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 第572节

  就这样,沿海福建一带的海商,在还没找到他们在大明朝堂的利益代言人的时候,与王宇为代表的勋贵武将一拍即合。

  先大行皇帝朱瞻基,自然也注意到了大明内部这个膨大的利益集团,所以一直让英国公张辅实掌中军,压着王宇,然后尝试让二代成国公朱勇出头,以制衡他。

  本来近十年的时间,朱瞻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王氏一族在军中的影响力,都被集中到了辽东,即使出了问题,也不至于北方九卫皆反。

  不过这次启用王宇征讨安南,按照朱瞻基的想法是,回来用世袭的世券,安抚一下他,再夺了他的兵权,慢慢炮制。

  但突如其来的热证,直接要了朱瞻基的命,于是八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上位。

  八岁的孩子,主少国疑,自然是不能主政的,当然了,这也不是正统皇帝给王宇这个靖国公权臣加封的原因。

  主要是太皇太后张妍在朱瞻基去世后,也病倒了,大明实际主事的人,就成了太后孙若微。

  这位孙太后应靖难遗孤的“大臣”们的请求,直接在奉天殿正统皇帝的龙椅旁边,给自己加了个凳子,开始协助正统皇帝理政。

  这孙太后眼界有些浅,把领兵在外的王宇这个妹夫视作了自己儿子皇位的威胁。

  大明北方的辽东卫中,更是为王氏一族的将领把持,东南沿海水军,更是源源不断给他送来卖旗帜的钱。

  只能说胡善祥没有想到,这个亲姐姐趁着聊闲的时候,从她那里知道的越多,就会越发忌惮王宇。

  于是孙若微的骚炒作来了,把自己青梅竹马的靖难遗孤,五品的兵部郎中徐滨,一月之间耀拔三级,直接到了二品的兵部尚书。

  大明新帝继位之后,孙若微对徐滨更是尤为器重,一度到了用皇帝的名义,召他内宫见驾的地步。

  这先大行皇帝头上,是不是有点……额……

  总之,在徐滨的建议下,孙若微准备趁着王宇还在安南与闯贼大战,脱不开身的时候,封锁消息,提前剪除他在大明的羽翼,以防备她这个妹夫的对自己儿子皇位的威胁。

  本是皇后寝宫的坤宁宫,被先大行皇帝送给太皇太后张妍荣养,所以孙太后改住在了延禧宫。

  “刘大夏在兵部曾劝我上折子,劝阻先大行皇帝重启郑和下西洋的计划,认为这样做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可能会引发外邦的侵略,乃是个直臣,所以他绝不会与靖国公勾结。”

  一身大红官袍,仙鹤补子的徐滨含情脉脉的看着上位风韵犹存的孙太后,不懂事的正统皇帝在一旁无聊的扭来扭去,听不懂他母亲在谈论什么,他只觉得无聊,却又不能去找内书堂的小太监玩。

  正统小皇帝在内书堂认识了一个叫王振的小太监,他很会逗小皇帝开心,所以小皇帝一直对他念念不忘。

  孙太后倒是真与徐滨没有什么苟且,一脸平静吩咐。“如此,那边关的王氏族人,还有宝船舰队又如何处理?”

  与兵部尚书徐滨商议之后,孙太后决定派刘大夏这个兵部从六品的主事,去应天销毁郑和海图以及相关档案。

  东厂前提督太监金英被孙太后废物利用,再次启用,让他去夺了宝船舰队指挥使王景弘的位置。

  至于在边关各卫任职的王氏子弟,着东厂提督范弘罗织罪名,亲自带着锦衣卫把他们押回来。

  同时,为了防备王宇知道消息后,带着征讨安南的大军造反。

  孙太后用正统皇帝的名义下令,兵部签发文书江南七省,兴安、太仓,不准在给贵阳北关的粮仓送粮。

  英国公张辅六十多了,还被加号翊连佐理功臣,令他提督北方九卫,预防外事。

  被先大行皇帝削国公爵位的东平侯朱勇,也被孙太后召到宫里一番勉励之后,再次复爵成国公。

  不得不说,这剧里衍生人设的孙若微,虽然眼界不够开阔,但心胸没得说。

  成国公朱勇确实是王宇的儿女亲家,但在大明和亲家之间,这个“忠勇”之辈,选的是大明。

  要不成国公朱勇,最后也不会跟着战神朱祁镇死在了土木堡。

  好吧!按照孙太后的想来看,自己布置了如此紧密的天罗地网,王宇应该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了。

