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后,李子通拥有军队十余万人,志得意满,他当即占领了彭城郡全境,又向西扩展,先后占领淮阳郡和汝南郡,成为造反第一大势力。
不过李子通还是不敢招惹晋王,他担心晋王出兵,也将自己的王府撤回了老巢汝阴郡,彭城郡虽然他的地盘,但他同样没有军队驻扎。
萧夏依旧按兵不动,哪怕下邳郡和彭城郡已无一兵一卒,他仍然冷眼旁观,兵力不北上一步。
但李子通和杜伏威的大胜,却鼓舞了各地的造反势力,窦建德迅速扩张,先后击败了各地的通守,一股作气夺取了平原郡、清河郡、河间郡和渤海郡四郡,加上他的信都郡,他已经控制河北五郡。
瓦岗军也同样到了抉择的关头。
这天上午,瓦岗军帅府内,徐世绩向首领翟让推荐了一名来自关陇的大才,李密。
当然,李密也拿出独孤陀的推荐信,他是关陇贵族的代表,翟让不敢怠慢,立刻将李密请到内堂请教。
“窦建德在河北迅速扩张,李子通也占领了中原南部,个个疆域扩大,瓦岗军实力不亚于他们,甚至比李子通还强,我想南下西进,夺取荥阳郡和梁郡,同时向东夺取东平郡,想请教先生,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李密捋须微微笑道:“这次陈棱战败,翟公认为隋朝就要灭亡了吗?”
翟让摇摇头,“这倒不至于!”
李密又缓缓道:“朝廷尚有四十万大军,江南还有实力强大的晋王军,隋朝离灭亡还远,这次陈棱战败,天子必然会全力反击,不给晋王出兵中原的机会,这个时候如果瓦岗军占领梁郡和荥阳郡,岂不是成了李子通的盾牌,成为朝廷大军首先打击的对象,殊为不智也!”
翟让恍然大悟,连忙道:“是我考虑不周!”
李密又不慌不忙道:“之前朝廷没有对各地造反义军动手,是因为杨玄感造反和西隋建立,吸引了朝廷的关注,现在杨玄感造反被扑灭,西隋也败退巴蜀,朝廷接下来就动手扑灭各地造反,这个时候,瓦岗军应该韬光养晦,公开和西隋决裂,同时战略收缩,回归瓦岗寨,避免成为朝廷的首当其冲攻打的目标,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迅速向北夺取黎阳仓,有黎阳仓为保证,天下可得其一。”
翟让深以为然,决定接受李密建议,公开宣布和西隋决裂,不接受西隋的封爵,同时放弃东郡,撤军回瓦岗寨。
翟让同时封李密为军师,出任瓦岗军司马,掌管瓦岗军钱粮。
第641章 再度交换
陈棱兵败震动朝野,天子杨广极为愤怒,公开痛斥陈棱无能,下旨革去陈棱江淮讨逆使和梁郡通守之职,贬为左屯卫将军。
政事堂内,虞世基召集樊子盖、阴世师和王隆紧急商议剿匪事宜,他们四人被称为新四贵,都被封为相国头衔,实际上就是左右相和两名副相。
虞世基对三人道:“各位,其实我们都知道,陈棱兵败的真正原因是我们轻敌所致,以为陈棱的五万大军所向披靡,能横扫一切乱匪,但实际上,乱匪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所以我们得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剿匪,各位有什么好的方案?”
樊子盖是左相,他点点头道:“虞相国说得对,我们确实轻敌,现在的乱匪得到地方豪强支持,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的山匪野贼,已经是割据势力了,我们不得大意,也不能急于求成,需按照章法来做事,首先是建立根基,一处在中原,一处在河北,站稳脚跟后再稳扎稳打,一步步夺回郡县,剿灭割据势力。”
王隆也道:“我完全赞成两位相国的思路,我建议中原根基设在梁郡,河北根基设在魏郡,至于派谁出征,则由天子来决定。”
阴世师最后道:“这次陈棱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放纵军纪,官兵一路奸淫抢掠,比贼兵还坏,导致民心丧尽,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士族官员,都不告诉他任何情报,他居然不知道李子通和杜伏威联手,冒然出击,导致被两军夹击,最后全军覆灭,下一步剿匪无论如何要约束军纪,否则乱匪只会越剿越多,最后剿匪失败。”
阴世师的建议也得到了其他三人的认可,四人把意见归拢,形成一份政事堂决议,交给天子审核。
御书房内,杨广又经历了生闷气的一天,现在日常朝政他根本没有心思处理,基本上丢给了虞世基,他每天来御书房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巴蜀西隋死而不僵,虽然威胁不大了,却像一根毒刺插在自己后背上,令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中原河北乱匪烽烟四起,还得到地方豪强支持,之前杨广不太重视,总以为是乌合之众,只要自己的出兵,肯定会一战而溃,没想到陈棱的五万大军竟然全军覆灭,这才让天子杨广意识到了不妙,这些叛军如果不及时铲除,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江南还有一个桀骜不驯的儿子,控制了大半个南方,万幸的是,这个儿子还算讲规矩,没有借口剿匪夺取淮河以北的土地。
说起来,杨广最恨的还是巴蜀的西隋势力,不把他们彻底铲除,自己寝食难宁。
这时,宦官在门口禀报,“陛下,虞相国来了!”
