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71节

大本营军需总长丹尼洛夫将军认为,既然俄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应该为英法盟友的战略提供支援。他提出的计划是重新进攻德国东普鲁士地区,因为只有把战线推进到维斯瓦河一线,东线的北部才会与中部波兰地区划成一条直线,不给德国人攻击侧翼的机会。

而且夺下东普鲁士地区对德国将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接下来德国的心脏地带——波森、波美拉尼亚乃至首都柏林都将在俄军兵锋的威胁之下。

不仅如此,俄国占领东普鲁士地区对于那些仍在观望的巴尔干骑墙小国来说显然是一次效果拔群的政治感召力。只要可以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拉入协约国z阵营中,那么奥匈帝国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丹尼洛夫的

方案自然遭到了鲁兹斯基和布鲁西洛夫为首的“南下派”的反对。

“现在第三方面军和第六方面军的官兵已经深入了喀尔巴阡山脉的山区中与奥军作战,我们需要更多的后勤支持才能在山区站住脚跟。等到1915年的4-5月,我们就可以冲垮奥匈帝国脆弱的防线,直接进入平原地区将不忠的匈牙利人拉到我们这边来。”

鲁兹斯基反复强调南方战区的重要性,与丹尼洛夫进攻东普鲁士所类似的是,南下进攻匈牙利也需要后方的大量物资支持。

喀尔巴切山脉平均海拔2600m,12月冬季的气温最低已经达到了零下30℃,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积雪平均深度有1-2米,山谷和低洼处多达4米。

这导致在12月后,俄军夺取某些奥军的阵地后又不得不放弃,退到海拔更低的山脚下重新休整,集中供暖。因为任何想要在极低温条件下让步兵蹲守在战壕中等待进攻的行为,只能隔天收获一批冻僵的死尸。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越多越好的过冬物资。”

布鲁西洛夫的要求被丹尼洛夫将军所接受,但他还是补充说道:“加利西亚地区的交通条件很差,我们还在力图恢复该地区的铁路运输。”

与东普鲁士地区的遭遇类似,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地区故意压制了当地的发展,把一大片原始落后的农村地区留给俄国人。铁路轨距不同导致许多物资都积压在了俄国境内等待铁路重新铺设。

第四方面军的指挥员利奇耶夫斯基认为俄军的最大敌人还是德国,因此支持丹尼洛夫的方案。

第二方面军指挥员谢苗诺夫还提出了一个与“南下派”类似,但并不相同的计划。他认为俄军应该设法占领克拉科夫,直取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

“进攻德国的最好方法就是进攻他脆弱的盟友奥匈帝国。”

谢苗诺夫如此说道。

德米特里耶夫在会议上向军需总长丹尼洛夫讨要大口径重炮来攻克普热梅希尔要塞。困守普热梅希尔的奥军没有坐以待毙,有好几次组织了兵力想要突破俄军的包围圈,都被长期挖掘战壕的俄第五方面军所击退。

“重炮在1915年会有的……大概是下半年。”

这个请求没有被丹尼洛夫所回答,而是坐在一旁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位于后方除了调整权力架构、组织军事生产、敦促经济动员的同时,还监督了俄军新的技术兵器的研发进度。

1914年上半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儿子,工程师小门捷列夫受甲方——沙皇尼古拉二世委托,设计了一款类似于雷诺FT-17外观但体积更大的T-14型号坦克。

由于众人不知道为什么履带型装甲车的代号以T系列命名,尼古拉自己心里想的是Tank的意思,但由于尼古拉是沙皇,而履带型装甲车完全是由于沙皇以一己之力推动的项目,因此T这个字母被众多工程师谣传成了Tsar(沙皇)的意思。

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因此不胫而走。或许在这个世界线上,俄国的坦克都将是“沙皇坦克”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要用拉丁字母T,而不是西里尔字母,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从T-14开始,俄国坦克的命名法将是Tsar+研制年份,以某种更加和制汉语的命名方式,T-14坦克可以被称为一十四年制式沙皇战车。

T-14坦克具有过顶式履带、一座可旋转的机枪炮台和一门固定在正面的75mm炮,基本符合了尼古拉设想中坦克的外貌。因此在设计被通过后迅速制造了样车,2辆样车在1914年10月于彼得格勒郊外的军事试验场得到了俄军军方代表的认可。

该型号坦克被交给了彼得格勒和乌拉尔山一带的几家机械制造厂委托生产,大约在1915年6月可以交付第一批约150辆投入实战。

除了坦克之外,俄军与法国制造商施耐德公司一同研发的280mm自行火炮也有了成熟的设计方案。在施耐德给出的设计稿中,280mm自行火炮将由动力车和炮车共同组成,前车安装发动机、发电机和吊车,后车安装了280mm炮管和弹药架。

