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不可以登基吗? 第142节

  淳于霜见到这巨大风车的一瞬间,脑海中想的不是巨大的威力,而是以这一柱香时间就能将生铁锻造成功的速度,若是全部用来铸造兵器,将会弄出来多少兵器啊!

  以纯于霜的见识,此刻竟然生出一身冷汗。

  天啊天啊,这,这简直超乎人类想象,要知道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想要铸造成功一把铁剑,也得需要大半日时间。可方才那巨大的风车,锻造一把铁剑需要的时间竟然不足十分之一!

  这样的东西绝对不能被敌人掌握住,必须得牢牢的掌握在朝廷手里。他简直不敢想象,如果在这场战争之前被草原人知道了有这样神奇的器具并且利用,这场战争说不定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淳于霜紧张的嘴唇发白,可是回头看看却发现九阙竟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简直气的要死。

  看到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可高兴的?等等!淳于霜突然回过味儿来,今日这无悔管事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是愿意投到九阙门下的,那岂不是说明这些神奇的东西都属于九阙了?

  一想到这里淳于霜顿时不着急上火了,既然归根结底这东西都是属于九阙的,她还担心个什么?

  以至于接下来再看到那些比三层楼还高的巨大纺车,一次能播种好几行的播种机……

  她都不会感到惊讶了。

  等众人观赏了一圈儿能摆在明面上看的东西之后,九阙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贵院实在是集天地之造化,竟然能研究出这么多于国于民有益的东西,实在是令本王敬佩。如今大景正是需要是诸位这般人才的时候,不知诸位可愿意投身朝廷,为大景做事?”

  原本以为气氛都已经烘托到这里了,这件事儿还不是十拿九稳,没想到对面那几人竟然摇了摇头,他们竟然摇了摇头!

  淳于霜的眼神瞬间冰冷起来,她可不是什么好人,若是这么多杀伤力极大的器物落到敌人手里,对大景将是巨大的打击。与其等到那时候对天长叹,还不如早早的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不过无悔接下来的话很快打消了她的疑虑。因为这位方才表现的很靠谱的管事脸上竟然露出一片娇羞的红晕。而且这红晕很明显,就是对着应九阙来的。

  “殿下,我等早就仰慕殿下威风,愿意为殿下做事。但是投身朝廷是不是就代表不能为殿下做事了?那我等不愿意。”

  原来是这个,九阙的表情缓和许多。想了想朝中如今的局势,确实不太适合在这个时候引荐入朝。干脆邀请他们暂时来当自己的属官。

  “本王如今在朝中形势颇为受阻。可能不像诸位想象中的那般春风得意,不知诸位可否介意?若是介意的话,我可以将诸位引荐给父皇,父皇极为重视人才,若是他见到诸位造出来的这些军国利器,一定愿意以最高的待遇请诸位入朝为官。”

  “那就不必了,我等仰慕之人只有亲王殿下一人,也只愿意为殿下一人做事!”

  见对方说的这般坚定决绝,九阙也不好再劝,更何况如今她本就是为了寻找合用的属下才来到这朝颜书院的。

  “既然如此,本王就不客气了。我方才在农事学院见到诸位学子在研究木工,刚好,本王正在寻人研究新一代的农耕工具,还有更高产的粮食种子。以及,本王最近在筹备集天下大夫之力的医学院,能够大量印刷的机器……不知诸位可否助我一臂之力?”

  无悔带着深厚聚集起来的各学院院长,对着应九阙庄重的行了一礼,齐声答应。

  “我等愿意——”

第417章 应得的

  回去的路上,淳于霜看起来心情很好,脸上带着微笑,手指在空中轻轻抖动。九阙觉得奇怪。

  “之前你不是心情不好吗?这会儿怎么看起来这么高兴啊?”

  “我当然高兴啊!朝颜书院那些先生学子学的东西远远超出想象,但不得不说,真的很有用。”

  可是淳于霜之前不是很警觉嘛?

