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之智近乎妖 第368节

  据我所知,当年曹操夏季出征,本欲穿过伴海道,结果遭遇连绵大雨不得通行,只能走无终道翻越燕山和白狼山。

  得胜凯旋时正值隆冬,不光天寒地冻还无水无粮。不得已杀马为食,掘地一丈取水,方渡过难关。

  如今我们亦是夏季出征,前途必然困难重重!”

  说到这里,赵统三人面色不悦,瞪了他一眼。

  邓艾全无察觉,继续道:

  “此外,公孙氏在辽东经营已逾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不说兵强马壮军民齐心,也得说有一战之力!”

  李宗文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喝道:“邓士载,你危言耸听,是何居心!”

  阿斗摆摆手:“你别打岔,让他说下去!”

  邓艾点点头,继续道:

  “现在,曹彰和公孙氏是有很大优势的。

  他们一可以据守伴海道,甚至将大军压到临渝县,扼守渝关。如此一来,我们进攻的难度将会加大几倍。”

  阿斗闻言赞许的看了邓艾一眼。

  别人可能不知道渝关,他可是知道的。

  所谓渝关,便是后世的山海关,正因此关,建虏始终无法从辽西走廊进攻大明。只能翻山越岭绕远路去攻打张家口、宣府等地。

  

  无终道和伴海道

  邓艾不知阿斗所想,继续道:

  “曹彰二可以以辽隧为依托,布防于辽水拒敌;

  三可以弃襄平而走,去乐浪、带方郡保存实力,同时联系马韩等国,一起抵抗我们。”

  李宗文等人闻言,跟着邓艾的思路而去,不自觉思索曹彰会怎么布防,和相应的应对之策。

  邓艾见众人凝眉,讲出自己的分析:

  “如今,辽东恐惧我们军威,极尽收缩。而且,我认为曹彰笃定我们不敢在雨季进攻,他们也会担心雨季补给困难,而不敢把兵力放在渝关。

  所以,第一种情况不会发生。

  另外,幽州东部各郡的将领、豪门前往辽东,必然和公孙氏产生矛盾,八成会生出嫌隙,公孙氏必然死保辽东,防止被外人撺掇。

  而且公孙氏三代经营辽东郡,是不会弃襄平而走的。

  所以,第三种情况也不会发生!”

  赵统点头道:

  “曹彰一退再退,若是放弃辽东,军心必乱,他也不会去带方的!”

  蔡秩和李靖亦是点头。

  阿斗见了微微一笑,心道:“这三个小子的思路,全部被邓艾带走了!”

  邓艾点头表示同意赵统的见解,接着道:

  “现在我们军威凌厉,辽东军民不害怕是假的。

  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招揽一些人!”

  蔡秩问道:“招揽谁?”

  邓艾回道:

  “首先,当初跟随袁尚兄弟遁入辽东的旧部及乌桓人,他们肯定不愿陪着曹彰死战。”

  阿斗闻言又赞许的看了邓艾一眼:

  “不愧是将来的名将啊,连这个都想到了!历史上,毌丘俭的大军一到,袁氏旧部和乌桓人就主动投降了。”

  “其次,公孙氏不一定愿意接纳曹彰,或者他们会恐惧曹彰,我觉得,可以试着招降他们。”

  蔡秩三人听了,连连点头,对这个突然提拔上来的军师中郎将有了极大改观。甚至,隐隐有些佩服。

  同时分外崇拜阿斗的识人之能。

  接下来的时间里。

  邓艾给赵统、蔡秩、李靖三人细细讲解了,武帝派荀彘和杨仆征讨燕人政权和卫氏朝鲜的战事。

  随后又讲了曹操征乌桓的经过。

  对于这些,赵统是了解的,李靖知道个大概,蔡秩则不了解,他听得最仔细。

  但是,由于邓艾讲述中,有很多自己的理解,赵统和李靖也听得很认真。

  阿斗的思绪则飘了出去:

  汉武帝海陆并进,征辽东和卫氏朝鲜,两次出兵才成功。

  曹魏三次大举征伐辽东方才彻底消灭辽东郡一域的割据力量。

  隋炀帝诏征100多万主战兵马,外加200余万民夫。

  用了将近四年时间,分三次远征辽东,损兵折将无数,全都大败而回。

  唐朝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到总章三年,从李世民到李治两代帝王耗时26年。

  从李勣、牛进达、薛万彻、程名振、苏定方最后到薛仁贵,前后5次大规模出征,方才彻底拿下辽东全域。

  这些战役,无一不说明征辽的难度。

  阿斗这边结束思绪,李靖三人也听完了邓艾的讲述,眉头皱了起来,感慨道:

  “曹操也就罢了,连武帝发兵十万,都耗时一年多才拿下辽东!北疆确实难打!”

