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326节

  “对啊!他想学神仙术就是为了做坏事,老神仙就告诉他,如果用神仙术做坏事,法术会不灵了,书生保证自己不做坏事,后来书生真的学会了穿墙术,回到家后他就跑到县衙仓库去偷钱,结果他真的穿墙进了仓库,偷了很多银子,却出不去了,你们说为什么?”

  两个小娘子拍掌笑道:“老神仙说,用神仙术做坏事,法术会不灵了。”

  “对哦!记住没有,以后你们两个学了神仙术,可不能去做坏事。”

  “爹爹,再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下次再讲吧!爹爹的脖子都要被你们压断了。”

  萧夏做起身,这时,小眉跑来道:“夫君,刘长史来了,求见夫君。”

  “我知道了,两个小家伙,跟小娘去玩。”

  两个小家伙恋恋不舍地牵着小眉的手走了,萧夏这才不紧不慢来到了贵客堂。

第577章 元氏之求

  萧夏来到贵客堂,刘文静连忙起身道:“参见殿下!”

  这段时间萧夏虽然在府中休息,但刘文静已经来了好几次了,商议了不少重要决策。

  萧夏摆摆手笑道:“长史请坐!”

  两人坐下,刘文静道:“殿下,元文真今天来找卑职!”

  萧夏笑问道:“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有什么事?”

  “他就是来给我们通报一些事情,元家主也来了,他想见殿下!”

  “他给我们通报什么事?”萧夏问道。

  “元文真说,天子不顾其他大臣反对,决定第二次征讨高句丽,这件事虽然朝野反对激烈,但天子已经决定了,并任命樊子盖为兵部尚书,负责全权策划筹备二次出征高句丽。”

  这件事萧夏一点都不奇怪,历史上,天子一共征讨了三次高句丽,最后民怨沸腾,隋朝也随之覆灭。

  以前萧夏看这段历史时,他看不懂隋炀帝为什么要这样做,自毁江山。

  现在他有点明白了,这其实是隋炀帝杨广的一个重大性格缺陷,杨广是一种很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通俗说就是偏执狂,他做一件事,一定要成功才肯善罢甘休,绝不甘心失败。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最多也就是自己吃几次大亏后,才会慢慢明白过来,损失的是自己,但如果是一个天子,这样的人格障碍就危险了,吃大亏就不光是他自己,还会连累整个王朝。

  萧夏微微笑道:“天子惨败,面子上挂不住,就想着找回面子罢了,所以天子想二次东征,不奇怪。”

  刘文静又道:“如果天子东征,我们会不会也要跟着第二次东征?”

  萧夏摇摇头,“可能性不大了,他不会把机会再给我,不过他一定会要求我们提供运输,第二次他会吸取教训,不用再强征那么多民夫了,直接利用海运提供补给,反正我们在辽东半岛有根基,我们可以助朝廷一臂之力,对我们影响不大。”

  刘文静叹了口气,“卑职担心的是,如果再第二次征高句丽,天子会彻底失去民心,各地的造反会越演越烈,就会有世家豪强参与进去,那就不是占山为王那么简单了。”

  萧夏沉默片刻道:“很多事情并不是以我们的意志来改变,天子一定要二次东征,我也劝不了他,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厚积薄发,一旦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我们也可以登场了。”

  “卑职明白了!”

  萧夏笑了笑道:“你回复元文真,明天上午请他的家主来总管府,我专门接见他!”

  次日上午,萧夏来到了总管府,这是他回来后第一次来官府,虽然几个月没有来官房,但官房内依旧收拾得整整齐齐,目前他的记事参军是陆邈,也就是当初第一批来参加文吏考试的吴郡陆家子弟。

  虽然当初他们只是来考文吏,但经过几年的考验,他们不少人渐渐脱颖而出,以踏实肯干和自身的才华赢得更高的前途,陆邈就是其中的典型。

  陆邈从三级文吏一步步升为二级文吏,成了房玄龄的助手,他做事认真、精细,各种文书整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乱,而且极有天赋,天赋也是一种才华,陆邈的天赋就是记忆力强大,萧夏需要一份从前资料,他就能立刻从上万份资料中准确而迅速地找到。

  他这份天赋得到了房玄龄的极大赞赏,房玄龄升任尚书行台判官后,就推荐陆邈接任自己的记室参军之职。

  萧夏在自己桌前坐下,翻了翻桌上的文书,一些紧急重要的文书,他前两天已经批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那么急切的牒文。

  这时,陆邈走进来道:“殿下,元氏家主来了,说和殿下约好的。”

  萧夏点点头,“请他到贵客堂稍座,我马上就来!”

  萧夏稍微收拾了片刻,这才起身来到贵客堂,元孝矩已经在等候了。

  “殿下,好久不见了!”元孝矩起身抱拳笑道。

  “是啊!已经一年没见,家主身体可好?”

  “多谢殿下关心,我身体还好。”

  萧夏请他坐下,又让陆邈上茶。

  萧夏笑眯眯问道:“家主怎么会想到来江南?”

