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 第571节

  事后,明军顶锅……额……划掉……定国大将军王宇,对真腊军的遭遇深表同情。

  对于因为自己拉肚子,而致使明军错过三角洲平原大会战,而深表遗憾。

  同时大明定国大将军,左军大都督,征讨安南统帅·王宇,代表大明,墙裂谴责闯军用水淹七军这种有伤天和的战法,对于眉公河下游的暹罗和南掌的无妄之灾,深表同情。

  对方闯王也表示这锅我不背啊!

  闯王声泪俱下的站在大营高台之上,手中紧紧握着一块生姜,对着残存的3000二狗子兄弟深情凝望。

  “历史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闯王那蓝盈盈的眼珠子,哗啦啦的掉眼泪啊!

  二狗子们,这明军也忒狠了,居然用水淹七军这种有伤天和的战法。

  你们放心咱们闯军的同胞会照顾好战死的二狗子兄弟的妻女,你们千万不要有心理负担啊!

  反正明闯双方,都不承认是自己提前一个月在眉公河上游建坝蓄水,互相指责是对方干的。

  只有真腊和二狗子,以及无辜受到牵连的暹罗、南掌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本来应该是主角的明闯。在眉公河三角洲大会战中,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而这场大会战,以水淹的方式,戏剧的性的重创了二狗子和真腊军。

  这一战,明面上损失的二狗子和真腊军,合计没了八万人,下游冲走的安南人、真腊人、暹罗人,那就不可计数了,南掌反而因为常年受灾,沿河没有人口分布,反而逃过一劫。

  八万士兵放在东南亚,那也是灭国级别的战力了。

  真腊这一战,直接就把他们国内五分之一的青壮干没了。

  留在通王城复建皇宫的真腊国王都婆罗,在知道自己三万大军都没了之后,直接当场气得吐血晕死。

  真腊皇宫没了可以再建,但真腊三万大军没了,这可是让真腊有亡国之危啊!

第七百一十二章:孙太后的包围网

  明闯在眉公河三角洲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会战之后,真腊受损最为严重。

  真腊北方被闯军、明军轮流霍霍了一遍,都婆罗在北方统治的基本盘崩了,北方的人口十不存一,南方扶余国残党(水真腊),怕是要要趁机造反。

  战争结束后,即使闯军已经退出了真腊,但都婆罗需要面对的是国内空虚、民生凋敝,有国无防的局面。

  现在的真腊在东南亚的邻居眼中,相当于一个底裤都被扒了的少女。

  即使入侵真腊的闯军退了,其他邻国暹罗、东吁(缅甸),搞不好要趁机上来捅它。

  同时这一战,让东南亚关注着局势的土著小国们纷纷瑟瑟发抖,仿佛见识到了大人的世界,居然是辣么的可怕。

  看吧!这就是东南亚怪物的强者天花板,略微出手的余波,都是辣么的可怕,阵亡直接已达几万人。

  以前,东南亚诸国干仗,过万的死伤,那都算上是得记录到历史之中的大战了。

  闯军和明军这种动辄几十万大军的对战,对这些土著国家来说,简直就是诸神之战,完全像是降维打击。

  大国和小国对战争的承受能力,不一样。

  大明土木堡一战,50万大军损失殆尽,但于谦立马再征调南直隶、山东(包括辽东)的20万备操军,搞了一个顺天守卫守卫战,后面大明还有喘息的机会。

  但真腊这三万大军一没了,都婆罗基本无力回天了。

  “大将军!”都婆罗当着明军众将的面,给稳坐大帐高位位之上王宇,一跪三爬,不要颜面的哀求。“大明乃礼仪之邦,文明之师,还请留下明军驻守,为我真腊延续国祚啊!”

  所以当都婆罗哭着求王宇让明军在真腊驻军的时候,他答都不答应。

  提莫的为了个虚名,大明干嘛要替你打生打死,主要是真腊北方真是一点油水没了,还面临南方扶余国的反扑。

  王宇可不是那种冤大头,不会让明军干这种用性命,去换个国家虚名的名头。

  东南亚各国的国王,都被明闯这场三角洲的大战吓到了,准备派使者去给大明爸爸送点礼物,联络一下感情。

  他们以前崇尚的中原的文化、技术、文明、制度,朝贡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现在则是畏惧于大明可怕的武力。

  这一场明闯(真腊、二狗子)的三角洲会战打完之后,王宇还计划带着明军游山玩水的进入安南北部,然后按计划点到为止的演戏,让臭皮囊给宣德皇帝朱瞻基上表称臣呢!

  结果……

  现在内阁的最大的文官老大杨士琦,突然亲自来到了征讨安南大军的明军大营,给众将宣布大明正统皇帝给王宇的圣旨。

  正统皇帝???

  额滴辣么大个表哥,宣德皇帝朱瞻基呢?

  好吧!现在是宣德十一年八月,或者说正统元年八月了。

  宣德十一年,六月

  王宇刚刚进入真腊北部的时候,宣德皇帝就突然发热症,然后前后不到半个月,人就没了。

  合着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在历史的大事件就是,让老爷子多赢了瓦剌一次,让仁宗多活了两个月,让宣宗多活了一年,所以越往后影响越大。

  山羊胡须夹杂着些许斑白的杨士琦,精神烁烁的高举着圣旨,朗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古者帝王之治天下,必以明罚敕法,信赏予民,然后可以惩奸恶,兴功业。

  靖国公王宇,四朝辅国之重臣,昔在大行帝左右,尽心辅佐。

  及朕缵承大统,复怀忠诚,亦引以为亲信臂助。

  大行皇帝托孤寄命,念卿有夙夜匪懈之诚,而临深履薄,无覆餗倾欹之虑。

  故特加爵赏,以旌忠顺。

  兹以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参军国事,加号奉天翊运正统靖远武臣。

  赐:

  世券、铁劵,加禄五千石。

  锡以此诏,宜悉朕意。

  钦此!”

