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放心,卑职一定会安排好!”
刘文静行一礼走了。
第643章 苏威新官
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大分裂、大融合、大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胡人横行中原,汉人惨遭屠戮。
而另一方面,汉文明融合了鲜卑胡人文化后,又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创造了璀璨的隋唐文明。
在军阀混战时期,有真才实学匠人往往会受到重视,哪怕隋朝也是一样,宇文恺、何稠、云定兴、李春,这些都是著名的大匠,深受统治者的重视。
整个社会对技术人才都极为宽容,绝不会像明清时代把各种技术创新视为奇巧淫技。
很多民间奇人都醉心于各种发明创造,曹幼嗣就是其中之一,他醉心于水力驱动,萧夏最初也是把他视为民间奇人之一。
直到曹幼嗣运用连杆技术解决了左右运动转为前后运动的难题,还发明了利用皮带传动的水力纺纱机,尽管比较粗糙,但这种先进的思想却极为可贵。
萧夏才意识到人才难得,为此决定成立水力驱动研究院。
实际上,内卫还有一个机关署,尚书行台下面有采矿冶炼署、匠作署、水利署和农业畜牧署,军部也有兵甲局、弓弩局、船舶所以及火器火药局,拥有近五千人的官匠队伍。
另外,江南太学也在筹建书算院,对标朝廷的书算学。
萧夏这两天就考虑这件事,如何把这些技术部门整合起来,充分实现技术共享,推动江南技术的发展。
萧夏其实已经想到了答案,成立工部司,他需要向朝廷索要一些人才,这次谈判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这天下午,萧夏接见了苏威。
这是苏威到江南后,第一次被萧夏接见,苏威和高颎一样,有经验、有能力、有人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纪大了,精力维持不了高强度的行政事务。
远远比不上刘文静、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年轻一代的官员。
萧夏想要的就是苏威和高颎的威望和见识,隋朝的两名老相国高颎和苏威都在江南,在天下人眼中,就证明了自己的正统合法。
历史上,苏威被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等人重用,都是为了用他来证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
“微臣参见晋王殿下!”
萧夏微微笑道:“老相国请坐!”
“谢殿下!”
这段时间苏威也颇为煎熬,和他一起来江南的官员陆陆续续都被任用了,就连韩僧寿之子韩孝基也被任命为钟离郡长史,就只有苏威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虽然刘文静安慰他,他德高望重,不可随意安排,但毕竟被晾在一边,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千盼万盼,晋王终于接见他了,苏威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萧夏微微笑道:“最近我一直在考虑官职政务架构,所以暂时没有启用老相国,让老相国受委屈了。”
苏威眼睛有点发酸,连忙欠身道:“卑职完全理解殿下的良苦用心,毕竟微臣还在天子的通缉榜上,殿下若贸然任命,恐怕会激起朝廷和天子的不满。”
这个苏威还挺会替自己考虑的,难怪历史上苏威先后出任了宇文化及、李密和王世充的太师或者相国,能力有,唯独气节上差一点,这也是他性格比较怯懦导致。
萧夏缓缓道:“我有一个晋王府资政堂,目前五名资政都是我的高级幕僚,包括高颎和萧瑀都在其中,如果老相国不嫌弃,也可以加入其中。”
苏威连忙起身道:“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苏威还是一头雾水,他不知道幕僚资政到底是做什么的。
萧夏看出他的疑惑,便笑着解释道:“幕僚资政可不是闲职,很多重大军政事务都要交给它商议决定,并草拟晋王令,每隔五天要召开一次议事,比如再过几天,资政堂要讨论我的政职改革方案和科举方案,大家讨论方案是否合理,会存在哪里弊端,怎么改进,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汇总修改,大家都同意,我就会批准方案实施。”
苏威这才明白,原来就是高级幕僚,但似乎又不太一样,还能草拟晋王令。
这时,张云秋进来行一礼,“参见殿下!”
萧夏指指苏威道:“从今天开始,苏老相国就正式成为我的幕僚资政,挂晋王傅头衔,你带老相国去讲解、参观一下吧!”
“卑职遵令!”
张云秋一摆手道:“老相国请随我来!”
苏威向萧夏行一礼,起身跟随张云秋出去了
走出官房,苏威笑道:“原来张先生在晋王身边!”
当年五龙夺嫡,苏威便是太子杨勇的人,而张云秋是太子身边头号幕僚,苏威当然认识张云秋,后来太子登基,张元秋被封为吏部尚书,很快杨勇倒台,张云秋便不知所踪,没想到张元秋竟然在萧夏身边。
张云秋笑了笑道:“鸟择良木而栖,老相国不是一样来江南了吗?”
