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施城在准备各种军事物资。肤施乡村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农户们纷纷收到了征召入伍的命令。对于延安府的百姓而言,这种战争动员并不陌生,他们常年处于与高原上蒙古人对抗的前线,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
曾经,面对此类征召,百姓们总是避之不及。战争意味着离别、伤痛,甚至死亡,家中的青壮劳力一旦入伍,整个家庭便失去了主要的支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同社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这些农户对战争的态度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他们从大同社分到了 50亩地,这在旱灾频发的当下,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而且护卫队那丰厚的待遇、完备的赏赐体系以及高昂的抚恤金,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如今,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惧怕战争和死亡,反而多了几分踊跃和坚定。
家中的妻子和母亲们虽然眼中含着担忧的泪花,但还是默默地帮他们收拾行装。她们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和这片土地的未来。收拾妥当后,农户们在民兵队长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朝着肤施军营进发。一路上,脚步声、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士气。
无数的民兵小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军营当中,原本规模仅有 2000多人的第一旅,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到 7000多人,加上火炮团,辎重营战地医院,等后勤设施,整个营地有上万士兵。
军营里顿时热闹非凡,新兵们充满朝气的脸庞上,既有对未知战斗的紧张,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工业区,刘氏纺织厂内,在纺织工业区颇具影响力的温、田、姜、高等几位掌柜,一同找到了刘氏纺织厂掌柜刘寿。
温家纺织厂的温益掌柜脸上带着笑意,率先开口道:“刘老哥,我看到这几日无数的物资朝着北方运转,依我看,此次都督进攻的方向怕是榆林卫吧?”
刘寿神色淡然,轻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可不敢打听这种军国大事。咱们这些做生意的,还是守好自己的本分,少掺和这些事儿为妙。”
田然掌柜笑着接过话茬:“刘老哥这话说的,这都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了,哪里能算得上是打听呢?我等不过是想请您带个话,我们愿意为都督府尽一份力,出一份心。”
“哦!”刘寿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看着众人。
田然掌柜继续说道:“您想啊,要是都督府真把榆林卫打下来,对我等来说那可真是天大的好事情,我的也想为都督效力。”
这些掌柜们对大同都督府可谓是爱恨交加。说起“爱”,都督府给他们经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就拿厂房来说,都督府帮忙做好了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无需为这些基础问题操心,能够安心搞生产。而且,平日里没有税吏的频繁骚扰,也没有豪强的敲诈勒索,这在混乱的世道中,简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
更让他们称赞的是,都督府强力稳定了物价。即便是在旱灾如此严重的年份,各种物价基本上纹丝不动。像粮食这种关乎民生的重要物资,价格稳定在每石小麦六百文钱,几乎是丰年的价格,关中其他地区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本影响不到他们。如此一来,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生产成本大幅提升,能够有条不紊地经营生意。
此外,都督府的税务政策也十分透明。三成的作坊所得税,货物运出都督府的地盘只需交 5%的关税,在本地贩卖则交 15%的增值税。看似税率不低,但只要交完这些税,就无需再交其他杂税,也不用花钱去疏通各种关系。这种清晰透明的税务制度,反而大大节省了他们的经营成本。
而且,都督府内部的市场极其繁荣。在整个关中都陷入动乱的情况下,都督府管辖的区域却宛如一片繁荣的绿洲。不管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意,还是酒馆、客栈、戏苑等服务业,都十分繁华,商机无限,生意好做。
然而,他们对都督府也有“恨”的地方。都督府的规矩繁多,明明两班倒就能完成的工作,偏偏要求他们三班倒,这意味着要多雇佣工人。而且,一旦出现稍微加班的情况,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让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总体而言,都督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经商的天堂。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便是榆林卫的那些士兵,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丘八”。
自从米脂的纺织业蓬勃发展以来,羊毛这种以往无人问津的东西,瞬间成为了整个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关键在于,羊毛在大漠上随处可见,他们只需拿出几尺布匹、一把菜刀,就能从牧民手中换到一大捆羊毛,转手卖到米脂,利润就能翻一倍以上。而且,这条商路距离很近,从米脂到草原最多不到 300里,快的话几乎几天就能走一个来回。如果算上归德堡,这条山路更是只有 100多里,只要进入归德堡,剩下的路程可谓是畅通无阻。
但这条看似美好的商路,却有一个巨大的阻碍,那就是榆林卫的将门。这些将门连着被徐晨教训了好几次,损失惨重。
由于大同社实行均田制,这些将门对军户不敢过分压榨,生怕军户逃离或者彻底反叛。为了弥补损失,他们便盯上了这条日益繁荣的商道。
商队从米脂过来时,他们会故意刁难,质问:“你是不是通贼寇了?”
