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建功立业
沈光不解道:“解决一个小小的义仓问题,就能堪称第二个孙权?”
“小小的义仓问题?”
沈渠忿忿瞪了侄子一眼,“你以为义仓问题好解决?这是积累了多少年的烂脓包,偏偏又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丹阳郡换了多少任刺史,江宁县换了多少任县令,谁过问一句义仓的事情?都是把义仓当做肥羊肆意宰割,光是提出要解决义仓问题就需要巨大的勇气,更不用说切实去解决它,还解决得这么漂亮。”
沈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看来他确实有点本事!”
沈渠摇头道:“这不是本事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有本事的人多得去了,萧道成有没有本事,刘裕有没有本事,陈霸先有没有本事,都是有本事的大才,但谁能做到对民让利?
解决义仓问题的根本就是对民让利,拿出真金白银来填补历年义仓的亏空,要么就是不闻不问,把义仓推给下任,要么就是快刀斩乱麻,一道命令就把义仓关了,哪里管百姓死活,能考虑百姓利益,还能让百姓占便宜的,在我看来,只有晋王一人。”
“为什么要让百姓占便宜,公平处置不好吗?”
“所以说你不懂政治智慧,解决义仓这种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利于民,让百姓高高兴兴来解决,心满意足回家,这样不但没有了后遗症,还落一个好名声,保证个个都夸晋王爱民厚道,这样有深远目光,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我还真没见过。”
“他和陈后主比如何?”
“陈后主?”
沈渠冷哼一声道:“晋王和后主陈叔宝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陈叔宝贪婪愚蠢,视民为草芥,他却宽厚睿智,爱民如子,四郎,这样的明主你很难遇到,所以我劝你去投奔他,为自己谋一个远大前程。”
叔父的这番话,让沈光也怦然心动了。
他不愿加入蓝家的贼军才躲到江宁,自己一身武艺,如果能遇到名主,那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次日上午,萧夏去了江宁船场,江宁船场便是从前陈朝的军器监造船场,和京口船场一样,都被隋王朝没收,成为隋王朝的官办船场,直属于工部管理,现在转给了江南道总管府,归军部造船署管辖,现在主要养护和建造军船为主,等将来改为造民船为主,造船署再转给尚书行台。
当然,这只是萧夏的长远规划,能不能等到那一天还不知道呢!
江宁船场很大,沿岸三里都是它的地盘,有数千船工在船场内忙碌,目前已经不造民船了,转而全力以赴养护军船,近百艘三千石战船被拖入岸上的船台,每艘战船周围都有数十名工匠在忙碌。
船场主事姓魏,江宁本地人,从陈朝到隋朝,他做了三十年的船场大管事。
魏管事把晋王迎入船场,萧夏时间不多,他还要赶去京口查看募兵情况,他只能抽出半个时辰视察。
魏管事也不多事,直接把萧夏带到一艘正在养护的五千石战船前。
“殿下请看这艘船,开皇八年下水,便再也没有养护过,甲板和船壁都有开裂的情况,如果风浪大,船舱内还会进水,我们对它进行大养护,开裂的船板全部更换,所有榫接结合部位都要进行检查,铁钉也全部换成新的,再刷三道底漆和两道桐油,估计要两个月才能完工。”
“所以大养护一次很贵?”
魏管事点点头,“小船便宜点,这种五千石的大船要近千贯钱。”
“小养护呢?”
“小养护一般两年一次,十天左右,小船几十贯,大船两三百贯钱就够了。”
萧夏感叹道:“一支庞大船队动不动就上千艘战船,光养护就耗资巨大,难以想象!”
“并不是每个王朝都像隋朝这样强大,比如梁朝和陈朝都有上千艘战船,结果双方爆发水战时,殿下眼前这艘战船的拍杆,一杆就把南朝的战船打为两断,殿下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对方是民船?”萧夏立刻反应过来。
魏管事点点头,“这就是国力的区别,隋朝建造战船的用料和建造技术都非常讲究,船壁极厚,钉子也粗长,完全可以海船出海,南朝没有这么厚实的家底,只能尽量便宜,那就是普通的江河民船,装个军船样子,一旦爆发战争,脆弱的老底就暴露出来了。”
萧夏忽然想到一件事,连忙问道:“那这一千多艘战船是南朝军船,还是隋朝战船?”