苏威点点头,“说得对,晋王殿下是大隋的希望所在,能为他效力,也是我的荣幸。”
张云秋笑了笑,岔开话题道:“这个月我接任资政堂召集人,任期三个月,上期是刘文静,下个任期是裴文安,就是我们三人轮流担任,老相国和高阁老、萧阁老年纪都大了,就不用你们管这些琐事。”
苏威又问道:“刚才殿下说我挂晋王傅头衔是什么意思?”
苏威招了招手,一辆黑红相间的马车缓缓驶上前,苏威眼睛一亮道:“这不是凌烟阁马车吗?”
张云秋点点头,“殿下很怀念凌烟阁,就把晋王府公务马车造得和凌烟阁马车一样!”
“原来如此!”
“苏公请!”张云秋请苏威上了马车。
苏威坐上宽敞的马车,笑道:“使君还没告诉我晋王傅头衔是怎么回事呢?”
张云秋缓缓道:“目前江南有两大官署,一个是江南道总管府,一个是晋王府,晋王府其实是幕僚机构,晋王府下面又设资政堂和幕僚堂两个机构。
资政堂负责参议政务,幕僚堂则负责执行政务,又分一级幕僚、二级幕僚、三级幕僚,在朝廷吏部没有官职任命的,都在幕僚堂挂职,像魏征、房玄龄、张亮等人,他们都是一级幕僚。”
苏威笑道:“我有点明白了,如果按照朝廷配置,江南道总管府最多只有几十人,但实际上有几百人,多出来人就在晋王府挂幕僚官。”
“一点没错,我和裴文安都属于朝廷叛逆,在朝廷没有官职,晋王就封我们二人为晋王府司马,刘文静为晋王府长史,高公、萧公和苏公就挂晋王傅头衔,但在朝廷那边,晋王傅只有高公一人,然后我们六人都有资政头衔,属于高级幕僚,在资政堂参议政务。”
苏威点点头,“那我有没有可能在总管府任职?”
张云秋微微笑道:“苏公年事已高,具体官职不会有,但有时候会临时安排事情,比如科举主考,比如主持一些重要仪式,还有晋王也会临时召见,咨询一些重要政务等等。”
第644章 再次谈判
不多时,马车在一座官署前停下,苏威一眼便看见上面的牌子,‘晋王府资政堂。’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官员出来迎接,张云秋介绍道:“这位便是资政堂录事参军,叫陆弘宇,有五名手下,专门负责资政堂日常事务,整理记录议事文书等等。”
张云秋又给他介绍苏威,陆弘宇肃然行礼道:“久闻老相国盛名,今日得见,学生三生有幸!”
苏威立刻对这位陆参军有了好感,他捋须笑道:“晋王殿下说,再过两天就是资政堂议事?”
陆弘宇点点头,“我来给苏公安排一下!”
苏威跟随他走进圆型议事堂,陆弘宇给苏威安排了专门的位子,放上名牌,又取出一个很大的皮袋,里面是一套紫色官服、官帽和资政玉牌,另外还有一份后天要讨论的议案草稿,这属于比较绝密的文书了,上面有绝密字样。
这种仪式感给足了苏威面子,苏威一颗心终于放下,资政真不是闲职,而是最高级别的幕僚官。
陆弘宇笑道:“后天一早,晋王府马车会来府上接苏阁老。”
苏威有点尴尬,他还没有专门的府宅呢!
张云秋微微笑道:“都已经安排好了,我马上会带苏公去官宅看一看。”
两人又坐上马车,苏威又忍不住问道:“俸禄待遇之类,张使君知道吗?”
张云秋点点头,“按照朝廷制度,官员俸禄分为禄米、土地、俸料三部分,从三品亲王傅禄米每年三百六十石,我们这里也一样,但还会有不少别的东西,比如羊、绵、时令蔬果和特产,还有冰炭之类。
土地没有,但俸料要比朝廷高得多,亲王傅每月俸禄两百贯,资政补贴每月百贯,实际上苏公每月有三百贯的收入,至少是朝廷的三倍。
另外还有十亩官宅一座,官船一艘、官车一辆,护卫二十人。”
苏威心中欢喜,虽然没有土地,但每月三百贯的收入足以让他很舒适的养老了。
次日一早,阴世师抵达了京口,刘文静亲自到码头迎接阴世师。
阴世师惊讶地望着码头上的很多大象,笑问道:“刘长史,这些象哪里来的?”