  阿斗闻言道:

  “怎么?气馁了?”

  三人闻言,异口同声的道:“怎么会,有殿下领军,必然一举荡平辽东!”

第511章 邓艾之能

  伴海道。

  魏延作为大军先锋将领,率领5000人马先行出发,此时已经过了渝关,并向前行了300余里。

  400里的辽西走廊上,没有城池,风景千篇一律,行军枯燥乏味。

  不过,好在大军出征后精神气士卒,原定日行30里,可将士们都很给力,每天能行50到60里,比预计的多了将近一倍。

  魏延以为是因为士气高涨,其实,这是因为阿斗的统御值已经加满,全军行军、进攻、防守甚至耐力等,都增加了5成。

  魏延看着荒芜的野地,百无聊赖的坐在马上,骂道:“这是什么鸟地方,连个人影都没有!”

  “报!”

  一个斥候飞奔而来:

  “将军,前方发现300余名辽东士卒!”

  魏延闻言一喜:“打的谁的旗号?”

  “没有旗号!似乎是一支运粮队!又像一支迁徙的豪门族人!”

  魏延想了想,道:

  “点500人,跟我过去看看。”

  **************

  渝关。

  阿斗带着15000大军过了关卡,向北挺进50余里。

  邓艾坐在马上,环视四顾,道:

  “此地比渝关更适合建造关隘!”

  蔡秩闻言问道:“为何如此说?”

  邓艾指着左右两边,道:

  “此地西北部的山虽然不高,但是比较陡峭、险峻,易守难攻,在这里依山建城墙,兵向西绵延五六里,修到西边的那座高峰,便能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然后在我们正走的这处平地上,修建一座小城,与西北的城墙连上,再往东南延伸城墙直至海面。

  如此一来,纵使有千军万马,也会被这座孤城挡住!”

  蔡秩三人细细观察,皆竖起大拇指:

  “士载说的没错!”

  阿斗笑而不语,心里对邓艾的评价再次拔高。

  本着不能让别人在自己面前过于装逼的原则,阿斗拿出了一张地图,道:

  “士载,看看我这张地图。”

  邓艾一侧身,伸手接过来,打开一看,只见图上绘制的正是他刚刚说的情况。

  而且,已经将关隘的城楼、城墙都详细绘制了出来,甚至还标了尺寸和名称。

  赵统三人凑了过来,好奇的过去。

  见图上绘制的关隘,以箭楼为中心展开,在南北两侧分别修建了5处辅助守城设施,写了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等字眼。

  再配以四角的瓮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整个城池四周总长大约四千米,一共四座城门,关城中心建有一座钟鼓楼,鼓楼周围是兵营、武库、府衙,再往外是民宅。

  李宗文道:

  “若是按殿下画的这图建造,我领5000人马能抵挡10万敌军。”

  赵统道:

  “士载,你是不是提前看过殿下的图?你说的和图上的不无二致?”

  邓艾摇头:“没看过!”

  赵统惊道:

  “殿下有经天纬地之才,我们是知道的,他能谋划此城天经地义,算不得什么。

  不想士载能一眼看出此地的玄妙!我佩服啊!”

  蔡秩和李靖闻言也高声道:“我也是!”

  阿斗一呆:“咦,本来想装个比,怎么成了衬托邓艾的绿叶了?

  也罢,人家确实厉害,我是借助了后世的知识,不知凝聚了多少名臣名将的智慧,邓艾出到此地,草草一观就说出规划,确实厉害!”

  想到这,他挥手向四周一指:

  “士载,我把此地交给你管辖,如何?”

首节 上一节 368/4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