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89节

  榆林城的武庙内,气氛压抑而沉闷。自从大同社攻破榆林镇之后,这里便成了关押大明军官的地方。除了像杜文焕那样罪恶滔天之人被吊死之外,余下的军官们都被关押在此进行劳动改造。

  武庙的院子里,这些军官们每天在士兵的严密监管下忙碌着。他们有的清理着散发着恶臭的下水道,污水溅到身上也顾不上。

  有的搬运着城市当中堆积如山的垃圾,累得气喘吁吁;还有的在烈日下修道路、修市坊,一砖一瓦地垒砌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所,稍微洗漱一下,又要开始写心得体会,把自己这一天劳动之后内心的想法和改造的成果详细地记录下来。日子过得充实却又让他们倍感煎熬。

  尤世辛靠在墙边,满脸懊悔地叹气道:“还是杜总兵有远见,当时要是补全了军饷,我们就可以出兵剿贼,这 200多年的家业也不会被我们败光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甘和无奈,仿佛还在回忆着过去的辉煌。

  田子默在一旁冷笑一声,嘲讽道:“当年但凡你尽点力,剿灭了大同社,我等也不会沦为阶下囚。你当时要是能果断出击,也不至于让大同社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

  这段时间,这些榆林将们除了劳动,就是在反思如何能打得过大同社。经过几个月的反思,他们发现消灭大同社有两个绝佳的时机。

  一是尤世辛和李国奇两人出兵的时候,那时大同社只有上千兵力,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是最弱的时候。只可惜两人能力太差,被徐晨轻松击败,白白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

  后面,当初的总兵杜文焕已经开始重视徐晨了,提出要对付大同社,这是他们第二个好时机。当时的大同社只有几千士兵,如果他们能集中力量,完全有能力将其消灭。只可惜他们一方面吞了太多的饷银,导致军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装备;二则是遇到了张三叛乱,他们去关中围剿张三,这一耽搁就是半年时间,直接让大同社发展壮大到难以限制的地步。

  刘应遇冷哼一声,不满地说道:“你们是最没有资格抱怨的,当时朝廷可是给了你们 100万两的饷银,按照榆林卫当时的在册军户,足够每个人发 20两了。明明是你们贪心不足,还怪其他人。你们只顾着自己中饱私囊,根本没有为军队的发展考虑。”

  张成听了,气愤地涨红了脸,大声说道:“我等为朝廷效力,连粮饷都没得到,现在反而怪我们了。朝廷说是发了 100万两的军饷,但还没出京城,就只剩下 90万两。镇守太监和巡抚又各自分了 20万两,总兵大人再分 5万,剩下的只有 40多万两了。我等也只不过是拿了属于自己的份额而已,这上百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不拿连家丁都养不起,连家丁都没有,怎么为朝廷效力?”他越说越激动,双手不停地挥舞着。

  吴自勉也在一旁帮腔道:“我的参政大人,你来榆林镇之后不一样也拿了,又有什么资格说我们?大家都是在这个腐败的体制下生存,谁也不比谁干净。”

  贺虎臣见大家争吵起来,赶忙劝说道:“现在大家都是阶下之囚,何必再相互埋怨。那大同社如朝阳初升,现在其势已成,再说这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同社没有杀我们,说明我们还有用处,这未必不是我们翻身的机会。我们应该想想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谋求出路。”

  张成等人听到这话,眼前一亮。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更能明白大同社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的军队,甚至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精锐家丁。

  他们心中不禁暗自揣测,也不知道大同社能不能和辽东的女真人一战。但不管怎么说,大同社的军事力量在整个关中地区已经是独一档的存在了。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徐晨进可以战关中而吞天下,退可以割据自守,成为一方诸侯。而朝廷现在根本不可能同时对辽东的女真人和关中的大同社同时出手。天下即将大乱,这正是他们这样的武将大行其道的时机。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个看守的士兵大声喊道:“贺虎臣,接你的人来了,跟我们走。”

  尤世辛等人一愣,过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纷纷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谁来接你?”