  淳于霜哈哈一笑。

  “这可能是通病吧,当我不确定她们是否愿意帮我们的时候,总会对新生的东西感到敬畏,甚至害怕。可他们方才已经挑明站在咱们,这边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

  她说到这儿竟然不肯再说了,九阙只能追问。

  “而且什么?”

  淳于霜看了毫无所觉的九阙一眼,笑着摇头。

  “没什么,就是觉得现在一切都很顺利,顺利的我都不敢相信了。”

  而且,九阙的运气也太好了吧,在她急需要专业人士帮忙的时候,竟然出现一个朝颜书院,里边儿的人才立马就可以拿过来用。想来现在朝中那些个找理由偷懒的臣子们,还不晓得自己即将被顶替吧?

  然而思来想去,淳于霜还是觉得这个书院有古怪,尤其是那个至今不肯露面的山长。

  一般来说像这种藏头露尾的人肯定都有不可说的理由,就是不知那山长是好是坏了。

  “殿下,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沉住气,一定要沉住气,朝中的阻挠还只是小事儿,最重要的还是陛下的想法。若是陛下能继续信任你,那就不必再说其他的。至于那些冥顽不化的臣子,总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都是毁于慌乱。若是殿下可以坚持住,不被旁人的声音打扰,就这样按照计划一步步走下去。终究会取得全天下百姓的尊重爱戴,等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想做摄政王,掌握天下之权,也是轻而易举。

  而且如今,林炜也已经被关押处置,想来活不过明年春天,作为亲父的景泰帝又对九阙信任倍加。将来大景还不是任由九阙发挥?

  九阙可不是淳于霜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她怎么突然说这种话,而且态度怎么这么恭敬?只能笑着点点头。同时掀开窗帘看了看外边儿一片片落下的雪花,她的眼中不仅映衬着这些洁白无瑕的雪,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放心,我这个人啊,一向最能沉得住气。”

  这个世界上,将自己的慌乱展露于人前的人,往往活不长久……

  寒冬来了,大雪纷纷落下,温度骤降,九阙收回手,又开始忧心忡忡。

  “之前让官员推广下去的火炕,也不知落实没有。那些书院的学子虽然一心为国,但嘴上说说和实际行动往往不同,先把她们放下去,探查一番各地官府的施政情况,若是火炕能被推广,今年冬天想来会少很多被冻死的人。”

  “殿下仁慈,那火炕确实暖和的很。说句实话,自从家中盘了火炕之后,我都不想下床了。毕竟那实在暖和。只不过,烧火炕势必要用到很多柴火。家有余才之人倒是不缺这点儿柴火,可那些穷苦百姓,尤其是并不靠近山林的百姓,只怕在这方面就有些困难。”

  “在我面前不必称呼殿下。”

  九阙可不想跟自己为数不多的友人也要保持这种毕恭毕敬的状态,那将来该是多么孤单啊。好在淳于霜也只是受方才那种莫名情绪的影响,这会儿已经恢复过来,笑眯眯的点头。她这才接着安排。

  “之前在北疆发现了大片露天煤矿。那东西储存量大,易开采,而且耐烧。我临从北疆出发的时候已经请尉迟将军他们帮忙开采,如今运输队应该快到京城。等父皇允许之后,全国各地都可以采买煤炭。不过还是要让书院和工部众人互相讨论,弄出更方便的煤饼,总要价格低廉还好用。”

  淳于霜听的连连点头,只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心中觉得古怪。

  怎么听着九阙这话好像知道煤炭怎么弄成更好用的煤饼?仔细想想,之前许多事情九阙好像都能提前知道,就比如那些远远超出众人想象的霹雳弹。那些威力巨大的东西,工部之人别说造出来了,连这个想法都没有。

  难道真跟百姓们私底下传的那样,九阙是天赐祥瑞?

  “怎么了?你在想什么?看起来心不在焉的。是哪里有错漏吗?”