商队掌柜为了顺利通行,只能交一大笔钱,来满足这些士兵的贪欲。可让商队掌柜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们从草原回来时,同样会遇到这些丘八拦路打劫。
他们会说:“你的商队从草原入境,是不是通蒙古人了?”
无奈之下,商队又只能交一笔钱。而且这些士兵认钱不认人,不管你是阁老家的商队,还是侍郎家的商队,什么关系都不好使,一律照抢不误。
本来在这个乱世,拦路打劫的事情并不少见,商队掌柜们或许也不会如此气愤。
但有了大同社的对比,就让他们难以忍受了。在大同社的地盘上,他们只要交了 5%的关税,就无需再交其他任何费用,一路畅行无阻,还会得到护卫队的保护。如此鲜明的反差,让他们对榆林卫的这些丘八越来越不满意。
而这次大同社计划的榆林之战,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都督府真的能够一口气占领整个榆林卫,那就意味着打通了工业区和大漠的商路。如此一来,他们商队一来一回的利润能增加一倍。这巨大的利益诱惑,足以让这些商人冒着风险支持这场战争。
温掌柜笑着说道:“我等愿意为都督府捐一笔军饷,略表心意,祝都督百战百胜!”
其他几位掌柜也纷纷附和:“我等也是这个意思。”
刘寿思索了一番,觉得此事关系重大,便决定把这事情告知刘永。
此时,刘永正在忙碌地处理护卫队的后勤事务。听到刘寿的讲述,他先是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主动送钱支持战争,这在以往的大明商人中可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只怕当今的天子都没有这样高的威望,能让这些商人主动掏钱。
他仔细想了想,觉得这对于大同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商人的支持不仅能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更能在士气和人心上产生积极影响。他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告诉了徐晨。
第147章 ,汇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徐晨得知商人们愿意主动捐献粮饷一事之后,召集了这些掌柜,想了解他们是什么想法。
毕竟这些人是什么德行后世互联网曝光的太多了,他也了解的太透彻了。
这些人越有钱便越小气,对待手下做事的工匠,工钱是能拖就拖,能省则省,全然不顾工匠们的生活艰辛。
另一方面,他们在花钱方面却有着自己的“准则”,该省的钱就要省,哪怕只有两块六,也会斤斤计较。该花的绝不吝啬,哪怕是四五千的公主费轻轻松松的拿出来。
徐晨实在不认为自己的都督府有何特别之处,值得这些向来精明吝啬的商人花这么大的代价投入。
大同都督府内,温掌柜等一众大商家全部汇聚于此,他们正襟危坐,眼神中带着一丝敬畏与好奇,小心翼翼地看着大同社社长徐晨。
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像徐晨这样的乱世枭雄,他们还真是头一遭遇见。
明明是个读书人,却毅然选择造反,成了旁人眼中的“贼寇”。
可令人惊叹的是,他带领下的护卫队,军规军纪竟然比明军要强上十倍百倍。在大同社的地盘上,社会秩序更是比大明其他地方好了不止十倍。
虽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些夸张,但与大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没有拦路打劫的马贼,没有占山为王的土匪,官员们也都廉洁守序,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最重要的是,徐晨身为大同社的头目,在绿林好汉眼中的“徐大王”,却丝毫没有贪图享乐的习性。
他只有一个老婆,造反两三年来,每日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这样的自律与克制,让商人们深感敬佩。他们明白能在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之后,还能这般吃苦忍耐的人,必定有着远大的志向,想必是贪图着整个天下,如此“忍人之所不忍”的气魄,他们虽感震撼,却也能够理解。
然而,徐晨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却让这些商人觉得怪异至极。他时常带领一群农夫修水坝、修水渠、修路,帮助农夫收割粮食,待在乡间的时间比城市都多,完全不像是一个手握大权的枭雄该做的事。这样的举动,他们不要说亲眼见过,就连听闻都未曾有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着实喜欢大同社治下的这个秩序。因为在这样的秩序下,他们能够安心赚钱,而且是赚大钱。这对于视钱财如命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徐晨坐在主位上,喝了一口茶,而后缓缓放下茶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问道:“听说各位想捐献粮饷支持我护卫队,不知这消息是否属实?”
