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变形金刚3》拍完,迈克尔贝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于是又发布声明表示不再执导《变形金刚4》,然后拿到了钱去拍了一部《健男抢钱团》。
这电影2600万美元的成本,全球票房8500万…
其实也算收回成本!
但迈克尔贝诶,人生第一部电影《绝地战警》北美票房破亿,全球1.4亿美元…
即便是票房失败之作《逃出克隆岛》也有1.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健男抢钱团》对他而言就是一部票房失败之作…
没办法,只能回来接着执导《变形金刚4》。
要知道迈克尔贝当初执导第一部《变形金刚》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过自己不喜欢机械恐龙,所以不会让这种机器人出现。但在第四部机械恐龙还真的出现了。
可见迈克尔贝早就已经是什么都不在乎的态度,什么东西想出场就出场吧,我懒得理。
第五部,大概是孩之宝想增加更多的玩具人物,指明了创造擎天柱的女神昆塔莎(五面怪)还有宇宙大帝出场…
然后,就瞎姬霸编了段故事!
真搞不懂迈克尔贝咋想的…
你不想执导《变形金刚》系列,然后执导了由瑞恩·雷诺兹主演的Netflix动作电影《地下六号》,被人各种骂…
然后又执导了《救护车》,这是一部2005年丹麦电影的翻拍…
票房也是稀碎!
关键连最擅长的广角摄影镜头都没了…
不过,《变形金刚4》票房还是很厉害的。
……
《燃烧》拍摄中…
纪翔打了通电话,告诉他上面准备下发通知封杀某些劣迹艺人了!
“嗯,我知道了!”
“你觉得这是好事吗?”
“我觉得是好事,明星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是公众人物,具有范围较大的影响力,他们无法无天,当然应该受到惩罚!”
“但圈内人觉得这事太过了…”
“哪里过了?公众判断力?还不是靠少数舆论引导,一个公关团队就能引导一场事件由黑转白,至于媒体…那帮媒体哪个背后没有金主?媒体分分钟炒作话题,声音比民众大的多,花点钱就洗白了…”
“也对。”
“这个事你就别跟着掺和了,”
沈言摆手,正准备挂断电话,纪翔又道:“你小心点,别被人爆出来了!”
“我小心啥?”沈言有点无语:“我又没问题…”
“我是说被人做局!”
“我天天呆在剧组,饭局、酒局都懒得参加…而且我最近也戒酒了。”
“那就好,”纪翔叮嘱了一句:“千万别随便喝酒!”
沈言点头:“我懂的!”
做局嘛…
约你出来谈项目,你不同意,然后他就在酒菜里做点手脚,你不省人事,再买通你的司机直接把你拉去酒店,安排一个小姐…剩下的事情就是通知警方…
黄海泊就是这么被人弄的!
……
其实世纪初的时候,明星是很嚣张的。
演艺行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它真的可以跟很多政府人士打交道…
那帮港星、台湾明星最初来内地,都是很多政府高官接待的。
他们自然觉得自己是上层阶级!
是贵族!
所以,那阵子一堆关于贵族的讨论…
人心是很太容易膨胀的…
这帮明星被捧的太高了…
什么?
媒体监督,民众自发抵制?
呵呵…
发布会来了七十家媒体,然后…一堆制片公司公司找他拍摄新戏——片酬高达单集50万!
要知道,这个事之前,他已经很久没演过重要角色了,几乎要被江湖遗忘了…
反而翻红了?
…
这位更离谱!
…
然后踏马的,《龙门镖局》再也回不来了!
所以,指望媒体、影视公司自发抵制,怎么可能?
第588章 拍摄日常(23)
电影节,最重要的就是作品…
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欧洲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很强烈的!