  贺虎臣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解释道:“这是俺的家人来接某。管带对俺说过,只要拿 1000石的粮食,就可以给俺赎身。俺家在宁夏镇也是有点资产,拿出 1000石的粮食还是不成问题的。”

  “凭什么只有你能赎身,俺们就不能嘛?”刘应遇不服气地问道,眼神中充满了嫉妒。

  其他人也是一脸吃惊,心里想着就这么点粮食,他们谁拿不出来,没想到大同社居然如此“短视?”。

  贺虎臣耐心地解释道:“当然可以,你们可以向管事申请给自己家里写封书信,看看你们家里人愿不愿意拿这些钱粮来赎人。说不定你们也有机会出去。”

  听到这话,现场一大半的人丧气地再次坐下。他们全家都被大同社抓了,财产也被充公了,哪里还有什么粮食来赎身?他们心中充满了绝望,觉得自己可能要在这武庙中度过余生了。

  但还有一些人想了一想,决定给自己家人或者是亲戚写信,让他们想办法用粮食来赎身。至于效果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只能听天由命了。反正他们不想继续待在榆林城挖下水道、打灰了,这种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他们心中暗暗祈祷,希望家人能想办法把他们赎出去。

第161章 ,换首辅如流水的崇祯

  崇祯二年(公元 1629年)1月 29日,京师,紫禁城。

  这段时间大明朝堂可谓是动乱不堪,甚至可以说大明朝堂都处于停摆的状态。

  而导致这一切的则是朝堂上激烈的党争,魏忠贤被罢免后被处死之后,朝堂上激烈的党争本来有所缓解。

  但偏偏这次带头,掀起党争的领头人正是大明的崇祯皇帝,他甚至还把党争的范围扩大化。

  他是真把魏忠贤看成了祸国殃民的奸臣了,虽然这也不能算错,但他把大明一切的错误都丢给魏忠贤,以为只要杀了魏忠贤,把阉党全部罢免,天下就会恢复正常,大明依旧可以称霸四方,这就有点主次不分了。

  崇祯是个年轻人,他没有忍耐的心思,动起手来也极其果断,天启七年,他兄长最后一个年号还没有度过,称帝仅三个月,就罢免了天启皇帝留下的黄立极。

  然后换了附媚魏忠贤的施凤来当首辅,但这也只是为了稳住魏忠贤的党羽,魏忠贤党羽被打击的差不多后,当了四个月首辅的施凤来也被崇祯皇帝撸了下来,换上了自己的人李国。

  上面的大佬被他罢免了,下面的苍蝇也没被崇祯皇帝放过,从魏忠贤的儿子,他兄长的奶妈客氏,到五虎,五彪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免。

  魏忠贤的核心党员不但被崇祯皇帝彻底拆掉,依附魏忠贤的齐楚,浙党都受到波及,弄得大明朝廷人人自危,无心处理国政,首辅李国劝说崇祯皇帝不要扩大打击范围,以免引起党政。

  但这反而引起崇祯皇帝的猜忌认为李国也可能是阉党,从此开始对他不信任,东林党开始借着崇祯皇帝势头,不断在朝廷当中排除异己,打击他们自认为的阉党。

  从最开始依附魏忠贤的算是阉党,到后面连墙头草也算是阉党,等最近这段时间,皇帝眼中的阉党比他们认为的还要多,于是他们就把不是东林党的人通通打入阉党的行列,把政治斗争波及到整个大明朝的所有部门。

  李国身为首辅根本不能阻止这一切,他干了俩月,觉得这首辅做的没意思,五月初,李国普上疏乞归返乡后。

  崇祯也没有挽回,反手任命大学士来宗道出任首辅。

  来宗道虽然不是阉党,但和魏党也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他为人圆滑,但在那非黑即白的时代,官场自然容他不得。

  在魏忠贤时代,他与另一位内阁大学士杨景辰出任过《三朝要典》的副总裁,而到崇祯帝要毁该书时,他也举双手赞成。他对东林一案的平反,态度不是很积极。

  他曾笑着对编修倪元璐说:“你这人也真是多事!按照成例,像你这样的翰林编修,只是香茗一杯而已。”