“当然是隋朝战船,南朝战船就作为民用了,朝廷当然要保留好的战船。”
萧夏简单看了几艘船便结束了船场视察,随即坐船前往京口视察。
目前水军招募有六个点,江都一点,京口一个点,历阳一个点,江夏一个点,襄阳一个点、江陵一个点。
为什么要在荆襄地区放三个点,原因就是这里招募职业水军更容易,这里百姓收入要比江南低不少,平均每月一两贯钱,募兵一个月能拿三贯钱,还管吃管住管穿衣,年轻人当然愿意,当十年兵,挣几百贯钱,可以回家置办一份产业了。
江南那边就很难招募士兵,收入又不高,还要离家十年,江南人当然不愿意,所以江南一带自古就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到了宋朝,这种说法更是蔓延到全国。
萧夏便在京口设了一个招募点,他就不指望能在江南地区招到多少水军?
京口和江都的招募主管正是来护儿,守孝并不一定要守满三年,如果朝廷有征召,也可以提前复出,自古忠孝难以两全。
萧夏给来护儿许下的职务是水军副都督,大都督是萧夏本人兼任,所以副都督就是主帅。
重建水军一直是来护儿心中的梦想,这次是他唯一的机会,如果他放弃,将来没有出任水军主将的机会了。
所以在考虑了一个月后,来护儿给母亲灵牌磕了三个头,发誓功成身退后再为母亲守孝三年。
他便重新披上戎装,萧夏当即封他为水军副都督,并报请天子批准,同时向天子讨要一批水军将领。
战船抵达京口,来护儿前来码头迎接晋王到来。
“京口招募情况如何?”萧夏问道。
来护儿有些不解道:“京口点招募了两千人多少人,不过今天忽然涌来大量丹阳郡青壮男子,不知何故?”
萧夏立刻明白了,估计是自己在乡绅们见面会上的一番话起作用了。
“有人来报名是好事,我们看看去!”
萧夏笑了笑,没有解释,他便翻身上马,跟随来护儿向京口募兵点而去。
第495章 萧泓送礼
京口县募兵点就在城门处,一进城门就看见了两顶极大的帐篷,每一顶至少占地一亩,矗立在城门旁的校场上。
两顶大帐前都排着一队,其中一支队伍排出至少一里。
而另一顶大帐前却只排队了数十人。
“殿下,人少的那顶是招募将领!”
萧夏倒有些意外,之前募兵是先招募军队后再内部选拔,来护儿却是直接分开招募。
“有优秀的将领吗?”
来护儿摇摇头,“特别优秀的没有,普通居多,不少人拿着武道六品、七品朝廷认证书过来,却连两百斤石锁都举不起,着实令人失望。”
萧夏很理解,自从四年前兵部认证武道开始收钱后,这几年兵部认证的武道已经泛滥了,标准越放越宽,武道认证一年三次,一次能通过上千人,兵部一次认证就能收入数万贯钱。
萧夏也听到传闻,据说只要交五十贯钱就能保证通过六品认证。
这就导致军队已经不认可朝廷的所谓武道认证,真正武艺高强的人也不屑于参加所谓的武道认证。
朝廷推行了十几年的武道认证已经走向末路,倒是关陇贵族内部的武士考核十分严格,不断有人才辈出。
这时,一名军士气喘吁吁跑来禀报,“都督去看一看吧!来了一个厉害家伙,居然能轻松举起五百斤。”
来护儿顿时又惊又喜,向萧夏道歉一声,便急向大帐跑去。
萧夏能理解来护儿的惊喜,能举起五百斤,只有真正内功六品才能办得到,军方内部一直将举重和骑射视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南方对骑射要求不高,更看重举重,其次是步弓射箭,一项优秀,能混到校尉,两项都优秀,就能任命为郎将了。
这时,萧夏看见从大帐内走出一名三十岁左右的武士,身材中等,但十分结实,长一张方脸,双目炯炯有神。
他手持弓箭,后背箭壶,显然是要测试弓箭了。
水军招募将领的标准是举重三百斤以上,射箭十箭七中,根据成绩任命为副尉、校尉和郎将,而火长、队正和旅帅则是从士兵中选拔。
郎将是招募将领时能给的最高职务,要想升为中郎将就必须有足够的资历或者战功。
萧夏远远注视着这名武士,只见他站在百步外,手执两石步弓,张弓搭箭,箭如流星,一箭接着一箭射向靶子,箭箭射中靶心,十支箭一气呵成。
萧夏暗暗点头,确实是个高手,至少是内功六品以上,能随意进出破障状态。
只见来护儿将他请入大帐,办了手续后,居然穿着盔甲出来了,手执一支马槊,翻身上马,跟随招募官前往军营。
萧夏走进大帐,笑问道:“刚才是何人?”
