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第187节

“你是本王国相,此些事情,便全权由你操持好了!来,喝茶!”刘擎接过侍女端来的热茶,递给荀彧。

“多谢主公!”荀彧拱手,再双手接过。

“渤海之事,要务有二,其一是各县长官,需是自己人,其二,便是统筹盐务,类似雁门之铁,文若应该已有经验,不同的是,此地盐务,多为豪强所掌控,另外,渤海国立之后,本王便先着手控制整个冀州,如今帐下人才,亦是有些不够了。”

刘擎将事一股脑儿说出,便松了口气,面对荀彧,就可以这般,好似将问题告诉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一般。

“主公,控制整个冀州,非同小可,主公依然需要与大汉一心,便不能做出逾越之举,此事,难办,若我所料不差,袁绍渤海受挫,袁隗很快会有新的安排。”荀彧道。

“哈哈,文若不再冀州,恐怕对如今冀州不太了解!”田丰笑道,然后伸出手指,如数家珍一般道:“沮公与领常山郡,郭君业领钜鹿郡,厉伯冲领魏郡,此皆主公之人,中山国乃是掌中物,赵郡邯郸已是孤城一座,算上渤海郡,冀州九郡,主公已得其六。”

荀彧听完,也是露出一丝惊讶,想不到主公下手如此之快,而且关键是,没有一丝消息走漏,连他这个自己人,也分毫不知。

他很好奇,钜鹿太守郭典,魏郡太守厉温,主公是如何收服他们的?

难道主公已有振臂一呼的影响力了?

荀谌有些坐立难安,好似听了一个巨大的秘密,自己会有生命危险一般,他不动声色的望了眼刘擎身后的典韦,默默低下头,假装没听见。

“想不到短短时日,冀州风平浪静之下,竟有如此剧变,若是袁隗知道他苦心经营的冀州如今是这般局面,恐怕气得不轻。”

“袁氏对冀州很器重吗?”刘擎问。

荀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主公是否记得自己说过,黄巾与袁氏有所瓜葛。”

刘擎秒懂,黄巾势力越大的地方,黄巾之乱越严重的地方,恰恰冀州与汝颍之地,还有如今的青州……而波才彭脱两部,更是自汝南起事的,那黄巾之乱最严重的冀州,袁氏到底有多少影响力呢?

想到袁绍来渤海之时,恰恰会见了清河太守姚贡,安平太守王基,还有驻屯河间的曹操,而这三郡,恰恰是刘擎控制之外的三郡。

“文若,曹氏与袁氏,走的亦很近吗?”刘擎最先想到了曹操,他会不会是袁氏的棋子。

“曹氏这两代人方有起色,与袁氏这种庞然大物自然无法等同,而且曹氏没有经典传世,准确的说,还是需要仰仗袁氏余荫的。”

“经典传世?何意?”

“所谓经典,便是治国理论,没有经典传世,便意味着无法成为世家望族,就算豪强做得再大,占再多的地,屯再多的粮,拥有再多的钱,依然没有话语权。”荀彧介绍道。

刘擎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简单说,掌握经典,便是掌握话语权。

“相比而言,荀氏上一代人物号称荀氏八龙,皆不是大官,族伯荀俭之前不过一县长,家父还是最好的,为济南国相,但荀氏的名望不小,这便得益于荀氏有经典传世,我叔荀爽乃是当代经学大家。”荀彧话语中,带着丝丝骄傲。

显然,汉末比的不是土地和金钱,甚至比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比名望与话语权。

“我好像懂了,曹氏势力虽强,却需要依赖袁氏的话语权,才能发表诉求。”刘擎总结道,换言之,在历史上,曹操与袁绍背离之后,依然与颍川士族紧密结合,或许,这也是谋求一种话语权。

“主公,魏郡急报!”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

(PS:求书友们推荐票支持一下,马上过万啦!!)

