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121节

  这时,官员高喊道:“下一个洛阳王连元上,江都萧夏准备!”

第190章 第一劲敌

  萧夏手执两石弓,后背箭壶,他看了一眼旁边的鼓手,鼓手手拿两根鼓槌坐在旁边,已经准备好了。

  监考官一挥手,鼓手立刻敲响了小鼓,‘咚!咚!咚!咚!’鼓声密集,这是固定靶的要求,必须在五十下内射出五支箭。

  萧夏张弓搭箭,一箭接一箭如连珠般向百步外的木人靶射去,箭箭射中头部,鼓声刚过半,五支箭就已全部射出。

  “停鼓!”

  监考官喊了一声,鼓手停止敲响,惊讶地望着萧夏,他还是第一次遇到射箭如此之快的高手。

  “五箭皆中头部!”

  监考官高喊一声,所有官员都意识到,来了一个高手,原本坐在旁边休息的其他官员都纷纷站起身走上前。

  一百多名考生也围拢上来,准备看萧夏接下来的移动靶考试。

  “移动靶准备!”

  监考官高喊一声,远处百步外的壕沟里竖起一支人形靶。

  红旗一挥,一名士兵举着移动靶在壕沟里奔跑,一共只有二十步,士兵刚跑出,萧夏便一箭射出,‘啪!’正中移动靶额头。

  “好箭法!”周围士兵一片喝彩。

  紧接着,壕沟对面也跑出一名士兵,同样举着一只人形靶,和前一名士兵在壕沟内交汇,萧夏的第二箭也同时射出。

  ‘啪!’第二箭也同样精准额头。

  周围响起一片鼓掌声,闻讯而来的武士越来越多,萧夏第三箭也精准射中了靶人的眉心,萧夏已经拿到了十九分,他还有两箭未射。

  除非两箭全部射偏,否则他必然也是上二十分的高手。

  第四箭开始,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注视着萧夏。

  此时萧夏已经无法再低调,就像一只大象无法再躲在小树背后。

  他冷静抽出第四支箭,拉弓如满月,一箭射出,箭如流星,‘啪!’又是一箭射中额头,四周欢呼声大作,已经二十二分了。

  难道会出满分吗?

  “最后一箭!”监考官也激动得大喊。

  萧夏抽出了第五支箭,拉满了弓,第五箭他的目标是靶人前胸,他想留一丝余地。

  但放弦那一瞬间,他忽然改变了主意,要想获得别人尊重,首先他要尊重自己,他的箭尖微抬,一箭射出,箭如闪电,又是一箭精准地射中了奔跑中的靶人头部。

  原本屏住呼吸的数百人顿时一片欢腾,很多人激动地跳起来,二十五分,第一个满分出现了,他们亲眼见证了奇迹。

  周围官员纷纷向萧夏祝贺,萧夏举起弓箭向周围数百人挥手致意,引来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在军营门口,一名年轻武士正在听取手下汇报,这名年轻武士正是裴行俨,字元庆,出身河东闻喜裴氏,他看起来比萧夏大一两岁,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张方脸,棱廓分明。

  裴行俨的父亲裴仁基官任正五品汉王府典军,官阶封明远将军,裴行俨一直生活在河东,今年六月才来长安,他是内功九品,力大无穷,使一对一百二十斤的梅花亮银锤,无论剑术和箭法都出类拔萃。

  他一来长安便深受汉王杨谅器重,任命他为自己的左护卫,这次武举,杨谅更是想把裴行俨捧为武状元。

  事实上,这种武举考试对裴行俨也是小儿科,要不是他对朝廷的弓箭不习惯,第一箭没有射中咽喉或者头部,否则他也肯定是满分。

  他拿到了二十四分,距离满分还差一分,裴行俨最初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不过当他听说一名年轻的武士居然拿到了满分,超过了自己,裴行俨心中忽然有点失落了。

  “他叫什么名字?”

  “叫萧夏,来自江都!”

  裴行俨点点头,原来是江都萧家的子弟,想不到一向默默无闻的江都萧氏,居然也出这样的高手。

  “我知道了,这不算什么,骑射才是关键!”

  裴行俨调转马头,带着几名手下向长安疾奔而去。

  武举从第三场优选开始就进行两榜比分排名了,这种比分排名非常重要,因为后面榜上高手都会咬得很紧,一直到最后就是总分榜,基本上不可能有刚开始默默无闻,后来又异军突起的情况发生。

  就算后面的骑射或者马枪拿到第一,但总分未必进得了前十,甲榜还要考文,最后文武总分相加后取前二十名为进士,如果第一轮在三十名外,哪怕后面拿到两场第一,都未必能进总分前十。

  所以第一场的前三十名,最后的武进士基本上就在这里面了。

  汉王杨谅将第一轮甲榜前三十名的名单呈给了父皇,杨坚当然只关注甲榜,乙榜他兴趣不大。

  杨坚见第一名居然是萧夏,忍不住笑问道:“小七郎第一,是有优待了吗?”

