民怨沸腾,百姓苦不堪言。

  南城门外有三十几名士兵,他们忽然看见大群骡子商队来了,顿时兴奋万分,争先恐后奔上来,大喊大叫,“把货卸了,把钱拿出来!”

  两百士兵没想到对方居然会主动迎上来,他们当即将三十几名士兵团团包围,乱刀将三十余名士兵全部砍死,城门外卖菜的百姓吓得一哄而散,两百士兵冲了上去,控制了南城门。

  远处一里外的三千士兵看得清楚,他们立刻向南城门奔跑而来,这时,南城门上燃起了三堆火,这是信号,城门拿下了,张须陀的大军也发动了,从三里外向县城奔来。

  大街上到处是成群结队的兵痞,以敲诈勒索为乐,忽然发现南面冲来无数隋军士兵,兵痞们吓得掉头便逃,事实上,他们逃不掉了,隋军已经抢先控制了南北城门。

  很快,数万主力大军也杀进了城内,军营内乱成一团,有人要投降,有人要拼命,一万隋军将军营团团包围,军营内士兵终于承受不住压力,一队队士兵举手出来投降。

  隋军杀进了军营,他们很快解救出数百名年轻女子,女子哭哭啼啼向军营外走去。

  大将余汉目光锐利盯着每一个女人,他们没找到主将朱灿,便怀疑朱灿躲在女人群中。

  忽然,余汉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女人,脸上涂着浓妆,用袖子遮遮掩掩,余汉一眼便看见了这个女人粗大的喉结,他立刻给几名士兵使个眼色,士兵们会意,从后面绕了过去。

  几名士兵趁这个女人不注意,猛地从后面将女人扑倒,四周女人惊慌大乱,尖叫着四散奔逃。

  这个女人正是朱灿,他化妆成女人想趁乱逃走,只是时间太仓促,脖子没有遮住,露了马脚。

  朱灿力大无穷,猛地将两名按倒他的士兵甩开,正要翻身,又有五名士兵扑上去将他死死按倒,朱灿拼命挣扎,这时,一把锋利的战刀顶住他的后颈,余汉冷冷道:“再反抗,一刀斩断你的脖子!”

  朱灿不敢动了,士兵们趁机将他手脚捆绑结实,像捆粽子一般,将他勒成一团,披头散发,嘴也堵住了。

  还有几百名士兵躲在城内,不在军营里,张须陀下令全城搜查敌军,这些士兵作恶多端,躲进民房,纷纷被举报,一队队士兵从民房将敌军揪出来,还有一些人拿百姓做人质,隋军士兵却不管什么人质安全,冲上去乱刀将这些士兵砍死,事实证明,只要敢下狠手,人质反而安然无恙,冷兵器时代,想杀一个人也不是那么容易。

  到了下午,朱灿和他的三千士兵全部被抓住,张须陀下令将朱灿和三千士兵押上城头斩首示众,顿时满城欢腾,吃人魔头朱灿在弘农郡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拿下弘农郡,张须陀立即打通了军粮通道,五天后,从南阳郡过来的一万头骆驼运送五万石粮食抵达了卢氏县。

  三月的长安,一股不安的情绪打乱了长安的平静,有一条小道消息在长安迅速传播,二十万瓦岗军杀进了河东,三人成虎,传闻越来越玄,最后变成了五十万瓦岗军占领了河东全境。

  下午时分,两辆马车停在了独孤府门前,元孝矩和元寿各自下了马车,向台阶上走来。

  独孤武都在门口等候,抱拳道:“两位前辈,家主在后堂,请随我来!”

  元孝矩和元寿面色沉重,快步来到后堂,独孤陀已经在堂前等候。

  “我知道两位为何事而来,请到堂上一叙!”

  三人进了内堂坐下,元孝矩急问道:“这么说,河东的传闻是真的?”

  独孤陀点点头,“确实属实,瓦岗军已经在十天前杀进了河东。”

  “啊!”

  元氏兄弟面面相觑,元寿急道:“那现在是什么情况?对方有多少军队?唐王打算怎么应对?”

  独孤陀犹豫一下道:“我只知道对方在攻打太原城,这是三天前情况,现在什么情况我也不知,至于对方兵力约十六七万左右,但沿途投降了不少官兵,现在肯定超过二十万了。”

  “我们出兵了吗?”元寿又追问道。

  独孤陀点点头,“唐王昨天已任命宇文成都为征东将军,率三万大军赶往河东。”

  元孝矩心都凉了,昨天才出征,现在才到哪里?离蒲津关还远,他焦虑万分道:“唐王怎么会反应这样迟钝?而且才三万人,对方可是李密,有二十万大军啊!”

