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第128节

“不高兴了?”

“夫君是大汉宗亲,又是我心中的大英雄,其实我早就知道,我是不可能独享夫君之爱的,可不知为何,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会不高兴,我也不想这样的。”蔡琰噘起小嘴喃喃诉说,懂事得刘擎一阵心疼。

他立即挪了挪位置,将蔡琰揽入怀中。

“第三步,是不是日后以夫君与公主的孩子,为鲜卑王?”蔡琰在怀中揣度道。

好吧,女人在什么时候智商最高?

在发现男人身边有别的女人的时候!

两人相拥良久,刘擎也未多作解释,这种时候,静静的抱着就好了。

“夫君,我们继续看书信吧。”蔡琰在怀中道。

蔡琰如此表态,说明她已经处理好了

情绪,此事便算揭过了。

“好!”刘擎淡淡的回了声。

蔡琰继续端坐,摆出帛书,刘擎一边说,她一边写。

“同意在诸闻泽以西修建马场,并且多向鲜卑求购优质种马,另外,鲜卑人养马有经验,也可以引入一些育马训马的人才。”

刘擎说完,尴尬的咳了声,若真按照郭嘉的第三步计划,那自己算什么?

蔡琰写完,又取出一封,展开认真的看了起来。

刘擎则静静的看着她,这么看,蔡琰倒挺像自己的秘书的。

“夫君,这是张文远的信,从离石送来,称转移流民的通道已经基本完成,流民正顺着西河郡,进入雁门郡,只不过消耗粮食尤为严重,离石粮草已经告急,文远问是否继续接纳,另外,信中还提到,河东局势似乎愈加复杂了,在逃联军已经与白波军发生冲突,只是朝廷似乎并没有支援河东郡的迹象。”

蔡琰读完,看着刘擎。

刘擎略作思虑,道:“给督瓒写信,令其运粮支援离石粮草,五原郡可有不少存货,另外,再提一嘴,魁头之弟步度根率军数万,已经逃离大汉,若他们能站住脚跟,不久之后很可能会再度攻汉,务必严防阴山大关。”

刘擎看着蔡琰写完,将心中构思再度说出,“给张……”

刘擎突然顿住,张宁之事,蔡琰目前依然不知道,自己与黄巾“余孽”的联系,还是先不让她知晓为好。

“夫君,怎么了?”蔡琰问。

“无事,刚忘了想说什么,现在想起来了,给张郃写信,令其密切关注河东郡局势,外族联军为头号敌人,万不可放过,亦不要轻举妄动。”刘擎淡淡道。

蔡琰依照刘擎所言书写,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刘擎不动声色的笑了笑,终于绕过“张宁”这个坑了。

“夫君,只剩最后一封了。”蔡琰笑着道,语气间也轻松了些,显然处置这些政务,虽然有刘擎陪着,对于她来说,也是过于枯燥了些。

毕竟人家感兴趣的是琴笛诗书。

蔡琰展开信,先看了一遍,随后眉头微蹙道:“此信为张宁所写……”

刘擎一听,直感心口插了一刀,一口老血想要喷出来。

张宁这个蠢女人,竟然用真名给自己写信,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么!

好在刘擎没发生什么奇怪的声音,蔡琰照常念着。

“白波谷又聚集了四千流民,此时鲜卑与南匈奴残余联军正在河东郡腹地肆虐,朝廷依旧没有派出援兵,若不是因为害怕暴露实力,区区两万叛军,就算是白波军,也能出手灭了。”说到此处,蔡琰好奇问道:“夫君,这是白波黄巾的信?白波黄巾军为何会给你写信?这个张宁是何人?”

“咳咳~”刘擎醒了醒嗓子,直接开口否认:“张宁是个密探,还是个间谍!”

“白波黄巾躲在白波谷中,并非一般

的黄巾。”刘擎解释道。

蔡琰对黄巾是十分厌恶的,因为当初黄巾要威胁劫掠圉县,敲诈勒索,还要绑走她。

若不是刘擎正好赶到,击败了黄巾,真不知自己是何等下场,蔡琰每每想起这事,总是心有余悸。

“黄巾绝非善类!”刘擎先将立场拉到蔡琰一致,然后转折:“但其中亦有可怜之人,也不都是十恶不赦之人,至少其中大部分,皆是无可奈何,白波黄巾从未起事,他们在白波谷北面开辟出了一些土地,用以耕种,若天公作美,这些田地的收成,便能令其自给自足。”

蔡琰听了也觉得不可思议,如此来说,岂不是比圉县那批黄巾还要自强一些?