  杨谅虽然心里也不舒服,但他不傻,他不会在父皇关心的事情公然造假,父皇很容易知道自己搞鬼,那时就自己就得不偿失了,在这一点上,杨谅确实吸取了江都的教训。

  杨谅连忙道:“启禀父皇,按照分数排名,千人见证,公开公正,没法优待任何人。”

  杨坚欣然笑道:“居然得了满分,很好,朕很满意,文考最后一场,朕亲自问对。”

  杨谅回到汉王府,立刻召见了裴氏父子,很快裴仁基和裴行俨来到了大堂。

  杨谅请父子二人坐下道:“我今天下午见了天子,天子对这次武举非常重视,他还将亲自主考文试最后一场,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元庆虽然只拿到第二名,有点遗憾,不过只差一分,问题也不大,只要后面能表现出色,还是有希望拿到状元。

  状元估计是五千人带兵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都只有三千人带兵权,其他武进士都是一千人带兵权,武举人就没有带兵权,相差巨大,元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裴仁基沉吟片刻道:“这个萧家子弟从来没有听说过,就不知道他骑射和文才如何?”

  杨谅冷冷笑道:“他可不是江都萧家子弟,他是我的亲侄子,我禁足一年就是蒙他所赐,元庆可千万不能轻敌!”

  裴氏父子面面相觑,裴仁基不解问道:“他是皇族,那怎么会姓萧?”

  杨谅哼了一声道:“他是晋王的儿子,六年前的双王案,裴公应该还记得吧!”

  裴仁基立刻想起了当年轰动朝野的双王案,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他,难怪他姓萧,他是跟母姓。”

  “一点没错,天子非常看重他,他可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新手,他在出使吐谷浑和镇压獠人叛乱上都立下大功,曾率五十人大败突厥五千人,斩杀达头可汗,他可是我父皇最看重的皇孙。”

  裴行俨神色凛然,点了点头。

  裴仁基有些惊讶道:“五十人破五千人,如此辉煌战绩,怎么从未听说?”

  “朝廷一直否认达头可汗是隋朝所杀,这些事情当然不会对外公布,所以比较隐秘。”

  “那他文才如何?”裴仁基又问道。

  杨谅看了裴行俨一眼,见他神色淡然,目光冷静如水,这种不为所动的心态让杨谅比较满意,他笑了笑道:“很多事情我也不知道,我只能说,他将是元庆最大的竞争者!”

第191章 决赛之战(上)

  夜已经深,萧夏盘腿坐在屋檐下,头顶是漫天星光,璀璨的银河如玉带一般铺过夜空,四周万籁俱寂。

  萧夏仿佛沉浸在另一个世界,这是由无数气流搅在一起的丹息世界,几天来,他一直用自己的心灵之眼观察这个无比混沌沉重的世界。

  但经过几天的深度修炼,他明显感觉到比起之前那种重度混沌,这个丹息世界已经清淡了一些,就仿佛水中搅浑的泥沙开始慢慢沉淀,原本混乱不堪的丹息流也渐渐出现一丝脉络。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异次元世界,这只是他头脑中看到的一种幻像,来自体内的感觉。

  袁守诚百无聊赖地一边喝酒,一边望着夜空,漫天星辰他曾经研究了几十年,但从未研究出什么名堂,索性也放弃了,把几十年的心得交给侄子袁天罡,让他继续研究,他觉得还是研究人间有趣。

  袁守诚歪头瞥了一眼已进入深度修炼的萧夏,这孩子的进度他能感觉到,确实很快,快得让他有点惊讶了,恐怕用不了年底他就能完成筑基,如果真是这样倒也不错,可以多留几天进行巩固。

  袁守诚喝几口酒,又望着星空长长叹了口气,“命运天早已注定,但愿他能躲过三年后的生死大劫吧!”

  两天后,武举进入第三阶段,天刚亮,灞上军营内人山人海,大部分都是士兵,今天甲乙两榜同时展开竞武,吸引了数万人前来观战。

  经过两轮的资格赛和优选赛,最后进入决战的武士只有六百人,甲乙两榜各三百人,

  萧祝融在优选赛中不幸落榜,甲榜进入决赛的升级分数是十五分,萧祝融只拿到十一分,远远低于升级线。

  倒不是因为他破障比较晚的缘故,而是南方武士更注重剑术,相比之下,弓箭之术普遍较弱,萧祝融自己也承认,在弓箭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能进入甲榜前三百名的武士,都是骑射高手,大部分都是北方权贵子弟或者世家子弟。

  萧祝融死缠硬磨,硬要给萧夏看马拿弓箭,他作为萧夏的随从也来了灞上大营,杨昭和杨飞燕也来了,他们是萧夏的亲友团。

  决赛只有两个项目,甲榜骑射,乙榜马枪。

  乙榜的马枪实际上是马上兵器,一个看兵器重量,一个是兵器的熟练程度,重兵器肯定要比轻兵器得分高,使八十斤的大刀肯定会超过二十斤的长枪,如果兵器娴熟,能使出很多高难动作,得分也会增加,不过乙榜评分主要还是看裁判的喜爱,毕竟没有什么标准。