“让他进来!”
不多时,虞世基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虞爱卿是给朕带来好消息吗?”
虞世基将奏折呈给天子,“这是政事堂考虑的一个平乱方案,请陛下过目!”
杨广接过奏折打开细看,片刻问道:“只是剿匪,没有剿灭蜀中乱党的方案?”
“陛下,得一步一步来,剿匪是第一步,平息了中原河北匪患,没有了后顾之忧,再集中兵力杀进蜀中剿灭西隋余党,最后再和晋王殿下协商交权,顺序不能乱。”
杨广没有说什么,继续审阅奏折中详细方案,他眉头一皱道:“为什么只建梁郡和魏郡两个剿匪据点,之前朕考虑的是三个剿匪据点,还有一个齐郡,由齐郡对付孟海公和徐圆朗,仅一个梁郡是不是难以多方兼顾?”
虞世基欠身道:“如果再增加一个齐郡当然更好,可目前齐郡被晋王控制,之前陛下答应他驻军山东半岛,没有理由让他退出来。”
杨广有些恼火道:“朕只答应了东莱郡,那还是为了攻打高句丽,现在高句丽之战停止,他还继续占据东莱郡本身就不合理,还要伸长手臂管控山东半岛,这怎么行?让他撤军离开。”
虞世基苦笑道:“陛下,我们和晋王保持一种平衡,双方都遵守规则,如果陛下出尔反尔,收回山东半岛先破坏规则,那就没法再约束晋王了,除非是彻底翻脸,否则他肯定会向中原扩张。”
“那怎么办?他占据山东半岛,严重危害朕的统治,虞相国,你想一个办法,让他放弃山东半岛。”
“陛下,要么只有交换了,用襄阳郡交换山东半岛四郡。”
这个方案杨广能接受,他沉吟一下道:“一郡换四郡,他愿意?”
“陛下,晋王控制山东半岛四郡,只是驻军,并非实质性控制,至少吏权、财权都在朝廷手中,所以算起来还是比较平等,陛下可以派人去详谈。”
杨广点点头,“可以考虑!”
他随即又问道:“派谁为大将去剿匪?”
“由陛下决定!”
杨广沉思片刻道:“河北交给杨义臣,命令杨义臣率十万军队进驻魏郡,梁郡交给张须陀,同样派十万大军进驻梁郡,至于齐郡那边,等晋王退兵后,由吐万绪率五万军进驻。”
杨广随即下旨,派阴世师出使江都,和晋王谈判,用襄阳郡交换山东半岛四郡事宜!
丹阳郡铁矿山,萧夏十几名官员陪同下登上一座山岗,从山岗上可以清晰看见矿工们在开采铁矿,一座山梁已经被挖开,露出大片赤铁矿矿脉,矿脉宽达五丈,长数百丈,先由石匠在矿脉上凿一个很深的洞,再将大型铁火雷塞进去,虽然军事上已经开始限制,但铁火雷更多是用在民用上,如开矿、挖掘河道等等。
“要点火了,后退!“
矿工们纷纷后退,一名火器兵点燃了火绳,随着一声闷响,矿石四溅,大片矿石脱落了,矿工们上前,用铁钎将大片松动的矿石撬下来,装在竹筐中抬下山,山下有一条小河,河上停了一排小船,矿工们直接把矿石倒上小船。
萧夏站在山上看得清楚,里面最麻烦的一环就是把矿石抬下山,用箩筐挑,用身体背,坡度缓一点,勉强能用毛驴驮下去,但效率太低了。
萧夏摇摇头,对一群官员道:“你们都见过灌溉排车吧,利用水力驱动,把山上的矿石自己运下来。”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晋王殿下说的水力驱动是怎么回事?
萧夏无奈对矿山大管事道:“京口城长江边有一处水力工场,东主叫曹幼嗣,我帮你们把他请来矿山看看,怎么利用水力,把矿石自动从山上运下来。”
第642章 水力研究
巡视了矿山后,萧夏直接返回了京口,下了船,他直接来到了不远处水力工场,东主曹幼嗣闻询迎了出来。
“小人曹幼嗣参见殿下!”
萧夏笑眯眯问道:“曹东主最近有什么新发明吗?”
“回禀殿下,小人在试验用水力纺线!”
萧夏眼睛一亮,笑道:“带我去看看!”
曹幼嗣带着萧夏来到一间很大的屋子里,屋子中间摆着一座很大的平台,平台上有十几个轱辘在匀速转动,每个轱辘前站着一名小娘子,忙碌地搓面前筐子的麻纤维,把它搓成很细的麻线,轱辘转动,将这些麻线绕在一个个木锭子上。
曹幼嗣指着转动的木杆道:“下面是一个小齿轮,中间是一个大齿轮,大齿轮转动,带动十几个小齿轮转动,就可以纺线了。”
萧夏点点头又问道:“这里距离江面至少有十丈远,你怎么传动的,用一个个齿轮吗?”
