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35节

  萧夏见时间还早,便带着十几名亲兵进城了。

第396章 布金禅寺

  于阗城不大,面积就相当于中原一座小县,城内人口也就刚刚过万,城内大多是平房,用泥土围一个院子,看起来住房条件都不差,没有那种很低矮破旧的房子,更重要是于阗国现在信得是佛教,直到宋朝时期,于阗被黑汗王朝吞并后,信仰才被改变。

  萧夏和十几名士兵在商业繁华的主街上缓缓而行,周围人都纷纷躲避他们,在背后低声议论,萧夏当然也有陪同官员,一名会说羌语的于阗大臣陪同他们,萧夏手下有不少会说羌语的士兵。

  萧夏准备去布金禅寺,布金禅寺前面一条街就是汉人街,当年二十几名汉人画匠的后代就住在那里。

  这时,萧夏在一间店铺前停下,这家店铺居然是卖玉的铺子,周围也只有这一家,萧夏欣然走了进去。

  店铺是一名粟特坐商,满脸笑容迎出,他不会说汉语,不过萧夏手下有会说粟特语士兵,对他说了几句,商人苦笑说了几句。

  士兵对萧夏道:“殿下,他说他不是卖玉,而是专门收玉的店铺!”

  原来是收玉的铺子,萧夏笑道:“收玉也是为了卖嘛!拿出来,东西不错的话,我给你一个好价钱!”

  萧夏和手下都身穿盔甲,尤其萧夏还戴着金盔,粟特商人不敢不答应,他和伙计从里面抬出一口很沉重的箱子,对士兵说了几句。

  士兵翻译道:“殿下,他说之前的玉上个月卖给几名粟特商人了,他手中目前只有这么多。”

  萧夏当然不会信他的话,他了解这些粟特商人,像这种原产地的东西他们只会卖给粟特人,不会卖给外人,肯拿一箱出来,实在是没办法了。

  萧夏打来箱子,里面全是装得满满的布袋子,每只布袋子装一块玉,大小都如拳头,当然都是原石,目前只有长安洛阳才有加工技术。

  萧夏看了几块,品质都相当高,玉质细腻,白如羊脂,没有什么脏棉杂质。

  “这一箱一共多少块玉?”萧夏问道。

  店主竖起一根指头,表示一百块。

  “这一箱我要了,多少钱?”

  粟特店主道:“我按照粟特人的价格给将军,我不会说谎,一箱五千贯!”

  萧夏点点头,这个价格对的,相当于一块五十贯,在长安一块美玉最便宜也要五百贯,粟特人贩运去长安,能获十倍的暴利,当然这些坐商收玉,最多也就是一块五贯钱,而且必须是好玉才收,他们也是十倍的获利,

  萧夏心念一动,笑问道:“如果用绸缎来支付呢?”

  店主听完翻译,点点头道:“上等绸缎也可以,按照市价需要一百匹。”

  长安一匹上等绸缎十贯钱左右,运到于阗国,价值就到五十贯一匹,运到康国再翻一倍,运到君士坦丁堡再翻五倍,一匹上等绸缎五百枚金币,只有贵族才买得起。

  萧夏吩咐几名士兵去取绸缎,又留两名士兵替他交易搬货,他这才走出店铺,这时,陪同他的官员笑问道:“殿下很喜欢玉石吗?”

  萧夏笑着点点头。

  官员又道:“其实最好的玉石在王宫和寺院,我回去给国王说一说,国王一定会送给殿下礼物。”

  萧夏欣然笑道:“多谢了!”

  他们随即来到了布金禅师,于阗国应该就是西游记上的灭法国,笃信佛教。

  当萧夏出现在寺院前面的大街上时,只见很多人跑了出来,年纪都在三四十岁左右,他们围在萧夏身边,七嘴八舌,居然是说汉语,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这些就是北魏画匠的后人了,虽然他们祖辈是八十年前来到于阗,已经过去三四代人,虽然和本地人通婚,但衣着服饰没变,相貌也没变,还说着洛阳一带口音的官话。

  萧夏点点头,“我是中原大隋王朝的楚王,特地来看看你们。”

  有人感伤道:“我祖父说我们是魏朝人,魏朝灭亡了吗?”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这时,寺院住持匆匆出来,他也是一名汉族僧人,合掌施礼道:“贫僧广智,听说殿下到来,已经等候多时了!”

  萧夏点点头笑道:“我们去寺院,住持再请一些汉人代表,我们坐下谈一谈!”

