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掀翻方巾推搡向前,现场顿时乱作一团。
这时,刘几已经扒拉完第二碗及第粥,瞧见此等场面,忽然想起昨日在吴记川饭的所见所闻,只觉羞恼至极,大喝一声:
“成何体统!”
他一个箭步上前,劈手夺过杂役手中粥勺,效仿吴掌柜的举动往粥桶上使劲一敲,怒道:“市井小民尚知排队礼让,读书人反倒挤成蛆团儿了!排队!先到先得,不得争抢!”
沸腾的人群为之一滞,立时有人出言相讥:“刘之道,你自己吃了两碗粥,还有脸管我们?”
“我才懒得管你们,我是替你们丢脸!昨日我在一无名小店……”
刘几将昨日在吴记川饭见到的井然有序的景象说与众人知晓,另外十余位书生也出言应和,证明他所言不虚。
众人闻言无不羞红了脸,埋头悄悄往队伍末端挪动,已经吃过一碗的也不争了,默默转身离去。
待队列成形,刘几朗声道:“往后还望诸君照此法盛粥,切勿插队,凡后来者,一律请其排至队伍最后!”
这一幕恰被路过的胡瑗和梅尧臣目睹,二人均面露赞赏之色。
梅尧臣凝目审视:“此何人也?”
胡瑗捻须含笑:“此子乃信州刘几,其文章颇具西昆遗韵,今科折桂有望。”
“哦——”
梅尧臣轻轻颔首,不予置评。
如今西昆余焰犹炽,考生竞尚华藻,策论多作锦簇之语,弃实就虚竟成一时之风。
他屡试不第和这股风气不无关系,对此自是颇多怨言。
不禁想起永叔所言:“若使吾典试,必黜虚饰之辞,擢拔真才!”
这等移风易俗、正本清源的大事,怕也只有醉翁方能做成罢。
……
刘几指挥众学子排队的同时,吴记川饭已经售罄了今日的早饭。
虽然涨了点价,人气却丝毫不减。
事实证明,哪怕价格涨至和别家店一样,只要味道够正,老百姓仍然会用脚投票,顶多在买粥时抱怨两句。
营业额的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量,以往只能卖2500文左右,今天多出整整1000文,加上昨日的结余,共计6000余文。
辰时刚过,肉行和鱼行便将昨日定的货物送至门口,核对了重量和账目,等到月末时一并付清。
过不多时,梅尧臣来店里吃粥,说起适才国子监诸生争粥、刘几维持秩序之事,吴铭不禁哑然失笑。
好小子,学得倒挺快!怪不得落榜后复读三年,竟能一举高中状元!
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刘几这一波操作下来,无疑替吴记川饭做了次免费的正向宣传。
你猜那些没吃到粥或者不屑于争抢的太学生会不会来店里一探究竟?
“换作是我,定然会来!”谢清欢恍然大悟,“怪不得师父只提供一百人份的粥食,此计甚妙!”
这话说的,好像我故意在搞饥饿营销一样……
他敢摸着良心说,实实在在是因为人手不足,炊具也不足,今早煮粥把所有锅都用上了,才勉强够使。
吴铭没好气道:“以你师父的本事,何须用计?行了,今日不消你和二郎采买,歇息去吧。”
“师父,过两日便是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不该有所准备么?”
“嗯,是应该准备一下。”
谢清欢不提,吴铭倒把这茬忘了。
大相国寺每月五次的超大型市集,唯有月末和月初这两天是连着开,因此规模相对最大,人流量也相对最多。
若想提升吴记川饭的知名度,五月底的万姓交易不容错过。
当然,前提是后天别下雨。
吴铭想了想,问谢、李二人:“这万姓交易你们此前可曾去过?”
“自然去过!”
二人异口同声,口吻之理所当然仿佛没去过万姓交易便不算是东京人。
谢清欢疑惑:“莫非师父不曾去过?”
“呃……”
吴铭正琢磨着如何搪塞过去,谢清欢忽然垂首自省道:“弟子愚钝,又问蠢问题了,师父勿怪。”
心想师父乃灶王爷下凡,自然瞧不上俗世的市集。
李二郎也是同样的想法,只不过把灶王爷下凡替换成了菩萨转世。
吴铭莫名其妙,他这徒弟总是能发现一些盲点,随后又突然自洽,倒也算是一种本事。
他自然不会追问,能自洽最好,省得他多费口舌。
只嘱咐说:“那你二人仔细合计合计,把须筹备的物什列个单子出来,等我回来再做计较。”
“好!”
谢清欢异常积极,立刻拿起吴建军点菜用的纸笔和李二郎讨论起来——她早已学会使用现代的圆珠笔,写出来的字迹同样娟秀端正,远胜老爸的鬼画符。
吴铭不禁怀疑她单纯想去逛街。
这段时间确实挺辛苦,别说谢清欢,连久经沙场的吴铭都有几分疲惫,正好趁这个机会放松放松。
“爸!吃完饭没?”
吴铭回到川味饭馆,叫上老爸前往菜市场买菜。
——
ps:本章合二为一,一章更比两章强!
