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33节

  22块只吃了个盖饭是有点肉疼,可想想袁记那伪现包饺子都敢卖这个价,一份中式快餐甚至比这更贵,分量还不如这个多,顿时觉得赢麻了好嘛!

  餐盘转眼被扒到见底,小孙顶着满头热汗灌下半杯啤酒降温。

  要是有空调就好了,这风扇也不给力啊……

  心里想着,余光瞄向邻桌的小炒,只见红亮的二刀肉卷曲成漂亮的灯盏窝,勾芡的酱汁在灯光下映出鲜亮的光泽,馋得他喉头直滚。

  “陈哥,咱明儿别点盖饭了,整俩炒菜呗!”小孙兴致勃勃,他已经决定明天要再来光顾,“两份盖饭的价够炒盘硬菜了!”

  陈桂彦晃着酒杯笑:“明天不是你值班?等换班再来,人家早打烊了。”

  “不!”

  小孙筷子一抖,他竟然忘了这茬,赶紧摸出手机。

  “死心吧,这家店不做外卖,也不适合外卖,现炒的菜出锅时最香,一打包就得降几个档次,等送到你手上,和上快餐店叫个套餐也差不了多少了。”

  “陈哥。”小孙突然正襟危坐,“我明天中午真得回趟家……”

  “爬!”

  扫码付了钱,见离上班还有时间,陈桂彦再次溜到前台跟吴叔搭话。

  他前两天刚在论坛发帖称这家店缺乏特色,结果人后脚就推出了特色菜。

  是真够有特色的,当别家主厨都在搞新派融合菜时,这对师徒竟拿现代技法捣鼓古菜,听起来分明让人眼前一黑,吃起来却令人眼前一亮。

  味道真心不错,将原本用于炒制火锅底料的草果拿来拌菜,也确实别具一格,至于一千年前是否有这道菜,原本的做法又是怎样的,他倒没有特别了解,也并不关心,好吃就对了。

  “怎么会想到复原古菜呢?”

  陈桂彦朝厨房探头,但见师徒二人正忙于做菜,最终转向吴建军发问。

  吴建军张口就来:“他们师徒成天就琢磨这些,对北宋的饮食文化尤其热衷,正经读过好些古籍呢。不是我吹,研究历史的科班生都不一定比他俩懂!”

  陈桂彦笑笑不接茬。以他的经验,凡是带“不是我吹”前缀的,后面的话十有八九便是吹嘘。

  但要说这对师徒痴迷传统文化,这倒不假:人家连衣服都换成古风了,柜台上还摆着本线装的《山家清供》呢。

  如今穿汉服摆拍的年轻人随处可见,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对师徒丝毫没有摆拍的刻意感,自然得仿佛在穿日常居家服一样。

  那位年轻的女学徒尤其相宜,连头发都梳成了宋时模样,举止间更是自带古意,远比电视剧里矫揉造作的演员浑然天成。

  他忍不住想,即便起李清照于地下,恐怕也就这般神韵了。

  原来肉鲊竟出自这样一位女厨之手……

  瞬间感觉不一样了,仿佛吃进肚子里的猪皮都得到了升华。

  陈桂彦忽然想起,坛子里不就有几个对古代饮食有所了解的老饕么?何不请他们来品鉴品鉴?

  于是问:“你们还会推出其他古菜吗?”

  “会——”

  会字刚出口,新客进门的脚步声截断话头。

  吴建军起身去迎,陈、孙二人识趣地拐出餐馆,自回单位不提。

  话分两头。

  却说林希、林旦兄弟造访大小苏时,一家三口正伏案誊抄经文。

  归根结底全因老苏“理财”不力,三人自暮春三月出川北上,跋涉两月有余,花销严重超支,到得京城时,囊中仅余五贯钱,纵日日吃斋亦难支旬月。

  幸得浴室长老牵线,接得誊经之务,父子三人皆工书法,润笔颇丰,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苏轼和苏辙共住一室,屋内素笺铺陈满室,松烟墨气萦梁,非待客之所,兄弟二人便在院子里同林家昆仲会晤。

  送走宾客,二苏回房继续埋头抄经。

  苏轼冷不丁问:“适才林子中邀宴,你怎的闷不做声?”

  原是林家昆仲明日做东,在吴记川饭设宴,特来相邀,同席另有二位俊彦,俱是此番开封府试的寄应生。

  苏轼并未多想,爽快应下,苏辙见兄长已诺,亦不便多言。

  此时见兄长问起,苏辙搁笔轻叹道:“哥哥素来疏阔,此事当先禀过爹爹才是。”

  “子由无须多虑,爹爹必定应允!”

  苏轼亦搁下笔,条分缕析道:

  “章台宴饮、结交同辈本是常例,爹爹当年赴京应试亦是这般行事。何况能得举荐入开封府寄应的学子,若非簪缨世家子弟,便是如你我这般兼负才名之人,合该多加往来。”

  “即便如此,也应先禀明爹爹。再者——”

  苏辙稍作停顿,肃容道:“我无意赴宴。”

  “为何?”

  “哥哥兼负才名不假,可我无才亦无名……”

  “啊!”

  苏轼忽然仰脖发出怪声,又举手作痛饮状,咂着嘴模仿弟弟的腔调道:“快哉!若得朝朝饮此凉茶,食此珍馐,纵白衣终老,亦无憾矣!这话可是你说的?”

  苏辙大窘,急以掌掩耳,恼道:“一时戏言,岂可当真!哥哥休要乱我向学之心!”