  萧夏进了布金禅师,寺院不大,占地约三四亩,有僧人二十余人,几乎都是汉人子弟,他们全部出列,合掌欢迎萧夏到来。

  萧夏来到贵客堂坐下,不多时,十几名老者也被请来了,他们是当年画匠的孙辈了。

  萧夏笑着问住持道:“这座寺院是汉人的寺院?”

  广智大师合掌道:“回禀殿下,这座寺院是五十年前由大家捐钱,加上于阗国支持,送我们一块土地,才建造起来。”

  “原来如此,于阗国目前有多少汉人?”

  “目前一共四百七十七人,每个人在寺院都有记录,从出生到送终都是我们寺院负责,而且寺院也是学校,负责教孩子从小学习汉语,大家平时有什么矛盾,也是寺院来调解。”

  原来如此,这个寺院的作用很大啊!萧夏又问道:“他们都是二十五名画匠的后人?”

  广智大师点点头,“都是!”

  “现在大家从事什么营生?”

  广智大师合掌道:“目前最多是在城外种田,种了很多蔬菜,其次是画匠,然后是做些小买卖之类,基本都是继承父业!”

  “生活如何?”

  “还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主要是家家户户都有农田,祖辈留下的,所以就算是画匠也会出城种菜。”

  “不错!我给大家说说中原的情况吧!”

  萧夏笑着对众人道:“我知道你们祖先都是北魏的汉人,来自洛阳一带,你们祖先过来于阗几年后,北魏就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替代,西魏被北周替代,大概三十年前,隋朝替代了北周,隋朝后来又统一了天下,所以现在中原是隋朝的天下,我们是隋军军队,刚刚灭亡了吐谷浑。”

  这里不需要翻译,大家都听得懂,有人问道:“请问将军,隋朝的都城在哪里?”

  “长安和洛阳都是隋朝的都城!”

  众人又问了一些问题,萧夏一一回答了,他又笑道:“这次我在且末和鄯善建立了官府,且末郡和鄯善郡,大家也可以去且末和鄯善生活,当然,如果于阗国愿意接受隋朝的保护,我会留几百军队在于阗国,军队也同时会保护大家,也欢迎年轻人加入隋军。”

  说到这,萧夏瞥了一眼坐在一旁的陪同官员,旁边有士兵替他翻译,就看他能否听懂,把自己的话传给国王。

  离开了布金禅寺,萧夏返回城外军营了,陪同官员连忙向王宫赶去汇报。

第397章 故人消息

  王宫内,于阗国王尉迟乌苏毗着实忧心忡忡,虽然隋军口口声声说过两天就走,但显然这里面有问题,隋军为什么要来?来回两千五百里,他们会空手而走?

  他对宰相尼库尔道:“我是担心隋军突然发难,纵军抢掠于阗城,我们根本就无法抵抗,几百年的积累会毁于一旦,于阗国会灭亡!”

  尼库尔点点头,“国王的担心很有道理,隋军绝不会空手而走,既然我们曾经向吐谷浑臣服,那臣服于隋朝也没有问题,我们应该主动向隋朝称臣,然后每年去隋朝朝觐,上交贡品。”

  旁边王子尉迟跋质道:“今天父亲和楚王见面时,楚王说了一句话父亲可能没有注意到,他说大隋会关照于阗,会保护于阗,父皇只听见关照于阗,没有注意到他说的保护于阗。”

  尉迟乌苏毗一惊,“啊!我真没有留意,他这话什么意思?”

  “我觉得有两个意思,一是向大隋称臣,成为隋朝的属国,隋朝会保护我们不受外敌入侵,第二个意思,可能是指隋朝在于阗驻军。”

  “不对!”

  宰相尼库尔很敏锐,他当即道:“关照就已经是对属国的态度了,保护应该就是指驻军,国王一定弄清楚王的真实意图。”

  就在这时,侍卫禀报道:“国王,阿巴库求见!”

  阿巴库就是陪同萧夏的官员,他是于阗主管对外的大臣,能说羌语和粟特语,一直是于阗国王的心腹大臣。

  尉迟乌苏毗连忙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阿巴库匆匆进来,手按胸口行礼,“参见国王陛下!”

  “你陪同楚王可有什么消息?”

  “有很多重要的消息要向国王禀报。”

  尉迟乌苏毗点点头,“不要急,慢慢说!”

