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86节

  瓦岗军撤走,王世充随即派大将刘长恭重新夺回洛口仓和虎牢关,洛口仓的五百万石粮食虽然只剩下一半,兴洛仓和含嘉城也有大量粮食,王世充倒也不心痛,只要瓦岗军撤退就行,他要集中兵力对付李渊的东征大军。

  秋末冬初是难得的短暂安定期,各地诸侯都停止了战争,进入休战期,开始练兵过年。

  萧夏也同时迎来几件大事,首先是小眉和张乔先后产下一子,取名杨信和杨侊,加上他们的兄长杨俶、杨任和杨伊,萧夏现在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杨君君和杨倩儿,可谓儿女满堂。

  第二件大事便是大哥杨昭和侄子杨倓到了江都,居然还把杨暕的儿子杨政道和母亲韦氏也一并送来,这让萧夏不由高看王世充一眼,王世充此人能做一番事业,还是有一定的魄力,懂得取舍。

  杀大臣的时候心狠手毒,但又仅凭自己一封信就果断把杨昭父子送来,不受个人情绪影响,这点很好。

  萧太后见自己儿孙都送来了,忍不住喜极而泣,尤其长子杨昭,整天呆呆傻傻的,若没有人照顾他,几天就没命了。

  入夜,萧夏坐在桌前欣赏着周法明派人送来的宝贝,传国神宝和受命宝。

  玉玺一共有八宝,传国神宝、受命宝以及皇帝三宝、天子三宝,分别有不同的用途,登基、内政、外交、册封、祭拜、用兵等等。

  天子杨广南征西隋,把皇帝三宝留在洛阳,由皇长孙杨倓保管,最后落入王世充手中。

  天子三宝则留在长安,由皇三孙杨侑保管,最后落入李渊手中。

  传国神宝和受命宝他放在自己身边,最后也落在宇文化及手中,李孝恭追杀宇文化及,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追回最关键的传国神宝,也就是传国玉玺。

  只是很多事情都是天意,萧夏出兵巴蜀并不是为了得到传国玉玺,可传国玉玺最终还是落在了萧夏手上。

  这时,妻子崔羽端着茶盏进来,他见丈夫观察玉玺出神,便放下茶盏凑上去看了片刻,笑问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萧夏笑道:“我敢说卞和璞石求玉只是后人编出来的故事而已!”

  “夫君为什么要这么说?”

  萧夏笑眯眯道:“你想想,卞和是楚国人,楚国那边并不产玉,顶多是南阳郡出的独山玉,而这个玉玺明显是用西域的于阗美玉雕成,要么和氏璧是独山玉,要么和氏璧是于阗玉,要么这方传国玉玺与和氏璧没有关系,你觉得是哪一种?”

  崔羽想了想笑道:“我觉得是后面两种可能,和氏璧是于阗白玉,然后传国玉玺与和氏璧没有关系,原因很简单,玉璧的形状是环状,很薄的一块,怎么可能雕成这么方方正正的形状?”

  萧夏赞道:“很聪明,从制式上就想到了不可能。”

  萧夏把两块玉玺放进盒子里,又笑问道:“去见过你姐了吗?”

  崔羽叹了口气,“说实话,我真不想见她,但出于血缘和礼貌,我又不得不去见她。”

  “她又给你脸色了?”

  崔羽摇摇头,“她怎么敢,这里可是江都,现在她见到我就装可怜,我也只能敷衍她几句,我觉得她最关心的是,夫君打算怎么安置几个侄子?”

  萧夏笑了笑道:“我已经和太后达成共识,让他们兄弟去太学读书,以后就留在太学做学问,平平静静地生活,下一步我要把杨侑接回来,让他们三兄弟团聚,也算是我给大哥一个交代了。”

  “这样最好,只要没有居心叵测者利用他们,他们也能和正常人一样,平静地过一辈子。”

  说到居心叵测,萧夏最担心之人是崔氏,她是个不甘寂寞的女人,权欲之心极重,就怕她怂恿三兄弟。

  正好她父亲崔弘升从长安写来一封信给她,让萧夏看到了希望。

  想到这,萧夏缓缓道:“你去问问你姐,如果她愿意再嫁,我可以做主,替她和我大哥解除婚约,我给她优厚的嫁妆。”

  崔羽立刻明白夫君的担忧,她点点头,“明天我就去和她谈!”