具体来说就是争夺某部影片的全球首映权。
这里需要理解一个概念和一个规则:什么是全球首映权?为什么三大电影节需要全球首映权?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在制作完成,正式进入院线之前,会举行一系列的放映宣传活动,而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面向媒体或公众的放映活动就是全球首映。
全球首映指的就是崭新的几乎没几个人看过的电影,首次直面观众的放映。
在全球放映权之后,就是国际首映权,即如果影片在制片国本土已经公开放映过,但从未在本土之外的地区和国家放映,那么这部电影首次在国外的放映活动就是国际首映。
再往下就是根据地区及国别和城市区分的首映了,比如北美首映,欧洲首映,亚洲首映,美国首映,南美首映,乃至中国首映等。
而欧洲三大电影节几乎强制性要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需要在他们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因为全球首映对媒体和公众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如果能在一个电影节上看到一部尚未公开面世的电影新作,那这个电影节的地位、名气和影响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欧洲三大电影节则通过要求影片全球首映的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地位、精英品牌和威望。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
当年,《梅兰芳》就是在国内公映过了,然后才参加的柏林电影节!
而当遇到一部佳作,或者某大师名导的新作,或者巨星云集的电影时,三大电影节都会对这部电影伸出橄榄枝,邀请影片去参加他们的电影节。
于是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关系就出现了,也就是所谓的“抢片”。
戛纳电影节前主席吉尔·雅各布曾提到他曾经为了赶在其他电影节之前抢到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曾亲自坐飞机赶往科波拉在洛杉矶的住宅,盯着科波拉剪片。
后来影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金棕榈奖,而影片如今的影史地位也始终伴随着“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字样。
现如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某个电影节对一部电影犹豫未决,或者想把这部电影放进次级单元时,另一个电影节则可能会为了抢到这部电影而许下保送主竞赛单元的承诺。
当年张艺某的《一个都不能少》被戛纳‘退货’,然后张艺某公开发表了绝交信,顺便带着作品参加了威尼斯,最终斩获金狮奖!
沈言的《燃烧》,欧洲三大都很重视!
沈言现在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年轻一代扛旗人。
而且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制片人…
要知道,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而且,很多欧洲电影也会以批片形式进入中国…
欧洲三大对华语电影都很重视!
否则,《任逍遥》、《紫蝴蝶》有什么资格进军主竞赛单元?
说个比较惨痛的事实:欧洲三大电影节已经是老欧洲电影行业最后的遮羞布,事实上它们的电影市场基本被美国打击的差不多了!
法国这种发明电影的国家,本土电影只有靠喜剧片还能上票房排行榜。
就中国观众的视角,欧洲电影这几年最有存在感的反而是西班牙,这个没有啥出名电影奖的国家。
其它欧洲导演要么去好莱坞混,要么留在欧洲,很久才拍一部小制作电影,然后去拿个奖可以让投资人满意。
也就华语电影人热衷欧洲电影节,那帮人多半是国内电影的赛道挤不进去,国内市场也抢不过对手,只能捞偏门去欧洲碰碰运气,代价就是拍出来的欧洲定制版电影,除了拿奖基本没有别的用途,票房就不用想了。
沈言不一样…
他本身就是华语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而且,他跟北美的独立电影界关系很好!
这样的导演要拍文艺片…
反正,《燃烧》这个项目,立项之初,就被三大电影节看中了!
戛纳电影节的总监克里斯提安·琼亲自打电话询问沈言,然后得知电影要等到7月才会开拍…
只能遗憾了!
柏林电影节也安排了相关选片人登门拜访…包括威尼斯电影节的埃琳娜·波拉奇…
不过,最终沈言选了威尼斯电影节!
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最合适。
埃琳娜·波拉奇是威尼斯电影节亚洲区选片人…
其实,这两年华语电影没怎么入围威尼斯——除了2011年。
那年,四部华语片入围主竞赛:《人山人海》《桃姐》《夺命金》《赛德克·巴莱》…
去年,前年,没有一部入围的!
电影节主席阿尔贝托·巴贝拉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电影达不上威尼斯的水准!”
然后被一堆人讥讽…
尤其是戛纳、柏林电影节的主办方。
原因很简单:戛纳、柏林依然有华语电影入围——到底是中国电影够不着威尼斯,还是大家看不上威尼斯?
这次《燃烧》没开拍就入围威尼斯,某种意义上,也是威尼斯电影节的示好…
不过,主办方挺担心沈言的效率!
当年,王家卫的《蓝莓之夜》被定为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结果一直拖到电影节开幕前三天,才把后期工作完成…
《燃烧》可能不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