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第239节

  其战略意义和传奇色彩,让每一个听到消息的战士都心潮澎湃,怎么可能不翘首以盼?

  对于独立支队的战士们来说,他们虽然亲身参与了那场血与火的鏖战,但个人的视角终究是管中窥豹。

  他们记得自己冲锋的路线、战友倒下的位置、炸开的碉堡、缴获的三八大盖和罐头……

  这些都是零散的、炽热的记忆碎片。

  而话剧,将为他们拼凑起那场宏大战斗的完整拼图。

  而对于其他部队,尤其是那些当时正被鬼子“大扫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冀中部队,大同之战的消息简直如同天降神兵。

  他们前一天还在为反扫荡的残酷绞杀焦头烂额,后一天就突然听说:

  鬼子后院起火,大同被我们拿下了!

  扫荡稀里糊涂就草草收场了,他们心中充满了巨大的疑惑和强烈的好奇:

  到底发生了什么?

  独立支队是怎么做到的?

  这奇迹般的胜利背后,是怎样的运筹帷幄和英勇牺牲?

  就在这万众屏息、翘首以待的时刻,汽灯骤然聚焦在舞台中央。

  文工团精心编排、反复打磨的大型话剧《包打大同》,在震天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正式拉开了帷幕!

  舞台上,浓缩的场景、象征性的道具、演员们饱含激情的表演,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幕幕重现。

  台下的战士们,仿佛被文工团的表演牵引着,登上了云端,得以从上帝视角,俯瞰那场“不可能完成”的大同战役的全貌。

  紧张的气氛、巧妙的部署、突击的迅猛、巷战的惨烈、以及最终胜利的狂喜……

  都被演员们用精湛的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当然,话剧并非战史纪录片,它必然有所取舍和艺术加工,用小场景、典型人物和关键节点来折射整个战役的磅礴。

  但这丝毫不影响台下战士们看得如痴如醉,血脉贲张!

  “老天爷!原来八小时打下大同是这么个打法!一环扣一环,险象环生又环环相扣,太绝了!”

  一个老连长拍着大腿,激动得唾沫横飞。

  “这仗打得,简直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啊!”

  旁边一个年轻干部接口道,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过瘾!真他娘的过瘾!”

  “特别是突击队冲进大同城,像钢刀切豆腐一样,把鬼子的工厂、仓库一个个端掉,看得我手心都冒汗了!”

  另一个战士干部瞪得像铜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激烈的巷战中。

  “嘿!你们几个光顾着看热闹了?重点呢?刚才台上那位念战报的同志咋说的?”

  ‘此役,共倾泻炮弹五十吨!’五十吨啊!我的亲娘!”

  一个看起来像炮兵出身的干部激动地比划着。

  “五……五十吨是多少?”

  旁边一个干部显然对这个数字缺乏概念。

  “啧!你耳朵塞驴毛了?刚才台上不是说了,八千多发!整整八千多发炮弹砸下去!”

  炮兵干部恨铁不成钢地嚷道。

  “咱们团,全团的家当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来发像样的炮弹!”

  “人家独立支队这一仗打掉的炮弹,够咱们这样的团打他娘的八十多场大仗!八十多个团啊!”

  “我的老天爷……这……这简直……”

  周围的干部彻底被震撼了,嘴巴张得老大。

  “要不人家能是一支‘英雄部队’呢!家伙硬,弹药足,能打硬仗、打胜仗!”

  “这样的部队,哪个当兵的不想往里钻?”

  一个老兵油子感慨道,眼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向往。

  “说得对!过瘾啊,过瘾!”

  周围一片附和声,羡慕与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陈铭端坐在主席台一侧,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台下战士们激动、兴奋、向往的神情和此起彼伏的热烈议论,嘴角不易察觉地微微上扬。

  “看来自己捞人的计划会顺利不少啊。”

  文工团的表演渐入佳境,高潮迭起。

  当舞台上的布景换成象征指挥部的沙盘地图,扮演“陈铭”的演员大步走到台前。

  只见他一手叉腰,一手如利剑般指向沙盘。

  用经过戏剧化处理、却依旧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洪亮嗓音,对扮演“参谋长”的演员下达命令:

  “参谋长!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

  “以第一大队一营……包打大同!……作总预备队,不动!好了,你复述一遍!”

  这个极具舞台张力和指挥气魄的“名场面”一出现,整个校场如同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轰”的一声彻底沸腾了!

  对于台下绝大多数普通战士,乃至营连级的基层干部们来说,他们平日里接触的最高层级指挥,无外乎是:

  “二营长!看见前面那个冒烟的鬼子碉堡没?给老子敲掉它!”

  “三连长!带你的机枪,把侧翼那挺歪把子给我压住!”

  “一排!跟我上!拿下前面那个土坎!”

  何曾见过如此高层级、如此复杂、涉及多兵种协同、数十支部队调动的大兵团作战部署?