  独孤陀叹口气道:“屋漏偏遭连夜雨,金城郡通守薛举造反,十几万大军在陇右攻城略地,唐王已命李世民和屈突通率八万军去围剿薛举父子,长安只剩五万军队,能出三万已经不错了,总不能把千牛卫和武侯卫也调去战场吧!”

  “那别处的军队呢?”

  独孤陀摇摇头,“别处还有多少军队?萧关的两万军队,上洛郡的三万军队,潼关的一万军队,要不然就只能把李孝恭的八万征蜀军调回来,可是现在巴蜀勉强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旦调军回长安,恐怕成都就保不住了。”

  元孝矩呆了良久道:“怎么会变得这么狼狈,和我们之前的计划完全不同啊!”

  独孤陀长叹一声,“关键是巴蜀计划不顺,跟晋王争夺巴蜀,我们占据下风了,在巴蜀遭遇挫折后,各种情况都不顺了。”

  三人都沉默了,根子还是晋王的竞争失利,一旦晋王拿下巴蜀,他就控制了大半隋朝,形势对唐王相当不利。

  这时,元寿想起一事,连忙道:“李密可是我们关陇贵族安插进瓦岗军的,孤独老弟不能劝劝他吗?”

  独孤陀脸上充满了苦涩的笑意,“李密野心太大,他已经不受我们关陇贵族控制了,我给他写过信,他根本就不理睬我了,但凡他还有一点点关陇贵族的意识,他就不会侵占河东。”

  就在这时,管家在堂下禀报,“启禀家主,唐王召见,请元家主也一并前往!”

第714章 四面楚歌

  元孝矩和独孤陀匆匆赶到了唐王府。

  唐王府并不是李渊的住宅,而是李渊真正的权力机构,军政一体,比萧夏的晋王府还要集中,萧夏的晋王府只是重大事件决策机构,军事指挥机构以及情报机构,但各种政务执行机构却是由江南道总管府负责。

  唐王府则是把晋王府和总管府集为一身,而朝廷只是摆设,没有半点权力。

  李渊在贵客堂接见了两位家主,实际上关陇贵族对李渊也颇有微词,李渊在夺取关中后,论功行赏,朝廷内大量官职都由关陇贵族子弟担任,包括政事堂的五名相国,关陇贵族就占了四人。

  但很快,关陇贵族就发现自己被愚弄了,充斥着关陇贵族子弟的朝廷并没有半点权力,政事堂相国只是空架子,而真正有权力的唐王府却没有几个关陇贵族子弟,基本上都是名望世家子弟,独孤纂和元弘嗣都先后辞去了政事堂相国之职,以表示对李渊的不满。

  当然,李渊也给出了解释,这只是暂时的,等他登基建立新的王朝后,就会把朝廷和唐王府合为一体,届时保证关陇贵族在政事堂的相国名额不会少于两个,这才勉强安抚住了关陇贵族。

  李渊原本计划拿下巴蜀后就以大隋的半壁江山建立新王朝,可是现在的局势距离新王朝计划不但没有靠近,反而急速后退了,巴蜀只拿下一小部分,陇右丢了,河东居然也丢了,只凭关中和关内两地,他怎么建立新王朝?

  现在李渊遇到了大麻烦,他的三十万军队快支撑不住了,士兵们不是能吃饱饭就愿意为你卖命打仗,不光有粮食,还要有军俸,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比如土地。

  军俸制度非常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你是正规军还是乱匪,各地割据势力为什么几乎都是乌合之众,很容易就能剿灭,关键就是因为他们本质是乱匪,没有军俸,只能保证士兵吃饱饭,然后再靠一个抢掠发财的预期来维系,一旦这个预期破灭,军心就崩溃了。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不可能得到世家豪门的支持,他们没有税收维持军队,他们就只能靠抢掠屠杀,这就是每逢战乱就会导致生灵涂炭的真正原因,不用去美化这些农民起义军,黄巢的军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豪门大户是他们的财源,底层百姓是他们的军粮。

  所以每个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造反,最后都是地主阶级取得胜利,原因就在这里,地主阶级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证军队运转。

  朱元璋的成功是特例,因为他的对手是异族,他是得到了汉民族的广泛支持,朱元璋的本质是民族英雄,而不是农民起义军领袖。

首节 上一节 390/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