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路口,三人互道再见,各自回家不提。
这波用餐高峰期一直持续到八点半左右。
说是高峰期,其实只翻了一次台,一共不到20桌客人。比中午强的地方在于点小炒的客人多了,兼有张涛捧场,把库存的几瓶“高档酒”包圆了,所以账目上的数字还算漂亮。
继续营业兴许还能再卖几桌,可一方面食材已基本售罄,另一方面吴铭也确实筋疲力竭了,从凌晨三点一直干到现在,干的还是体力活,再不歇口气,他怕自己猝死。
川味饭馆的客人尚未全部离店,吴铭先回吴记川饭招呼李二郎打烊。
今晚共卖出去三十几碗面,午后煨的鸡汤,此刻连骨架都捞得干干净净,锅底只余下一层凝着油花的汤渣。
李二郎高兴极了。
眼下还不到亥时,正是东京夜市最盛之时,吴掌柜却早早打烊,果真言出必践,说不熬更守夜就不熬更守夜!
想到待会儿还能上瓦子里听两支小曲儿,刷起碗来都有劲。
吴铭对照着账单清点今日的结余。
点完发现和他算出来的数字吻合,李二郎交来的钱分文不差地躺在樟木箱里。
共1510文。
李二郎正把最后一摞碗盘码进消毒柜里,吴铭拿细绳从150个铜板的孔洞中穿过。
“辛苦,这是今日的工钱。”吴铭将钱串递给他,“明日早些来,卯时不至,迟一刻扣十文。”
李二郎应一声好,掌心在粗麻裤上蹭了三回才把钱串接过来,到手里轻轻一掂,登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欢天喜地地去了。
李二郎前脚刚走,老爸后脚就推门进来:“这边完事了,只剩张涛那桌,赶紧出来吧。”
“来了。”
吴铭先回吴记川饭把门闩放下,然后回川味饭馆陪张涛喝两杯。
他其实恨不得立刻回家睡觉,明天还得早起呢。
可张涛已经喝醉了——老爷子的“高档酒”有多高档不好说,度数是一定高的——非拉着他天南地北地瞎聊。
人是来捧场的,逐客不太合适,吴铭只好舍命陪君子。
一直陪到十点左右,酒喝光了,菜也吃完了,张涛总算要走了。
“啊!险些忘了正事!”
张涛一拍脑门,摸出车钥匙扔给小赵,吩咐说:“你去、去车里帮我把礼物拿来。”
小赵是他的秘书兼助理,虽然先前受了点委屈,却没什么怨言,拿着车钥匙便去了。
吴铭免不了要说两句场面话:“人来了就行,还送什么礼啊!”
“也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
张涛准备了两件开业礼物:一尊纯铜的貔貅摆件和一副裱褙精良的墨宝,上书“庖丁鼓刀,易牙烹熬”八个大字。
吴铭乐了:“苏东坡的《老饕赋》?”
“文化人!”张涛竖起大拇指,“我找了个书法大家,请他模仿苏东坡的行书写了这副,我觉得你担得起这八个字!”
不管是学中餐的,还是研究饮食文化的,无疑都绕不开那个男人,这篇《老饕赋》更是如雷贯耳,开篇这八个字所提及的庖丁和易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厨师。
张涛送这副字给他,显然是以同行的身份称赞他的厨艺,这可比送什么“食来运转”、“客似云来”真挚得多。
不过嘛,吴铭盯着这副行书总觉得差点意思。
模仿得再像终究是山寨货,这八个字还得由苏轼本人亲笔题下才有那个味道。
第25章 一大波吃货即将来袭
目送黑色大奔的尾灯消失于街角,吴铭连碗筷都懒得收拾,反手拉下卷帘门。
老爸早在半个小时前就蹬着共享单车走了,估计这会儿仍在地铁上斗地主呢。
卷帘门“哗啦啦”落地,吴铭摸出爷爷家的钥匙。
老爷子搬去和儿子儿媳妇住了,他那套老破小便空了出来,小区就在店铺对面,跨过街就到了,吴铭暂时住那儿。
至于麦秸巷中的吴记川饭?
甭提了,前两天试睡了半宿,暑气闷得竹席发烫,床板硌得他后腰生疼,更别说还有“嗷嗷待哺”的蚊群环伺左右,但凡中途醒过来了,休想再睡着。
还是现代的建筑住着舒服,哪怕是老破小呢。
拿钥匙拧开门,推开老式防盗门。
两室一厅的老房子,之前出租过一段时间,家里除了不可或缺的家具,别的啥也没有,吴铭住进来后也没再额外添置,空一点反倒显得宽敞。
进浴室里洗个澡,冲掉满身黏糊糊的汗渍和油烟,定个凌晨三点半的闹钟,看一眼时间,已过十点半。
惨!只剩五个小时可睡了。
赶紧躺平,一沾枕头就着。
与此同时,某幢电梯公寓里,陈桂彦登上“好吃嘴”论坛,最后检查一遍错别字,按下发送键。
“帖子发布成功!”