  淳于霜一抬头就看到九阙略显担忧的脸,连忙甩了甩头,将脑海中那些有的没的甩出去。

  “没有,我只是在想上天真是庇佑大景。钦天监的人前段时间可是说了,今年的冬天要比往年持续的时间要长许多,而且更寒冷,偏偏在此之前咱们发现了煤矿,这不是天佑大景吗?我发现你还真有点子玄学在身上,如果没有殿下,咱们还真发现不了那些煤矿。怪不得民间都说你天赐祥瑞呢。哎,你说百姓们会不会给你立生祠啊?我觉得很有可能。”

  “什么东西?怎么还扯到立生祠上了?我还活着呢。”

  九阙简直哭笑不得,而且她做这些事儿也不是为了百姓的爱戴。只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她曾经跟人有过约定,要将天下百姓放在眼里,纳入心中。而且她前世今生所受的教育都不能让她眼睁睁看着百姓们受苦,自己有办法却无所作为。她当然很喜欢躺平,也不愿意做劳心劳力的事儿。可这也分时候啊。大景如今分明急切需要一份飞速发展的基石,她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我只希望他们能活的更好,活的更像个人,这些年他们已经够累了。天下绝经不起下一次战乱,就让乱世在我们有生之年彻底结束,给后来人一个更美好的时代。”

  “……这就是你被百姓们立生祠的原因啊!”

  不管是哪个王公贵族,都是愿意将更多的金银财宝揽进自家的库房里,哪怕放烂了也不愿意分给天下百姓,可九阙是真心实意想让天下之人都能吃饱穿暖,过上太平盛世的日子。所以就算被百姓立生祠,也是她应得的。

第418章 忙碌的冬日

  马车里的对话并没有给九阙留下太多的印象,她转头就投入到了对京城以及京城周遭大约200里内的百姓家庭排查中。好在那些昭研书院的学子当真给力,哪怕被下放到民间,他们也并不曾抱怨,反而吃苦耐劳,相当任劳任怨。

  虽说景泰帝一心想将大景打造成太平盛世,天朝上国,可毕竟这个皇朝建立起来才近十四年,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休养生息。而且这些年各个地方的官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景泰帝已经竭尽全力给他们换血。可世家大族绵延数百年,留下来的资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打破的,哪怕将原先的臣子换下,也有与他们有利益关系的人顶上。谁让之前景泰帝找不到愿意真心实意为国家效力并且有真才实学的人?

  毕竟治理天下至少得会读书写字,而在前朝年间,读书这项权益被死死的禁锢在上层人士之间,底层百姓别说读书了,绝大多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写。

  因此,很难找到能帮得上忙的人才。其实大景朝已经有科举选士制度,可是这项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才绝大多数还是世家大族之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笔墨纸砚太过昂贵,因此在研究农具的同时,书院众人也和黄良木及工部联合起来研究更便宜且能大量生产的纸张。

  当然了,九阙之前就已经说过,只有大量白纸还是不够的,必须得有足够便宜的教化用书。如此这般,沿用之前的雕版印刷就不行了,必须得用更灵活方便的活字印刷。九阙干脆给了他们一个大致方向。有了这个方向就能节省大量时间,短短半个月,他们就已经将十分灵活好用的活字印刷术鼓捣出来,并且付诸行动。

  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第一本书,是《论语》。

  九阙找了个时间将它献给景泰帝,景泰帝小心翼翼的抚摸着深蓝色的书皮。在此之前九阙已经跟他普及过活字印刷术的便捷,以及带来的作用。因此景泰帝几乎是用一种虔诚的态度来对待这本书,他幼时家贫,别说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了,连看一眼上面的字都是奢望。虽说在带兵打仗造反的路上,以及这十几年的帝王生涯,让景泰帝得到了最高层次的教育,可他依旧在为年少时那个只能看着学堂方向羡慕的孩子叹惋。

  若是能让更多像他当初那样的孩子读书写字,直接改变阶层,生活的更好,他愿意付出代价。

  “九阙啊,我要谢谢你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替全天下的贫困学子谢谢你,是你,让他们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可能。”

  这两样东西的出现不仅仅有以上这些作用,更能帮助皇帝真正选拔出这个国家的人才。难道那些所谓的大才只能出现在世家大族王公官宦家中吗?当然不可能,平民百姓之中,也有这样的人才。只是很可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没有读书识字明理的机会。

  如今,他能够遴选的,是真正的天下之才!

