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在心里默默算了算,说道:“也就是说今年秋收之后,张家滩农场能有 3万石粮食。”
高俊点了点头,说道:“除去农场所有人的口粮,能上缴 14000石粮食。主要还是田地太少了,吃饭的人太多了。”
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土根连忙接上话:“我们还有一个养猪场,里面有 200头猪,一个养鸡场,养鸭场加起来有 3000多只鸡鸭鹅,每个月能产七八万枚蛋。”土根作为农场的副厂长,能力和威望都比不上高俊,渐渐被排挤到分管畜牧业。但他对自己负责的这一块工作还是很上心的,说起这些家禽,脸上满是自豪的神色。
而后,土根高兴地说道:“晨哥儿你弄的蝗虫饲料那真是个宝,猪吃了长肉,鸡鸭鹅吃了也猛下蛋,几乎一天就下一个。俺们农场的一些花销全靠这些家禽了。”
徐晨此前大范围地收购蝗虫,陕北附近的蝗灾几乎就这样被扑灭了。那些蝗虫干徐晨也没有浪费,他将蝗虫干与红薯菜叶搅拌在一起,制成了专门供给家禽的饲料。没想到效果极其显著,现在延安府已经有一些小型的养殖场专门购买这种蝗虫饲料。
徐晨笑道:“继续努力,争取让肤施县每个百姓都能吃到你们农场的鸡蛋。”
土根笑道:“俺会努力的。”这让他有种受重视的感觉。
高俊内心纠结不已。过了好一会儿,他咬了咬牙说道:“俺打算趁着这个秋收之后,再开垦5000亩土地。明年夏收,俺保证能上缴三万石粮食。晨哥儿,要是俺做到了,能不能给我们农场多留些口粮,家畜、家禽也多留一些下来?”
此时,张家滩农场定下的标准是除了规定的口粮,余下的粮食全部上交,家畜、家禽只能留下一成,其余的都要上缴。
高小四一听,顿时不满地哼了一声:“口粮一升半,你们已经吃得够好了。外面很多人都没你们吃得多,还想截留粮食,你们也太过分了!”
农场物资主要是供给护卫队的,护卫队现在已经开始喝肉汤了,吃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土豆、红薯、玉米。要是农场再增加截留,护卫队只怕连肉汤都喝不上了。
高俊听了这话,心中的不满一下子涌了上来,提高了音量说道:“这本就是我们种出来的粮食,俺们想多吃一点,有问题吗?其他田地只收三成税,俺们农场却要拿走一半,这公平嘛?”他涨红了脸,眼睛直直地盯着高小四。
高小四冷笑一声,不慌不忙地说道:“你要说公平,那俺就给你算算账。现在外面一头耕牛20两银子,你们张家滩农场有300头耕牛,哪一头不是都督花真金白银买的?再看看这些全新的农具,犁、耙、铁锹、镰刀,哪一样不是都督给置办的?”说着,他伸手指了指农场旁边的生活小区,“还有你们住的房子,砖瓦房,又宽敞又结实,住得比俺都好。这些如果全花钱买,你说要付多少银子?更不要说这片荒地最开始就是都督带着俺们一点点开垦出来的。”
高俊被说得哑口无言,这些东西加起来确实是好几万两银子的开销,仔细想想,农场能有今天,确实离不开都督的大力支持,这么看来,农场似乎也不算吃亏。
但他还是不甘心地说道:“可大家辛苦劳作,做的多总得多得一点吧。要是收获的粮食全被拉走,谁还肯卖力干?以后谁还愿意好好种地?”