  “如果我说,我是专门来拜访殿下,殿下相信吗?”

  萧夏大笑,“家主给我施加压力啊!能让家主亲自来找我,一定是大事。”

  元孝矩点点头,“我们愿意出三十万贯钱购买殿下的铁火雷秘方。”

  萧夏有点奇怪,他们的铁火雷使用次数并不多,连朝廷和天子都不知道,元孝矩怎么会知道?

  “家主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怎么会知道铁火雷?”

  元孝矩微微笑道:“实际上殿下给了朝廷一批瓷火雷,我们就关注了,也拿到了样品进行研究,但发现它的威力并不强大,根本无法炸沉一艘船,后来于仲文告诉我,殿下在高句丽战场上使用了一种爆炸性很强的一种铁瓶,这是高元亲口告诉于仲文,他向从于仲文这里得到机密,但于仲文也茫然不知,我们却明白了,殿下给了朝廷瓷瓶火雷,但自己使用的却是铁瓶火雷,威力肯定非同寻常,能轻松炸沉战船,炸毁城门。”

  萧夏点点头,“感谢家主提醒,高句丽人一定会千方百计来偷盗我的军事机密。”

  “殿下,没有商量余地吗?”元孝矩问道。

  萧夏笑着摇摇头,“这是绝不能泄露的军事机密,一旦被草原游牧民族掌握了,或者被高句丽这些异国掌握,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自己都很少使用,只是在重大战役中的关键节点上才会使用。”

  萧夏的态度也在元孝矩的意料之中,他其实也知道萧夏不会卖,他沉吟一下道:“如果不要机密,卖给我们一些成品如何?一千贯钱一枚。”

  萧夏还是笑着摇摇头,无奈,元孝矩只得叹口气,“好吧!我想再问问殿下,天子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殿下觉得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

  萧夏沉思片刻道:“高句丽遭受瘟疫也同样非常严重,加上战争的破坏,高句丽自身也处于一种崩溃状态,如果没有意外,如果天子能吸取第一次的教训,那么灭国高句丽倒是很有可能。”

  “高句丽没有收获吗?我们几乎把所有物资都丢掉了。”

  萧夏笑了笑道:“辽水已经是人间地狱,尸体都没有人收,更不要说去收拾战利品,等到冬天疫情减弱后,各种粮食物资也几乎全毁了。”

  元孝矩点点头,“所以说第二次东征,隋军将高奏凯歌,对吗?”

  萧夏微微笑道:“刚才我说没有意外才行,就怕大隋内部出了意外,再好的机会天子也把握不住了。”

第578章 木桶理论

  元孝矩坐在马车闭目沉思不语,他忽然睁开眼问坐在一旁的文元真道:“晋王知道杨玄感之事?”

  元文真摇摇头,“应该不会,之前杨玄感是有点口无遮拦,但这半年杨玄感很低调,如果连晋王都知道,那天子岂不是更清楚?”

  元孝矩缓缓点头,“我也觉得他不可能知道,他说过内部会出问题,或许是指一种可能性,毕竟对天子不满的人太多了,一旦天子再度东征,一定会引发天下大乱,晋王指的就是这一点。”

  “家主,他肯卖吗?”

  元孝矩摇摇头,“他不肯,连成品也不肯卖,理由倒是光面堂皇,怕异族掌握这个机密,但实际上他是想独占这种武器。”

  “我们对瓷瓶火雷的研究没有进展吗?”

  元孝矩冷冷哼了一声,“有效果我就不会亲自来江南了,既然晋王不肯卖,我们就要想办法从各个方面出手,毕竟这种火器是工匠造出来的,不是晋王本人造出来,明白我的意思吗?”

  “卑职之前进行过调查,负责军事的官署叫做军器司,下面有各署,其中有一个署叫做火器火药署,应该就是研制火雷的官署。”

  元孝矩摇摇头,“说这些没用,我要切实成果!”

  元文真连忙道:“请家主放心,我已经部署了,不惜重金也要把这个秘方搞到手。”

  元孝矩刚走,萧夏便派人把李鹿鸣找来,李鹿鸣已经不负责对外情报,专注于内卫,事实证明,她主管内卫还是很有才干,这几年把内卫各个环节都整理得井井有条。

  目前内卫实际上由一署一营组成,署是安全署,营是内卫营,安全署由数十名官员和三百名武艺高强的暗探组成,而内卫营则有三千士兵,一些重大行动,光靠安全署探子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军队配合才行。

  内卫的管辖范围其实很广,上至晋王和高官的人身安全,下至私卖生铁和私盐贩卖等等,都是内卫的职责范围。

  其中安全署下面也设立了七个局,具体负责各个职能,由李鹿鸣统领全局,内卫营主将也是李鹿鸣,下面有十个队,每个队一个校尉,由李鹿鸣的副将关宁统领。

  李鹿鸣走进官房,躬身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这几个月我不在江南,李总管辛苦了。”

  “感谢殿下的认可。”

  萧夏笑了笑道:“今天元氏家主元孝矩来拜访我,提出买我们的火器秘方,我当然一口回绝了,但对方不会善罢甘休,从合法的渠道得不到,他们必然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收买、偷盗、欺骗都有可能,所以你要立刻加强对防范,保护好工匠和他们的家眷,所有知情的官员都要暗中保护,另外,还要监视武川商行的一举一动。”

  李鹿鸣立刻抱拳道:“请殿下放心,卑职早就制定了完整的防护方案,一直就在运行,卑职现在可以加强这个方案。”

  萧夏大喜,连忙问道:“方案携带了吗?”

