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虽已过 10月,但米脂地区近半年来滴雨未降,太阳高悬,中午也有一丝闷热。辎重队伍中的民夫们艰难前行,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他们破旧的衣衫,顺着脸颊、脖颈流淌,在身上留下一道道深色的汗渍。
推着一辆独轮车的李自成,一样是累的汗流满面。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晴空万里,湛蓝的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的踪迹,仿佛被大火烧过一般干净。他忍不住骂了一句:“这日头,现在还不下雨,是想把俺们逼死。”声音中满是疲惫与烦躁。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个驿站上。那驿站在太阳下显得格外醒目,宛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人带来一丝希望。李自成心中一喜,大声喊道:“到了驿站,大家休息半个时辰,天气冷下来了,擦干汗,注意把衣服穿好,不要着凉了。”
“遵命!”民夫们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命令下达后,民夫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将牛车、马车拉向驿站,动作虽略显匆忙,但秩序井然。进入驿站后,大家各司其职。有人迅速拿出木盘,从驿站的水槽中打来干净的水,小心翼翼地端到自家牛马跟前。一些家境较为富裕的人家,还会从怀中掏出一小包粗盐,轻轻撒在木盘中,让牛马们能补充一些盐分,更好地应对这繁重的劳役。
驿站的工作人员也热情地出来帮忙。他们穿梭在车辆和牲畜之间,指挥着民夫们将马车、牛车停放整齐,同时还忙着给民夫们准备清水和毛巾。这些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动作麻利,将驿站的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流民问题的影响,大同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未曾停歇。而秦直道作为整个大同社最为重要的商道之一,更是得到了重点修缮和扩充。
如今的秦直道,路面宽阔平坦,两旁还种上了一些耐旱的树木,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些许荫凉。每隔十里,就设有一个小驿站,这些驿站经过改造后,功能齐全,不仅能为上千人提供短暂的补给和休息,还配备了各种生活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往来的商旅和运输队伍。
与明朝一贯喜欢抓壮丁服徭役的做法不同,大同社采用的是雇佣制度。
参与运输的民夫们每日不仅能获得一升五的口粮,还能拿到 10文工钱。在这个旱灾肆虐、百姓生活困苦的时期,这样的待遇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延安府的百姓来说,现在正值农闲,家中又遭遇旱灾,粮食歉收,每日只能吃两餐稀粥,为了节省体力,减少活动,只能在艰难中苦苦煎熬。
而加入运输队伍,不仅意味着能够吃饱饭,还能赚取一些钱财补贴家用。即便是独轮车、牛车,也能有一份收入,因此民间百姓自然都乐意当民夫。
甚至由于报名人数过多,不少乡村为了争夺这些名额差点大打出手。为了公平分配,大同都督府不得不出台规定,将 50岁以上和 18岁以下的青壮排除在外,余下的人通过抽签决定入选资格。
此次榆林之战,大同都督府征招了 3万辆独轮车、5000辆马车和牛车,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护卫队的后勤压力。虽然租赁这些车辆的费用不菲,但与战争所需的庞大开销相比,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李过一边给自家的战马喂水,一边摇头叹息道:“真作孽,以前人都没有食盐吃,现在却给牲口吃。”
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慨。尽管嘴上这么说,但他在打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放了一些粗盐进去,毕竟他也心疼自家辛苦劳作的马。
北方地区本就拥有众多盐池,徐晨占据延安府之后,积极引进新技术挖掘盐矿。随着盐产量的增加,食盐的价格在延安府范围内迅速下降,如今已经降至每斤十五文钱左右。这一变化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购买食盐,改善了生活质量。
李自成听到李过的话,笑着回应道:“这些牲口这么辛苦,吃点盐怎么了?这才是正常的世道。逼得百姓吃不起盐,那才是有问题。”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当下生活的认可和满足。
李自成很快便融入了大同社这个团体。大同社的理念与他的三观高度契合。在这里人们讲道理,只要努力做事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像他这样在大明王朝吃了几十年亏的老实人,来到大同社后,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如鱼得水,因此他对这个团体充满了认同感。
李过抬头看向北方,眼中满是期待,说道:“不知道刘大哥怎么样了,立没立下军功?”