毕竟当初在圉县,是刘擎向圉县各大家借了田粮与种子,才让那数万黄巾降军有事可做,若是没有刘擎,他们依然只能自生自灭。

如今与白波黄巾一比,更是相形见绌。

“另外一个问题是,白波黄巾为何会送信给我,是因为我为了盯住鲜卑南匈奴联军,此支兵马,我并未遇见,所以他们走运了,但我从河东郡回常山时,遇见了白波黄巾,并留下一枚棋子,白波黄巾虽名义上是叛军,但并未作恶,而且要解决外族联军,似乎也需要其帮助。”

张宁就是自己的棋子,没毛病,刘擎心想。

“夫君,该当如何回信?”蔡琰问,显然疑惑已经得到解答。

不知为何,刘擎明明是在处置公务,却有一种应付女朋友检查手机的错觉。

不过张宁的信,最好还是自己来写的好,蔡琰的字太过于秀美。

“昭姬,此信为我与密探沟通之信,需辨识笔迹,故此信还是我自己来书写吧。”

蔡琰想也没想,或者是已经意识到了什么,默默将帛书移过,同时将笔递给刘擎,眉目弯弯一笑,道:“书信都处置完了,夫君饿了么?我去备些酒食。”

刘擎笑笑,“有劳昭姬!”

望着蔡琰离开,刘擎在想她是不是故意借机离开的?

心思也太敏感了些!

刘擎甩甩脑袋,抛开这些胡思乱想,开始动笔,写给张宁的信,其实很简单,张宁到底心善,见不得百姓蒙难,否则也不会将流民问题揽起来。

不过刘擎的决定恐怕要让她失望了,因为刘擎令他退守白波谷,避开鲜卑与南匈奴联军。

这支野军,目前可是离石要塞之前的一道屏障,郭嘉既然布了这个局,刘擎就不能去破坏它。

再者,河东郡越乱,流民越多,最终逃入离石,进入雁门与常山的人就越多,人口,一直都是刘擎追求的第一资源,因为常山虽然人口已经很多,但是可以开垦的荒地,实在是太多了。

要打造冀州粮仓,那个时代,也只能靠人一锄一锄的去拓荒。

这可以说是刘擎的一点小心机了。

所以,这支外族联军,目前是不能动的,而且必须十分清楚的告诫张宁,令其退守白波谷,直接断了她一争高下的念想。

信未写完,书房外突然传来一阵通报。

“主公,中山国来信。”

信使说着,将信送予刘擎手中。

中山国谁会给我写信?