第214章 渤海王出手,如断袁氏一臂

“启禀主公,军师自魏郡发来急报,弘农王封袁绍为中山国相,封曹操为河间国相。”说着,信使将信报呈上。

一时间,堂上几人皆面面相觑,刚刚还谈及袁隗会如何应对袁绍之败,结果还没散席,应对就来了。

弘农王的诏令,或许,现在应该叫皇帝比较适合,即便刘擎不认,可天下人认啊,袁氏振臂一呼,支持弘农王的人绝对超过半数,反而那雒阳的刘协,成了少数派。

“主公,袁隗此举,实在刁钻,中山国与河间国,皆未设国相,弘农王之诏令,我们认还是不认?”田丰道。

刘擎未作答,而是望向荀彧。

“袁隗奉天子已令天下,这诏书,自然要奉,就像渤海之争,袁绍也是奉了先帝圣旨,才落得如此狼狈的,若明着不奉诏,此乃不臣之举。”

荀彧解释着,这也是袁隗做这一切的目的,只要天下还认汉帝,那这诏令,就必须得尊重。

不过,刘擎心中却已经有了注意,他笑着饮了口茶,还故作享受的回味了一番。

荀彧笑道:“看主公模样,已然有了主意。”

“不错!我想起一句名言,叫‘他过江我也过江’,正可解袁隗之计。”

田丰和荀谌不明所以的品味着刘擎这句“名言”,显然没有品出任何东西,倒是知道刘擎与董卓关系匪浅的荀彧,一下就想到了。

“主公是想向洛阳要一道诏令,如此,便能明光正大的较量了。”

“你们说,刘辩的诏令和刘协的诏令一同来到一个地方,会不会很有趣呢?”刘擎笑着,转向田丰,道:“元皓,你在常山担任郡丞日久,郡务异常娴熟,我打算推举你为中山国相。”

刘擎明说之后,田丰也理解了刘擎的思路,“可是主公,洛阳能同意吗?”

会不会同意,刘擎丝毫不担心,不光光是董卓的关系,就算没有关系,刘擎想雒阳方面也会答应,因为贾诩在那里。

面对袁隗的声讨,贾诩必然希望看到,冀州有一支抗衡袁隗的力量。

不光冀州,雒阳可能会将所有有争议的地方官都重新封一遍。

说干就干,刘擎立即拟信给董卓,推举田丰为中山国相,再一气呵成,推举董昭为安平太守,傅燮为清河太守,至于曹操,刘擎在渤海还要待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再去沟通沟通,能劝退就劝退吧。

毕竟他的战场不是在河间种田,曹氏的根据地,影响力,人脉,皆是是在豫兖之地。

刘擎接着往下看信报,信中还提了魏郡如今的状况,表面上,厉温为太守,审配为厉温长史,正式成为郡丞,张辽成了魏郡都尉,统管了魏郡郡兵。

如今,正率郡兵在黄泽一带清剿黑山贼,黄泽以西,便是司隶河内郡,两军由黑山隔开,这便是黑山军的来历。

所以黑山军不仅肆虐冀州魏郡等地,河内郡也深受其害。

张辽平黑山,权当是练兵了。

而赵云和高顺朱灵汇合,屯扎邯郸之外,随意可以取城。

刘擎倒突然想起来了,赶忙在给董卓的书信上又添了一句:推举……

可这时突然发现,自己帐下已无人了?

顾雍年龄太小,韩珩嘛,差点意思,他突然想到一个人选,稍加思索,便添上:推举郭缊为赵郡太守。

刘宏曾将雁门太守的职位许给郭缊,可惜因为雒阳变故,十常侍并未将封郭缊的诏书拟出,所以郭缊给刘宏打了白工。

刘擎知道郭缊有心投靠,这一点,在太原之行中便已经确认,那便借此次机会,拉拢太原郭氏。

毕竟太原郡最大的王氏,是倒向袁氏一边的。

写好信之后,命人送出,刘擎再度将话题拉回渤海郡的问题上。

“文若,渤海郡治理,你全权负责,而盐务治理,乃是重中之重,为此,我将朱灵调来,供你驱策。”

“朱文博,我虽未见,却听过其名,在常山郡,做事一丝不苟,低调又靠谱。”荀彧笑道,显然对朱灵十分欣赏。

“朱灵能力较为均衡,既能带兵,构建设施与防线,最难得的是大公无私,盐务处理中,必然有许多棘手之手,叫给他做,最是合适。”刘擎道。

“多谢主公!”