第75章 卤菜
买菜时吴铭为老爸详细介绍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并宣称其为11世纪的东京世博会,倒也不算夸大,除了本地的士庶官民,确有许多番邦来客和外国使臣在寺内设摊售物。
吴建军听完儿子的长篇大论,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意思是后天放假呗?”
“……”
老爸是会抓重点的。
吴建军义正辞严:“其实放不放假我无所谓,主要是咱有那么多回头客,休业的话最好提前告知,省得人家白跑一趟。”
“有道理,待会去打一张休业通知。”
吴铭默默祈祷后天不要下雨,假使不幸下雨,那就只能三探状元楼了。
吴建军忽然问:“你说的大相国寺,是不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地方?”
老爸对北宋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水浒传》。
“算是吧。”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什么叫算是?”
吴铭只好细说:“花和尚看管的菜园只是大相国寺在酸枣门外一处微不足道的寺产,的确和大相国寺有关,但不能混为一谈。”
大相国寺作为东京首刹,寺产之庞大,仅本部就有六十四院,此外还在寺庙周边与京城内外经营着大量的商肆、邸店、当铺和庄园,且享受朝廷的免税政策,抛开宗教属性不谈,本质上是全东京首屈一指的商业巨头。
不说别的,单说这每月五次的万姓交易,光靠出租摊位,寺庙便能狠赚一笔。
吴铭想借此机会提升吴记川饭的名气,自然要花钱租个摊位。
等父子俩买完菜归来,谢、李二人也已讨论完毕,谢清欢把列好的清单交给师父。
吴铭拿到手里一看,师徒所见略同,小谢也将租赁摊位列于第一项。
租价因地段而异,总的来说距离菩萨越近价格越高,寺庙外围的摊位最便宜,100文便能租用一日,过了第一道大三门,价钱直接翻一倍,过了第二道门,再翻一倍。
最贵的当属大殿附近的摊位,须1000文起步。
李二郎提醒道:“掌柜的,大相国寺的招租告示昨日便贴出来了,咱们已耽搁了一日,若不速往置办,怕是要捡些偏僻冷清的位置。”
吴铭立刻从钱袋里数出四串铜钱给他:“这便去租个摊位,寺外的不要,一道门内和二道门内的皆可。”
“省得了!”
李二郎当了十余载闲汉,此类勾当最是驾轻就熟。
揣起钱转身要走,吴铭叫住他,叮嘱道:“你只说是吴记川饭要租赁摊位,其余不相干的事不要提。”
吴铭怕他说着说着突然跟人来一句“我家掌柜乃菩萨转世”,当心被人拿大棒轰出来。
“二郎省得!”
李二郎叉手应承一声,转身走了。
除了租赁摊位,还得租运输工具。
大相国寺位于内城大内以南,汴河以北,距离吴记川饭有些路程,若是两手空空,走过去倒也无妨,可要携带吃食和器具,步行多有不便,最好租一辆“货车”。
提到吃食,谢清欢忍不住问:“师父,咱们卖什么?炊饼、馒头还是糕点?”
这的确是个问题。
宋代没有流动餐车,适合在街头叫卖的食物非常有限,不然随便卖点小吃,煎饼果子、蛋烘糕、冰粉之类,准保一炮而红。
吴铭笑道:“咱是川饭店,岂能卖炊饼馒头?为师今日再教你一招!把那猪头拿过来。”
一听又可以学技术,谢清欢嗖一下就把猪头抱了过来。
吴铭特意让肉行送来一个猪头,原本是为那群太学生准备的,巧了,拿到相国寺售卖同样合适。
他将一整个猪头剖成小块,扔水里浸泡,再往水里稍微加点盐,以便血水出得更快更干净。
接着烧一锅水,猪头肉和猪鼻得多泡会儿,先把猪耳朵洗净,随后用刀刮净皮面,切去耳根,置于热水中烫透,再用清水冲凉。
另炒100克糖色,加葱、姜、干香菌闷一下,接着下绍酒、醪糟,掺水。烧水的同时将香叶、草果、桂皮、八角和少许花椒、胡椒放入香料包中,待水沸后下香料包熬煮。
直到这一步,谢清欢终于看出了师父的意图:“师父可是要做卤菜?”
“正是!”
卤菜相传起源于先秦时期,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食谱出自北魏的《齐民要术》,那时候叫“绿肉法”,即将各种肉类切成块状,和盐、豆豉汁、葱姜、橘皮、醋、胡芹、小蒜等一起煮制而成。
到了宋代才正式将这种烹制方法称为“卤”,并且在民间流行开来。
卤菜本身没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纯靠用料,而北宋的调味料尤其是香料的丰富程度远不如现代,因此市面上所售的卤味不仅品类相对单一,味道也大为逊色。
谢清欢恍然大悟。
卤菜本就可以放凉后食用,既能下酒也能当点心吃,用仙人的话讲叫“香个嘴”,拿到相国寺售卖再合适不过了,
谢清欢忽然灵光一闪:“师父,是不是也可以做几道拌菜?”
“孺子可教!不止拌菜,凡是冷盘都适合。”
吴铭将猪耳朵放入卤水中同煮,打趣道:“所以,后天的万姓交易能不能打出名气,全看你的凉菜做得如何了。”
“诶?!”谢清欢心头一紧,顿觉压力山大,“可我只会肉鲊和凉拌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