标题:探店攻略|大石街川味饭馆
正文:下午在坛子里看到饭友@鱼得水的攻略帖,发现地址离我单位不远,便约了鱼得水和@刘老师二探此店。体验如下:
①菜式口味:4.5/5,主卖川味家常菜及江湖菜。
优点:师傅的基本功相当扎实,刀工、火候和调味无一不精,品控也高,疑是从国营饭店退下来的大厨(见鱼得水的攻略帖)。
当然最顶的还得是这家店的用料,你见过拿黑猪肘做东坡肘子只卖98元一份的饭店吗?
预制菜都做不到的事,这家店做到了!
不足:菜式还是过于普通了,缺乏创新和特色,味道很棒,但没有惊喜。
以上纯属开玩笑,不会真的有人拿老字号的标准去要求一家苍蝇馆子吧?
但我个人确实有点小遗憾,我认为以师傅的水平,完全可以挑战难度更高的菜品,或者尝试研发新的菜式。
希望下次去能和师傅说上话吧。
附上菜单和生图:[图片][图片]
②用餐环境:3/5,苍蝇馆子,没什么可说的,上图[图片][图片]
③人均消费:5/5,160元/3人。
菜品分量很足,三人点两个菜(有一个硬菜),配米饭完全够吃了。
人均和同类的饭馆相比(看似)偏贵,但如果把食材的成本考虑进来,我只能说:老板做的是亏本买卖!
老板宣称店里的食材都是当天现买,绝不过夜,肉类均选用优质的土货,假使此话为真,我敢打赌以后绝对会涨价!想捡便宜的饭友们得抓紧了!
④服务水平:3/5,疑似父子店,儿子是掌勺师傅,父亲在外面跑堂,没有服务员,估计也没有帮厨。
客人少的时候还好,客人一多出菜就会变慢,服务质量也会直线下滑,建议避开用餐高峰期。
综合评分:4/5(路过必吃!家住三公里以内必吃!)
Ps:以上结论仅基于本次的用餐体验,该店同时也在采购预制食品,部分菜品不排除用预制菜代替现炒,请谨慎辨别。
已经陷入熟睡的吴铭全然不知,一群吃货正在悄然集结。
话分两头。
却说苏轼和苏辙翻窗而出,撑起油纸伞快步逃离“案发现场”,直到逃回兴国寺的客院里,方才松一口气。
苏轼收起伞递给弟弟:“子由,这伞就由你保管吧。”
苏辙果断摇头:“不要!万一被爹爹发现,我岂不是死定了!”
苏轼略显意外,没想到弟弟竟然反应过来了。
这可如何是好?
兄弟俩看着各自手里的油纸伞,一时之间犯了难。
扔是不可能扔的,以后还得给吴掌柜送回去呢,可留在手里便是罪证,这心里终是不安呐。
得找个地方藏起来,可是藏哪儿呢?
若是藏在院子里,如此大的两把伞,不管藏在哪儿都很显眼;若是藏得太远,又会担心被外人窃走。
正在此时,一条身影自院门前走过。
苏轼赶紧叫住他:“子中兄!”
此人正是同为“高考移民”的林希林子中,乃官宦之后,福州福清人士,年长苏轼两岁。此番进京寄应,也在兴国寺落脚,和兄弟二人不算熟,只是打过几次照面,闲聊过几句。
“子瞻、子由!”
林希走进院子里,目光落到两人手中。
苏轼正色说:“我二人不曾出过门。”
林希秒懂,回道:“我也不曾见过这两把伞。”
“不,这就是你的伞。”
苏轼微笑着将伞递出。
苏辙也做出同样举动,只是话说得更直白些:“还望子中兄代为保管,勿教爹爹发现。”
“使得!”
林希接过伞,压低声音问:“却不知是哪家的小娘子,竟教二位相公甘违令尊之命,冒雨寻欢。”
苏轼尚没什么反应,苏辙已然涨红了脸:“子中兄何出此言!我兄弟二人岂会作狭邪之游!”
“那二位这是……”
林希搞不懂了。
东京的勾栏瓦舍甲于天下,七十二正店笙歌彻夜,三千脚店红牙拍板,此间风流,实非他地可比。
是以进京赶考的考生多喜章台游宴,前有柳三变奉旨填词,今有晏几道千金买笑,俱是风流人物。
此事只是寻常,何足怪哉?
苏轼接过话茬:“圣人有云:食色,性也。食色之欲虽是人之常情,我兄弟二人独好五味。”
话虽如此,主要还是因为穷,倘若老苏家财万贯,大小苏未必不想去“高档会所”消费。
林希来了兴趣:“能令二位冒雨而往,定是非同一般,不知是哪家食肆?”
苏轼坦诚相告:“只是寻常的川饭店,在朱雀门外的麦秸巷中,恐不合林兄的口味。”
一听是川饭店,兴趣立时降一半。
“如此,便不打扰二位温书备考。”
林希执伞告辞而去。
苏洵漏夜方归,归时故意蹑足潜踪,伏于二子窗前窥看,见青灯黄卷间双影交叠,兄弟二人正秉烛夜读,不禁捻须颔首,面露欣慰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