  意思是怪倪元璐为东林出头,是过于多事。因此当时朝野给了来宗道一个“雅号”,称他是“清客宰相”。

  当时朝廷的气氛,自然容他不得。东林派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来宗道便与杨景辰一起在六月被罢免,他出任首辅只有一个多月就被迫下野了。

  到这个时候连东林党人也觉得不对劲了,小皇帝登基不到一年时间,罢免了四任内阁首辅。

  他们东林党人之所以如此激烈的掀起党政,还不是为了踢掉竞争对手,自己成为阁老,甚至成为内阁首辅宰执天下。

  但现在他们花了100多年时间,勉强让内阁首辅有了几分丞相的权势,但现在在崇祯皇帝这一个年的打击之下,内阁首辅都快成为笑话了。

  这不是变相的又扩张了皇权的力量,要知道东林党成立最核心的一条宗旨,就是限制皇权。

  一时间崇祯朝的内阁首辅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了,上去了不但不能宰执天下,反而有可能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哪怕是急着上位的东林党人也迟疑了,想要继续再观察一段小皇帝的性格。

  最后经过几方推举,接任内阁首辅的是周道登,周道登为人谦和,做什么事情都不违规矩法度,属于那种叫一下动一下的官员。多年的官场生涯,周道登就是认认真真装孙子,等到自己修成正果的时候,他终于不用再装了,因为他已经成了真的孙子。

  无论做官还是做事,此时的他都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能迈半步绝不迈一步。这样的性格使得谁都敢上前踹他一脚。譬如他刚刚担任礼部左侍郎,就有人不满,吵吵闹闹要他下台。

  周道登成为内阁首辅之后,有什么事情不是往上推给崇祯皇帝,就是往下推给尚书侍郎,总之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但这也引起了崇祯皇帝的不满,你什么事情都不做,我要你这个内阁首辅做什么?

  周道登也是实诚人,知道皇帝对自己不满,皇帝没下命令,他就主动辞职。

  到了崇祯元年12月,韩爌被起用为崇祯朝第六任首辅,韩爌是东林党实实在在的大佬,也是崇祯皇帝最满意的内阁首辅。

  不久,崇祯帝叫韩爌等人主治魏党,名曰“钦定逆案”,布告全国,分别予以处置。

  韩爌吸取教训了,连他都被崇祯吓到了,不敢继续扩大党争的范围了。他敢牵连一个,崇祯皇帝就敢牵连10个,玩党争玩的比他们东林党还要起劲,现在连东林党都有点怕他了。

  所以韩爌的意思是,首犯从严,协从不问,不宜诛连太多太广,仅列首逆要犯50多人上报。

  但崇祯皇帝看到这么少的名单不满,要韩爌加人,韩爌也只能不断揣摩崇祯皇帝的心意,而后不断的加上所谓的阉党名单。直到崇祯皇帝想惩治的258人被一一列上,方才满意。

  但崇祯这番操作下来,直接把大明朝廷的内阁六部弄得瘫痪了一年,这一年下来阁老尚书如同走马观花一般的上任又罢免,朝堂大大小小的官员人人自危,生怕被天子认定为阉党,哪里还会有官员处理朝廷的任务。

  好在大明朝运行了250多年,在地方上已经形成了自己运行的体制了,没有朝廷的干涉,对地方影响不大。

  但这天,崇祯皇帝看到了从陕西行省上来的奏报,看完内容,气的直接把案台都给踢翻了。

  他紧急召见阁部大臣,拍着桌子,把有关陕西的奏折丢出去大吼:“陕西行省糜烂至斯,九边之一的榆林镇被贼人吞并了,朕今日才知道,尔等都是干什么吃的,是不是要等贼人打进了紫禁城,朕才会知道。”

  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这一年多的时间,您换了6位内阁首辅,从内阁到六部尚书您换了个遍,我等连各部门的事情都没理顺,哪里还知道陕西行省的事情。

  这些阁老,尚书感到委屈还真不能算他们错,所有人都盯着小皇帝的举动,盯着处理阉党的案件,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地方上的事。