刘擎展信一看,不由得笑了笑,竟然是刘玄德来信,好似他得了安熹县令,应该是来答谢的。

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第167章 曹操问计荀攸

刘擎展信一阅,内容正如他所料,刘备先是对刘擎料敌于先夸赞了一番,然后是自己因此建功的感谢。

对于幽州的局势,也作了简单的说明,公孙瓒与其击败了张举所部,“假天子”张举被斩,而张纯也选择了退避,向北逃去,不知所踪。

另外,州牧刘虞到任后,开始派遣使臣在各大游牧民族中走动,晓之以利害,因为刘虞曾为幽州刺史时,声名在外,乌桓等势力皆买账。

丘力居听闻刘虞到此,更是直接选择归附。

原以为幽州局势就此稳定了,不过,接下来信中的内容,着实令刘擎也有些意外。

公孙瓒与刘虞未来不合,刘虞最终死于公孙瓒之手,这一点刘擎这个历史渣也是知道的,只不过其中纠葛,并不清楚。

刘备信中明说,公孙瓒以为自己有足够把握击败乌桓,获得更多战功,可惜刘虞到任后,强行镇压政策便成了兼容并包,而且乌桓丘力居也愿意归附刘虞。

公孙瓒不甘心即将到手的战功变成刘虞的功业,于是用了下等手段,截杀了外族使者,对于这个有些疯狂的举动,刘备也惊吓得不轻。

他自然是反对的,虽然公孙瓒立功心切,两人又有同窗之情,可这件事明显违背道义,违背刘备处事原则。

这几乎不存在站队的问题,一边是幽州牧刘虞,幽州最高长官,而且是汉室宗亲,刘备身为幽州汉室宗亲,自然以其为尊。

刘虞显然也知道公孙瓒所为,却没有降罪,反而表封公孙瓒为降虏校尉,都亭候,又兼领辽东属国长史。

远离了右北平郡,有点发配戍边的意思。

刘备拜见刘虞后,以赴任为由,急匆匆去中山国安熹县了,省得夹在宗亲与同窗、长官与战友之间,左右为难。

刘擎看着信中所书,或许刘虞与公孙瓒,便是这般结下梁子的,在汉室倾覆之后,公孙瓒便起势,杀了刘虞,割据幽州。

刘擎对公孙瓒没有什么好观感,在他立场,他就是谋逆之臣。

反倒是刘虞,三观颇正,能力也出色,而且始终拥护汉室,至死不渝,若非乱世,妥妥的国家栋梁,历史上死的实在可惜。

现如今,刘擎当然不能任这种事发生,有他坐镇冀州,公孙瓒敢动一下试试,或许自己也可以抽出点空,前去拜访一下刘虞。

刘备能将幽州之事悉数告知,显然是将刘擎当作了可信赖之人,还是因为那个传统,别看刘擎年纪小,刘备能建功立业,还是因为刘擎举荐。

“玄德倒是上道,还邀我往安熹做客。”刘擎自说自话,放下书信。

中山国与常山郡相邻,而且中山国人善经商,这一点刘擎以前便知,确实可以去走一走,毕竟领地要发展,自然不能封闭起来。

“夫君,酒食已备妥。”蔡琰回屋道。

刘擎过去,牵上蔡琰的手,“走,夫人与我同饮!”

今日蔡琰有点小情绪,灌点酒,睡一觉,便好了。

……

翌日,雒阳城中。

荀攸早早的起来,按惯例询问家中下人是否有北向的书信。

今日果真有!

而且正是自己所盼之雁门荀彧来信。

“终于来了。”荀攸好似早知道一般,感慨着回书房,开始认真读信。

族叔信中说了一些极为家常之事,比如族伯荀俭与其父荀绲身体是否无恙,比如家中妹妹荀采年已及笄,是否寻到良配,又比如他荀攸年事渐高,是否依然耳聪目明,看得荀攸直摇头。

无奈笑道:“文若叔行事可真是谨慎,这信,竟被写得如此家常,若真是被人劫走,恐怕也无法看出任何端倪。”

聪明如他,自然知道信中深意,询问族伯与其父健康,便是询问荀氏如今的状况。

美阳战后,雒阳的压抑气氛,令所有士族难以自处,纷纷在雒阳或地方寻找靠山,几乎日日在上演着拉拢与归附的戏码,荀氏作为一流士族,荀攸作为荀氏在京之人,想拉拢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先不说何进与袁隗,就连十常侍都没有缺席。

还一直赞誉他们的宦官之婿,也就是叔叔荀彧。

荀攸不觉得想笑,那荀彧又没成为宦官的狗腿子,反而投效宦官之敌刘擎帐下,这不是打脸么,还能拿来夸?

第二件事,提到了叔公荀爽之女,荀采。

说什么如意郎君,荀氏谁不知道,荀采的如意郎君只能是刘擎,而且荀彧从来不说这事,这次提起,显然意味深长。

第三件事,是问候自己的,是否耳聪目明,荀攸一看,顿时无奈,荀彧叔这是要他做眼神了,而荀彧叔现在在刘擎门下,自然是要他做刘擎的眼线了。

结合第二件事看,荀彧分明是在提醒他,可以用荀采之婚事为由,与刘擎公子合作。

也就是说,就算要成为刘擎眼线,也不是成为刘擎公子之人,而是另一种交易。

荀彧也明白,荀氏不会在同一人身上押注两次,就算要加码,也不会是荀攸。

而是荀采。

荀采是荀攸姑姑,若此事能成,刘擎便是荀攸姑父,嗯,为姑父做点事,也是理所应当的嘛。

首节 上一节 128/5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