高俊这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徐晨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他想起了一些曾经经历过的不好的事情。
徐晨沉思片刻说道:“高俊说的有理,干得多,拿得多,这本就是我们大同社一直推行的理念。”
他想了想继续道:“干脆我们就在农场搞个试点。张家滩农场都督府占据51%的股份,余下所有的农户占49%的股份。把农场欠都督府的钱仔细计算出来,算是债务。农场的收益在偿还债务之后,一部分按照股份来分红,一部分作为激励分红。激励分红的部分,按照高层、中层、农户三部分来分,分红的比例是2:3:5。”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的反应,“我们就先按照这种方法来试试看,如果大家都满意,我们以后就按照这种模式来推广。过程中征集各方的意见,我们再继续改进。”
高俊听了,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连忙点头道:“俺以为这样可以。这样大家干活肯定更有劲头了!”
高小四却没好气道:“你当然满意了,这么大个农场,真按都督说的这个比例分,地主老财都没你赚钱。”
高俊只是嘿嘿笑着,一脸得意地说:“俺值这个价!俺们大家好好干,农场肯定越来越好!”
就在徐晨他们热烈商议如何进行农场改革的时候,远处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快马直接冲进了农场,骑手四处张望,一眼就看到了徐晨,赶忙翻身下马,跑到徐晨面前,气喘吁吁地说道:“都督,榆林卫发生大事,张参谋请您回营商议军务。”
徐晨脸色一变,当即翻身上马,朝着军营赶去。
等徐晨赶到军营时,刘永、李文兵、王二、朱治、张献忠等人都已经汇聚于此。众人的脸上都带着一股笑意,显然这是对都督府好的事情。
徐晨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献忠向前一步,赶忙说道:“都督,榆林卫的军户承受不了那些将门的压迫了。他们生活艰难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看到我们大同社这边的情况,心里落差太大了,想请都督您派兵占据榆林,救他们脱离苦海。”
此时,整个陕西行省烽火遍地,局势动荡不安。王二和张献忠等人将领都激动不已,他们觉得这是大同社扩张地盘的绝佳机会。
于是,下面的将领纷纷上书,有的将领认为应该打进关中,拓展势力范围;有的则主张攻占榆林卫,进一步扩大大同社的影响力。
徐晨则安抚他们,而后告诉他们,正是秋收时节,粮食至关重要。在这种干旱的年景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军队根本无法打仗。秋收之后,护卫队才开始出击。
众将听了,觉得徐晨说得确实有道理。毕竟打仗离不开粮草,没有粮食,士兵们饿着肚子,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发挥出战斗力。
于是,他们纷纷带领营中的将士走出军营,前往各县帮助农户收割粮食。大家都想着,早一天把粮食收割完,就早一天能够出兵。
然而,连张献忠他们都没有想到,出兵的时机竟然这么快就主动送到了眼前。
此前,大同社已经占据了归德堡和响水堡,地盘也因此深入到了榆林卫。
榆林卫的军户们,看着原本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的袍泽,在大同社的带领下发了比他们多10倍的军饷,不仅买了耕牛,还盖起了新房。在今年这样大旱的艰难之年,在大同社的全力支持之下,大部分的粮食居然都保住了。
这一对比,让榆林卫的军户们心态彻底崩溃了。他们自己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可曾经的那些袍泽家里粮食却堆满了粮仓。
甚至有时候,他们还要靠自家的闺女送些粮食来接济生活。只要是有自尊心的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落差。
尤其是他们的上级,在这样的大旱之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只减少了一点租子,还觉得他们占了多大的便宜,甚至希望他们要感恩戴德。
榆林卫军户们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他们愤怒地想:我缺你那点租子吗?我要的那50亩土地,你们这些将门不会收买人心,看看人家大同社是怎么做的!
你们这是学不会,还是根本不想学?
有了大同社的鲜明对比,榆林卫军户们觉得,与其在这样的压迫下生活,不如换个东家。
于是,他们主动派了代表,偷偷找到高大壮他们,言辞恳切地请求大同社出兵占领榆林卫,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张献忠讲完榆林卫现在的情况,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笑着对徐晨说道:“都督,现在榆林卫的军户之心皆在我大同社,这可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绝佳机会啊。天授不取,反必其咎,现在就是我们军出兵榆林卫最好的时机了。错过了,实在太可惜!”