温掌柜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某愿意出一万两银子,以助都督的军威。愿都督在战场上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常家掌柜也紧接着站起来,表态道:“某也愿捐八千两,略表心意,希望能为都督的大业添砖加瓦。”
随后,其他的掌柜纷纷开口,六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大家踊跃捐献,短短几刻钟,估算下来就捐了十几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这些商人在大同社这半年确实赚得盆满钵满,要不然以他们一贯的吝啬习性,是绝对不舍得如此大方的。
徐晨微微点头,目光扫视众人,说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各位如此大方捐助我大同社,想必是想要我大同社为各位做些什么事吧?不妨直言。”
温掌柜连忙摇头,脸上堆着笑说道:“没有没有,我等纯粹是敬佩都督的雄才大略,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都督您战事顺利,并无其他所求。”
徐晨却轻轻摇头,神色认真地说道:“无功不受禄,大同社向来秉持公正之道。要是各位不说出真实原因,某实难接受这份捐助。”
这些商人听了,顿时面面相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送钱给徐晨,他竟然还不要。
这有点超出他们的认知了,以往的朝廷官员,对他们敲骨吸髓才是常态,主动送钱还往外推的,那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温掌柜犹豫片刻后说道:“既然都督如此坦诚,我等也不再隐瞒。我等还真有所求,只求都督您占据榆林卫之后,不在榆林卫重复设卡征税。除此之外,我等别无所求了。”
徐晨恍然大悟,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而后饶有兴趣地问道:“榆林卫收税情况究竟如何?竟让各位如此困扰。”
田然掌柜忍不住咬牙切齿地说道:“多,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收税高达我们货物价值的三成以上,有时候甚至能收到一半。而且收多收少全看他们的心情,毫无章法可言。更过分的是,有时候还要重复收税。我等这些年在这条商路上,被他们压榨得苦不堪言,对这些将门可谓是恨之入骨。都督您一定要为我等报仇,狠狠的教训这些人。”
比起其他商队,田然确实是真正没有后台的,在这条商路上,他受的气也是最多的。要不是有米脂这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怕他都不知道破产了多少次。
眼前这一幕让徐晨着实一愣。他没想到,这些商人竟然通过金钱驱动政府为自己打破贸易壁垒,以占据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反观大同社下属的工匠和农户,在思想上还没有这般觉醒。这些商人却在朦胧之中,懂得想办法驱动大同社都督府为自己谋取利益。不得不说,他们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版本之子。
而徐晨忽然意识到,大同社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沟通民间、汇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以往的封建王朝模式,自然不需要这种机构,皇帝本身就是汇聚整个王朝意识的共同体。
但他已经不打算再复制一个封建王朝了。那么建立这样一个凝聚共识的机构,此刻便显得势在必行了。
不过,当下最要紧的还是即将到来的榆林之战,战后再和刘永,李文兵等人商议。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大同社讲究的是有付出必有收获。这样吧,你们捐献的银子就作为战争债券。如果这一战胜利了,你们可以获得三成的利息,我们大同社以战利品来偿还这笔战争债券;要是不幸战败了,这些战争债券则成为废纸。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愿意,愿意,当然愿意。”商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他们本来就是打算捐款,只要徐晨收下了钱,他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现在捐献的银子变成战争债券,还有可能获得利息,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意外的收获了,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大同社有信心,对徐晨有信心,护卫队刚成立的时候就能以少胜多战胜榆林卫,现在兵精粮足,就更没有道理会失败了。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9月 29日。
阳光洒在肤施城的每一个角落,城池当中到处都是回荡着振奋人心的战鼓声音。城中的居民全部来到军营附近,来送别即将踏上战场的家乡子弟兵。
随着激昂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孙可望的骑兵团作为先锋,率先踏上征程。
骑手们身着轻便而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刀,胯下的骏马膘肥体壮,马蹄刨地,发出阵阵嘶鸣,仿佛也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战斗气息。在战鼓的激励下,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缓慢出营地,而后快速向北方前进。
骑兵团之后,是整齐排列的一团、二团、三团士兵~~。这些士兵身着崭新而漂亮的军服,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们步伐整齐划一,犹如一个紧密的整体。长枪稳稳地扛在肩上,枪尖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冰冷而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这支军队的威严与力量。
士兵们个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整齐的方队齐步前进时,上千人如同一个人一般,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整齐划一,让肤施城的百姓们大开眼界。
肤施城的百姓们哪里见过如此精锐的部队。平日里,他们见惯了明军那叫花子般的模样,士兵们衣衫褴褛,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可言。哪怕是明军将领们的家丁,在这支队伍面前,也显得相形见绌。
人群中,温掌柜不禁发出一声惊叹:“真可谓是王者之师啊!”