  这简直像是在下一盘精妙绝伦的巨型棋局!

  每一个地名、每一个番号、每一个“主攻”、“助攻”、“预备队”的指令,都透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磅礴气势。

  让平日里习惯了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和基层干部们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我的老天爷!这……这就是首长们指挥打仗的样子?这脑瓜子得转多快?得装多少东西?”

  一个连长使劲揉了揉眼睛,仿佛第一次认识“指挥”二字。

  “神了!真是神了!难怪能打下大同,还能连克六城!陈首长的指挥,简直是再世诸葛亮啊!”

  另一个战士由衷地赞叹,眼中满是崇拜。

  “乖乖……这仗是这么打的……”

  更多人则是被这宏大的指挥艺术所震撼,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只能发出由衷的惊叹。

  这个被文工团艺术化处理、极具戏剧张力的“陈铭部署”场景。

  加上演员那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更加铿锵有力的姿态和语气,对于战士们和干部们造成的冲击力是颠覆性的、巨大的。

  此刻,坐在独立支队方阵以外的其他部队代表们,看着舞台上演绎的《包打大同》。

  尤其是那令人心折的指挥场面,心中豁然开朗,长久以来的巨大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他们终于明白,独立支队这支从区区区小队发展起来的铁血劲旅,为何能屡战屡胜,创造一个个战场神话了!

  有这样的首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这样精妙的指挥艺术作为灵魂,哪怕是一群新兵蛋子,也能被锤炼成百战百胜的钢铁雄师!

  陈铭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瞬间变得无比高大、光辉夺目。

  而了解真实情况的独立支队老骨干们,看着台上那极具舞台效果的“陈铭部署”。

  反应和下午的旅长如出一辙,脸上都憋着古怪的笑意。

  “哎,老李,我记得当时打大同,首长好像……不是这么说的吧?也没这么……嗯……威风?”

  一个新整编过来的营长小声问旁边的老战友。

  “嘿嘿,你小子是新来的,不知道。”

  被称为老李的干部咧嘴一笑,压低声音:

  “这是把咱首长指挥打寿阳那会儿的经典场景,给挪到‘包打大同’里来了!”

  “文工团的同志们嘛,图个好看、带劲!”

  “哦!原来如此!”新营长恍然大悟,随即又忍不住嘿嘿笑起来。

  “不过……你还别说,这样演出来,是真他娘的威风!看得我都热血沸腾的!”

  他望着台上那气势如虹的“陈铭”,眼中也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那是,也不看看咱们的首长是谁。”

  而从后方前来观摩的代表们,看得也啧啧称奇。

  “难怪陈铭同志的名号这么响亮,让鬼子闻风丧胆呢。”

  “我看也是,我们在后方难得有战斗的机会,真想来前线跟着部队一起真刀真枪的和鬼子干一仗啊。”

  “嘿,你要想来,等陈铭同志回到后方后,接触的机会更多,到时候你寻摸寻摸呗。”

  “.”

  当文工团最后的表演,一面旗帜插在了象征大同警备司令部的房顶上时,这场《包打大同》的话剧正式结束。

  而台前的人群们,看到谢幕后,依旧意犹未尽,脑海里回味着刚刚看到的震撼场景。

  看来今晚有人要睡不着了。

  文工团的表演结束后,陈铭和旅长按照惯例上台致辞。

  当陈铭上台时,几乎是他每讲一句话,台下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连绵不绝。

  在这个时期,陈铭的这种战绩,说是战神都不为过了。

  军中最敬重强者,陈铭理所应当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

  而从后方机关、医院、学校等单位前来观摩的代表们,此刻更是看得心驰神往,忍不住交头接耳,啧啧称奇。

  “好家伙!难怪陈铭同志的名号在鬼子那边那么响亮,听着都能让他们腿肚子转筋!”

  一位戴着眼镜、来自后方机关的干部推了推镜框,声音里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以前只听战报上冷冰冰的数字,今天看了这活灵活现的演出,才知道这仗打得如此惊心动魄,指挥如此精妙绝伦!”

  旁边一位来自后勤部厂的代表,一个平时手脚麻利、性格爽朗的大姐,此刻也激动得满脸通红:

  “谁说不是呢!我们在后方,天天就是缝缝补补、筹粮运草,听着前线的炮声心里直痒痒!”

  “今天看了这《包打大同》,真恨不得自己也抄起枪,跟着陈铭同志的队伍,真刀真枪地跟小鬼子干上一仗!”

  她说着,还下意识地挥了挥拳头。

  她旁边一个同样来自后方的年轻干事听了,促狭地用手肘碰了碰她,压低声音笑道:

  “大姐,你这急性子!真刀真枪上前线,首长批不批还两说呢。不过嘛……”

  她朝台上努努嘴,眼神里带着点小机灵。

首节 上一节 239/2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