  九阙对书院的研究成果和速度也相当满意,这会儿自然要为他们请功。景泰帝也相当大方,干脆给了他们正经的官职,也堵了朝中的悠悠众口。想起昨日那些冥顽不化的臣子们或明或暗的嘲讽,景泰帝就忍不住想笑。

  这些人真是足够愚蠢,时代的浪潮要起来了,他们还固守着以前的那点儿荣光,像这样的人终究会被拍死在河滩上。

  转眼看看九阙,这才是良才美玉呢。

  “你只管放开手去做,有我给你兜底,不用管别人怎么说!”

  “多谢父皇。”

  有景泰帝撑腰,九阙自然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起来。新年转瞬即逝,这个冬天,大景极少有人被冻饿致死。所有的府县都有朝廷派去的官员,这些官员男女老少都有。就是为了探查每个村落里的百姓是否得到了朝廷研发送下来的煤饼煤炉。

  且县城乡镇村落里超过60岁的老人家中都会附赠一个火炕。盘火炕的人事先接受过官府的培训。这些人都是普通的农户或者匠人,他们本以为在这漫长的冬季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活,没想到在这寒冬腊月里,官府还能给他们找到活计,能赚些银子,哪怕是受些冻,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外面大雪飘飞,白雪皑皑。天气冷的河面都结了厚厚的,足够车马通过的冰。

  徐家村里,王大石家中。

  往年这个时候,一家子蜷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时刻担心房梁会不会被雪压塌,家人会不会被冻死,柴火是不是又不够烧了。可是今年,火炕的灶洞里熊熊燃烧着火焰,里面是官府发放的煤饼。他们家足够节俭,因此官府发放的还没用完,此刻正在不断燃烧,给这间简陋的屋子提供热量。

  王大石的妻子儿女这会儿在屋中做绣活的做绣活,打闹的打闹,一派和乐,与外面冰天雪地的世界完全不同。

  苏秀理了理竹框中的针线,今年足够暖和,就算不断做绣活,手也不会冻的发痒红肿。她一边笑看儿女们玩闹,一边时不时看向屋外那条小路。不知过了多久,她突然腾的一声站起来,穿上厚厚的大衣上去开门,一对儿女乖巧的等在屋里,不多时,父母就一起扶持着进来了。

  “今儿个这么大的雪,回来了就别再出去做活了,路上那么多雪,走着也滑,万一摔倒怎么办?”

  “哪有那么倒霉?咱们村的男人们一起去干活,一路上都互相照看着呢。别说这个了,给你看看我这大半个月来的工钱。”

  王大师一边说一边掏出来个簇新的荷包,将里面叮当作响的铜钱倒在桌子上,顿时鼓起来个不小的包。

  “怎么这么多?!”

  苏秀连忙上前翻看。这大半个月的工钱竟比得上之前半年的了!丈夫出去盘炕竟能赚这么多吗?而且官府竟然也没拖欠工钱?这可真是难得!

  “这都要多谢陛下和亲王殿下的仁慈。如果不是他们,我干大半辈子泥瓦活了,都没见过火炕这么好的东西,瞧瞧,这屋里多暖和啊!”

第419章 初见成效

  “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以前咱们哪儿能赚这么多钱呢?你说等咱们攒够了钱,就把两个孩子送到学堂里去读书识字可好?”

