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后勤基地
时间转眼到了三月,东莱郡的仲春时节格外春光明媚,到处是绽放的鲜花,自从年初天子把东莱郡的治权移交给了江南道总管府,来护儿便奉命率两万军北上,出任东莱郡通守。
同时北上的还有房玄龄,他出任东莱郡长史,他的任务是修建码头仓库,房玄龄到任后,便组织三万民夫在龙头湾修建了长达两里的码头和数百座仓库,同时修建了九条长达一里的栈桥码头。
码头所在地叫做龙头湾,也就是今天的荣成湾,今天的荣成因为长年泥沙堆积的缘故,水比较浅,但隋朝的龙头湾却是一处天然深水良港,秦琼在介绍山东半岛时,极力向萧夏推荐此处。
从这里跨过黄海就是高句丽都城平壤,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战争打得都是国力,都是后勤,绝不是五万军队登陆后能打赢高句丽军队。
对于萧夏而言,他首先要做的,是在高句丽建一个后勤基地,但后勤基地建在哪里,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得派斥候去探查、寻找,最后找一个安全稳定的落脚地。
但这样一来一去就需要时间了,而天子是计划五月份出兵,萧夏实际上只有两个月时间准备了。
朝廷也是一样,从两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天下去年就下令,将天下各地粮草物资集聚洛阳和黎阳仓,同时对辽东之战进行三次评估,一次是警告之战,一次臣服之战,一次是灭国之战,最后杨广选择了臣服之战。
那就意味着大隋至少要动用五十万以上的军队,按照两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的标准,那至少征用一百万民夫。
如果选择灭国之战,那就要动员百万兵力,两百多万民夫。
萧夏建议动员二十万民夫,实际上根本不够,开皇十七年,隋文帝派三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就只动员三十万民夫,结果粮草根本供应不上,军队又遇到了瘟疫,最后只得半途放弃攻打高句丽。
虽然萧夏建议从水路运输粮草物资,但经过评估,朝廷发现完全靠水运也不现实,耗用时间太长,也没有那么大的运力,必须得陆运配合,水陆并进才是正确的方式。
有了前车之鉴,加上杨广又是一个不惜民力之人,所以他在三月下旨,征集河南道、河北道民夫一百一十万人,赶赴涿郡集结。
但历史上强征了三百万民夫,因为现在有江南的船队走海运,民夫才减少到一百一十万人,可就是这样,强征一百一十万民夫也同样让国内民怨沸腾。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汉武帝攻打匈奴,也几乎让整个国家崩溃。
如果胜利了,还有战争红利,可如果失败,那就需要整个王朝一起来承担,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一场赌国运的博弈,天子杨广把整个大隋押上去了。
杨广又将在家赋闲的老武将全部征用,包括杨雄、杨达、元寿、元旻、薛世雄、鱼俱罗、麦铁杖、于仲文、崔弘升、荆元恒、辛世雄等等,命令他们各率大军前往涿郡集结。
同时在运河入漳水之地大量修建码头和仓库,运送粮食三百万石、草料百万担和不计其数的战争物资到漳口镇,这是水运部分的粮草物资,另外还运送了大量粮草物资到涿郡,这是陆运部分的物资。
可以说,这次天子杨广为攻打高句丽动用了举国之力,表面上他是想打臣服之战,但实际上,他是冲着灭国之战进行准备的,如果攻打顺利,他会继续增兵以及增加粮草物资。
朝廷已经在全面动员,萧夏也在同步行动,他派出了两千艘各种船只赶赴东莱郡,一半是用来运送朝野物资,另一半是用来运载江南军过海。
第一个出发却是沈光,他作为斥候,率领十艘战船和八百名士兵渡过了黄海,在海上航行十天后抵达了高句丽的外海。
沈光是与水军兵曹参军事何蛮一起出海探查,何蛮多次往返了大隋和高句丽,对海况很熟悉。
沈光见何蛮拿着千里眼一直在海面上张望,便笑道:“何参军不是常来吗?怎么现在感觉和我一样?”
何蛮苦笑一声道:“一般航线都是沿着海岸走,到了最北面的辽东,再沿着海岸一路南下,像这样横跨大海,我还真是第一次。”
“这难道将是我们创造的航线?”
何蛮摇摇头,“当然不是,三国时代东吴和高句丽往来就是走我们这条航线,横穿黄海,东晋和南朝前往高句丽也都是走我们目前这条航线,只是我没有走过这条弓弦航线,我都是走弓背航线,先去辽东,因为生意需要。”
“原来如此,但肯定有一座岛,对不对?”
“对!就在平壤外海,距离陆地五十里,岛还不小,却是一座无人岛!”
“让来我看看!”
沈光接过千里眼,向前方眺望,片刻他忽然道:“东北方向有个小黑点,不知是不是?”
