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李渊入关
得到了关陇贵族的全力支持,李渊率领八万大军顺利从蒲津关进入了关中。
大军神速向长安方向推进,三天后,李建成的左路大军率先抵达长安城下。
长安城有三万守军,主将正是刑部尚书阴世师,他奉命辅佐代王杨侑守长安。
其实关中不仅是长安的三万守军,还有潼关、蒲津关的一万守军和永通仓的五千守军,但这些军队主将早已被关陇贵族收买,李渊大军杀来,他们都毫不抵抗投降了。
此时,在关陇贵族的全力帮助下,先期潜伏进关中的柴绍和妻子李三娘已经招募了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几乎都是关陇各个庄园的庄丁武士,受各个家族的调遣,迅速集结在柴绍和李三娘周围,紧接着李孝恭也赶到了,一起统领这些军队。
当李渊率领五万主力大军赶到时,十余万大军,将长安城围得跟铁桶一般。
李渊望着城头道:“送信给城头,要他们开城投降!”
李渊随即写了一封信,命令一名士兵前去送信。
很快,士兵来到城下大喊:“我奉唐公之令前来送信!”
城头放下一直箩筐,士兵坐在箩筐内,被拉上城头,城头上,阴世师接过信,他看了信冷笑一声道:“居然还有脸说自己来护卫驾,他的狼子野心以为我看不懂吗?回去告诉李渊,如果忠心于大隋,那就立刻撤军,他可以以臣子身份进城觐见代王殿下!”
报信士兵匆匆赶了回来,如实向李渊禀报,李渊顿时恼羞成怒,厉声喝道:“攻下城池,必将此匹夫碎尸万段!”
长子李建成上前道:“父亲,攻城不如攻心,阴世师不降,不等于别人不肯投降,不如用投石机将传单投入城内!”
此时才是大业十二年,李世民才十六岁,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李氏家族内唱主角依然是长子李建成和侄子李孝恭。
李渊点点头,“立刻着手准备!”
李建成写了一份告长安军民书,立刻组织印刷,雕版印刷从五六年前就在江南道兴盛,逐渐传遍了天下,比之前的石板印刷好了多少倍。
到了晚上,两万张传单已经印刷完成,这时,十架大型投石机也组装完成。
入夜,东南风强劲,投石机群缓缓来到东面高地上,随着一声令下,投石机发射了,“嘭!嘭!嘭!”二十架投石机同时发射。
二十几个大木球在空中炸开,这就是纸火雷技术了,关陇贵族掌握后,将纸火雷技术给了李渊,李渊军中也大量制作火药箭,爆炸方面还不行,但他们看中了火药的助燃功能。
两万份传单借助风力,纷纷扬扬飘入城内。
传单上写得清楚,投降献城者封国公,赏钱万贯。
李建成看人心很准,阴世师虽然忠诚大隋,但也就只有他和少数心腹将领了,其他大部分人都不再看好隋朝,都渴望改朝换代,成为开国功臣。
除了阴世师亲自统领两万军队外,还有左骁卫大将军张瑾统领着一万军队,张瑾负责城西的防御。
夜里两更时分,时任法曹参军的长子张怀贤匆匆回家找到了父亲,张瑾也心事重重,没有入睡,听儿子有急事找自己,连忙让他来书房见自己。
张怀贤将一份传单交给了父亲,“这是城外唐军投进来的传单,父亲请看!”
张怀贤将传单交给了父亲,张瑾接过传单细看,点点头道:“还真是出手阔绰,献城者封国公!”
“父亲,是率先献城者才能封国公,后面的只能封县公之类,所以孩儿才急着来找父亲。”
张瑾叹了口气道:“阴世师不识时务,我可不想效仿他,你立刻出城一趟,把我的信交给唐公,这就算我献城了!”
张怀贤大喜,“孩儿这就去!”
张瑾当即写了一封,表示愿意效忠李渊,他下令开城,放儿子张怀贤骑马向唐军大营奔去。
李渊也没有睡觉,今晚至关重要,他也全身披挂,等待城中的消息,这时,长子李建成来报。
“大将军张瑾派儿子张怀贤来求见父亲!”
李渊大喜,连忙命李建成把张怀贤带上来,不多时,张怀贤走进大帐,躬身行礼道:“卑职参见唐公!”
李渊笑道:“贤侄免礼,你父亲身体如何?”
“父亲身体尚好,他目前率一万军守西城,很愿意献城给唐公!”
说完,他把信呈给了李渊,李渊看了信大喜道:“我就知道,多年老朋友绝不会辜负我!”