  苏秀一直都是个有主意的女人,这会儿盘算着家里的银钱,已经决定好接下来要做什么,但还得跟自家男人商量一下。不过她知道自家男人不会拒绝的。果然,下一刻就听到了王大石赞同的声音。

  “刚想跟你说呢,咱们村长把他家的三个小孙女都送进学堂里去了。现在每天乐呵呵的,这要是放在一年前,哪儿能见到这样的场景?村长一家这么多年都为没能生出个孙子发愁的不得了,每每见面都是愁眉苦脸的,村长也当的没滋没味儿,可现在怎么说呢,他每天都笑眯眯的。现在也不说什么孙女儿没什么用不能顶立门户的话了。瞧瞧皇帝老爷,倒是生了四个儿子,可没一个顶用的呀,如今咱们宸亲王殿下横空出世,文治武功那是一顶一的好,这样一个女儿不是顶得上四个儿子吗?”

  “咱们家小花也得去。小花聪明伶俐,我瞧着比狗蛋儿厉害的多,说不定以后也能当个女官儿,让她老子娘也跟着享享福。”

  “哪有你这么说自家孩子的,当然是希望两个孩子都能出众啊!”

  苏秀对两个孩子一向一视同仁。怀着他们的时候,因为是龙凤胎,她确实吃了不少苦。不过这又不是两个孩子故意的,因此她一向慈爱。现在家里有条件了,自然是要把两个孩子都送进学堂里。以前还担心小花的身子骨比不上弟弟强壮。别的不说,以后成亲生子就是一大难。可如今女子也能当官,这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了。谁说女子就一定得成亲生子呢?朝中那位淳于大人如今也算声名鹊起,她就没有成亲,可人家的成就难道比成亲的低吗?

  反正这夫妇两个是已经打定主意把家里的小子丫头都送进学堂里,反正现在去学堂读书束脩也不高。更何况他们如今赚的更多了,那些笔墨纸砚什么的价格还比不上以前的一半,虽说不知道朝廷为何会如此大发慈悲,可他们都由衷的感谢。

  这要是放在以前,像他们这等贫苦百姓,哪儿有机会把孩子送进学堂里读书呢?就算是七八岁大点儿的孩子也已经成为家里半个劳动力,得为家里干活做事。

  两个孩子虽然年纪不大,可聪明的很,这会儿从父母口中听说这件事儿,也高兴的不得了,前几日他们看到村长爷爷家里的三个姐姐都去上学堂,还羡慕呢,没想到父母现在就准备把他们送去。至于冬日里冷不冷,这问题根本不需要操心,连他们家里都能有足够的煤饼来烧火取暖,学堂里边儿更是有朝廷免费发的煤饼火炉。那些去上学堂的孩子们,哪怕是为了冬日里能过的暖和一些都会愿意去上学。

  一家四口和和乐乐的聚在一起商量小家庭今后的方向。只是说到最后,众人还是忍不住将话题的重心放在他们的宸亲王身上。

  “听说这煤炭还是宸亲王殿下发现的,也不知亲王殿下怎么这么厉害。大家都说亲王殿下是上天赐给大景的祥瑞,正是因为有她,咱们才能打败草原,现在的日子也能越过越好。不过咱们住在皇城脚下还是有优势的。听说这些煤炭火炉只有试点才会免费发放,说是如果咱们用着好了才能普及全国。”

  大家很是为自己能生活在皇城根下,享受到第一批福利感到高兴。

  当然了,他们更高兴的是正是因为离京城不远,所以他们才能偶尔瞻仰到亲王殿下的容颜。

  话说那位亲王殿下当真是随意自然的很,虽然身居高位,如今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能身上却没有上位者惯有的盛气凌人,反而亲和接地气的很。

  说到这里王大石可就不困了,他之前有一次进城坐活,偶然遇到了骑马出行的亲王殿下,至今仍然拿出来说嘴,说不定等到他七老八十了,依旧会将这件事儿拿出来说给自己的子孙后辈,光荣的很呢!

首节 上一节 142/1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