他的眼中满是钦佩与赞叹。看着这支队伍,他心中已然认定,此战虽然还未打响,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倾向了大同社。
榆林卫的情况,众人皆知。榆林卫的家丁总数不超过一万人,而且还分散在十几家将门手中,人心不齐,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大同社,仅仅眼前这样的精锐之师就有三支,榆林卫又拿什么来与之抗衡呢?
其他商贾们也纷纷点头称是,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其中一人笑道:“精锐好啊,大漠的商队终于能打通了,明年的收入肯定能增加一倍!”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队伍最后的火炮团缓缓出现。这火炮团的出现,瞬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惊呼和欢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整个肤施城。
火炮团共有 24门火炮,整齐排列,气势恢宏。其中十门是能发射五斤弹丸的轻型火炮,每门火炮全重 1500斤。这些轻型火炮虽然相对较轻,但却具备较高的机动性。每门火炮由 4匹强壮的战马拉着,战马高大威猛,肌肉贲张,它们步伐沉稳,拉着火炮缓缓前行。
而那 12门能发射十斤炮弹的重型火炮,则更显威严。每门火炮全重 2800斤,庞大的身躯犹如一个个钢铁巨兽。每门火炮配备 8匹战马拉拽,这些战马经过特殊训练,彼此配合默契,齐心协力地拉动着沉重的火炮。
每一门火炮都擦拭得锃亮,炮身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不凡。它们就像一个个威武十足的将军,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在明朝人眼中,徐晨所划分的轻型火炮,实际上已经是重型火炮的级别了;而那些重型火炮,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攻城巨炮。
大明的火炮,与眼前这支队伍的火炮相比差距悬殊。像常见的虎尊炮,只有百十来斤重,发射的也只是一些铅弹,那种两三百斤的小炮,射程近得可怜,说是火炮,其实不过是投石车的升级版罢了。
这是因为大明所面临的敌人与西方截然不同。明军主要的对手是草原上飘忽不定的蒙古骑兵,为了能够追上这些骑兵,明军的火炮不得不追求机动性,以便在战场上能够快速移动,及时提供火力支援。所以,明军的火炮普遍较轻较小。
而在遥远的西方,火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攻陷坚固的城堡。传说中的乌尔班大炮,重达几万斤,就是专门为了攻克君士坦丁堡那坚不可摧的城墙而打造的。
徐晨的这些火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已经接近葡萄牙人卖给明朝的红衣大炮,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大明的火炮水平。这些重型大炮的出现,给了肤施百姓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燃起了强烈的胜利希望。
然而,徐晨此时却微微皱着眉头,心中有些不满。在他的设想中,一年制造个百十门火炮并非难事。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封建时代手工作坊的生产效率之低,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制造一门铁炮,工序繁琐至极。首先要用木头精心铸造一个木模,这个木模的尺寸和形状必须精确无误,否则后续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接着,根据这个木模,用黏土小心翼翼地覆盖其上,制作一个泥模。
这还不算完,泥模制成后,还需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让其自然阴干。只有完成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开始铸炮。也就是说,从准备工作开始到铸造出一门火炮,前后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更为麻烦的是,泥模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就无法再使用。如果要铸造下一批火炮,就必须重新制作泥模,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再等上三个月。
大铁锤和他的工匠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日夜操劳,不辞辛苦,除去一些废炮,合格的火炮却仅仅铸造出了 30门火炮。这样的效率,让徐晨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徐晨决定给大铁锤“开挂”。他找到大铁锤,详细地讲述了铁模铸炮法。这种在封建时代堪称最先进的铸造技术,徐晨在历史书上曾有过印象。他记得历史书上还专门提到过,多少王侯将相的事迹都没能载入史册,而这个铁模铸炮法却被记录了下来,可见其珍贵程度。
好在,这批新火炮按照徐晨的命令进行了改进。工匠们在火炮上添加了能上下移动的调节器,使得火炮在射击时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整角度。同时,火炮架也得到了优化设计,结构更加稳固,机动性也大大增强。
随着这支军队的远去,他们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愈发高大。肤施城的百姓们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这支军队的期待,期待着他们能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胜利,能保护好自己现在的生活,他们再也不想生活在大明的天空之下。
第148章 ,道心破碎与炮击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10日。
大同贼寇的阴霾笼罩着榆林城,整个城池的人都是慌慌张张,神色充满,对未来充满恐惧。
榆林总兵贺虎臣与前总兵杜文焕神色匆匆,一路小跑着冲进巡抚衙门。两人的铠甲上沾染着沙尘,脸上满是焦虑与紧张。
他们径直来到书房,只见张鲸梦巡抚正坐在书桌后,手中捧着一本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仿佛外面的风云变幻与他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