刘擎又当场写了封调派朱灵的信,而且命他将新兵营一起带来。

完事之后,刘擎觉得自己可以解脱了,渤海要务,悉数给荀彧,他又可以带着骞萦出去“视察”了……

傍晚时分,田丰突然寻到渤海王府来,称他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人。

神神秘秘的,最后才知道,那人竟是一个告密者,而他透露的秘密,也确实让刘擎有些意外。

王芬在渤海阳信县!

……

陈留郡,陈留。

袁绍自渤海离开之后,经东郡陈留回汝南,不过,中途收到袁隗书信,命他前去陈留。

到陈留之后,袁绍才知袁隗所说会盟之事,在他远赴渤海的时间中,袁隗已经号召关东各州州牧刺史,郡守县令,共同勤王讨董。

在刘辩在汝阳登基之后,出于礼仪,还给刘协封了王,因为原先封的渤海王,被刘擎先占了,袁隗又想了个陈留王。

封刘协为陈留王,也算礼尚往来。

同时,作为讽刺,袁隗还将会盟之地定在陈留。

袁绍径直前去郡府寻张邈,却见郡府热闹非凡。

而袁绍的到来,也让原本就人声鼎沸的郡府多添了一把火。

“本初!别来无恙!”大腹便便的张邈快步迎上,大肚子丝毫没有影响他的速度。

“孟卓,惭愧,绍失了先机。”

袁绍知道渤海王之事已经传开,不过因为是先帝旨意,倒也不存在什么失败之说,只是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袁绍曾在渤海郡当场被某人气晕了过去。

“无妨无妨!这不又是中山相了么!”张邈笑道。

这话落在袁绍耳中,有些刺耳,若不是知道张邈说话本就有些没遮拦,袁绍很会将这话当作讽刺。

毕竟渤海之事,好像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令他认识到一件事,除开袁氏背景,他袁本初,又有几斤几两?

“来,本初,我来给你引见,今日有不少熟人在场!”张邈说着,迎着袁绍入堂,见堂上摆满了席桌,足有数十来张,夸张的是,座无虚席。

张邈先将袁绍引到一个老熟人面前,袁绍自然认得,前司徒黄琬,如今的豫州牧。

袁绍当即拱手见礼,黄琬颔首。

坐在黄琬旁的,是一位须发斑白凌乱的老者。

“此乃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

“兖州牧刘岱刘公山。”

张邈移步介绍着,一步一说。

“冀州刺史贾琮贾孟坚。”

“南阳太守羊续羊兴祖。”

“这两位……哈哈!”张邈一笑。

袁绍冲两位袁氏兄弟笑着致意,袁遗袁术两人礼貌的还礼。

接下来,还有一众太守,其中有几位,先前已经认识,王匡鲍信,皆是何进旧部,还有长沙太守孙坚,名气不小。

出乎意外的是,竟然还有辽东公孙瓒。

“孟卓,会盟何时开始?”

张邈道:“应该是三月,春播之后,方能集结大军,不过各位领军人物,已陆续来此。”

袁绍想了想,如此一来,时间足够自己先去中山赴任,然后再回来,袁隗可是在信中道明的,要让他做会盟之主。

“孟卓,我今有要务在身,欲回冀州一趟,这热闹,今日便不凑了!”

“本初,孟德可是在冀州?”张邈突然问。

袁绍点点头,“孟德如今为河间国相,想来应该会来会盟。”

“我是很久未见孟德了,本初若见,代我问候。”张邈道。

随意寒暄几句,袁绍便离开了郡府,带着少了一个荀谌的原班人马,再度北去。

张邈送袁绍离开后,转头回府,见陈宫迎面走来。

“府君,袁本初此行,似乎信心不足。”陈宫道。

“这如何看出?”张邈不解。

“以袁本初为人,今日这种场合,岂能错过,宴饮交友,乃是袁本初一大好爱。”

首节 上一节 187/5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