第704章 解决隐患

  次日上午,崔羽带着妹妹小眉乘坐轻便马车来到了太后宫,这是萧夏专门给萧太后修建的一座行宫,占地两百亩,紧靠江都宫,乘坐马车直接走宫内通道,一盏茶就到了。

  这里目前除了萧皇后外,还住着老大杨昭一家,还老二杨暕的妻子韦氏和儿子杨政道,杨暕三年前就去世了,虽然天子杨广饶过了他,但杨暕最终还是死于纵欲过度。

  公主杨飞燕目前和丈夫萧祝融住在萧府,他们带着一儿一女和父亲萧瑀住在一起,萧瑀也终于能宠爱自己孙子孙女。

  杨昭有了新的爱好,斗蛐蛐,每天抱着一个蛐蛐罐,逗蛐蛐打架,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喂鱼,但他最大的爱好还是喜欢坐在假山上晒太阳发呆。

  两个儿子很懂事,每天放学后都会来陪父亲说话,陪他一起玩斗蛐蛐,一起喂鱼。

  崔王妃早就对自己丈夫厌恶之极,就恨不得他立刻死掉,以前还假装关心丈夫,现在她的权力梦想彻底破灭后,她索性不装了,再不会看丈夫一眼。

  三个儿子长大后便渐渐知道了自己了身世,也知道了自己亲生母亲死得不明不白,明白真相的他们对崔氏也渐渐疏远,敬多爱少,礼节虽然不会少,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去陪父亲,而不是陪母亲崔氏。

  崔氏三姐妹坐着暖阁里喝茶,她们远远能看见杨昭宽厚的身躯坐在山石上晒太阳。

  “大姐才三十岁吧!就打算这样一辈子这样过下去?”

  “二妹,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崔妃瞥了崔羽一眼。

  崔羽早已不是当年哪个脸皮薄的崔小娘子了,她是带着丈夫任务而来,可不是来聊家常。

  “晋王很感谢大姐这些年为大哥作出的牺牲,如果大姐想解除这门婚姻重新嫁人,晋王可以成全你,也愿意给你丰厚的嫁妆。”

  崔氏拿不准晋王是试探她,还是真心想给她自由。

  “晋王是打算让我回长安吗?”

  崔氏父亲崔弘升目前在长安出任兵部尚书。

  “这个就由大姐自己决定了,如果想去长安,晋王会派军队护送大姐回去,同样给丰厚的嫁妆,如果大姐不想去长安,我们也会帮大姐另觅佳偶。”

  崔氏沉默片刻问道:“如果我不想解除婚姻呢?”

  崔羽笑了笑道:“那就一切如常!”

  “让我考虑考虑吧!”

  停一下,崔氏又问道:“太后是什么态度?”

  崔羽淡淡道:“太后当然听从晋王的意见!”

  姐妹三人话不投机,有点不欢而散,崔氏说身体不舒服,崔羽姐妹便告辞了。

  姐妹二人又去拜访萧太后。

  “姐,她离不离婚其实也无所谓,夫君如果是担心她影响几个孩子,那就让孩子们住在太学就是了,休息时回来看看父亲。”

  崔羽摇摇头,“夫君担心不仅是几个孩子,他更担心大哥,夫君担心大哥会像大小刘良娣一样,不明不白死掉。”

  “照顾大哥完全可以用自己人,不给她和大哥接触就是了。”

  “他们毕竟是夫妻,怎么可能不让他们接触呢?这件事还是听听太后的意见。”

  萧太后听完了崔羽的阐述,轻轻点头道:“你们的担心有道理,前年老大就莫名其妙吃了泻药,差点要了他的小命,虽然没有查到原因,但我把御医全换了,昭儿的饮食也由我的人来安排。

  我还知道她是假装夫妻情深,我去看昭儿,她就装出夫妻情深的样子,我一离开,她就再也不看昭儿一眼,这些其实我都知道,只不过她父亲是大将军,她自己也没有犯错,也不好休她,如果她自己想离婚,我求之不得,肯定会同意!”