第49章 三昧真火

  事实证明,换上透气性更好的衣物确实舒坦得多,虽说环境没有改善,热还是一样的热,至少不闷汗了。

  作为厨师,热抗是必须点满的属性之一,对吴铭来说,这种程度的热尚能忍受。

  “你能忍受没用,你知道今天有多少客人跟我抱怨热吗?每一个!”

  吴建军松了松浸透汗渍的衣领,摇起手中蒲扇,强烈建议道:“咱店里真得安个空调!你看看,我已经选出几款性价比高的,都有20%的国补……”

  吴铭正有此意,虽说川味饭馆是一家苍蝇馆子,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苍蝇馆子,既然价码已经和大饭店对标,环境也理应改善一二。

  花销无非是一笔初投资和后续的电费,总共花不了几个钱,却能给顾客的用餐体验带来质的提升,何乐不为?

  他接过手机翻看老爸加进购物车里的空调款式。

  好家伙,吴建军同志真够时髦的,他的同龄人还在为调大微信字体而发愁,他京东的plus会员已经省出6倍会费,也不知道都买了些啥。

  看着看着,他忍不住调侃一句:“我怎么感觉是你想吹空调呢?”

  吴建军坦然承认:“我当然也热,但我的初衷肯定是为了客人着想。现在才六月底,后面还得热三个月,只要安个空调,不说多了,起码能带来四位数的客流量!”

  吴铭也不知道老爸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今天中午的客流量的确有所下降,主要是从论坛慕名而来的客人少了,跟天气倒没什么太大关系。

  “行,你分享给我吧,我再看看别的。”

  “咋分享?”

  还是不够时髦。

  “我教你,点这个……”

  吴建军凑近看时,瞥见徒孙正偷眼打量。

  视线相接的刹那,谢清欢迅速垂目,指尖在围裙上有一下没一下地蹭着。

  吴建军忍笑问:“中午又不用饭?”

  吴铭诧异抬头:“我吃啊!”

  “谁问你了?我问我徒孙呢。”

  谢清欢一愣,连忙作答:“我不饿。”

  “不饿也多少吃点。”吴铭把手机塞回老爸怀里,“你瞧瞧,剩了不少菜,有些不能久放,扔掉可惜,拿来做工作餐吧。”

  今天备的料是根据昨天的客流量定的,显然多备了些。

  问题不大,内部消化。

  适才的措辞有些过于直白了,吴铭喝口水润润嗓子,调整至宋人的语感,轻敲着灶沿笑道:“你不是总惦记这口灶么?今日便遂你的愿,午间这顿饭交给你来做。”

  “好!”

  谢清欢眸子倏然发亮,这个好字说得掷地有声。

  厨房里的诸多宝贝,她最眼馋的便是这口仙灶,视之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可师父总说她火候不到,始终不让她碰。

  “须做哪些菜?”

  “无有菜式,工作餐没那么多讲究,炒熟、有味即可。”吴铭招招手,“过来,我教你掌灶的法子。”

  吴铭先带着她认识现代灶台的主要构造,包括不锈钢灶体、点火器、燃烧器、天然气开关、风机开关、可拆卸炉架、接水盘、集油槽等等。

  期间谢清欢屡次想要发问,吴铭一律打断:“不必问,你只须记住它们的名称,并且知道它们的作用即可。来,开火吧。”

  谢清欢紧握天然气的开关,深深呼吸,忽然问:“一拧即可?”

  “正是。”

  再度深深呼吸,又问:“我没法力也行么?”

  “赶紧的!”

  毛病!吴铭抄起锅勺,作势欲敲。

  谢清欢吓得脑袋一缩,手一抖,无意间拧动了开关,啪一下自灶间窜起一股湛蓝的火苗!

  她先是一惊,随即镇定下来,嘴角渐渐扬起,盯着灶间蓝火的眼睛也渐渐弯了起来。

  有个问题困扰她许久了,此时便壮着胆子问出来:“师父,这灶间之火可是三昧真火?”

  “噗……”

  吴铭险些没绷住,见徒弟神色肃然,似乎真心这么认为。正好,替他省去了解释的工夫,遂颔首道:“不错,此火正是三昧真火。”

  谢清欢不禁面露得色,她打小便机灵,此番又教她料中。凡间岂有湛蓝之火?想也知道定是仙家的三昧真火!

  师父这口仙灶果真不比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逊色!

  吴铭继续口述指令:“把排烟扇打开,调整风机大小,可以了,架锅。”

  谢清欢也学着师父的样子单手拎锅,不拎不知道,这口大铁锅真沉!

  凭她单手之力,根本无法平举,她握住锅柄,锅头便径直栽下去,忙用另一只手搂住。

  登时双颊滚烫,连耳尖都热了起来,心虚地看向师父。

  “别抱锅,你看你衣服弄得多脏!两只手拎!”

  吴铭沉下脸,加重语气,心里暗暗摇头。

  锅都拎不起来还想学颠勺?你还是老老实实当个配菜师兼凉菜师傅吧。

  待徒弟架好锅,吴铭便不再出言指导,各种调味料的所在她都知晓,看他炒了上百回菜,也听了许多回讲解,要是连个工作餐都做不出来,且等着挨板子吧!

  谢清欢显然有点紧张,不,是非常紧张,连倒个油都要向他请示:“师父,油……可够?”

  吴铭板着脸,冷声反问:“你炒还是我炒?”

  “我!”

  谢清欢不敢再吱声,可脑子里已然乱了,呆呆地盯着锅里,一时没了头绪,忘了接下来该做什么。

首节 上一节 33/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