  崇祯这样骂他们,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陕西行省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首辅韩爌捡起地上的奏折快速阅读之后,又将奏章递给次辅,而后看下一本,就这样一人递一本,在场的阁老和尚书,才大致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杨鹤去陕西行省一年时间,不但没有平定大同贼寇,反而让这股贼寇继续扩大,攻占了榆林镇。

  这些奏折除了一道是杨鹤的请罪奏折,他也把这一年陕西行省发生的事情。这些阁部才第一次知道,陕西行省的旱灾已经变得如此严重,遍地都是叛贼,杨鹤只能勉强镇压住关中的叛逆。

  对于大同叛逆杨鹤写了上万字着重介绍,从大同社如何成立,发展,壮大,造反,最后夺取榆林镇的过程都说了一遍,他认为大同贼寇根基已立,短时间内朝廷难以剿灭。

  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同贼寇的宣言极其具有鼓动性,大量的读书人加入了他们,这使得他们不同于大明其他的贼寇,他们有读书人管理地方,能够从地方上收税,扩充自己的力量,大同贼寇更像是一个割据的势力。

  杨鹤请求朝廷重视秀才童生等读书人,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政治地位,让他们不至于投贼。

  同时杨鹤认为朝廷现阶段,应当赈济关中安,抚流民,断绝大同贼寇依靠流民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招安关中其他的叛逆势力,利用这些叛逆的力量来对付大同贼寇。

  在韩爌等人看来,杨鹤的策略算是老成持国,当年皇甫嵩镇压黄巾贼寇,第一件事情就是赦免党人,生怕读书人和这些贼寇搅在一起,那样造成的危害比普通的农户造反威胁大10倍,百倍都不止。

  唯一让他们不确定的就是,那个大同贼寇是不是真有杨鹤说的那么厉害?照杨鹤的说法,这个徐晨比朝廷最大的敌人老奴都要强大。

  但崇祯却不这么看,大同贼寇发展起来不过两三年时间,尤其是领头的还是一群读书人,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有几个读书人能有这么能打的?他觉得这是杨鹤在推脱责任。

  崇祯是个爱恨极其分明的人。

  信任你的时候,你就是盖世奇才,忠贞良将,一些小缺点,小毛病他不会放在心上,哪怕是闯出来滔天大祸(比如用尚方宝剑杀了一镇总兵。)只要这份信任还在,他自己就会为你开脱。

  也能拿出国家1/10的税收,交给一个总督,让他来分配。

  但如果不信任你,那你做任何事情在他看来都是错的。而现在崇祯皇帝怒火中烧,他认为自己被杨鹤欺骗了,他本以为杨鹤是能臣,但这却是一个昏官废物,去了关中一年多,不但没有平定匪患,反而让匪患越来越严重了。

  当初他有多信任杨鹤,现在这个时候他就有多痛恨他。

  而这个时候崇祯看其他人递上来的奏章,那就异常刺眼,固原镇宁下镇的参将,游记将军状告杨鹤,不按朝廷的制度发放赏银,而是越过了朝廷的制度,亲自交到士兵手中,心怀异志,图谋不轨。

  这一点就引起了崇祯的警觉了,杨鹤这是想在收买军心,在左边安插自己的党羽,想的更深一点,崇祯甚至怀疑杨鹤想要割据关中,所以他想养寇自重。放任大同贼寇壮大。

  有关中士绅,退休官员说杨鹤在关中一年时间,只知道盘剥他们这些士绅大族,却对大同贼寇的发展无动于衷,放任他们壮大。

  还说杨鹤和大同贼寇有勾结,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杨贺身边的谋士,刘南卿等人就是米脂人,他们和大同贼寇交情匪浅,所施展的政策也是照搬照抄大同贼寇的。

  这上面的奏折,把刘南卿等人关系网全部扒拉出来,还把重民社宣传的一些政策和大同贼寇宣传的一些政策对比,尤其是扒拉出来刘南卿还是大同贼寇二号头目刘永的堂兄。

  这更引起了崇祯的怀疑了。

  而后秦王,庆王也也递上了奏章,说杨鹤盘剥宗亲压迫宗室,说杨鹤自从上任为三边总督,胁迫他们交出来了30万两银子。

  崇祯看到这些奏折怒火中烧,甚至气得发笑:“这就是朝廷的官员,不晓如何为朝廷效力,平定匪患。反而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连王府都受到他的欺压,无法无天了。”