  阿巴库就把他下午陪同楚王的详细经过说了一遍,最后道:“他在寺院说得很清楚,他希望和于阗国达成协议,派一部分军队驻扎于阗国。”

  “他说要派多少军队?”尉迟乌苏毗有点紧张道。

  “具体没有说,但应不会太多。”

  小国和大国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犯下的错误就是用大国心态去衡量小国,泱泱大国当然不允许别国在自己国土上驻军,事关大国尊严,但小国却不在意,相反,很多小国欢迎大国驻军,在它们看来这是一种保护,否则美国就不会在世界有那么多军事基地了。

  于阗国也一样,尉迟乌苏毗并不在意宗主国在自己国土上驻军,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他只是在乎对方驻扎多少军队,如果军队太多,于阗国的国力承受不起。

  尉迟乌苏毗负手来回踱步,宰相尼库尔道:“国王可以和他谈一谈,一千人以下都可以接受。”

  尉迟乌苏毗点了点头,他又问阿巴库道:“他喜欢玉石?”

  阿巴库点点头,“他在粟特人店铺用一百匹绸缎换了一箱玉石,他还想多买,但粟特人说没有了,实际上是不肯卖了。”

  尉迟跋质笑道:“我们王宫有很多,倒是可以作为礼物给他一些,以后就直接进贡美玉就行了。”

  尉迟乌苏毗欣然道:“明天一早,我再和他谈一谈,顺便送他一批美玉,再挑一些好的送给大隋皇帝和皇后!”

  傍晚时分,军营内格外热闹,士兵们收获颇丰,每个人都捡到了至少十几块美玉,有人还捡到了几十斤重的大玉。

  这次萧夏还带来八百头骆驼,满载着从鄯善缴获的吐谷浑战利品,包括绸缎、布匹、茶饼和瓷器,隋军在市场上售卖,价格便宜,比粟特人的价格便宜一大半,顿时引起了轰动。

  城内的百姓纷纷赶来购买,于阗可不光产美玉,于阗河中盛产金砂、宝石和美玉,于阗百姓家家户户都有藏品,他们用金砂、宝石、美玉和隋军交换,半天下来,隋军的货物卖掉一半,换得了大量的财宝,明天再卖一天,基本就能卖光。

  萧夏正在大帐内听取汇报,这时,士兵来报,营门外来了十几名僧人,赶来两车玉石,为首是住持广智。

  萧夏连忙让士兵把住持带到自己大营,不多时,广智住持带着两名僧人来到萧夏大帐,萧夏请他们就坐,广智大师合掌道:“阿弥陀佛,我们听说隋军在市场售卖货物,得到消息时已经晚了,我们也想用玉石换一些货物,不知还有没有存货?”

  “当然还有,不知大师想要什么货物?”

  “我们主要是想要茶饼和瓷器,别就不需要了。”

  萧夏点点头,让亲兵带两名僧人去交换,他又让士兵给广智大师上茶。

  “我这次来于阗,有件私人的事情,大概在三年前,有一个老道士来到于阗,后来在昆仑山失踪,广智大师知道这件事?”

  “啊!殿下说的是袁上人!”

  萧夏精神一振,连忙道:“正是,他其实我的恩师,大师有他的消息?”

  广智大师笑道:“袁上人来于阗后,就住在我们寺院,大概住了一个月,他还托去长安的粟特商队替他送过信。”

  萧夏点点头,“没错,他的信就是送给我的,然后呢?”

  广智大师缓缓道:“没多久,他便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便独自步行前往昆仑山,我派十几个弟子和汉人子弟去昆仑山寻找他。”

  “找到了吗?”

  广智大师摇摇头,“我们深入昆仑山三百里都没有找到,但很神奇,他去年又回来了。”

  萧夏一下子瞪大眼睛,“仙师回来了?”

  广智大师叹息一声道:“他应该有奇遇,虽说佛道不是一家,但连我都相信他得道了,他走的时候须发全白,回来时仿佛年轻了几十岁,又变成了中年道士,在于阗城都引起轰动。”

  “然后呢?他去哪里了?”

  “他在寺院又住了十几天,就跟着一支粟特商队向西走了,便再也没有消息。”

  萧夏长长松了口气,飞升成仙是不可能的,萧夏担心袁守诚要么死在昆仑山,要么在昆仑山修炼得道,看来袁守诚应该是突破了他苦修数十年没有能突破的境界,他说自己准备好了也是这个意思。

  “他回来后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萧夏又问道。

  “他最大的特殊之处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只喝水和吃果子,应该是练成了辟谷之术。”

  “他有没有说,他在昆仑山有什么际遇?”

  广智大师叹息道:“我也问过他,他说他踏上昆仑之巅,感受到了天人一体,感受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殿下,我修行太浅,实在听不懂。”

  说到这里,广智大师忽然浑身一震,脱口道:“我知道了,我解开了谜题!”

  “什么谜题?”萧夏急问道。

  广智大师按耐住内心的激动道:“他临走时给我留了一物,让我交给故人,我一直不知道他说得故人是谁?现在我知道了,他说的故人就是殿下。”

首节 上一节 235/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