  崔眉问道:“母后知道大小刘良娣是怎么死的吗?”

  崔太后叹口气道:“她们两个从前都是我的贴身丫鬟,她们姐妹突然去世我也很难过,但她们不是在皇宫去世,而是回家探亲,两人突然得急病,医治无效去世。”

  崔羽眉头一皱,“姐妹二人同时去世,母后觉得正常吗?”

  崔太后摇摇头,“谁都知道有问题,但太医查不出死因,而且那时昭儿也毒气攻心,恐怕也活不了多久,所以对大小刘良娣之死也就没放在心上,没有再详查了,让她们入土为安,事情就不了了之。”

  “他们兄弟三人知道自己亲生母亲的事情吗?”

  “知道,是我告诉他们的,他们非常悲痛,甚至要求天子重查此案,你们回去告诉晋王,不要担心崔氏会影响他们弟兄,这些天,我一直在暗中观察,他们兄弟二人心中跟明镜似的,每天过来给母亲问个安,然后就去陪同父亲了,后来就直接和父亲告辞走了,他们给母亲问安只是走个过场,从来不会给母亲说学校里的事情,相反,他们会给父亲说,父亲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会听他们述说,父子三人握着手笑着很开心。”

  说到这,萧太后眼泪都出来了。

  崔羽沉默片刻问道:“晋王还想问一问,他们还同房吗?”

  萧太后摇摇头,“昭儿中毒后就完全失去了同房的能力,以前崔氏还假装和丈夫同房,后来大小刘良娣死后,天子就让我阻止他们再同房,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在一起生活了,晚上都是我的人在照顾昭儿。”

  崔羽一颗心放下,起身笑道:“如果是这样,我就放心了,他们是否离婚其实也无所谓。”

  萧太后也笑道:“让晋王不用担心,有我在,他的大哥不会有事。”

  姐妹二人坐在马车回府,马车上小眉问道:“大姐觉得崔莲会选择离婚吗?”

  崔羽沉默片刻道:“夫君告诉我,昨天崔莲收到一封长安写来的信,应该是她父亲写来,夫君还说,李渊对崔弘升还有顾虑,就是因为他女儿是前太子妃,她父亲写信来,很可能就是让她离婚回长安,所以夫君让我们今天来给她挑明此事,再说服太后不要阻拦,给她回长安创造条件。”

  “夫君打算给她多少钱的嫁妆?”

  “五万贯左右!”

  小眉嘟囔道:“居然给她这么多钱,真是便宜她了!”

  崔羽搂着妹妹笑道:“只要她这个巨大的隐患离开,这点钱真算不上什么。”

  五天后,在萧太后和萧夏的见证下,崔氏在离婚书上签了字,萧夏也给了她五万贯钱作为离婚补偿,从长安柜坊直接转给她。

  第二天,崔氏带着十几名侍女乘船离开江都,前往长安娘家。

  至于杨暕的妻子韦氏,虽然萧夏和她父亲韦冲关系很糟糕,但韦氏却是一个老实人,性格温良,恪守妇道,一心抚养儿子长大。

  萧夏倒是对她另眼相看,让妻子经常把她请来,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日子也没有那么难过了。

第705章 偷袭黎阳(上)

