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不住附和,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送行者都快排满几条长龙了,属实壮观。
“听说你爷爷乔丹爵士离开上海滩时,也是这般,无数名流争先恐后赶来送行,可惜那会儿我年纪很小,记不得了。”叶洛笑道,他说这事,是因为小阿俏曾多次提起,她从北方逃难过来,在上海滩颠沛流离,年幼时最记忆犹新的便是一群华人大亨送行洋人的场景。
那场面在她小小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此刻,再有三个月就要生产的小阿俏没能来送叶洛,让他颇感遗憾。
虽然小阿俏多次想溜出门,但还是被警觉的小丽和李淑珍给抓包了,后来为了防止小阿俏冲动出来送行,李淑珍甚至都不来送儿子,就在叶公馆24小时监视这个儿媳妇。
谁让她肚子里有第一个叶家第三代,金贵的不行。
白秀珠混在送行队伍里,没有特意上船来道别,不过叶洛一眼就看到了穿着小洋裙,已然倾国倾城的她。
两人遥遥相视,各自一笑。
“大哥,我这次去美国,估计要待个一年半载,家里就交给你了。”叶洛语重心长的对叶豪说道,好像他才是那个大哥似的。
叶豪郑重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不舍:“阿洛,你放心,大哥在家里,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出事!你交待的那些东西,我都会死死记在心里。”
“嗯,少喝点酒,不要老是去青楼,赶紧找个正经人家结婚,给我生个大侄子。哦对了,枪法和武术别落下了。”叶洛补充了几句。
“好啦好啦,你怎么比爸妈还能念叨!”叶豪赶忙打断他,“你离开这段时间,我直接戒酒,至于青楼,自从你不做凤鸣楼生意,我都很久没去了。”
“那就好,真有什么看上的妹妹,你找嫂子和小阿俏就好,她们能帮你打点好一切。对了,如果事不可为...”叶洛继续说道。
叶豪顿了顿,眼神变得阴冷起来:“你放心,若真发生了你说的情况,我会把上海滩闹个天翻地覆!以我们现在积攒的实力,张定瑶一走,还有谁能奈何我们?”
“记住一点,骄兵必败。”叶洛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放心,大哥这些年打过的人,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叶豪点头。
嘱咐完家中之事,叶洛和一群大亨们一一道别,看着船舷梯渐渐升起,他忽然意识到,自从海外回来,这才一年多,自己又要离开故乡了。
上次一走就是六年,希望这次不用太长。
“老师~你晕不晕船呐。”
一颗小脑袋从后面钻出来。
孔令俊苦着小脸蛋,一副非常痛苦的样子。
这小丫头是叶洛的大弟子加关门弟子,原本在他这里的课业基本完成了,叶洛也想着将这小魔王送回给校长夫人,没想到去美国的事情给她知道了,软磨硬泡下,校长夫人又请求叶洛带上她一起去。
身边老是有个拖油瓶,让叶洛都不好去一些色色的地方。
他没好气的戳了下孔令俊的小肚皮,冷笑道:“有些人明明晕船,非要说不晕,非要跟过来,现在好了吧,十几天的行程,我看你怎么熬过去?”
“呕!”不知道是不是叶洛戳的那一下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孔令俊脸色骤变,对着他的裤子就吐了出来!
“我...”叶洛哭笑不得,旁边许多人笑着看来,他不得不抱起呕吐不止的孔令俊,一边抚摸她的后背,一边朝船舱走去。
来到卫生间,叶洛发现里面也有一个在呕吐晕船的洋人。
洋人见他们走来,不好意思的打了个招呼,脸色极差,但还是给更小的孔令俊让了一个呕吐位置。
“你...是叶?”那名洋人又吐了几口,感觉舒服许多后,忽然对着叶洛问道。
叶洛抱着孔令俊转头看他:“你认识我?”
门口就站着施剑翘等人,叶洛自己也带着手枪,只要对方有异动,他会果断把孔令俊丢进坑里,然后拔枪射击。
洋人并无敌意,他点了点头,又指了指洗漱台上的报纸:“呕~”
他还在呕吐,叶洛只好凑过去看报纸。
那是一份写满英文的海外报刊。
上海滩有不少海外知名报社的分部,专门出版一些报刊杂志服务于那些懂洋文的精英阶层。
这份报纸是来自美国的《全球经济报》,1910年便入驻上海滩,不过一直是由买办经营,销量一般。
毕竟既懂经济又懂洋文的华人少之又少,还得乐意买这种报刊看。
“你是全球经济报的编辑?”叶洛问道。
洋人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意思似乎是他来自那个公司,但并非编辑。
拿起报纸,叶洛看了眼,发现头条便是有关美国股市的新闻——
《疯狂而恐怖的美国股市,真的会一直往上疯涨吗?》
正文摘要如下:
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为自身利益考虑,反而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股价下跌。
与此同时,大量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事业。
其中叫得最厉害的是著名学者,来自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数学家、计量学家欧文·费雪,他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
“叶...我看了你的那篇论文,写得非常棒。”那名洋人终于能说话了,他竖着大拇指,满脸敬佩。
“哦,我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叶洛摇头笑道。
“不,我是指你预言美国股市下跌的那篇。”洋人语出惊人!