  李鹿鸣取出一份册子递给萧夏,萧夏仔细看了一遍,点点头欣然道:“方案不错,立刻加强执行,有情况随时向我汇报!”

  中午时分,高颎前来求见萧夏,高颎目前已经退休在家,基本上不问政务,但如果有需要,他还是会提供顾问。

  萧夏索性请高颎在丹阳酒楼用餐。

  酒楼雅室内,高颎将一份奏折递给萧夏,“这是我写给天子的一份奏折,恳请殿下替我转交给天子。”

  “可以!我明天就派送去洛阳。”

  “不急,殿下最好也能替我参谋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还有语气方面看看是否需要注意?”

  萧家打开奏折看了看,竟然是劝说天子放弃征讨高句丽,高颎写得很坦率,而且一针见血,天下不满并非因征讨失败,而在过于耗费国力,得不偿失。

  萧夏半晌没有说话,高颎不解问道:“殿下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萧夏缓缓道:“高公虽然说得坦率,但没有说到关键问题,为何民怨沸腾已经沸腾,天子却依然一意孤行,根本原因在哪里?”

  高颎抱拳道:“请殿下指教!”

  “其实攻打高句丽所耗费的粮食物资,对大隋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光黎阳仓就有一千五百万石粮食,布匹几千万段,其他物资不计其数,洛口仓也有千万石粮食,洛阳仓库更是有堆积如山的布帛。

  高句丽一战不过损失几百万石粮食和数万顶帐篷,这点物资损失对大隋国力而言根本不值一提,所以高公指责天子耗费国力,天子就会把天下仓储报告拿出来,高公的奏折就没有说服力了,这也是天子要第二次攻打高句丽的主要原因,大隋国力雄厚,不在乎这点耗费。”

  高颎沉吟一下道:“殿下的意思是,问题不是出在国力上?”

  “一点没错,国力没有问题,而是出在民力上。”

  高颎拱拱手,“愿闻其详!”

  萧夏淡淡道:“高公做了几十年宰相,应该很清楚,大隋的特点是富庙穷和尚,朝廷几乎没有军俸开支,每年征收的税赋有大量盈余,几十年下来就积累了天量财富,这里面还包括北周留下的财富和南方王朝积累的财富。

  可天下百姓却很穷困,每年都要紧巴巴过日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稍微遇到天灾或者家里劳动力生病什么的,整个家就没法维持了,对一个家庭天就要塌了,先帝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推行义仓,万一遇灾或者家里有事,可以用义仓的粮食来周转几个月,这样家里就不至于破产。

  当今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建洛阳、凿运河、修长城、征夫辽东,动不动就强征一两百万人,一点都不体恤民力,几年下来,至少动用了上千万青壮劳力。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是重复使用,但至少动用了四五百万劳力,最后死掉了接近一半,还有地方官趁机横征暴敛,大发其财,加上义仓的粮食也没有了,这就意味着四五百万户百姓因为没有及时耕种土地,也没有其他收入而破产,我们整个大隋也不过八百万户人口啊!

  高公,我们都指挥过军队,都很清楚,一支军队只要三成伤亡就会崩溃,大隋也是一支由百姓组成的军队,现在已经超过一半伤亡了,大隋会不会崩溃?

  这就像一只水桶,哪怕国力板再雄厚,但另一块民生板如果没有了,水桶也一样因为装不了水而废掉,整个大隋北方已经民生凋敝,饥民遍野,盗匪横行,这半年时间,逃到东莱郡的百姓已经接近五十万人。

  这个时候天子还要发动第二次辽东战役,他只看到大隋的官仓储备是多么雄厚,却全然不管不问下面百姓的死活,高公把这一条加进去吧!民力板消失,哪怕国力板再雄厚,大隋这个木桶也一样完蛋。”

  高颎默默点了点头,他仰头长叹一声,“枉我做了三十年宰相,还是没有殿下看得透彻!”

第579章 秘密势力

  高颎回去重写他的奏折,萧夏回到了官衙,中午和高颎谈话时萧夏提到了东莱郡的五十万难民,他回来几天把这件事忽略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他亲力亲为,这也是萧夏知道有这个情况,但并没有干预的原因,尚书行台一直在做安置难民之事,萧夏只需要了解这件事的进程。

  回到官房,萧夏立刻让陆邈把刘文静请来,不多时,刘文静赶到了晋王官房。

首节 上一节 326/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