他当即命令李孝恭和柴绍各率三万从西门入城,柴绍负责控制皇宫,李孝恭负责接管西城门。
六万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了金光门,张瑾看到了儿子,他当即下令道:“开启城门!”
金光门开启,大军进城,李建成负责接收张瑾的降军,柴绍率领三万大军直接杀到太极宫,守将见大势已去,纷纷开宫城投降。
柴绍随即控制了宫城,将代王杨侑请出,送到城外大营。
阴世师此时正在东城,他得到消息,唐军发送进城数万份传单,这让他大惊失色,连忙赶到东城门收缴传单。
阴世师已经感觉到不妙了,东城外已经没有一兵一卒,唐军都到哪里去了?
这时,有士兵来报,“启禀尚书,南城荆元恒开城投降,唐军已从南城入城。”
“啊!”阴世师惊得目瞪口呆,一纸传单就投降了吗?
紧接着又有一名士兵跑来禀报,“启禀尚书,张瑾投降,唐军已占领皇宫,代王被请走了!”
阴世师脸色刷地变得惨白,‘代王被请走’这几个字就仿佛一刀将他的心戳穿,昨天张瑾还信誓旦旦要坚守长安,这一转眼就投降了,人心啊!
阴世师步履蹒跚地向南走了几步,他跪下向南磕了三个头,忽然拔出宝剑,架在脖子狠心一来,鲜血飙出,阴世师仰面倒下,手下跪在他身边放声痛哭。
这时,李孝恭率领大军抵达东城,守东城的将士放下兵器投降,阴世师自杀,抵抗派已经没有了。
军营内,李渊跪下向代王磕头,行大礼参拜,满脸泪流道:“臣唯恐宇文化及率大军北上,长安无法抵抗,斗胆带兵来长安勤王,阴尚书误会太深,微臣百口难辨。”
代王杨侑缓缓道:“李总管不必自责,现在国家多难,还望李总管担起重责,皇祖父在天之灵也会欣慰。”
“微臣一定不负殿下重托!”
第685章 独断专行
天刚亮,一辆马车停泊在元府,元孝矩从府宅里走出来,直接上马车,车内已经有独孤陀在坐了。
马车缓缓而行,带两位家主去皇城兵部见李渊,李渊的元帅府就设在兵部,他本人还有一个校检兵部尚书的头衔。
元孝矩这段时间情绪很低落,自从他打江都回来后,他便一直没有出门,各种事情都由元寿去做。
元孝矩被打击很大,他和晋王多年的合作,就因为政变事件而彻底翻脸了,晋王不能容忍任何针对他父皇发动政变的人。
这是大义,如果连忠和孝都背叛了,他还能走多远?
元家多年的经营没有了,元孝矩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
独孤陀却很高兴,元家对晋王死了心,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大家可以齐心支持李渊。
“李渊进了城,贤弟觉得接下来该怎么走?”独孤陀笑问道。
元孝矩淡淡道:“接下来该怎么走,我相信我们没有分歧,但要走多久,恐怕我们的意见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肯定是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点肯定不用说,连宇文化及和王世充都懂这一点,他们会不懂?
关键是准备让这个傀儡皇帝呆多久?这才是大家意见不一的地方。
独孤家的意见,只要让屈突通、宇文成都、杨恭仁等人投降,傀儡皇帝的任务就完成了,李渊的想法稍微远一点,拿到北周的疆域,就可以立国了。
元家的意见却很明确,只有灭了晋王,才有立国的资本,若按照元家的意见,时间就长了。
独孤陀沉思片刻道:“贤弟一定要坚持吗?”
元孝矩叹了口气道:“独孤老弟,我是为大家着想,也包括你们独孤家族,如果晋王强大到灭了李渊,我们这些大隋叛臣会是什么下场,相反,只要隋帝不废,我们就是隋臣,晋王也不好对我们怎么样,最多是不用,大家的家族富贵还能保证。”
独孤陀顿时哑口无言,半晌苦笑道:“兄长并不看好李渊?”
元孝矩摇摇头,“不是我不看好李渊,只是我考虑得周详一点,晋王毕竟有强大的铁火雷,水军也天下无敌,同样得到南方士族的全力支持,他可不是那么容易击败的。”
独孤陀叹口气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马车进了皇城,在兵部前停下,李渊听说两位家主联袂到来,急忙迎了出来。
“两位长辈亲自到来,晚辈失礼!”
独孤陀是李渊的舅父,他点点头道:“叔德现在诸事繁忙,就不要拘束礼节了,我们里面去谈!”
“两位长辈请!”