  进入十二月后,天降大雪,北方河水封冻,尤其是黄河,彻底冻结了,距离新年还有一个月,商人们开始抓住今年最后的商机,黄河冰面上的商队时常出现。

  这天上午,一支由几百匹骡子组成的商队过了黄河,浩浩荡荡向黎阳县而来,为首商人年约五十余岁,身材极为魁梧,皮肤黝黑,正是张觉。

  张觉教萧夏武艺时是仁寿二年,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张觉已是两鬓斑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风霜。

  瓦岗军没有人知道张觉的底细,这也是瓦岗军的特点,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但彼此都不会打探,每个人都保留了自己的秘密。

  这也是张觉愿意呆在瓦岗军的重要原因,他想和过去彻底割裂,瓦岗军让他心安。

  队伍已经进入汲郡,前面不远就是黎阳县了,这里目前是窦建德的地盘,为了保护黎阳仓,窦建德在这里驻扎了三万大军。

  虽然三当家徐世绩强烈要求建立一个以管城县为中心的政权,但李密却并不热心,李密看得清楚,晋王拿下南阳四郡后,已经对中原形成了包围形态,下一次北征,必然是拿下除洛阳之外的所有中原地盘,瓦岗军将无立锥之地。

  李密便决定北上,拿下黎阳仓就是重中之重了,黎阳仓的粮食已经被全部转移到洛口仓、兴洛仓以及含嘉城,黎阳仓只剩下大量物资,包括铜、铁、布匹、木材、药材和兵甲,尤其是兵甲,黎阳仓还有三十万套北齐军兵甲,窦建德在魏郡击败杨义臣和吐万绪后,获得了大量新的隋军盔甲兵器,黎阳仓那些兵甲他已经看不上,一直丢在黎阳仓内,但瓦岗军却急切需要,否则他们的二十万新兵连兵器都没有。

  李密选择的这个时机比较巧妙,一方面天寒地冻,河水结冰,黎阳仓的物资无法运走,其次,眼看要过年,军队普遍都比较松懈,非常适合偷袭。

  按照李密的部署,首先要拿下黎阳县,虽然三万军队没有驻扎在黎阳县,而是驻扎在黎阳仓旁边,但眼看要过年,很多将领贪图舒适,都住在县里,一旦拿下县城,这些将领就回不了军营,再攻打三万驻军就容易多了。

  张觉带着商队来到了黎阳县,城门口站着二十几名士兵,为首是一名校尉,他看见商队过来,脸上笑容绽放,上前喝令道:“站住!”

  张觉连忙上前躬身道:“军爷,小本商人,还望军爷放行!”

  “带着这么多骡子,还是小本商人?都是什么货物?”

  张觉连忙道:“都是香烛纸钱之类。”

  校尉伸手要去摸,听说是死人用的东西,他‘呸!’了一声,手连忙缩回来,喝令道:“全部打开,我要查看!”

  张觉连忙将一锭银子塞进校尉手中,恳求道:“祭祀用品不能见日光,求求军爷高台贵手。”

  祭祀用的香烛纸钱属于阴物,不能被日头晒,只能晚上拿出来,这是北方一带的习俗。

  校尉掂了掂银子,足有二十两,他心中满意了,便道:“我理解你们的难处,但规矩就是规矩,这样吧!打开两个箱子我看一看,属实就不为难你们了。”

  张觉连忙让手下打开两个箱子,校尉看了看,果然是一捆捆的香和蜡烛,下面是纸钱,他点点头,“可以了!”

  这时,一名士兵低声道:“校尉,他们都带着刀!”

  校尉这才注意到每个伙计都带着刀,他眉头一皱,“怎么都带着刀?”

  张觉苦笑道:“路上不安全,我们也没办法!”

  “按照规定,刀不能带进城.”

  张觉连忙道:“军爷,其实是钝刀,吓唬人用的。”

  他和手下都抽出一半刀,校尉和士兵们都检查了一遍,果然都是钝刀,校尉哈哈一笑,一挥手,“进城吧!”

  商队浩浩荡荡进了城,为什么要佩戴钝刀,这是为了分散守城将士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货物上引开。

首节 上一节 386/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