刘永也在一旁附和道:“都督,现在我们已经有16个屯垦农场,延安府的荒地几乎要被我们开垦光了。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有几百万亩的田地等待开发。攻占河套地区,把那里的资源利用起来,是我们大同社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李文兵接着说道:“这半年时间,讲习所培养了500余农业技术人才,他们能够为我们的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政务培训班也按照都督您的命令,把乡村和县政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已经制定好了完善的培养体系。这半年来,我们已经培养出了400政务人才。以后,我们大同社可以三个月的时间就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小吏。都督,您一直担心的人才问题,再也不会成为我们大同都督府发展的瓶颈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徐晨听了众人的话,目光坚定地扫视着营帐内的每一个人,大声说道:“既然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善,从现在起,都督府正式进入战备状态,所有人做好出兵榆林卫的准备!”
“遵命!”众将齐声高呼,声音在营帐内回荡,充满了斗志和决心。
第146章 ,闻战则喜与转运大使李鸿基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9月 26日。
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照亮肤施城,这座城市却已在一片忙碌与喧嚣中苏醒。
当肤施百姓从睡梦中惊醒的时候,他们愕然地发现,平日里略显冷清的都督府粮库门口,此刻竟堆满了一辆辆重型马车。
仓吏和工人们正忙碌地将一袋袋面粉、高粱、粟米搬上载重马车,那场面,仿佛一场盛大而紧张的物资迁徙。一袋袋粮食被有序地码放在车厢内,装满后的马车如一条蜿蜒的长龙,缓缓朝着军营的方向驶去,以至于堵塞了道路。
与此同时,大同社的工作人员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个个来到了百姓们的工坊。
有的是给工坊下订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特定数量和规格的物资;有的则是征收他们的马车、牛车,以满足即将到来的某种需求。整个肤施城,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进入了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备战状态。
工业一区,星晨木器作坊内,机器的轰鸣声和工匠们的劳作声交织在一起。孔晨带着他的学徒们,正专注地打造着马车的车轮。如今,他的作坊规模比半年前扩大了一倍多,工匠数量也增加了近一倍,达到了 180人。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去年的招商引资活动。
当时,孔晨在众多行业选择中,听了田见秀的建议,没有跟风加入纺织行业,而是毅然决然地去大同钱庄贷款了三千两。他用这笔钱扩张了作坊的规模,购置了新的设备,还聘请了更多的工匠。
而后凭着他以前在大同工业区的关系,成为了大同国营车马场的零部件供应商,专门供应载重马车的车轮。
车轮的制造并非易事,有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而国营车马场对车轮的质量要求更是严苛,每个车轮的公差不能超过 1分,否则便算不合格,车马场将不会接受。
虽然标准极高,但相应的利润也颇为丰厚,一个车轮能卖出一两银子,其中一半都是利润。如此诱人的利润空间,让孔晨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
为了得到这个订单,孔晨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把厂里的精兵强将全部集中在车轮制造车间,还通过他师傅的关系,四处打听并购买了一些先进的车床机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星晨木器作坊终于成为了整个肤施城最大的车轮制造商,因为质量好,价格低,现在不但是国营车马作坊,那些私人的车马作坊,独轮车作坊,甚至马帮都找他来订购车辆,
这一天,采购员胡强匆匆走进星晨木器作坊。他神色匆忙带着一丝命令的口吻对孔晨说道:“老孔,都督府要订购 5000个车轮,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孔晨听闻,不禁微微皱眉,心中满是疑惑,奇怪道:“一个月内?怎么这么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胡强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说道:“需要!你能完成这个订单每早一天,可以奖励你 100两,上不封顶。如果你今天能完成这个订单,我可以给你 8000两。”
“8000两!”孔晨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看来此次都督府的行动绝非寻常。他试探性地问道:“难道都督府要出兵了?”