  王宇听到这圣旨,直接懵了,这正统皇帝给自己的待遇,给的是不是丰厚的有点离谱啊!

  光禄大夫不是个实职,但是它这个官位在大明是从一品,基本和几个阁老平级了,算是直接耀拔了官员的品级。

  右柱国这也不用多说,大明现在的左柱国是英国公张辅,算是现任正统皇帝朱祁镇,认可他的大明武将中和张辅平起平坐的地位。

  太师这一项也好说,明朝时期,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地位尊崇,但无实际职权,只是一种荣誉。

  至于加号奉天翊运正统靖远武臣,这个更离谱,因为加号相当于你人活着,老朱家就给你提前准备好了庙号,死了可以配享太庙,受历代大明皇帝香火祭祀。

  这个给功臣加号配享太庙的传统,是明太祖朱元璋弄出来的,他的功臣加号开头是开国,最高一档是开国辅运。

  后世我大青还炮制过老朱炮打功臣楼的谣言呢,想想就不对,老朱家的功臣和他家祖宗牌位都搁一块,他会用炮去哄自家祖宗牌位吗?

  永乐帝靖难之后有学有样,给靖难一系加封的国公加号的开头是奉天,最高一档是奉天靖难。

  宣德皇帝朱瞻基自然也有,不过是承继老爷子的开头加了年号,奉天翊运推诚宣德……

  但朱瞻基顾忌王王宇在军中的影响,压制了王宇十年,压根舍不得给他。

  现在正统皇帝朱祁镇刚刚登基,突然给王宇加号加奉天翊运正统靖远武臣,实在是不合理啊!

  王宇不太在乎这个加号,甚至还有些忌讳人还没葛,就预定老朱家太庙的牌位。

  但这个封建的时代,配享太庙,受皇帝祭祀,这可是许多武将都追求的荣誉。

  英国公张辅现在都六十多了,历经四朝,都还暂时没这加号配享太庙的待遇呢!

  后面的世券,是指靖国公的爵位可以世袭,这也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打死都不想给王宇这个表弟的东西。

  至于铁劵,这东西不用多说,老朱家的专用催命符。

  洪武帝朱元璋发了67张,收回63张;建文帝朱允炆发1张收1张;永乐帝朱棣发了64张,收回14张;洪熙帝朱高炽发11张收2张;宣德帝朱瞻基发6张收2张;“战神”朱祁镇先后发30张收13张。

  这免死铁劵,只要皇帝反悔了,那基本就是块废铁,没多大用处。

  不过正统皇帝现在能给的封号、加封,居然一股脑的都封给了王宇。

  这是啥意思啊?

  以后王宇封无可封,即使荫蒙子孙也不够封的时候,难道还能给他活着封王吗?

  这大明日子还过不过了?

  亦或者是正统皇帝发疯了?

  不过,王宇敢肯定,这些一连串的加封,肯定不是正统皇帝的朱祁镇的意思。

  正统皇帝朱祁镇现在才八岁,这些封赏怎么可能出自一个小屁孩的意思。

  所以到底这是谁这么大方,居然给了王宇这种权臣才能有的超规格的待遇。

  太皇太后张妍?

  太后孙若微?

  可是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王宇自己就带着辽东卫出来和臭皮囊在安南坑坑土著而已,大明北方这是又发生了什么事啊?

  王宇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大明首辅杨士琦。

  不过,还不等杨士琦作出回答,一声又一声的营中的高喝,便打断了他。

  “紧急军情,大同八百里急报,快带我去见定国大将军!”

  “紧急军情,辽东八百里急报……”

  “延绥八百里急报……”

  “山西八百里急报……”

  “固原八百里急报……”

  征讨安南的明军大营中,突然一连来了十几个赶趟扎堆,身后背着小黄令旗快马驿卒。

  大明北方的成型的九个卫防御,以后会因为过于臃肿,演变成九镇,出现镇抚使编制。(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现在居然来了九个卫里,就有五个卫派人送来八百里加急,看来大明北方真发生了点不得了的事。

  王宇拿过五卫八百里送来的消息一看,正统皇帝朱祁镇给自己权臣式的加封原因找到了。

  时间倒退回三个月前。

  先大行皇帝朱瞻基严查文官占田,勋贵武将吃空饷的变革,自然会得罪人。

  大明的勋贵们,本来十分认可英国公张辅的武将领头羊地位,但他支持宣德皇帝严查勋贵吃空饷的事,断了大家的财源。

  本来大家忍忍也就过去了,但凡事怕有对比啊!

  这个时候,靖国公突然王宇站出来来,另辟蹊径的给这些大明勋贵开了一条海上的财路,所以大明的勋贵,大半已经站在了王宇这边支持他。

  这一度引起了先大行皇帝朱瞻基的忌惮,直接弃用王宇近十年。

  但海上卖旗帜的生意越做越大,海上插着大明水军的海船越来越多,与靖国公交好的勋贵那家里,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当初没和靖国公一道上折子,保下宝船舰队的大明勋贵,那自然是肠子都悔青了。

  为了加入海上卖旗帜的生意,这些大明的大小勋贵,开始主动向靖国公“财神爷”靠拢,在大明内部,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海关商税”利益共团体。

首节 上一节 571/5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