这款自行火炮很快就被急需重火力的俄军相中,被命名为施耐德280mm自行火炮,在未来这款火炮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沙皇之锤”。

鉴于当前俄国在波罗的海与黑海的航道皆被阻断,因此这款火炮的生产被授权给了生产经验丰富的普梯洛夫工厂而非法国施耐德公司。

大约在1915年8月前,第一批32辆施耐德280mm自行火炮将被交付给俄军使用。

在彼此皆发表完各自的想法后,俄军统帅层俨然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派别,与德军统战部类似,无非就是优先对抗德国还是优先对抗奥匈帝国的区别。

在两边争执不休的时候,主持会议的俄军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也左右摇摆、犹豫不决。

“你是怎么想的?”

被沙皇点名后,尼古拉沙大公给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或者叫“我全都要”。

鲁兹斯基和布鲁西洛夫提出的主攻奥匈帝国的主张很有道理,丹尼洛夫提出的进攻东普鲁士减少战线侧翼的计划也很有价值。于是尼古拉沙大公说,既然如此,那么俄军就不仅要进攻奥匈帝国,还进攻德国不就好了?

“那么兵员、补给和运输可以同时供给俄军在一南一北两个地域展开战役计划吗?”

尼古拉听到总司令的折衷主义发言后也没说什么,转过头去对丹尼洛夫将军询问说。

“嗯……从战役发起的地点来看,一南一北是很难同时兼顾的。”

丹尼洛夫将军委婉地指出折中方案的问题在于俄军没有那么多富裕的兵力、补给和运力可以同时保障南北相隔上千公里的两处战役。

“那么折中显然是两边都不讨好的。”

尼古拉的决断让俄军统帅们纷纷赞同,沙皇的意思显然是准备站在一边。因此双方又再次争执起来。

等到会议再次僵持后,既然俄军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的居中调解被沙皇否决了,那么沙皇在场大家就请求尼古拉来做最终决定。

其实尼古拉坐在这里就在等着会议僵持的时机,做裁判肯定是比下场亲自辩论要显得更有说服力的。

“在说主攻方向之前,先说一些大家都已经听说或者同意的事情吧,我这次来也是为了听取前线军队的意见。”

既然大家把决定权交给了尼古拉,那么就意味着会议的走向和节奏现在由沙皇所主导。

“首先是军队的军服……”

虽然俄军已经换装了带有环境伪装的卡其色军服,但军官制服仍然有些显眼,因此1915年的军服会统一更换以免被德奥军队狙杀。俄军的对钢制头盔需求不是很迫切,可能是因为东线仍旧以大范围的运动战为主。不过头盔的生产在1915年就可以大规模列装了。

这一点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其次是后勤问题……”

1914年东线战事对俄军的感受是,无论进攻还是防御,炮兵都是一种万金油的兵种,炮弹越多作战越顺利。这就是一线部队得出的经验。至于飞机、装甲车、机枪的好处,也毋庸置疑。

尼古拉承诺说,在1915年3月后,每月可以向前线提供至少150万枚炮弹。等到1915年末,这一数量将再翻一倍以上,达到350-400万枚。子弹产量每月将稳定在2亿枚左右。步枪供应将完全满足俄军的动员需求。大炮在1915年大约可以提供给俄军1.4万门以上。除此之外的各种技术兵器产能都会翻个几翻。

沙皇带来的消息令众人都为之振奋。

“另外我还为前线官兵带来了一些礼物……”

鉴于冬季临近,所有人都明白战争必然会延续到明年,因此士兵的新年和圣诞节不得不在战壕中度过了。为此沙皇专门批了几十车皮的糖果和烈酒作为新年礼物分发为俄军士兵。

虽然沙皇的礼物可能有一百吨之多,但分发给前线的三百万将士,到每个人手中大约是25-30ml的伏特加和2-3枚糖果。不过即便分到个体上的数量再少,从涵义上说,这仍旧是一份极好的礼物。

沙皇的礼物令众人赞许。

“最后还有人员的奖罚……”

这点倒是由尼古拉沙大公接过了话头。在过去四个月的战事中,俄军所取得的胜利不能掩盖战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西伯利亚方面军司令普列什科夫存在严重的指挥不力而且多次隐瞒战情导致战局走势恶劣,因此是第一个被免职的方面军一级的高级指挥官。

除了普列什科夫外,尼古拉沙大公还罢免了十几位中级将领、数百名军官,皆是存在无可争议的错误,诸如让迫使军队以齐整队列冲击机枪阵地导致惨重伤亡、没有履行战术任务擅自撤退、掩盖失误瞒报军情等等。