他口中的刘大哥,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宗敏。刘宗敏原本跟着李自成讨生活,李自成投靠大同社后,便将这个孔武有力的小弟推荐到了军官速成班。
刘宗敏在军官速成班刻苦学习了半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正式成为了护卫队,第二旅的军官,担任排长,管理着 50多个人。之后他便跟随徐晨北征榆林城。
李自成自信地笑道:“他是我们兄弟当中最能打的,肯定会立下战功。榆林卫所有军户都反了,他只怕现在已经是连长了,说不定都成为了营长。”
李过听后,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说道:“叔,早知道护卫队升官这么快,俺也去考那军官速成班了。”
李自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道:“那是拿命拼的,你武艺不如他,上了战场危险更大。留在后方做事情,都督是个实在人,只要你用心做,在哪里都可以升官。”他知战场的残酷,不希望李过贸然涉险。
李过听了李自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俺知道了。”
随后,李自成大声喊道:“休息结束了,大家继续前进。”声音在驿站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力量。
随着李自成的声音响起,民夫们纷纷起身,整理好各自的车辆和物资。他们牵着牛马,推着独轮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踏上了前往榆林城的道路。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5日。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纱衣。运输军事物资的队伍,在蜿蜒的道路上缓缓前行,终于踏入了护卫队大营。
李自成本打算卸完物资后便就此返程,就在这时,高小四快步走上前来,叫住他说道:“都督要见你。”
李自成微微一愣,随即恭敬地回应:“遵命。”
而后,高小四在前面带路,李自成默默地跟在后面,走进了中军大帐。中军大帐十分宽敞,帐内烛火通明。一进入大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沙盘,上面细致地呈现着榆林城周边的山川河流模型。在榆林城的东、北、南三个方向,清晰地标注着三座营地,如同三把铁锁,死死地扼守住这座城池。
此时,大帐内一片忙碌景象。一些参军们正围绕着沙盘热烈地讨论着,各抒己见,不断地出谋划策。他们时而指着沙盘上的某个位置,时而比划着行军路线,神情专注而严肃。另一些参谋者则在一旁迅速地把这些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笔尖在纸张上快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高小四提高音量,说道:“都督,转运大使带来了。”
坐在主位上的徐晨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李自成身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自成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答道:“下官李自成!”
“李自成?”徐晨微微有些惊讶,毕竟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算颇有名气。不过想想张献忠如今都已成为自己的参谋,再多一个李自成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况且米脂本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虽然李自成在后世因最终失败,名声不算太好,但他曾仔细研读过一些关于李自成的资料,对李自成是有好感的。
在他看来,历史上的李自成原本是个老实人,被崇祯帝裁员后,并没有立刻选择造反,而是仍渴望继续留在体制内当兵。然而明朝当时的腐朽环境,根本容不下一个一心想要安稳生活的人,最终他才无奈走上了反抗之路。
而最让徐晨对李自成产生好感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的所作所为。他宁可拷打那些贪婪的贵族官员,也坚决不想给百姓增加赋税。虽然李自成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但这份初心和对百姓的关怀,让徐晨觉得他是一个被时代逼迫而奋起反抗的可怜人。
回过神来的徐晨,继续问道:“这次你带了多少物资?”
这场大战,徐晨原本只带了两个旅的兵力,武器方面也准备了一些备份,有 3万条火枪和相应数量的铠甲。但如今突然增加了 10万兵力,无论是原本储备的粮草,还是武器铠甲,都明显有些不足。所以此刻,徐晨极为关心后勤物资的具体情况。
李自成再次行礼,有条不紊地汇报:“回都督,我此次带来了 8000石小麦,土豆、红薯、玉米共计 2000石。长枪5000杆,火枪带来了 2000条,铁甲则有 3000套,皮甲3000套。”
徐晨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辛苦你了,李转运。这一路奔波不易,回去好好休息吧,后面的物资运输任务还很艰巨,还要多劳烦你了。”
“遵命!”李自成再次行礼后,转身离开了中军大帐。
出了营地之后,他的侄子立刻围了上来,一脸好奇地问道:“叔叔,你见到都督了?”