曹幼嗣摇摇头笑道:“小人想到一个办法,用牛皮做成一条很长的带子,齿轮转动,带动上方的皮带也跟着转动,皮带又带动这边的齿轮转动,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小人试验了很多次,才终于成功。”
萧夏着实赞许,居然想到了传动带的原理,这个商人不简单。
“有生意吗?我是说有人买你的水力驱动装置吗?”
曹幼嗣点点头,“铸造署向小人订购了五十台水力风箱,这是小人接到的最大一笔生意。”
萧夏不解道:“风箱是前后运动,你怎么做到的?”
曹幼嗣不好意思挠头笑道:“不是殿下告诉我的吗?利用连杆可以让左右转动变成前后转动!”
“对!连杆.”
萧夏恍然,拍拍这位聪明商人的胳膊赞许道:“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商人,不如来总管府做官吧!我成立一个水力动力研究所,由你来出任主管。”
曹幼嗣有些尴尬道:“小人是商人,没有资格做官!”
萧夏笑道:“这不是政务官,是七品技术官,就像军器署里有很多工匠也做了七品管事,这很正常,工匠能做管事,商人为何不能,关键是你有这个头脑,而且官方资源丰富,你可以用铁和铜来做设备,造出的铜铁齿轮比木齿轮更精准,怎么样?我亲自聘任的官员,没人敢说什么?”
曹幼嗣着实动心了,官府对铜铁实行专卖,限制很大,他没法用铜铁来造机器,而且请不到高水平的工匠,高水平的工匠都是官匠,如果自己能进入官府,对自己研究将大有益处。
曹幼嗣身份虽然是商人,但他其实是一个狂热的水力技术爱好者,从小就酷爱研究各种水力设备,他继承了父亲的磨坊和榨油工场,他交给掌柜去做,而把赚的钱都投入到水力驱动的研究中去。
十多年来投入上万贯钱,却一文钱不挣,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呆痴,还有人背后骂他是赔钱货,直到他遇到萧夏,萧夏慧眼识人,看中了这个超越时代的狂人,成了他的伯乐。
曹幼嗣心中激动万分,躬身道:“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萧夏点点头,“研究院成立后,我教给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山上的矿石自动运送下山,而不用人力背下山。”
曹幼嗣想了想问道:“有河流吗?”
“有一条小河!”
曹幼嗣笑道:“小人在十年前在吴郡替一座采石场做个类似的事情,当时小人琢磨了三种办法,第一种最简单,拉一根绳子,筐子上做个铁钩,挂在绳子上,利用自身的力量从山顶上直接滑下来。”
萧夏赞许道:“这个办法不错,继续说!”
“第二个办法就是做个木绞盘,用骡子拉着转动,山下和山上各有一个轱辘,一根绳子在两个轱辘上不断地上下转动,然后筐子挂在绳子上,”
萧夏点点头,“这个办法也不错,第三个办法呢?”
曹幼嗣笑道:“第三个办法就是纺线机器上的皮带,把矿石直接倒在皮带上,皮带转动,把矿石送下山来。”
这就是萧夏想到的皮带传输了,萧夏欣然道:“三种办法你都可以采用,等研究院成立后,你带工匠去矿石县城查看。”
“小人遵令!”
萧夏随即写了一份委任状,交给曹幼嗣道:“后天一早你去吏部司报到,凭委任状,吏部司会安排,然后尚书行台会具体和你协商成立研究院之事。”
“感谢殿下信任,小人一定不辜负殿下的厚爱!”
萧夏回到官署,刘文静立刻来见他。
“殿下,洛阳传来牒文,天子派副相国阴世师出使江南。”
“没说是什么事情吗?”
“应该是朝廷想收回山东半岛,当然是来协商。”
萧夏想了想道:“齐郡、北海郡和高密郡可以协商,但东莱郡不行,哪怕翻脸也不行。”
“卑职也是这样想的,我们在东莱郡已经投入近三十万贯,哪能这么轻易放弃!”
“不光是钱的问题,东莱郡是我们的战略支撑,否则我们和辽东半岛怎么联系?”
“殿下说得对,卑职把辽东半岛忘记了。”
萧夏微微一笑又道:“其他三郡换襄阳郡,我就在等这个机会!”
刘文静恍然,笑道:“殿下深谋远虑,卑职明白了。”
说完这件事,刘文静要告辞,萧夏又叫住他,“另外还有一件事情需要使君去做。”
“殿下请吩咐!”
萧夏沉吟一下,便将他准备建立水力动力研究所的想法告诉了刘文静。
刘文静也去参观过曹幼嗣的水力院,但他并不看好水力驱动,他笑了笑道:“殿下认为水力作用大吗?”
萧夏笑道:“曹幼嗣已经开始利用水力驱动进行纺线,而且他还造出了水力鼓风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我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我要这颗种子种下去,等它生根发芽。”
“卑职明白了,卑职这就安排,等曹幼嗣到来后,我们一起协商成立研究院。”
萧夏点点头,“这件事就交给使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