惩罚之外还做出了调换与提升,一些有闪光点的下级军官被提拔上来,比如曾经表彰过的罗科索夫斯基、弗兰格尔等,还有曼纳海姆、科尔尼洛夫、邓尼金、德罗兹多夫斯基等等。

高级将领中,北线作战的博克托夫斯基不好不坏,既有贡宾嫩的胜利也有马祖里湖的失败;

中线活跃的利奇耶夫斯基在加利西亚战役中表现勇猛,但是错过了秋季战役,在罗兹战役中负责阻击莱因哈特突击集群的向西迂回也可圈可点;谢苗诺夫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在加利西亚战役中奔袭千里,因此其统兵能力不容低估,面对奥军时还没有遭遇过败绩;普列什科夫已经因为愚蠢的表现被免职。

南线作战的鲁兹斯基是“利沃夫征服者”,

功绩无可置疑,但其小心思十分缜密。德米特里耶夫在加利西亚战役中的顽强防御令人瞩目,但由于长期围困普热梅希尔导致缺乏之后的战场表现。布鲁西洛夫在加利西亚战役中率领第六方面军单独对抗奥匈第二集团军,属于助攻,之后向南把战线推进到喀尔巴阡山脉未尝一败。

除了作为主要战场的东线,俄军还有一条次要战线——高加索战区。第七方面军司令官是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由于土军在12月才发动进攻,所以战事如何还无从得知。

不过考虑到高加索山区的海拔远比喀尔巴阡山脉更高,在冬季零下40℃、积雪厚达2-3米的天气中土军还希望发起一次攻势,只能说勇气可嘉。

由于1914年末的时候,东线战场的俄军总人数已经达到300万有余,俄军大本营需要指挥的方面军数量达到了10个以上,因此斯塔夫卡决定在方面军之上再次架设了一层指挥官:战区司令。

因此从1915年开始,俄军东线将划分为五大战区:北方、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各自的战区司令分别是:北方战区司令鲁兹斯基、西北战区司令利奇耶夫斯基、中部战区司令谢苗诺夫、西南战区司令伊万诺夫和南方战区司令布鲁西洛夫。

伊万诺夫是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伊万诺夫,他是西伯利亚方面军的参谋长,曾经多次谏言普列什科夫应该如何作战,可惜遭到司令官埋没。现在被尼古拉沙大公提拔上来。

每个战区司令手中都将握有数个方面军或者集团军的兵力,从30万-90万不等。

交代了这么多,其实会议已经开到了第三天也就是12月6日了,这天也是最后最关键的问题——1915年我们应该怎么办?

实际上最后由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的战略设想已经被俄军高级将领们部分认可了。这是因为尼古拉握有后方的经济大权,所以他已经说服了将领们在俄国军事工业充分动员的1916年发起大规模攻势将更有把握。

具体来说,1915年将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德军仍旧主力进攻西线,那么尼古拉二世认可了“南下派”的主张,在1915年可以酌情考虑翻越喀尔巴阡山脉进攻奥匈帝国的腹地,迫使其退出同盟国。

其二是德军开始调转枪口挥师东进,在这种情况下俄军目前占领的加利西亚地区完全可以放弃,没有任何价值。不仅如此,俄军应该保存有生力量而非保卫领土。与法国不同的是,俄国具有深厚的战略纵深,因此军队比土地更加重要。

虽然尼古拉的主张由于沙皇的权威而被俄军高层所接受,但具体放弃多少土地仍旧是一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时候,往往做出决定集中资源比左右摇摆或者分散力量要更加“高明”。

至此,1914年终于迎来了末尾。

第五十章,1914年结束(5k

1914年近东战区的俄、土两国军队的主要交战地点是位于高加索山脉上的亚美尼亚高原,平均海拔约在1800-2500米.被东西走向的大小高加索山脉横贯,分割成数个山地和低地相间排序的易守难攻的地形。

在高加索战线上,俄军布置有第七方面军,又称高加索方面军。但该方面军仅仅是一个不断被削弱、抽调兵力支援东线主战场的“空架子”。人数约合10万,其中有3-4万人是俄军布置在高加索山区中的地方守备部队和要塞守军,无法随意调动。有大炮300门,但其中150门是固定的要塞炮。机枪120挺,飞机10架。

与之对峙的土耳其第三集团军兵力约有19万人,大炮263门,机枪72挺。

俄高加索方面军的任务是保卫俄国在高加索山区之间的铁路线、军用公路等交通枢纽和石油重镇巴库。

土第三集团军的任务是攻占萨勒卡默什,这是俄军在高加索西部山区的一处重要铁路枢纽,攻占这里就可以打开通往巴统和第比利斯的行军路线。

尽管斯塔夫卡给高加索方面军的任务是防御作战、保卫己方领土即可,但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官尤登尼奇并非是一位安分守己的保守将领。在俄土开战的11月份中,他带领高加索方面军的两个师突袭了尚未做好进攻准备的位于边境上的土第三集团军前置部队。

