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铁锅重得要死,颠不了一点,灶王爷来了也不行!
第107章 翻车
若论菜品的国民度,吴铭私以为青椒土豆丝当排第一,甚至力压西红柿炒鸡蛋一头。谁赞成,谁反对?
他学厨那会儿切废了不知道多少颗土豆,至今仍记得被土豆丝支配的恐惧。
这道菜吃一个脆字,属于急火快炒的经典做法。
而想把土豆丝炒得熟脆,首先不能切得太细,过细则易软。
切丝后须用清水冲洗,然后放清水里加两勺白醋浸泡,去掉淀粉。
谢清欢的备料做得相当到位,无可挑剔。
灶火正旺,滚烫的热意在空气中氤氲。
吴铭用手背一探,油温大约五成,立刻下干辣椒炝锅,只听“呲啦”一声爆响,带着辛辣热烈的焦香猛地炸开!
迅速将土豆丝和青椒丝倾入锅中,快速翻炒。
急火快炒的菜一般都需要颠锅确保食材受热均匀、调料入味,正因为知道这个要点,谢清欢才会有此一问。
颠不了锅,只能多翻炒几下。
吴建军对炒菜的过程不感兴趣,他走至窗前,望向窗外,分明能感受到晨光洒落全身的暖意,可视线所及之处,却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宛若笼罩在浓厚的云雾中。
又走到阻隔店堂和灶房的布帘前,伸手去撩,布帘硬如铁板,他使出吃奶的劲,仍无法撼动其分毫。
刚一松手,忽有清风徐来,轻易地将布帘掀起一角。
忙矮身窥探,帘外景象和窗外的别无二致。
吴建军彻底死心,转而研究起墙根处的那排泡菜坛子。
“爸,来尝尝!”
吴铭将热气腾腾的菜肴出锅装盘,但见土豆丝淡黄油亮,青椒丝翠绿欲滴,粗细均匀,根根分明,卖相还是不错的。
师徒俩各夹起一筷子。
吴铭神色如常,谢清欢轻轻蹙眉。
吴建军也走过来品尝。
入口清爽利落,咸香中带有丝丝辣味,这种程度的辣对川人来说属于启蒙级别,可以忽略不计,更多的是植物的清香。
吴建军虽然不会做饭,但他会品鉴,且不像小谢那样有所顾虑,径直点评道:“还可以,稍微炒过了一点。”
谢清欢立刻点头附和。
和她以前尝过的相比,这道青椒土豆丝不够脆,口感略显逊色。
自然不是师父的问题,定是俗世的灶台扯了师父的后腿!
吴铭坦然表示赞同,他在出锅前就知道要翻车。
翻大车不至于,当个家常菜绰绰有余,但要拿出去卖就有点不够看了,起码过不了他自己这关。
归根结底,还是对火候的把控不太到位。
急火快炒讲究一个迅速加热,迅速成熟,方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和口感。
毕竟是第一次试菜,不仅是吴铭的第一次,也是李二郎的第一次,他只是闲汉,并非专业的灶房杂役,对各色菜品所需的火候完全没有概念。让他生个火还行,让他调节火力的大小属实有点难为他。
这事没有捷径,全靠经验,以后多练练自然就会了。
距离任务截止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不着急。
李二郎倒没多想,当了十余年闲汉,他深谙一个道理:掌柜的叫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总不会错。
待三人搁筷,他方才端起盘子大快朵颐。
真香!
吴铭让徒弟先回厨房里备料,他继续在灶房里熟悉本地的灶具。
其实,拿这个灶做一些不吃火候的菜,诸如蒸菜、炖菜之类,要简单得多。
只不过,以后上门做饭,不知道客人会点什么菜,也不知道能不能带帮手,还是做好万全的准备为妙,包括生火鼓风,最好也一并掌握。
吴铭正和二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吴建军忽然唤道:“吾儿!”
“……”
能不能好好说话!
“你过来。”
吴建军将儿子拉到一旁,悄声问:“二苏写的那两幅书法是不是能带进这个房间?”
吴铭想了想说:“之前可以,现在应该也没问题。”
灶房虽说升级成了中转站,但它本身属于吴记川饭的一部分,这个时代的事物应该都能带进来。
“拿来我观摩观摩。”
吴建军搓着手满脸兴奋。
吴铭忍不住吐槽:“你懂书法吗你就观摩?”
“肤浅!谁说一定要懂书法才能欣赏,看没看过《侠客行》,狗杂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照样练成了绝顶神功?”
扯淡,都是借口。
老爸就是单纯地馋二苏的真迹,吴铭都懒得点破他。
“那两幅字收在小谢屋里,下午叫她拿给你看。”
吴建军笑呵呵应下,又说:“我这几天仔细研究过,二苏现在还年轻,书法可能欠点火候。有个叫蔡襄的据说是个书法大家,一幅书帖便能卖好几十万……”
你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啊!