来护儿也笑道:“是吴兴沈家的子弟,叫做沈光,两项考核都封了顶,卑职将任命他为郎将。”
来护儿作为水军实际主帅,他有一定的任免权,有权任命或者罢免中郎将以下将领,中郎将以上则由萧夏任命。
朝廷不管军职,它们负责军阶,当然也是由萧夏推荐,朝廷批准。
原来是沈光,萧夏暗暗点头,历史上,沈光应该也是这个时候从军,参加了辽东城之战,在战斗中大放异彩,被天子赏识,从此成为天子贴身护卫。
萧夏点点头,“此人是一个难得的大才,来将军好好培养他。”
“卑职遵令!”
简单巡视了募兵情况,萧夏随即离开募兵场,返回长江对岸的江都。
收拾行囊时,萧夏意外发现自己包中有一支卷轴,他这才想起是萧泓送回自己的礼物,忙起来就忘记看了。
他这才打开卷轴,竟然是一份礼物清单,很出乎萧夏的意料,都是从前的南朝皇宫收藏,包括珍宝、书画、兵器,足足有一百二十件。
萧夏再细看,这里面似乎不仅是江宁萧家的宝贝,还有晋陵萧家的珍宝以及萧琳收集的兵器,一共五十件。
萧夏忽然发现有一把短剑,竟然是寒剑,寒剑明明在自己府中,怎么会跑到这份清单上?
这让萧夏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有两把寒剑?
萧泓送的是礼单,礼物应该已经送到自己府上了,萧夏决定先回府去看看,那把寒剑到底怎回事?
很快,坐船在江都码头靠岸,众亲兵牵着战马下船,萧夏直接骑马返回了府中。
走进府门,迎面遇到妻子崔羽,萧夏问道:“有没有人送来一百多件礼物?”
“我还想问夫君呢?不知谁送来的,一共一百二十件。”
那就对了,是江宁萧氏送来的,萧夏直接来到后院,看到了摆了满满一屋子木箱,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各式各样。
他找到一支短剑模样的盒子,打开来,萧夏一愣,盒子里果然是一把寒剑,和他的寒剑一模一样,他慢慢取出寒剑,入手一轻,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不就是张觉给自己那把假寒剑吗?最后被萧琥拿走了。
萧夏略一思索,渐渐明白过来了,这是汉王杨谅的东西,这把假寒剑,萧琥献给了杨谅,所以才会包括一部分晋陵萧家的东西在内,都是杨谅敲诈得来。
杨谅当初被直接贬黜回长安,东西来不及拿走,就一直存放在江宁萧府,萧泓当然不敢再收回,便把它做人情送给自己了,反正将来杨谅问起来,他也可以说被自己拿走了。
真不愧是江宁萧家,送礼都那么有‘诚意’,直接借花献佛,把杨谅的东西送给自己。
萧夏当然不会把这一百二十件珍宝兵器再还给杨谅,既然已经到自己手上,那就属于自己了,将来杨谅想起,让他直接向江宁萧家讨要,与自己何干?
吃罢午饭,萧夏又前往总管府,估计有一堆事情在等着自己。
萧夏走进官房,房玄龄从后面跟了上来。
“殿下,从长安过来的一千户匠户到了!”
这个消息着实让萧夏惊喜,他停住脚问道:“什么时候来的?”
“今天上午刚到,高公和刘长史正在北军营忙这件事。”
萧夏点点头道:“还有什么,朝廷支援的兵甲物资到了吗?”
“还没有,但听说已经到淮河了,一支很庞大的船队。”
萧夏在自己位子坐下,看了看一堆奏卷,他还是没有心思批阅,起身查看匠户去了。
第496章 工匠到来
一千零八十家匠户,约五六千人都是坐船过来的,除了在三门峡走了一段山路外,其他全程坐船,一家一艘千石客船,满载着十几年的家当,带着对故乡的思念,辗转千里而来。
目前他们都暂时住在城北大军营内,每户一座大帐,好在天气也渐渐暖和,住在大帐也没有不妥,而且他们住的大帐不是士兵住的通帐,而是羊皮居家帐,里面有布幔隔出了一个个小房间,铺上地毯,也别有滋味。
一群群孩子在大帐之间奔跑嬉戏,老人的脸上绽放着笑容,他们家乡就在大江对岸,只是当年的建康已经被一把大火烧毁,现在的江宁县已经没有他们家园,他们也知道,但只要闻到故乡的气息,他们就无怨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