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是一怔,两个彦祖面面相觑。
吴铭端详眼前人,见其面若冠玉,剑眉星目,站姿挺拔如松,端的仪表堂堂。
好家伙,碰上真彦祖了!
苏轼抚掌笑道:“巧极!王兄表字彦祖,吴掌柜少时开蒙亦得此表字,二位彦祖缘聚于此,合该把盏共叙!”
堂内溢满笑声。
这位真彦祖名叫王汾,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人;昨日来订宴的则是林希,与其胞弟林旦来自福州福清;第四位书生胡宗愈,则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士。
加上二苏,六人皆是来东京寄应的外地考生。
苏轼忽然轻“咦”一声,望着二郎徐徐铺开的两幅手卷讶然:“贵店的食单竟用手卷写就?”
吴铭笑起来:“此非食单,欲烦劳二位苏相公赐墨宝八字。”
上回大苏失手打碎一个琉璃杯,原是约定手写一份食单抵偿。
开业那天张涛送来的贺礼令吴铭改了主意。
让未来的书法大家手写食单未免大材小用,谢清欢的小楷娟秀工整,食单完全可以由她执笔。
虽说眼下的大小苏只是一介书生,书法造诣亦未至炉火纯青,但由兄弟二人共题一联,待他日二苏名动天下,今日之事便不失为一段佳话。
苏轼问道:“哪八个字?”
吴铭正色答:“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大苏啊,以后写《老饕赋》记得付我版权费!
说罢又补一句:“此乃友人谬赞,言过其实,吴某岂敢自比庖丁、易牙?”
苏轼断然道:“凭吴掌柜的手艺,当得此誉,换作我是那位友人,亦会送你这八个字!”
林希等人闻言相顾愕然,惊讶的同时不免有些不以为然。
这般赞誉怕是连正店的铛头都受之不起,而这位吴掌柜,恰如其名,不过一无名之辈,未免抬举太过。
转念想到蜀地偏远,苏家兄弟初至京师,想来未曾得见真正的好手艺,难免夸大其词,倒也不必当真。
苏轼挽起袖袍,大步走至案前。
苏辙却略显迟疑:“题字倒是无妨,只是我兄弟二人不以书道见长,亦无金石印章,纵使留墨,恐难与吴掌柜的精妙技艺相配。”
吴铭连连摇头:“小苏相公过谦了,诸位皆当世俊彦,他日必成栋梁之材,焉有不配之理?”
苏轼忙走过来拉上弟弟:“且题了字再说,你若是觉得不周,待你金榜题名刻了印章,复来补上便是。”
苏辙也不知道哥哥哪来的底气,他可不敢言必称高中。
但他知道哥哥急于了结琉璃杯之事,遂不再多言,题字并不费事,既然吴掌柜不嫌,他又岂怕献丑?
大苏执笔濡墨,顷刻挥就;小苏屏息凝神,运笔工稳。
一旁围观的林希四人纷纷抚掌称妙。
吴铭虽不通书道,却也瞧出“庖丁鼓刀”四字恣意挥洒,“易牙烹熬”四字端方有度,恰合二人性情。
待兄弟二人署毕款识,吴铭叮嘱李二郎将两幅手卷妥为收存,待二苏进士登科后再来补钤印章。
小店并无雅阁,亦不能席地而坐,只得将两张方桌拼作一张。
苏辙甫一落座,便径直问道:“吴掌柜,上回来喝的冰镇凉茶可还有?”
非是享乐,来都来了,总归要点些心头好。
“有的!林相公特意叮嘱多冰镇两壶,旁的不好说,凉茶定教小苏相公尽兴!”
满座笑声中,苏辙微红着脸向林希称谢。
目光转向兄长。
自己从未向林希提及喜好,定是哥哥暗中嘱咐。
兄弟俩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吴铭回厨房备菜,李二郎则呈上一应餐具,将清风楼的上品玉髓过滤后倒进注子里,置入盛有热水的注碗中,一并端出。
按宋时规矩,应先上果盘蜜饯等开胃。
吴铭从冰箱里取出西瓜。
谢清欢立时凑了上来,饶是她见多识广,愣是没认出这圆不溜秋、绿皮红瓤的古怪瓜果。
不等徒弟开口询问,吴铭笑着解释:“这叫西瓜,和甜瓜近似,但远比甜瓜甘甜多汁。”
西瓜在宋朝疆域内生根发芽在要等到南宋初年,某大臣去金国“出差”并带回来一包西瓜种以后。
岂料一经引进,竟迅速普及开来,南宋建国不到三十年,便已是“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北宋流行的是甜瓜,当然,和现代的西瓜一比,这个甜字未免有点名不副实。
见徒弟眼巴巴地盯着,吴铭便切下一牙递给她。
谢清欢喉头滚了滚,推辞道:“此等珍奇瓜果,如何使得?”
“给你你就拿着。”
“好嘞!”
谢清欢连忙接过,一口咬下,立时双眸生辉,脱口道:“好甜!”