在这次边境上的突然袭击中,土军认为俄军主力尚在波兰和加利西亚地区,在高加索地区必然不存在多少军力,因此没有任何警惕性。

恰好11月15日清晨有大雾,尤登尼奇果断决定展开突袭作战,打了土军措手不及。在雾气的掩护下俄军没有进行炮火袭击就挺着刺刀对浑然不知的土军阵地发起刺刀冲锋,在混乱的白刃战中土军自乱阵脚,不知敌军何在也不知如何行事,结果

被人数少于自己的俄军撵着跑了好几公里。

11月17日,撤退的土军才重新整军并返回出发阵地开始进攻。

土军在距离埃尔祖鲁姆50公里的一处居民点与占据此地的尤登尼奇军团发生交战,由于雨水带来的道路泥泞,土军的大炮没有及时赶到,导致17日土军的进攻均被俄军击退。

11月19日,土军大炮抵达,尤登尼奇果断放弃了该处据点的俄军战地,撤回国境线内。但是在土军步兵追击俄军的过程中,尤登尼奇利用山区崎岖地形设置埋伏圈,对追击过度的土军进行反突击,再次打乱了土军的阵脚。

至11月24日尤登尼奇返回高加索山区中俄军的防御阵地时,一系列积极防御作战中俄军共计损失不到4000人,而土军至少损失1.2万人。

虽然在高加索边境战役中土军没有在人数较少的俄军手中讨到什么便宜,但土第三集团军统帅恩维尔帕夏是一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土耳其党人。

伊斯迈尔·恩维尔帕夏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以“埃迪尔内解放者”而著称,年仅32岁就爬到了土耳其陆军部长和军队总司令的职位。

以其军事功绩和人生事业的顺利程度而言,说是土耳其版本的“亚历山大大帝”或者“拿破仑”那样的人物也不为过。因此恩维尔帕夏对土军目前遭遇的“小小挫折”并不在乎,他一定要在高加索取得一次恢弘的胜利。

由于高加索山脉之间闭塞的地理环境,萨勒卡默什小镇所处的地点天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恩维尔帕夏在开战伊始就准备拿下此处交通要道从而打通进攻格鲁吉亚和巴库的道路。

做个比喻的话,萨勒卡默什就是北伐中原的汉中盆地,拿到汉中就可以进攻关中。拿到萨勒卡默什就可以盘活进攻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乃至翻越高加索山脉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切断萨勒卡默什的俄军铁路线就可以让分散各地的俄军不能相顾,届时土军从萨勒卡默什出发进攻孤守各地的弱小俄军便可以逐个击破,彻底将俄国人驱逐出整个高加索。

一想到这是一次如此伟大的胜利,奥斯曼帝国光复对高加索山脉的统治,甚至有可能动摇俄国对当地穆斯林的统治,让他们喜迎奥斯曼王师。

而恩维尔帕夏,成就如此伟业之人,也将成为载入史册的伟大征服者。

这实在是太令人心驰神往了,于是恩维尔帕夏不顾土第三集团军物资严重短缺的现实,打算发动一场12月冬季的突袭来攻占萨勒卡默什。

第三集团军司令官一职原本并非由恩维尔帕夏亲自担任,但原指挥官极力反对恩维尔帕夏的大胆突袭无果后递交辞呈跑路了,于是恩维尔亲自指挥。

虽然恩维尔帕夏本人非常清楚这一切的困难,但他还是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正如过去那边。在战前演说中,他慷慨激昂地说:“胜利并非来自士兵的外表或者装备,它来自一颗勇敢的心。”

帕夏要求他的部下铭记“真主与土军同在”,要以大无畏精神解救被俄国人残酷镇压的穆斯林同胞。

为了保证土军袭击的出其不意,恩维尔下令部队不得携带“过多”的物资导致拖慢行军速度。于是燃料、帐篷和被褥统统被丢弃了,食物只带了配给的一半,完全把补给寄希望于沿途穆斯林居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于是土军只能顶着高加索山区中严酷的风雪,以轻薄的军服艰难行军。由于没有携带帐篷,夜间土军只能在积雪上围着火堆露营,第二天早晨冻得发紫的土军士兵尸体围着早已熄灭的火堆不计其数。

在行军出发的第一天夜间至第二天早晨,土第三集团军就冻死了超过1万人。

虽然土军抵达预计的作战地点时,境遇已经十分悲惨,但对俄军来说,他们“奇袭”的目的还是达成了。

在尤登尼奇看来,任何有理智的将领都不可能在12月冬季的风雪中爬山过来进攻,奈何恩维尔帕夏是一位不顾士兵死活只在乎自己功绩的人。

首节 上一节 171/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