  “陛下,朝廷距离关中有千里之遥,光靠这些奏章,无法了解关中的情况,您不可光听这一面之词。”韩爌知道自己这个老友是是朝廷当中少数能干实事的能吏,而现在大明的天下,只要做事就会得罪人,被人参上几本根本不稀奇。

  根据多份奏章诉说,关中闹了百年一遇的旱灾,不断冒出来的叛逆就是最好的证据,连隔壁的山西镇都受到影响,而朝廷并没有对关中赈济,甚至连减免税收的举动都没有,这种情况下,杨鹤想要稳住关中,必然就会做一些得罪关中士绅的举动。

  崇祯就根本不听这些话道:“大同镇被贼寇吞并,这难道还不是事实,如此无能之辈霸着朝廷三边总督的职位,难怪关中贼寇会如此做大,再让他继续尸位素餐下去,只怕连关中都要被贼寇占了,着人,把杨鹤革职查办,各位爱卿,商议一下新的三边总督人选。”

  他已经不信任杨鹤了,自然不允许他继续站着三边总督这样重要的职位。

第162章 ,钱花光了的崇祯与罢免

  乾清宫内,气氛压抑,崇祯说要免除三边总督杨鹤,让所有人都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三边总督一品大员,审问都不审问,就凭一些奏章给罢免了,加上崇祯之前一年六换内阁首辅的壮举,现在他们不是想着争权夺利,而是同情杨鹤的遭遇。

  韩爌站在朝臣前列,正试图为自己的老朋友杨鹤说情,他微微躬身,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杨鹤一年来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之事或许有诸多无奈之处,还望陛下能网开一面……”话还未说完。

  崇祯帝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朕心意已决,休要再提!”

  韩爌还想继续说什么,却被身旁的刑部尚书乔允升悄悄拉住。经过这一年多与崇祯帝的接触,乔允升深知这位少年天子的性格。他虽勤于政务,努力亲君子、远小人,但性格极其固执,一旦认准的事情,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此时若再继续为杨鹤求情,只怕不仅救不了杨鹤,还会让崇祯帝对他们这些大臣更加忌惮。而且朝廷一个军镇就这样被大同社消灭,这可是连辽东女真人都未曾做到的事情,这么大的黑锅,三边总督不背谁背呢?

  崇祯帝扫视了一圈朝臣,大声问道:“各位爱卿认为有谁能接任三边总督之位?”

  众人听到这话,一下子面面相觑,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很快,大家都面无表情,没有人提议自己的人接任这个位置。

  他们也是从奏章当中才知道关中的局势已经如此危险,内有百年一遇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外有凶猛的贼寇,大同社势力日益壮大,如同一头难以驯服的猛兽。现在的关中就像是一个火坑,谁去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当年努尔哈赤在辽东起事,辽东巡抚可是死了好几任,大家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最后,崇祯帝只能将目光投向自己的首辅韩爌。韩爌沉思片刻,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眼下最重要的是赈济关中,减少流寇,如此朝廷才好平叛。臣建议由内库出银钱,购买中原之粮赈济关中百姓,稳定民心。”

  听到要内库出钱,崇祯帝顿时愤怒起来,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斥责道:“你们一遇到事情就知道找朕的内库出钱。朝廷养着你们这些大臣有何用?”

  崇祯帝越说越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朕继位一年半以来,各州府有哪个把税赋足额上缴过?”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满腹委屈,前年继位,刚刚登基,他大赦天下,减免了很多一部分税,即便是这样,税收还是没收足额,他本想着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前两年魏忠贤乱政,秋粮不足额也是可以理解。

  但今年夏粮、秋粮依旧没有足额,能征缴到七成的居然都能算是优等,有很多的州府甚至连六成、五成的税负都没有收到。崇祯没有太多经验,他想着自己这一年多来打击阉党,重用君子,朝廷的税负应该恢复过来,地方州府的税收应该是足额的。

首节 上一节 89/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