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第243节

  陈铭也大笑起来,心里却明镜似的。

  这笔交易,看似是他用海量装备换了一个连,亏到了姥姥家,但他心里自有盘算。

  他之所以愿意下如此血本,固然有看重这个精锐连队本身价值的原因。

  这些好苗子到了装备更好、训练体系更科学、实战机会更多的独立支队,绝对能脱胎换骨,成长为更锋利的尖刀。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份难以明说的心意。

  陈铭很清楚,自己的下一步任命基本已经定了,即将脱离太岳军区,脱离师部的直接管辖,独自去开创一片更大的局面。

  这意味着,他不再是旅长麾下那个能打能闹、还能时不时“上缴”点好处的小陈了。

  眼看就要“分家”单过了,他心里对这位一直信任他、支持他、也偶尔敲打他的老首长,充满了感激和不舍。

  直接送装备?旅长肯定不好意思要。

  但借着“交换”精锐连队这个由头,把整整一个机炮团的装备和天文数字的弹药“卖”给旅长,就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

  这哪里是交易?

  这分明是他陈铭在离开前,绞尽脑汁,变着法儿地给老首长、给老部队,留下的一份厚厚的家底!

  有了这批硬家伙,旅长麾下的整体实力将跃升一个巨大的台阶,在面对日后更加残酷复杂的斗争时,也能有更足的底气。

  他看着旅长因为得到意外之喜而容光焕发的脸,心中暗道:

  “老首长啊,这点东西,就算是我陈铭离开前,最后给您交的一次‘公粮’了。以后,您可得多保重!”

  旅长似乎也从陈铭异常大方甚至有些“败家”的举动中,隐约察觉到了什么。

  但他没有点破,只是用力又拍了拍陈铭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阳光下,两人相视而笑,笑声中既有达成交易的畅快,也夹杂着一丝即将分别的复杂情绪。

  PS:昨天去游泳回来后,直接就病了,今天只有四千五

第219章 特支整编情况,根据地的不速之客!

  大演武结束后没多久。

  陈铭便雷厉风行地开始“消化”这批通过激烈比拼、最终“留”在独立支队“交流学习”的宝贵人才。

  这些从兄弟部队手里“捞”来的兵尖子,个个身怀绝技,是淬过火的真金子。

  陈铭拿着个人档案,结合他们在演武中的表现,开始了精准的人才布局。

  枪法如神的,编入了扩编后的侦察连狙击排;

  通晓步炮协同、眼光毒辣的苗子,直接送进了新成立的炮兵教导队进行深度磨砺;

  那些在复杂地形里辗转腾挪犹入无人之境的好手,则被重点分配到即将进行攻坚与侦察战术特训的突击队。

  这些兵,都是没吃过“徽章组”加持过的系统训练,单凭天分和自身努力就达到如今高度的好苗子,天赋之优,可见一斑。

  如今,在陈铭领导下,不仅拥有看不见的“徽章组”加成,还有能提供更深层次技术指引的骨干老兵。

  更有远超普通部队的实战锤炼机会——无论是深入敌后的武装侦察,还是应对鬼子主力的正面攻防,都将成为他们成长的熔炉。

  陈铭坚信,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下,这批本就天赋异禀的战士,成长速度必将一日千里,未来能触摸到的顶点,也定会更高、更远。

  旅长“交流”过来的那个成建制的精锐步兵连,陈铭也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安置。

  他没有将其打散稀释,而是看中了其整体作战能力和磨合度。

  经过短暂休整和熟悉后,直接将其整体编入了独立支队的侦察营,作为营里新设立的一个强力攻坚连。

  无论是交换来的个人才俊,还是这个成建制的连队,陈铭和那些送来干部们的心里都如明镜一般透亮:

  说是“交流学习”,但学成之后?想把人要回去?

  嘿,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这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优良传统”,到了我独立支队的锅里,那就是我独立支队的肉,还能再让你捞出去不成?

  当初旅长把陈铭的“神枪手排”说借去“交流学习”一下,结果呢?

  那些宝贵的骨干早已被打散充实到旅里各连队,成了撑起部队的骨干。

  现在问旅长要人?拿什么要?

  要回来,难道让刚形成战斗力的连队再瘫痪掉不成?

  陈铭嘴角浮现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心里早已盘算妥当:

  “等从后方学习回来,这些战士的组织关系就该转移到独立支队了。”

  人才安排完毕,陈铭旋即召集了独立支队所有营以上干部,召开支队整编会议。

  会场气氛严肃,弥漫着大战在即的紧张感。

  陈铭开门见山,敲了敲桌面:

  “大演武尘埃落定,同志们,关于组建‘特种支队’的提议,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没有!”

  “同意!”