公司加班,请假一天
如题,年末工作繁忙,见谅
第339章 经济骗局的本质
“美国股市下跌的那篇?”叶洛好奇打量着这个满眼都是对自己崇敬之色的洋人,“我听说学术界对那篇论文很不看好。”
“确实,甚至不少学者要求任何经济类报刊都不允许刊登那篇论文,并且将你预言美国股市崛起的那篇截去了结尾,大肆宣传。”洋人点头说道,“为了利益,他们不惜背叛学术。”
“请问你是?”叶洛把已经头昏眼花的孔令俊放到腿上,笑着问道,“我记得全球经济报在美国颇为知名。”
“请容我自我介绍一番。鄙人小约翰·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现担任《全球经济报》驻华总部副部长,毕业于哈佛大学经管系,说来也算叶你的学长。”洋人伸手笑道。
小约翰·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
这个名字好耳熟。
叶洛点头握手,脑海里却在不断搜寻着相关记忆。
洋人的名字又长又臭,很不好记。
他叫小约翰·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说明父亲名字叫约翰·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而且他是家中长子。
能这么冠名父亲姓名的家族,在美国必然根深蒂固,可全球经济报并非什么大型企业,充其量和谭四的码头帮相近,只是在经济学术界较为出名而已。
“我似乎听说过你,菲兹杰拉德先生。”叶洛试探着问道。
他笑了笑:“叶,你叫我弗朗西斯就好,我想你听说过的应该是我的父亲大约翰。他曾是共和国的企业和创新部部长,现在经营着我们家族的菲兹杰拉德集团,并担任着波士顿的市长一职。”
他这么一说,叶洛就想起来了!
菲兹杰拉德集团并不出名,是美国众多隐形财阀集团的其中之一,现担任波士顿市长的大约翰也只能算美国军政界的一座小山,还没到真正的权利核心。
但菲兹杰拉德家族最利害的地方是一笔对人的投资!
站在叶洛面前的小约翰还有一个大姐,即是菲兹杰拉德家族的长女罗丝·菲茨杰拉德,此时她已冠夫名为罗丝·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1914年10月7日,罗丝与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举行了婚礼,两人现已婚后14年多,养育有两子两女,其中的二儿子叫约翰·菲茨杰尔德·肯尼迪,今年十二岁,三十一年后的1960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五任一把手。
这关系看起来十分复杂,其实可以归结为后世令人胆战心寒的肯尼迪家族。
眼前这位小约翰便是那位肯尼迪的舅舅!
叶洛挑眉,不愧是由国民政府安排的出海轮渡,为了保证他此行的安全,船上的闲散乘客都大有来头啊。
“原来如此,幸会幸会。我在哈佛读书时多次去过波士顿,难怪对你的名字如此耳熟。”叶洛笑着点头。
“叶,你真的认为美国股市会在下半年开始跌落吗?”小约翰忍不住追问道。
叶洛点头,将自己那篇论文里的内容简单复述了下。
他是从结果倒推,自然很轻松就能从一些细节问题上找到蛛丝马迹。
实际上,1929年这场席卷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和日本八九十年代的泡沫经济如出一辙,狂热的某个市场涌入了太多热钱,让无数人感觉钱十分好赚,不断将资金持续投入其中。
而市场的变化对散户往往有着致命的滞后性,等你觉察到不对劲时,投进去的钱已经亏了大半。
并且看似过热的市场,你真的挤进去,也未必能赚钱。
就好像后世更加富有欺骗性的房地产骗局一般。
以二十一世纪的华国房地产举例。
房价最初升温阶段,普通人是意识不到这点,等他们发现时,房价已经攀升到一个让他们咬牙才能买得起的地步。
譬如00年代时,上海滩的房价已经极高,对于在那边生活的普罗大众,要想入手一套新房,困难重重。
市区的房价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即,郊区的房价,双职工家庭或是一定收入的打工家族,感觉咬牙,能倾其所有换一套,而再往下的家庭,觉得得咬碎牙,四处借钱才能买得起。
彼时,房贷不容易,银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要想买房,除了自己有一定积蓄外,就只能找亲戚朋友借钱。
00年代,很多上海滩的房子,价格较低的则不允许按揭,需要你一口价全款买下,那时工资才一千多,房价却要十七八万,也很难。
而若是在非一线城市,房价虽低,但你的收入也低,其实是一样的。
事实上,00年代时,房价已经涨到一定的价格,不是轻松能购入的时期了,你要往上追溯,会发现真正遍地黄金和容易赚钱与发财的年代,是78年后,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初期!
可那时,正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机遇的时刻。
能意识到这些机遇,并且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是哪些?
显然是制定规则和参与制定规则的人。
小约翰的家族,以及他姐姐嫁入的肯尼迪家族,显然就是这类人。
他姐姐的丈夫,老约瑟夫,即那位肯尼迪的父亲,就是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提前撤离美国股市,不仅保全了资本,还大赚特赚的小部分人群之一!
难道他也和叶洛一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
不,他只是参与了制定规则而已。
后世的房地产骗局更加可怕。
用一个本没有如此高价值的商品捆绑住你的未来和所有资金,而且因为战线拉得极长,从00年代算起,房地产泡沫真开始破裂,都过去二十多年了。
这期间,成功上车的人有很多种办法全身而退,越早上车,越容易成为赢家。
可为何最后还是大部分人叫苦不迭?
很简单,因为贪婪。
你越早赚钱,越觉得钱好赚,越觉得自己能力十足。
实际上,你以为的自身能力,只是制定规则者给你营造的一种错觉。
这样的错觉,会让你在最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你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不愿意提前撤离,如果提前了,发现三四年来,房价还在涨,你会无比懊悔,不去考虑自己已经赚了多少钱,而是总想着少赚了多少,所以你会再度进入。
最后,终归会死在没有提前走出市场,被一波收割的命运中。
更惨的则是在后十年里对房子有刚需却无能为力的年轻一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