刘文静微微笑道:“这些大象都是从建安郡过来的,之前协助疏浚运河,运河完成后,就留在各个港口装卸货物,这些大象很聪明很能干,给港口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骆驼其实也不错,当年殿下从河西带走的骆驼还在吗?”
刘文静点点头,“还在,主要在山区运送物资。”
刘文静带着阴世师一行进城在迎宾驿馆住下,对他道:“下午殿下要接见阴相国,明天开始我们谈正事!”
阴世师低声问道:“谈判方案晋王殿下接受吗?”
刘文静笑道:“原则上可以接受,但细节要详谈!”
“我明白了!”
下午,萧夏接见了老部下阴世师,又让刘文静安排酒宴给阴世师一行接风洗尘。
次日上午,双方的谈判正式拉开了序幕。
朝廷谈判主使是阴世师,副使是礼部侍郎段文敬,而江南道的谈判主使是尚书行台令刘文静,副使是行台司马张亮,这只是张亮名义上官职,他实际职务是情报司通判。
阴世师缓缓道:“想必总管府也看到朝廷牒文了,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已经结束,当时的一些临时措施也会逐步清理,一些政令也会完结,当时为了方便水军,朝廷将东莱郡划给了晋王殿下驻军,当时就说好三年期限,到今年就要结束了,朝廷要收回东莱郡,还齐郡、北海郡和高密郡也会一并收回,当然,考虑到晋王殿下的贡献,我们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偿,天子同意把襄阳郡划给江南道总管府管辖,作为撤军的代价,希望这次我们能达成一个圆满的协议。”
刘文静肃然道:“东莱郡对我们非常重要,原因是我们还要控制高句丽,我们在原高丽句的都城平壤城驻军一万人,我们必须要实施支援,进行后勤补给,否则高句丽会重新挥师北上,将失地夺回,我们可以把东莱郡的吏权和财权交还给朝廷,但驻军权我们依然要保留,这一点请天子和朝廷理解!“
这个理由很强大,阴世师一时语塞,事先完全没有想到,也没有应对方案。
半晌,阴世师道:“看样子我要向朝廷和天子汇报,还有什么细节请提出来,我一并向天子汇报。”
刘文静取出一份名册道:“还有十几名官员,希望朝廷能调到江南来任职。”
阴世师接过名册,基本上都是匠作监的官员,包括匠作少监何稠、匠作监主簿李春,太史局司历刘焯,太医博士巢元方,算学博士王孝通等等,一共十三名官员。
阴世师点点头,“我会一并向朝廷汇报!“
结束了当天谈判,阴世师以鸽信的方式,将晋王的要求发给了朝廷.
次日上午,虞世基便匆匆来向天子杨广汇报。
“陛下,这是阴相国和江南总管府府谈判,对方提出的方案。”
杨广看了看内容,缓缓道:“对方要保留东莱郡支援辽东,相国怎么看?”
“陛下,辽东朝廷能收回来吗?”虞世基问道。
杨广没有吭声,半晌摇摇头,“管理辽东需要用水军战船,还是交给晋王管理吧!”
“那这样的话,江南道总管府要东莱郡的驻军权,陛下可以可以答应吗?”
杨广点点头,“把东莱郡的吏权和财权拿回来,驻兵权可以给他们,但仅限于东莱郡,齐郡、北海郡和高密郡必须无条件全部交还给朝廷。”
“陛下,还有十几名臣子呢?”
杨广对这些技术官员并不是很看重,他沉吟一下道:“除了何稠,其他十二名官员可以调去江南,何稠问他本人的意愿,他如果也想回江南,朕成全他,另外,既然朕同意放人,那襄阳郡的吏权,朕不给晋王。”
何稠年约六十岁,身材瘦小,极为机敏能干,巴蜀人,从小在江陵长大,南梁灭亡时,随着工匠百官一起被掳去了长安,他以卓越的天才得到了天子杨坚的器重。
到了杨广时代,杨广更重视大匠宇文恺,尤其第一次攻打高句丽时,因浮桥事件得罪宇文恺,又被云定兴案子牵连,降为匠作少监。
虞世基来征求何稠的意见,何稠沉吟半晌道:“天子是希望我去,还是希望我留下!”
虞世基淡淡道:“天子让你自己决定!”
何稠明白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是天子的态度。
想到自己得罪了宇文恺,日子也难熬,离开南方三十多年了,现在终于有这个落叶归根的机会,自己为什么不抓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