  但甲榜就完全就是看自己发挥,武士必须在一通鼓内跑完两百步,然后射向一百二十步外的移动靶,同样是十箭,基础分为十分,射中要害再加两分。

  另外还有一项特殊加分,如果能射中右边的移动靶,且命中要害,则加五分,这就是特殊的左右开弓加分,所以甲榜的满分是三十五分。

  甲榜同时在三个场地比赛,其中第一号场地最引人注目,一共有三十人参赛,都是优选试二十分以上的高手。

  汉王杨谅和兵部官员以及观战的皇族权贵们有近百人之多,都集中在甲榜一号场地旁的看台上,看台两边都席地坐满士兵,人山人海,挥舞着旗子,喝喊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杨谅回头笑着问窦俨道:“请问窦侍郎,三百人中有多少人能参加文试?”

  窦俨欠身道:“回禀殿下,按照天子批准的方案,三百人中将取一百人参加文试,一百人文试后录取二十人为武进士,最后再取十人参加面试,确定前三名。”

  杨谅点了点头,“三百人居然要淘汰两百人?”

  “骑射要求很高,很多人步射优秀,但骑射未必过硬,录取一百人为武举人,其实已经不低了。”

  杨谅笑了笑,目光投向远处的兵部郎中郑羽,郑羽不露声色地轻轻向他点头,杨谅收回了目光,面无表情地望着赛场。

  他要保裴行俨拿到状元,这次骑射就至关重要,他可以动一个小小的手脚,又让别人看不出他动了手脚,使萧夏拿不到满分,尤其是最后左右开弓的附加分,有五分之多,如果裴行俨拿到而萧夏拿不到,裴行俨就反超萧夏四分了。

  至于文试,裴行俨在裴氏家学读书,文才不低,至少不比萧夏低。

  远处的大棚内,三十名参赛武士都准备好了,他们抽签决定出场顺序,萧夏抽到了第二十名出场,裴行俨抽到了第十五名出场。

  萧夏走到宋老生面前笑道:“宋将军,好久不见了!”

  宋老生连忙行礼,“萧公子!”

  宋老生当然也知道萧夏是晋王之子,他又叹息道:“可惜没有能跟随公子杀进突厥大营,平生之憾啊!”

  虽然有点夸张,但宋老生很会说话,听得萧夏很舒服,萧夏笑道:“一定会那一天!”

  竞武开始了,第一个出场的人叫于北海,来自陇右军,是一名郎将,他在优选试中拿到二十分,精于骑射。

  他手执一石骑弓,后背箭壶,当鼓声响起,他立刻纵马疾奔,所有人都在看着他,他是众人的经验,也同样会是众人的教训,必须在一通鼓结束前奔出两百步,如果完成不了,就会直接淘汰出局。

  所以大家都想知道,一通鼓有多久,需要什么样的速度才能保证不出局。

  于北海奔跑速度疾快,一路张弓搭箭,刚刚奔过白线,鼓声停止,他十箭八中,三箭射中要害,拿下十四分,至于左右开弓,他根本就没有来得及考虑,尤其可惜后面两箭时间不够,他在仓促中射出,都射偏了。

  很明显,他被淘汰了,于北海满脸沮丧离去。

  有了第一个人的演示,大家都明白了,必须在高速中奔行,必须在前期尽可能射箭,否则后期太仓促,容易失败。

  一般人都是左手持弓,右手取箭拉弦,射左边的靶子,左手为辅,右手为主,这样才顺。

  所以萧夏特别关注右边的靶子,这关系到左右开弓,他练飞针和飞刀时练过左手,这大半年去吐谷浑、去巴蜀,萧夏也在途中苦练箭法,左右开弓对他没有问题。

  第一个人射箭,右边的移动靶一共出现三次,无论三次射中还是一次射中,结果都一样,都是加五分,不过出现三次就意味着有三次机会,可惜于北海根本没有机会换手射右边的靶子。

  紧接着第二名武士出场,他比第一个出场的于北海稍好一点点,十箭九中,三个要害,拿下十五分。

  萧夏的眉头一皱,第二个人的右边移动靶居然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右边移动靶都是随机出现,有一次或者多次。

  武士们一个接一个出场了。

  第十三个出场的便是伍云召,太子手下第二号人物,内功过了七品,兄弟伍天锡的内功也是七品到八品之间,据说头号侍卫雄阔海是内功八品。

  伍云召原本叫做伍连,但伍连也并不是他的真名,没有人知道他们兄弟二人的真实身份。

  包括太子也不知道,不过太子杨勇看中的不是他们的身份,而是他们兄弟二人出类拔萃的武艺。

首节 上一节 121/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