何蛮连忙抢过千里眼细看,“还真是一座岛,靠上去!”
十艘船只都是车船,轮桨翻滚,迅速向海岛靠近。
当船只靠近了海岛,何蛮激动道:“就是这座海岛,距离高句丽陆地五十余里,天气好时,站在岛上就能隐隐看见陆地。”
海岛其实不算大,外形像只螃蟹,两支蟹足围成了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海湾,岛屿陆地面积约五千亩,地势还算平坦。
很快沈光就知道为什么这是一座无人岛了,因为岛上没有淡水。
何蛮笑道:“没有淡水其实没关系,前方陆地就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可以去那边取淡水。”
“会不会被发现?”
“晚上去,不要上岸,几里宽的入海口,不会有人发现。”
沈光取出晋王绘制的简单地图看了看,问道:“大河是大同江吗?”
“高句丽叫做浿水,不过既然殿下叫它大同江,那就叫大同江。”
入夜,沈光带着五艘船渐渐靠近入海口,这里白天会有商船,不过是向北走,但晚上就没有任何船只了。
船只驶入了大同水,这里已经是淡水了,三艘船装满淡水,返回了海岛。
沈光亲自率领五百军队驻扎蟹岛,夜晚在西面山崖下升起火堆,这样海面就能看到这座岛,但东面的陆地却看不到火堆。
何蛮随即率领五艘战船出发返航了,接下来就开始向岛上运送帐篷和粮食物资了。
第565章 独孤论战
四月上旬,萧夏率领数百战船和三万水军抵达了东莱郡龙头湾。
来护儿和房玄龄前来接应晋王的到来。
龙头湾岸上搭建了数千顶大帐,海湾里停泊着无数船只,但都是战船,一千多艘货运船只一艘都没有。
“货船呢?”萧夏问道。
来护儿躬身道:“回禀殿下,三百艘大船给我们运补给去了蟹岛,另外八百艘去了漳水,给朝廷运送补给。”
萧夏又问道:“蟹岛就是我们的后勤基地?”
来护儿点点头,“正是,海岛面积约五千亩,地势平坦,是一座无人岛,对面就是高句丽都城派,距离陆地约五十里,什么都好,就是可惜岛上没有淡水。”
“既然对面就是高句丽都城平壤,那旁边应该就是大同江吧!”
“对!所以卑职又特地派了二十艘淡水船,专门在夜间负责取水,岛上找到了几个蓄水洞,专门用来积蓄淡水。”
萧夏又问道:“朝廷那边战备情况如何?”
来护儿看了一眼房玄龄,房玄龄连忙道:“启禀殿下,朝廷大军一共分成三批北上,其中第一批十万大军目前已经抵达辽东燕郡,我们的船只才会向辽东运送粮草物资,第二批二十万军目前在涿郡,第三批二十万大军要四月下旬才从洛阳出发,百万民夫据说也已经分批向辽东进发,具体情况卑职也不是很清楚。”
“船队什么时候回来?”萧夏又问来护儿道。
“回禀殿下,来回要二十天左右,加上卸货两天时间,估计还有七八天左右回来。”
萧夏点点头,“让士兵们好好休息,到五月初我们再发兵。”
洛阳,李渊带着长子李建成来到了独孤府,他明天将出发去太原,出任河东黜陟讨捕使。
这是李渊第二次去河东人质,李渊大业元年出任太原留守,大业四年时,他改任弘化郡刺史建庆州总管,去年秋天又调回洛阳,出任兵部侍郎,这才几个月,因为河东各地乱匪猖獗,相国虞世基便推荐李渊去河东讨贼,天子杨广在御驾亲征出发之前,批准了李渊的任命。
管家带着李渊父子来到贵客堂,稍作了片刻,独孤陀便来了。
独孤陀是李渊的小舅父,可以说李渊能一步步发家,后面是独孤家族在发力,没有独孤家族全力的支持,李渊不可能建立唐朝。
李渊起身行礼,“外甥明天要出发了,特来向舅父告辞!”
李建成也行礼,“参见舅公!”
独孤陀笑着摆摆手,“坐吧!不用客气。”
三人坐下,李渊问道:“这次天子御驾亲征高句丽,舅父怎么看?”
独孤陀淡淡笑道:“我能怎么看?这就像做生意,手中有一笔不小的本钱,如果能好好经营,确实能把生意最大,但最忌讳就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这边投一笔钱,那边投一笔钱,整天不消停,所有的生意都半途而废,最后本钱被挥霍光了,一件赚钱的买卖都没有做成,我们的天子就是这样,基于他之前的种种表现,我并不看好这次东征,他很可能会崩溃在后勤上。”
李建成不解问道:“天子强征了一百一十万民夫,难道后勤还不够?”
独孤陀笑了笑问李渊道:“你怎么看?”