吴铭无奈道:“蔡襄现在在福建为官,你就别瞎琢磨了。”
老爸琢磨的事情他早琢磨过了,这个时代知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都心中有数,以后迟早会遇到,包括蔡襄,等他任期届满回京述职,高低得忽悠几幅墨宝装点门面。
今日又是一副要下暴雨的架势。
忽然便起风了,天色也渐渐黯淡下来,午时刚过,麦秸巷中已被低垂的云翳染上暮色,空气凝滞,说不出的闷热。
川味饭馆那边同样在下雨,这几天雨水充沛,甚至下到了全国第一,好在不闷,雨下透后凉爽许多。
中午十一点,太学生已经下课,这天色令许多人望而却步,要么就近买点吃食,要么索性不吃。
仍有不少人决定赌一把,风风火火地冲向吴记川饭。
第一批食客登门时,醉翁家的仆从刚归还了冰鉴和餐具,吴铭正送对方出门。
仆从忽然止住脚步,冲其中一个青衿书生叉手唱喏:“小官人。”
吴铭略有些惊讶,这个年轻人他有印象,每天中午和晚上必来,而且基本都冲在最前面,看他一副路人长相,不料竟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如今才十七岁。
转念想起醉翁那副尊容,能生出个大众脸的儿子,已经算是改良基因了。
欧阳发奇道:“你来这里作甚?”
仆从如实作答:“老爷昨夜设宴庆贺梅直讲乔迁新居,是在吴掌柜处买的好酒好菜,今日特来归还器具。”
“爹爹竟也知晓此家?”
欧阳发吃惊不小。他正在国子监念书,国子监是住宿制,非节假日不得离校,因而对家中之事一无所知。
“老爷可是吴掌柜的熟客,还在这里宴请过胡直讲哩!”
“啊!!这等好事,竟不带我……”
身后忽然响起杂沓的脚步声,眼见着大部队已经赶到,欧阳发不再多言,赶紧进店占个座,笑道:“不知爹爹爱吃什么菜,给我也来一份!”
第108章 三探状元楼
“落雨喽!”
老天爷终究没能憋到午后,午时三刻,豆大的雨点忽然砸落下来。
转眼间,雨幕如帘。
中午来用饭的大多叫一份冷淘或盖饭,三两下吃完便赶紧撤了,险险躲过这场雨。
欧阳发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惨了,叫了一桌单锅小炒,正吃得兴起,突然响起的雨声宛若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丸辣!
下午是胡公的课,据说要做“模拟卷”!
范仲淹的新政虽然甫一发动便以失败告终,可“太学法”却作为新政的遗产保留了下来,并在这十几年里发扬光大,逐步构建起北宋完备的官学体系,学校遍于四方。
官方的教育体系自然是以应试为目的。
宋代的理学家们无不对此发出过猛烈抨击,程颐认为,应试举子所读之书“都无用处”;朱熹骂得更露骨,称官学教育不以“明人伦为本”,全无“德行道艺之实”。
话虽如此,如今科考在即,二程该刷题还得刷题;百多年后的朱熹在书院里传道受业时,也不得不讲授他最瞧不起的应试之法。
顾不上细细品尝滋味,三人急急扒完饭菜,问店里的伙计借伞。
李二郎和张关索不敢自作主张,进厨房询问吴掌柜的意思。
吴铭笑了起来。
他刚才闲着没事,查了下欧阳发的生平,知道这小子沉溺古乐钟律,荒废科举文词,今科会凭本事落榜,幸而有个牛逼的老爹,最后以父荫入仕。
店里恰有三把油纸伞,便一并借与欧阳发三人。
开店做生意的没几个喜欢雨天——卖伞的除外——这雨一落下来,生意难免冷清。
吴铭倒觉得这场雨来的时机不错,正好让他有空练练土灶,便从中午的工作餐做起!
但他万没料到,这场雨竟然连下两天都不见停歇。
当然,和两天前相比,今日的雨势已经减弱许多。
李二郎不免有些惴惴,这两日没什么客人,相当于白领了两天工钱。想他以前当闲汉的时候,都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不干活便拿钱,而且分文不短,总觉得心不安理不得。
吴铭笑道:“谁说你没干活?你瞧——”
他指向灶房的墙角处。
“——木柴都被咱俩烧尽了!”
经过这两天的磨合,他和二郎总算是培养出些许默契,渐渐找到用这土灶做菜的手感了。
“还有我!”
谢清欢一副求表扬的模样。
吴铭笑着摇摇头:“有你,哪儿都有你!”
她这两天负责切菜备料,本就是她的分内事,没有任何夸奖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