胡强听到这话,心中一惊,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依照都督府的保密守则,没有说任何话。
孔晨见状,心中已然有了几分了然笑着说道:“整个关中到处都是起义军,大家都在讨论都督府什么时候出兵扩张地盘,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胡强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道:“都督府的保密守则你是知道的,我不能说。反正这个订单你一定要重视,这关系重大。要是完不成任务,俺都会受牵连,你也会被踢出车马场的供应链。到时候,你这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可就毁了。”
孔晨此事的严重性,连忙点头道:“老胡,你放心,今天开始我放下其他的订单,就专门做这个订单了。我一定全力以赴,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胡强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说道:“这就好!”
而后,他便匆匆转身,走向工业区的另一个工厂。在这紧张的备战时刻,军队需要的物资太多了,好在肤施城有四大工业区,凭借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组织调配,筹集物资的速度比封建时代快了 10倍都不止。
这座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效率,为即将到来的未知行动做着充分准备,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肤施的车马市,从大同社入主之后,车马市散发着独特的活力。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商贾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牛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市场充满力。
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里面满满当当陈列着从大漠千里迢迢运来的各类牲口,耕牛膘肥体壮,马匹神骏非凡,还有许多活泼的山羊,在围栏里不时发出咩咩叫声。
自从大同社在米脂崭露头角后,关中地区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起义如燎原之火般蔓延开来,到处都是打着反抗旗号的贼寇土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而,肤施这片土地却在大同社的治理下,成为了关中地区难得的乐土。
大同社大力发展经济,其中纺织业每年能为其带来上百万的丰厚利益。钢铁厂、机械厂等各类作坊加起来的利润同样高达上百万。
更为关键的是,大同社一举摧毁了整个延安府的上层,收缴了上千万两银子的巨额财富,和名下所有的土地。
随后,大同社将这笔财富释放到市场中,大量购买各种生活物资。这一举措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创造出一个上千万两银子的经济增量。
同时大同社推动手工业的快速发展,生生的造就了一个十几万人的工匠阶级,他们不是小农那种自给自足的人,而是一个十几万人的消费群人,他们的消费力比得上上百万的农户,这些人极大的扩张了延安府的消费市场。
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下,整个延安府的马帮商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市场规模以每年 10倍的速度疯狂扩张,商人们的财富也如同滚雪球一般,呈指数级膨胀。
市监官署,这座位于肤施城核心位置的建筑,此刻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整个肤施城里,那些商队老板、经验丰富的马队首领,以及贩卖牛马的各路商贾,纷纷汇聚于此。
市监令叶汉站在大堂中央,他伸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指着身旁一位身材魁梧的壮汉,声音洪亮地说道:“各位,这位是我大同社的转运大使,李鸿基李大使。今日把各位召集过来,正是李大使有重要任务要与各位商讨。”
李鸿基微微抱拳,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歉意地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各位掌柜做生意了。”
“李大使客气了,不会打扰。”众商贾连忙回应,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对李鸿基的讨好。
李鸿基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次找各位老板过来,是因为大同社有一项紧急任务,需要征召各位老板的马车、牛车、马匹、牛、骆驼等运载牲口。”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众人的表情,见大家并没有露出反感的神色,才接着道:“当然,大同社向来不会让各位老板吃亏。征招一头牛,我们每日会给十文钱的劳务费,如果是带车辆的牛车,每日则给 20文。马的话,每日十五文,要是带马车的马,每日 30文。而且在征召期间,如果牛和战马不幸累死了,我们会按照市价的双倍赔偿给各位。我们可以在此签订契约,本官会盖上大同都督、转运大使印,以我们大同都督府的信誉担保,各位尽可放心。”