“自然是见到了。”李自成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侄子又迫不及待地追问:“都督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自成微微仰头,思索了片刻,缓缓说道:“都督说话和气,待人有理,从言行举止间能看出,他是一个仁义之人。”
延安府,肤施城。
征召军户虽然让大同社兵力大增,但后勤的压力也增加了好几倍,徐晨将自己这边的情况详细写成书信,快马加鞭送往后方给刘永。信中明确告知,让刘永按照 12万人的标准运输武器粮草。
此时,远在延安府的刘永收到消息,着实有些无可奈何。
前几次大战,大同社可谓是战果丰硕,每次都收获满满,这让大家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此次也会顺风顺水。然而谁也没料到,一下子多了 10万大军和几十万难民,这突如其来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让刘永深感棘手。
好在大同社的粮仓储备还算充足,还有 350万石粮食,勉强能够支撑当前的局面。
刘永回想起当初大同社推行强制均田的举措,心中不禁感慨都督有远见。延安府原本登记的田籍仅有 100万亩,可经过细致的清田工作后,清理出了 320万亩土地,这两年他们也开垦出15万亩土地。
加上大同社果断地将士绅阶级的势力一脚踢开。如此一来,这 335万亩土地所征收上来的粮食,夏秋两季直接就达到了 156万石
半年前,大同社制定了完善了余粮购买制度,在从农户手中购买了86万石粮食,又积极从各地购买粮食32万石。再加上以往战斗中的缴获,这才积累下了如今的储备。
但此次一次性要拿出 200万石粮食,粮仓里的粮食储备瞬间降至警戒线以下,这让刘永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不断的旱灾让刘永的危机感很强。
知道要想缓解粮食危机,必须另辟蹊径。他思索良久,心中有了主意,得想办法让那些盟友们具备更强悍的攻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粮食。
想到此处,他立刻吩咐道:“来人,把各路义军的首领全都请到靶场去!”
“遵命!”侍从领命而去。
没过多久,大同社的工作人员便将朱屠夫、王子顺、大梁王、不沾泥、满天星等几十股义军的使者,一一请到了肤施城外的靶场。
刘永大步流星地踏入靶场,一眼便看到了这些义军使者。他赶忙拱手致歉道:“各位使者,实在对不住,刘某近日事务繁杂,多有怠慢,还望各位海涵。”
这些使者赶忙客气地回礼道:“刘执政言重了,我等在延安府备受款待,吃得好、住得好,丝毫没有被怠慢的感觉。”
在众多义军当中,大同社无疑是公认的第一把交椅。一来他们起义时间较早,二来占据的地盘广阔,更重要的是,当其他义军还在被官兵追得四处逃窜时,大同社已经公然占据一府之地。
甚至有消息传来,榆林卫都快被大同社攻占了。无论是论资历还是比实力,其他义军与大同社相比,都只能算是小字号。
而且,他们现在的武器装备大多都要依靠大同社供给,自然不敢在刘永面前有丝毫的怠慢。
刘永微笑着说道:“各位所需的武器装备,我已经安排人准备好了。不过今日,刘某要带各位看点新鲜玩意儿。”
说罢,他手指向不远处一座既像四合院,又类似小型邬堡的建筑,问道:“各位好汉,想必对这些士绅的堡垒深恶痛绝吧?”
众人好奇地走近,仔细打量,发现这确实是一座由砖头砌成的小型城堡。此刻,城堡内部只是一个毛坯的样子,除了水泥砖头,空无一物。
即便如此,这座毛坯城堡还是让众人心中涌起无尽的痛恨。因为在以往的战斗中,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型堡垒,让他们的兄弟死伤惨重。
每次攻打这种小堡垒,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死上一大片人,也未必能够攻克。那些地主老财躲在堡垒里,只要拖延几个时辰乃至半天,官兵就会闻讯赶来,将他们驱赶。而他们那些英勇的兄弟,就只能白白牺牲。
朱屠夫双眼通红,恶狠狠地骂道:“那些可恶的地主,就知道龟缩在这种城堡里,我等兄弟不知有多少命丧于此。”其他人也纷纷咬牙切齿,双眼饱含着愤怒,恶狠狠地盯着这座建筑。
这种城堡虽然比不上城墙那般厚实坚固,但胜在廉价,防御力也不差,里面又都是地主的心腹和核心力量,防守极为顽强。
刘永见状,笑着说道:“我们大同社察觉到了各位好汉的难处,所以琢磨出了一个破除这种城堡的绝妙办法。来,给各位示范一下。”
这时,一个身着整齐军服的护卫队成员,背着一个麻布包裹,快步走到城堡的外墙边。只见他用一根类似棍子的东西,将包裹稳稳地顶住。
“还请各位好汉后退!”护卫队成员大声喊道。朱屠夫等人满怀好奇地看着这一幕,随后缓缓向后退去。
等众人退到超过百步之外,就看到那个士兵点燃了引线。
没过多久,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声音如雷霆般在靶场中回荡,顿时尘土飞扬,砂石四溅。
待尘土稍稍散去,朱屠夫等人惊喜地发现,刚刚那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城堡,竟然被炸开了一个极大的洞。
众人瞬间明白了刘永的用意。原来,他们是把炸药包裹在麻布当中,几十斤炸药就能轻松破开这该死的城堡城墙。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神兵利器。
刘永微笑着说道:“这种炸药包,想要发挥最大的威力还是得埋在封闭的地下,最好是挖坑埋放。”
“俺们知道了!”朱屠夫的人看向刘永,他们等着下文。
刘永道:“我可以给各位好汉每人 20个炸药包。不过我们大同社也有要求,以后你们得到的武器,要用粮食来交换。”
朱屠夫等人一听连忙说道:“刘执政愿意送我等这些炸药包,多少粮食都好说。不过 20个实在太少了,能不能给 30个?