  “……”

  回应声干净利落,干部们一致表示赞同。

  就连此次大演武中被重点“做局”,接连败于丁伟和孔捷之手的第一大队长何建新,此刻也绷着脸,清晰地说了一句:

  “我服从命令。”

  他心中那股不服的火焰其实仍未熄灭。

  作为独立支队的头号主力,第一大队无论装备、训练还是战斗经验,都是公认的翘楚。

  他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自己一手带出的精兵强将,竟在公平竞争中被压到三大主力大队垫底的位置。

  这不仅仅是积分垫底的问题,而是他视为骄傲的铁血部队,竟成了衬托别人的背景板!

  可现实冰冷地摆在眼前,接连两场关键失利,输得无话可说。

  昨夜,他把自己关在指挥所里抽了半宿烟,焦躁和羞愧过后,是沉重的反思。

  为何会输?那股急于证明自己、轻视对手的浮躁心态,才是真正的败因。

  陈铭将何建新复杂的神情尽收眼底,心中却涌起一丝欣慰。

  这人呐,有时候苦口婆心说一百遍,不如让他自己栽个跟头来得透彻。

  要是陈铭直接点出来何建新的心态问题,他可能会反思,但肯定没有连输两次这么深刻。

  然而这两场连败,如同两桶冰水当头浇下,把他那股不自觉飘起来的骄傲彻底浇灭。

  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对何建新而言,只要跨过这道“败后自省”的坎,未来必将脱胎换骨,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

  “好!”

  陈铭一锤定音:“那就以此次大演武的成绩为基准,立即开展整编!”

  “方案如下:

  抽调丁伟部一个精锐步兵营,孔捷部一个步兵营,再从支队直属部队选拔骨干。

  集中装甲大队、骑兵大队以及新接收的炮兵力量,组建‘特种支队,简称‘特支’!

  各相关单位务必通力配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完成部队组建与整训融合工作!”

  整编的骨架已然搭起,紧接着便是关键的血肉填充——谁来执掌这支汇聚了支队精锐的重拳?

  特种支队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它集成了装甲突击、强大炮兵、快速机动骑兵和精锐步兵于一体。

  这是一支战略性的机动部队,堪称一支小型战役集团。

  对于其指挥员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是绝对的政治可靠性与在军中的崇高威望。

  这支部队力量太强,火力太猛,机动性太高,它就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牢牢掌握在最忠诚、最值得信赖的人手中,容不得半点闪失!

  其次,必须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前视野。

  他需要深刻理解装甲集群如何撕裂防线、炮兵如何打出精准的徐进弹幕掩护进攻;

  工兵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快速破障架桥、步兵如何伴随坦克在炮火硝烟中协同攻坚;

  骑兵如何在高速机动中进行侧翼骚扰和大纵深侦察,甚至还需预见到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变化。

  最后,他本人必须极具个人魅力和强大的领导魄力。

  能够镇住这支特殊部队里那些来自各王牌单位、心高气傲、个个都堪称“心头肉”的技术尖子和战斗骨干,让他们真正心悦诚服、令行禁止。

  环顾整个支队,陈铭自己不出意外契合所有条件。

  他是支队的创立者和灵魂人物,政治立场坚定如磐石,威望无人能及,战略战术眼光超前。

  自身就擅长指挥的艺术,对合成化作战理念研究不低。

  由他亲自坐镇指挥‘特支’,无疑是上上之选。

  然而,现实情况却很无奈。

  陈铭已是支队的最高主官,肩上担着整个战略方向的大局统筹、部队建设、后勤保障、对外协调等等千头万绪的重担。

  独立支队正处在高速扩张和战略转型的时期,他根本不可能再分出足够的精力去兼任特种支队的军事主官。

  分身乏术,无可奈何。

  排除了自己,可选范围便骤然缩小。

  副参谋长周卫国实战经验极其丰富,个人勇武和战术指挥能力都出类拔萃。

  但他过往的经历中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特殊性,在当前敏感的环境下。

  让周卫国担任如此重要且核心的部队主官,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和风险,只能遗憾地首先排除。

  再看三大主力大队长:丁伟、孔捷、何建新,虽都是难得的悍将,能力各有所长。

  但他们本身就肩负着各自主力大队的指挥重任,无法抽身;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威望更多局限于各自体系内部,面对即将聚集全支队最拔尖、最傲气人才的“特支”。

  他们的身份和威望还不足以让那些“宝贝疙瘩”们完全俯首帖耳。

  目光最终落在了参谋长王大飞身上。

  王大飞级别足够,参谋长身份地位超然;

  跟随陈铭从区小队一路走来,指挥经验丰富,战略视野开阔,性格沉稳不失决断,军政素质都非常过硬。

  由他来挂帅,虽在专业化指挥细节上需要适应期,但总体足以胜任,是目前在支队体系内最稳妥的选择。

  至于从上级调任?陈铭暗自摇了摇头。

首节 上一节 243/2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