  大行皇帝去世的短短一个月,大明孙太后就编织出了一张针对王宇的包围网。

第七百一十三章:弄巧成拙的局势

  正统元年,六月

  先大行皇帝朱瞻基去世后的次月,孙太后与百官商议之后,上庙号宣宗,谥号孝章皇帝。

  八岁的正统小皇帝朱祁镇顺位登基,太皇太后张妍病重于坤宁宫荣养,大明的权力,集中到了大明太后孙若微手里。

  这个靖难遗孤出身的女人,一跃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女人。

  靖难遗孤这股势力,在先帝大行以及新帝登基的三个月的时间内,由于孙太后的扶持,大肆充斥了大明朝堂的各个角落。

  原本大明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将,被抢了许多朝堂之上的利益,但在大明历代先帝的积威下,敢怒不敢言。

  在孙太后利用皇帝的权力,压服了大明朝堂的众臣之后,在靖难遗孤派的徐滨的建议之下,把矛头指向了手握大军在外征讨安南的靖国公王宇。

  于是为了针对王宇,孙太后和徐滨商议之后,派东厂提督范弘带锦衣卫去罗织罪名,拔出王宇在军中羽翼,又派前东厂提督大太监金英,前去夺了宝船舰队,断了王宇的财源。

  不知道,孙太后一个从未当政过的女人,再不了解大明朝堂上各方的利益纠葛,她和徐滨哪来的自信。

  居然在先帝才没了的情况下,不过度一下,直接大刀阔斧的排除异己,开始揽权。

  前期安排大量的靖难遗孤入朝,凭着大明历代皇帝的积威,孙太后揽权倒是顺风顺水,这让她的胆子大了起来。

  准备为她的好大儿正统皇帝提前整肃一下大明朝纲,王宇手里海贸商税的收入,孙若微听着都眼红,所以他就是孙太后准备加强皇权,震慑朝堂,准备单独拎出来杀的那一只鸡。

  剪除九边的王氏子弟,断了王宇军中根基,夺了宝船舰队,再断他的财源,这就是徐滨给孙太后的“高招”。

  孙太后只看到了表面王宇在军中威望日重,甚至威胁到了正统皇帝的位置,但实际上,王宇只是大明海商+勋贵利益集团的领头羊而已。

  所以,孙太后令东厂秘密逮捕九边军中王氏子弟,夺了宝船舰队消息,才刚刚下达。

  这消息,就像风一样,被与王宇利益相关的勋贵们,同步吹到了九边和大明水军那边传了。

  东厂提督大太监范弘带着五百的锦衣卫才出了顺天昌平镇,直接就被王宇养的两条野狗咬死了,尸骨无存。

  建州、海西两卫女真两万轻骑,居然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居庸关,在朝廷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的时候,突然出现到了昌平北部。

  昌平守将的消息,这才姗姗来迟的报到了五军都督府。

  南下去夺宝船舰队指挥权的金英一行人,才到南直隶台州的时候,直接被嚣张的倭寇海盗大举登陆给逮了,全部拉去沉海。

  建州、海西两卫女真骑兵绕过昌平镇,一路烧杀抢掠,朝着没有一丝准备的顺天而来。

  这些来自关外的野人,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原的花花世界,烧杀抢掠,显得尤为凶残。

  两万多的女真铁骑,离顺天不过百余里,孙太后听闻顺天附近各地使者回报的女真入寇的消息,震怖不已。

  孙太后在拒绝了成国公朱勇带京营莽撞出战的想法后,决定召集通州五卫、密云、三河各二卫合计二十万兵马守卫顺天。

  “成国公还稍安勿躁,现在敌军情况不明,还是据城防守的好!”

  孙若微高坐于奉天殿龙椅之侧,一副威风凛凛,处变不惊发号的施令。

  正统小皇帝朱祁镇戴着象征天子的十二旒冠冕,在龙椅上正襟危坐,十二旒珠帘后的小脸一脸疑惑,不明白为什么朝堂上的大臣,大家都眉头紧锁的,不开心的样子。

  孙太后居于高位,起身一脸威严的看着群臣。

  “大家都议一议,该怎么解绝女真人入寇的问题吧!”

  之后,朝廷诸位大臣讨论之后,一致的想法是,既然不能动用顺天附近的京营平乱,那就让提督九边的英国公张辅,带着边关大军前来救援。

  结果……

  首先是辽东卫,大部分士卒早就被王宇带走了,只留下守备军,自然是对英国公张辅的将令,百般推辞的扯皮。

  大同、延绥、山西、固原四个卫的总兵和辽东一样操作,也不说直接抗命,就是找借口不出兵。

  反正要不就是正在筹集粮草,要不是就是兀良哈三卫有异动,暂时还调不出兵来。

  听从英国公张辅调令的,只有蓟州、宣府、宁夏、甘肃四卫。

  结果,这几卫的统帅听话是听话,就是行军速度慢了些,好的一日行军十里,坏的情况,一日复行军八里,早上走四里地,晚上走四里地。

  最后还是英国公张辅这个六十多的老头,骑着快马赶到宣府卫的大营,直接强令行军,大军这才星夜兼程赶到了昌平。

  然后……

  女真两卫留下一地昌平通州等一地鸡毛,以及被抢掠了一空的百姓,早跑了。

  孙太后也傻眼了,没想到自己只是剪除一下王宇的羽翼,怎么搞得勋贵们都要造反似的。

  的确,王氏一族的影响力,局限于辽东卫,孙太后硬要罗织罪名,剪除王氏在军中的影响力,勋贵们虽然同情,但为了明哲保身,勋贵们可不会为此有任何动作。

  但错就错在,孙太后还想动宝船舰队。

  知道海贸的利益有多大吗?