李渊沉吟一下道:“不是人数多寡的问题,而是天子视民为草芥,凿运河,百姓死去一半,修长城,死亡者十之七八,这次强征民夫远赴辽东,路途遥远,劳役繁重,加上不体恤民力,我估计能活一半回来就已经是万幸了,如果前敌战事正紧,民夫又大量死亡或者逃亡,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后勤供应。”
独孤陀点点头,“没错!问题就出在这里,民夫就像一辆大车,不好好保养车子,拼命载重,大车迟早会断轴断轮,没法再运输了。”
“但是,还有江南的货船可以运输粮草。”
独孤陀笑了起来,“江南货船只能运到辽东,一旦进入高句丽,都是重重叠叠的山区,大军要翻山越岭,货船也没法长翅膀飞过去,高句丽人不是傻子,他们正面作战不是隋军的对手,就不会硬拼,一定是以防御为主。
我听说高句丽人极擅长筑堡防御,开皇十七后,他们为防御隋军在险要处修建了大量的山堡,而隋军并没有相应的准备,所以我一点不看好这次东征。”
李渊沉默片刻问:“如果天子失败会有什么后果?”
独孤陀缓缓道:“会断送大隋的国运,就像一个人做生意失败,本钱丧失干净,债主就会从四面八方来了。
这时,管家在堂下道:“元家主马上要来了!”
李渊连忙起身告辞,独孤陀把李渊送出去,笑道:“临别之时送你八个字,积极剿匪,低调做人!”
“舅父教诲,外甥铭记于心!”
李渊告辞走了,独孤陀目送他马车远去,这时,元孝矩的马车也缓缓到来。
元孝矩走下马车,望着远去马车问道:“那是李渊的马车吗?”
独孤陀点点头,“他明天要去河东上任,特来向我辞别。”
元孝矩微微笑道:“李渊这颗棋子,独孤贤弟埋得很深啊!”
“进府去谈吧!这里不是说话之地。”
元孝矩点点头,两人走进府里,一直来到内堂坐下。
“杨勇那边情况怎么样?”独孤陀问道。
元孝矩摇摇头道:“杨勇有点糊涂了,一会儿说自己是皇帝,一会儿又说自己不是先帝的儿子,说自己是神仙安排他来到大隋,语无伦次,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独孤陀笑了笑道:“杨勇只是我们用来吸引杨广注意力罢了,替我们掩护李渊,倒是杨勇的几个儿子,兄长觉得有利用价值吗?”
元孝矩撇撇嘴道:“都是庸才,不堪大用!”
说到这,元孝矩又连忙道:“我来找贤弟是有一件大事,杨玄感可能要造反!”
独孤陀眼睛一亮,“当真?”
“是他的好友李密告诉我,杨素本来就有谋反之心,一直在囤积兵甲,现在杨玄感在加速准备,杨家的财产基本上都花在购置兵甲上了。”
独孤陀缓缓点头,“这是机会啊!一旦杨广征东兵败,时机就来了,我们先把李密安插进去,总之一定要把杨玄感的造反节奏掌握在我们手中。”
第566章 野心勃勃
先帝杨坚曾给萧夏说过,隋朝最大的隐患就是得位不正,被天下人所轻视,一旦统治者犯下大错,就会导致天下人对隋朝失去信心,社稷动摇,窥视者群起。
尤其像隋朝这样一个汉胡结合的王朝,武力丰沛,一言不合就会起兵造反。
历史上,隋朝和宋朝的建立很相似,都是权臣篡位,但宋朝就明显吸取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先用杯酒释兵权,然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武力荒废,军队将士地位如狗,最后百万大军被几万女真人摧枯拉朽般的击溃了。
根源也是因为赵宋得位不正,统治者害怕武将造反,取自己而代之。
杨隋也同样得位不正,杨坚还能镇得住场子,可到了杨广就镇不住了,很多人的野心就开始慢慢出现了萌芽。
杨玄感就是其中一人,杨玄感是杨素长子,武艺高绝,如果单论武艺,他的武艺可以在隋朝排进前五,但朝野上下都不怎么瞧得起他。
一个原因是他被父亲杨素的光环遮掩住了,世人只知杨素,不知其子,另一个原因是杨玄感头脑简单,容易冲动,武力充沛却智力不足,朝臣当然就有点瞧不起他。
杨玄感出身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关中著名士族,他们的祖先杨喜因抢夺项羽一部分尸体有功,被封为赤泉侯,杨家由此起家。
杨家历朝历代也是人才辈出,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被曹操杀死的杨修,还有隋朝杨素等等。
杨素本身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只是他掩饰得比较好,加上先帝杨坚比较强势,杨素虽然有野心,但也是深藏不露,只是有一次和老婆吵架时,被老婆向天子揭发了他的野心,幸亏杨坚没有追究,杨素才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