我们先试一试,只要效果和现在一样,俺向刘执政保证,俺们一军得到多少粮食,就分一半送到大同社来。”
“俺也一样,求刘大人多给俺们一些炸药包,俺们那儿地主的围子更多,更需要这些威力巨大的炸药包。”其他义军首领也纷纷附和。
刘永爽朗地笑道:“好说,好说!各位放心,只要有粮食,多少炸药包都有。”
第151章 ,大明的政治正确与感恩粮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5日。
淳化县陷入一片紧张氛围之中。县城楼上,满是各家大族的家丁、县衙的衙役以及本地临时征召的青壮。他们望着城楼之下密密麻麻的叛逆,脸上惶恐之色尽显。
本地的士绅读书人聚在一起,眼中带着一丝不安,紧紧盯着城楼下的局势。
城楼下聚集着上万叛逆,为首的是恶名昭彰的莽金刚。这家伙本是当地无恶不作的土匪,今年关中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流民遍野,他趁机起事,一路兼并了几股势力,摇身一变成为整个邠州最为强大的叛逆。
此前,他已接连血洗了好几个士绅庄子,致使中小地主势力纷纷逃离家乡,前往州城、县城寻求庇护,唯有那些家大业大、拥有坚固堡垒的大地主豪强,还能在乡村勉强站稳脚跟。
莽金刚在接连屠杀多个地主庄园后,自觉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便打起了攻打县城的主意。当下,他带着全部部下将淳化县围得水泄不通。
淳安县令得知消息后,吓得惊慌失措,赶忙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三边总督衙门求援。此刻,众人登上城楼,正是因为看到了援军的身影。
“县尊,这就是西安府有名的秀子营?”有人指着远处一支缓缓走来的军队问道。
众人远远望去,只见这支军队步伐整齐划一,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众人的心上。在这混乱的局势中,能保持如此严整的队列,想必就是传说中那支由秀才组成的军队了。
陕西境内烽火连天,三边总督杨鹤紧急调动固原镇、宁夏镇、榆林镇的士兵前去镇压农民军。
与此同时,西安府的士绅大族认为陕西行省大乱,是除去重民社的绝佳时机。于是,几个大族暗中将自家豢养的上千土匪集结起来,妄图趁乱灭掉重民社的屯垦营地。
然而,重民社巨头贺函可不是好惹的。他果断集结手下 300火枪兵,运用山寨的排队枪毙技术,仅仅一阵齐射,便将这些土匪打得落花流水。不仅如此,贺函还带领火枪兵乘胜追击,直接端了土匪的老巢,缴获了他们联络的信件,幕后黑手也因此浮出水面。
但贺函终究不是行事凌厉的徐晨,他没有选择更激烈的反击方式,而是将信件交给了三边总督杨鹤,请求他主持公道。
杨鹤自然不可能因为这几个大族圈养土匪就轻易将他们抄家,只是勒令这几大族每家赔偿一千石粮食。这几个大族也顺势借坡下驴,乖乖赔偿了粮食,还推出几个心腹管事当替罪羊,声称是管教不严,才导致下人勾结土匪。此事便这般不痛不痒地结束了。
刘南卿、贺函等人虽心中气愤不已,却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结果。不过,经此一战,杨鹤见识到了重民社的战斗力。他不禁感叹,关中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读书之人打起仗来,丝毫不比那些武夫逊色。此前出了个战无不胜的大同社,如今又冒出个重民社,仅凭 300流民就能击溃上千土匪。
于是,杨鹤给贺函一个营的编制。由于这个营的主要军官都是秀才、童生,便被命名为秀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