  看看后世大明在隆庆开关之后,明朝通过海贸赚到了最少三亿两白银,从欧洲和日本赚取了大量的白银,有专家估计这些白银的总数在3亿两左右,相当于1万吨,占全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王宇给海商和勋贵们搭桥,建立了一个用卖旗帜代替海关商税垄断了大明的初期海上贸易。

  虽然没有达到隆庆开关那种程度,但这时候的大明禁海啊,垄断海贸的勋贵和海商们的收入可不低。

  其实现在在王宇的骚操作下,大明勋贵和大海商垄断的外海贸易,大明的海贸商业已经十分繁荣了,每年茶叶、瓷器和丝绸的出口数量都很大。

  台州、泉州、福州、各地的造大海船的造船厂拔地而起,造船用的老龄杉木,黄花梨等木材的价格应声而涨。

  这样的繁荣的海上贸易,使得本不盛产白银的大明连年涌入白银,王宇海贸+勋贵利益集团的领头羊,一年的分红也是百万两起步。

  大明海商与不仅与东洋人做生意,南洋来的红毛人(荷兰人与葡萄牙人)的生意也做,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银,一度就达到了2500~3000万两。

  当然了,这利润不全是勋贵的,海商也要拿一部分,但勋贵拿的是大头啊!

  要知道宣德十年盛世,朱瞻基也就才给朱祁镇攒下了两千两百多万两银子家底。

  当然了户部国库的税银,不是大明财政的全部收入,底层百姓纳税的大头不是银子,而是分布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各地,百余座充实的大型战略粮仓。

  王宇每一年都有近百万两银子的“卖旗帜”收入,胡善祥和孙太后这个姐姐闲聊的时候,不免透露了些消息。

  孙太后自然忌惮起王宇这个武将掌握了财权,跟着眼红起海贸的利益,准备收回皇室手里了。

  这么每年近两千两银子的利益,你说勋贵们能眼睁睁看着孙太后收走吗?

  这不是两百两,不是两千两,而是两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啊!

  分银子还是王宇指定的那个模式,自己拿一半(50%),勋贵拿剩下的一半(25%),剩下各家勋贵安排在水军海上打击没挂旗的子弟,拿点辛苦钱(25%)。

  如果水军送来的账目没猫腻的话,那海贸收益最高的那一年,王宇一个人拿了两百万两、勋贵们都拿了一百多万两,各家水军中的子弟拿了一百万两。

  记住这是大明勋贵们每一年都有的海贸分红,水军甚至扩大了宝船舰队的规模,为勋贵们一条额外稳定的财路。

  可以说王宇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明水军在大明军中的地位,水军在大明从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成了各家勋贵子弟打破头都想去的地方。

  在东亚无敌的宝船舰队,也随着水军海上堵截没插旗的商船,发展起了更大的规模,原本自永乐以来,耗资靡费的宝船舰队,似乎有了正确的使用方式。

  经商+卖旗帜+偶尔打击东洋南洋没有大明水军旗帜的海盗船,这大明水军在王宇的指导下,对宝船舰队的用法。

  知道为什么之前没上车的勋贵,后面火急火燎急着巴结王宇这个靖国公,想要加入勋贵海贸这个利益体系的原因了吧。

  自从先大行皇帝朱瞻基严查勋贵吃空饷的事后,皇室就和勋贵有了矛盾。

  矛盾是不会凭空消失,只能积累起来,为以后的下一次爆发积蓄力量。

  沉默沉默,沉默到最后是极致的爆发,没有任何妥协回转变革的余地,成为二极管,要么就是你死,要么就是我亡,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所有对立者。

  大唐黄巢就是这种情况,我提莫知道天下出了问题,但我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我把制造问题的人从肉体上消灭了,这不就没问题了。

  当然了,大明的勋贵还没走到那一步的份上,顶多就是先给孙太后一个小小的教训而已。

  这兔子都还没打完呢!

  咋滴?

  你们老朱家这就要吃杀狗吃肉了啊!

  真当狗急了,不敢咬人啊!

  所以孙太后想得太简单了,宝船舰队控制沿海,做卖“旗帜”的生意,王宇的确是收益的大头不假,但这也是其他勋贵的钱袋子啊!

首节 上一节 572/5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