李渊把两位大佬请进了贵客堂,三人坐下,李渊命令随从上茶。
独孤陀缓缓道:“按照我们事先说好的,先拥立代王为帝,丞相不用说,肯定是由你来担任,其他官制安排,你有什么想法?”
李渊沉默片刻道:“我想分为过渡期和立国期两种不同的官制,以应对当前的复杂局面。”
元孝矩点点头,“叔德的想法我们完全理解,也一定会支持,但不知过渡期官职怎么设定?”
李渊笑了笑道:“我想在过渡期效仿晋王的官制,只是称呼上略有不同!”
独孤陀和元孝矩对望一眼,顿时明白了,“叔德也是想把军政分开?”
李渊点点头,“我也想设唐王府和尚书省,唐王府掌军,尚书省掌政,我出任丞相尚书令,下设六部和寺监,当然,我会在唐王府下设元老院,两位长辈请进元老院,参与商议军国大政。”
这个元老院就相当于萧夏的资政堂了,是安抚这些老家伙最好的办法,有议政权,却没有干政权。
“莫非唐王府下也要设立枢密院?”
李渊摇摇头笑道:“不叫枢密院,叫大元帅府,职能是一样,直接掌管军队,我兼任大元帅,建成为元帅府长史。”
这完全是照搬晋王的官制,看得出李渊是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独孤陀和元孝矩就没有干涉。
元孝矩沉吟一下问道:“新天子什么时候登基?有考虑吗?”
李渊点点头,“我已经决定了,三天后登基!”
独孤陀和元孝矩对望一眼,李渊什么都决定好了,一点都不和他们商量,这让两人心中微微有些不快。
三天后,李渊正式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改元为义宁,杨侑随即册封李渊为唐王、太傅、尚书令宰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自此,李渊军权政权一把抓,连天子诏书也由他签发。
李渊随即派使者前往陇右、萧关、金城郡、雕阴郡进行诏安,几员大将皆封为国公、大将军、同时用美宅庄园安置他们家眷。
感受到李渊的诚意,宇文成都、屈突通、杨恭仁和张世隆都表示向长安新帝效忠,当然,也就是向李渊效忠。
李渊把边关军队全部撤回关中进行重整,他的军力达三十万之众。
萧夏大军已经进入东平郡,歼灭了徐元朗在东平郡的两万驻军,萧夏又令裴行俨率两万军征讨济北郡的格谦,又令罗士信率三万军队直接插进齐郡,切断了格谦和徐元朗撤退齐郡的后路。
萧夏则亲自率领五万大军杀进了鲁郡,目标直指盘踞鲁郡的军阀徐元朗。
这时,徐元朗和格谦紧急向瓦岗军求援,李密刚刚占领了东郡和荥阳郡,他接到两大势力求援的信件,考虑再三,李密亲率八万大军南下梁郡,占领了汴梁和陈留县,控制了梁郡北部。
但萧夏早有准备,张须陀立刻派人向李密下战书,邀他南下宋城县一战。
李密只是做个姿态而已,他知道张须陀有三万军队守宋城县,他们占不了便宜,更何况,宋城县是晋王部署的外围防御,李密这个时候可不敢引火烧身。
他一方面派人去告诉格谦和徐元朗,他实施围魏救赵之策攻打江淮,逼晋王撤军,但另一方面却按兵不动,所谓围魏救赵,只是他纸面上的计划而已。
第686章 横扫乱匪
这天下午,萧夏率领五万大军抵达了鲁郡瑕丘县,这里是鲁郡郡治,也是徐元朗的老巢,徐元朗就是本地豪强,他原本出任鲁郡通守,在鲁郡几个豪强大族的支持,他也起兵造反,被西隋封为鲁王。
徐元朗的兵力一共是五万人,他的势力之前只有鲁郡一地,支撑不了太多的军队,五万人还是他抢占了孟海公的东平郡地盘后才有,否则光凭鲁郡一地,最多只能维持三万人军队。
现在徐元朗的两郡势力只是昙花一现,东平郡刚到手就被隋军攻占,还损失两万军队。
此时此刻,徐元朗站在城头上望着不远处的大军,他心都凉了,这就是李密的围魏救赵?晋王还是兵临城下了。
“传令全军,打起精神来,我们要和鲁郡共存亡!”
徐元朗拼命喊着口号,色厉胆薄,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了。
中午时分,一名骑兵上前,向城头射上一箭,是晋王萧夏的促降信,要求徐元朗在一个时辰内投降,若投降,可把他和全家送往岭南定居,饶他不死,可如果不投降,城破后全家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