第55章 冰镇西瓜
“你来切。”吴铭将切瓜的任务交给徒弟,“把瓜瓤剔下,莫要切得太碎,分量你自个儿掂量。”
“弟子省得!”
谢清欢接替师父将瓜瓤切小装盘,有时不小心切得太碎,说不得,只能由她自己吃掉。
真甜!
仙家瓜果亦远非凡俗可比!
又见师父拎出一袋桃子,不禁暗暗点头,这个她识得,定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只不过……
“师父,以此招待客人,会不会过于贵重了?”
她听闻蟠桃有延年益寿之效,便是神仙也难得吃上一回。
“不过是寻常的桃子,何来贵重一说?”吴铭莫名其妙,“你可会削桃?”
“会!”
“待会把桃子削了,和西瓜一样切成小块。”
谢清欢壮着胆子问:“万一切得太碎,弟子可否吃掉?”
吴铭失笑道:“你若是想吃桃,挑个好的削来吃便是,我还会短了你的不成?”
一边说,一边将干果、蜜饯和咸酸装盘。
干果备的是桂圆和花生——桂圆和龙眼是现代的叫法,宋人称之圆眼,不管是新鲜的还是晒干后的都这么叫。
花生虽是豆类作物,却和坚果近似,亦可划分至干果类,原产于南美,要等几百年后才传入中国。
宋时常见的坚果有榛子、松子、银杏、榧子等,现代的品类就更多了,吴铭之所以选择花生,纯粹是因为店里有现成的。
蜜饯备的是宋朝便有的冬瓜和金橘,只不过,正店通常还会给蜜饯雕花,比如蜜冬瓜鱼儿,便是将冬瓜蜜饯雕成鱼形。
吴铭买回来的冬瓜条仅食指粗细,雕不了一点,也不愿费这个劲。
咸酸倒是费了他一番工夫,市面上所售的腌制品,腌菜腌肉都比较常见,腌水果却不多,好在最后找到两样:腌梨和腌李子。
吴铭这边备好干货,谢清欢那边也已将新鲜水果切出装盘。
吴铭将十二根牙签分别插在十二碟鲜果的果肉上,李二郎觉得分外新奇,却并未多问,想也知道这些小木签的作用。
“二郎,倘若客人问起,你便这般作答……”
李二郎牢牢记住吴掌柜的交代,将鲜果、干果、蜜饯和咸酸依次端出,上菜时不忘报名:“两鲜果:西瓜、水蜜桃——”
并非水蜜桃,只是搁在宋朝,说是水蜜桃也不为过。
在场的六人都是识货的,闻言皆是一惊。
林希惊讶的同时稍稍松口气。
大宋物产丰富,单是桃子便有金、银、水蜜、红穰、细叶、红饼子等多种,其中水蜜是最好的桃子品种之一。
今日毕竟由他做东,倘若店家端上来的俱是廉价货,他自是颜面无光。既然吴掌柜敢以水蜜桃作鲜果,想必席面的规格不会太低。
然则,这西瓜却是何物?饶是他见闻广博,此前也从未听闻。
李二郎奉上六碟西瓜,众人的目光俱是一凝。
但见碟中红瓤如玛瑙,黑籽似墨玉,此等异色实属罕见。
王汾坦诚道:“王某孤陋,诸位可识得此物?”
在座尽皆摇头。
见二苏亦摇头不止,林希奇道:“西瓜莫不是蜀中特产?”
苏轼断然道:“蜀中绝无此瓜。”
李二郎不禁暗叹掌柜的料事如神,遂依其嘱咐解释道:“此瓜为辽地所产,小店选用的乃是上上之品,其清甜多浆,远非寻常瓜果可比。”
六人相视恍然:原是异邦之物,无怪中原少见。
心里更是暗暗吃惊:此等小店,竟能弄来辽地的瓜,这位吴掌柜的身份怕是非同一般!
一念及此,林希四人立时收起了小觑之心。
二苏却未多想,既见北地奇瓜,那便先吃为敬!
木签轻取瓜片入口,霎时间,只觉瓜肉沁凉如冰。
这西瓜竟也是冰镇过的!
不等二人咀嚼,果肉竟是入口即化,化作冰凉甜水滑入喉间,顿觉清甜沁脾,暑热尽消!
兄弟俩不约而同低呼:“快哉!”
众人见状,皆举签取食。
一尝之下,方知掌柜的所言不虚,此瓜当真清甜多浆,冰镇之后尤为甘冽消暑,便是大宋最上品的甜瓜,亦远远不如!
苏辙碟中的瓜片顷刻而尽,转头对二郎道:“烦请再添一碟。”
“某亦同求!”
“此处再续!”
见众人纷纷求续,林希朗声道:“且为诸君各续一碟!”
吴铭早就料到会以这种方式展开,买了一整个西瓜呢,管够!
当然不是免费续,得加钱!
拿出小本本记上账:西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