这些长期在商海摸爬滚打的马帮商队老板们,听到这话不但没有丝毫害怕,反而内心涌起一丝惊喜。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大同社凭借着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和高效有力的管理手段,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极高的信誉。他们说话算数,比朝廷都更讲信用,真正做到了一个唾沫一个坑。只要是和大同社打过交道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所以,对于大同社提出的征召要求,他们并不担心自己的财产会受到损失,他们反而从这条信息当中听出来了战争的味道,再加上都督府运输物资的方向,他们很容易猜出敌人究竟是谁。
马帮首领常宇第一个站出来,满脸激动地说道:“都督府要北伐,俺全力支持!俺把伙计也带上,帮助都督运粮草。”
李鸿基听到这话,不禁有点挠头。他原本以为征召牲口会遇到一些阻力,没想到这些人比他们还积极主动,这倒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思索片刻,说道:“你们的伙计也会给战时补贴。”
“为都督府效力是我等的荣幸。”其他马帮马队老板纷纷激动地响应,那架势,仿佛要压上全部的身家来支持都督府的行动。
等这些人兴高采烈地离开之后,李自成找到高迎祥,脸上满是疑惑问道:“舅舅,这些马帮的掌柜是什么意思?看他们的样子,好像比咱们都督府都更渴望打仗。”
高迎祥微微一笑,拍了拍李自成的肩膀,说道:“他们啊,是想打通商路了。你想想,咱们都督府上千万两银子在市场上一撒,现在哪个商队马队没赚到钱?就是你舅舅我,今年都赚了几千两了。可是榆林卫的那些将门太可恶了,他们处处设卡,盘剥我们,要不是他们,你舅舅我今年能赚上万两。现在都督府要攻打榆林卫,打通商路,你说他们能不激动吗?”
李鸿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益驱使这些商贾如此积极。
而后,高迎祥的神色变得有些凝重,他看着李自成说道:“舅舅打算把桂英托付给你,你要多照看她。”
李鸿基一脸奇怪,问道:“桂英妹子,俺肯定会好好照顾的。只是舅舅,北方都快打起来了,你怎么还打算去大漠?”
高迎祥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说道:“某打算去投靠起义军。”
“啊?舅舅,您如果真想参军,俺可以介绍你去护卫队,那也比那些起义军好多了。咱们大同社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广阔,您在护卫队也能有一番作为啊。”李自成一脸担忧地劝道。
高迎祥却摇了摇头,说道:“大丈夫立于世,当建功立业。现在正是舅舅出人头地的时候。护卫队虽然正规,但人才济济,想要脱颖而出太难了。舅舅想自己带人马出去闯一闯,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舅舅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桂英,把她托付给你,舅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李鸿基听了,不禁愕然。他实在是很难理解自己舅舅的想法,在他看来,明明在所有起义军势力当中,大同社是最强大的,发展机会也最多,舅舅为什么还要离开,去外面闯荡呢?
其实,李鸿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他本是个老实人,性格沉稳,渴望生活的稳定。在历史上,即便被崇祯皇帝裁撤了驿站差事,他最初也没有想过要闹事反抗。而是又找了一份当兵的差事,想着继续吃皇粮,安稳度日。然而,明军内部腐败不堪,当兵连俸禄都时常拖欠,他没干多久,便无奈逃了出来。后来,他又得罪了当地的艾姓大户,为了保命,这才被迫投靠了农民起义军,从此走上了一条覆灭大明的道路。
而他家加入大同社也是机缘巧合。大同社占据整个米脂之后,顺理成章地接管了驿站系统。当时大同社并未公然举旗造反,甚至连县令都没有驱逐,李自成自然不知道自己头顶的东家已经悄然换了人。
反而是大同社接手驿站系统之后,对他所在的驿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将其变成了后世类似服务区的地方,还补发了之前拖欠的俸禄。这让李自成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觉得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大同社突然宣布占据延安府,公然举旗造反。一夜之间,他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贼寇的一份子。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自成傻眼了,但他生性喜欢稳定,习惯随波逐流,也不知道离开家乡还能做什么,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加入大同社。
李自成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在驿站工作多年,对驿站的各种弊病了如指掌。前段时间,大同社对各个系统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制度规章建设。李自成凭借自己对驿站工作的熟悉,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好意见,得到了大同社高层刘永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大同都督的转运大使,就这样时来运转,成为了大同社的中层管理人员。
此时徐晨还不知道,未来的大顺皇帝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属下。只能说银川驿这个名字太具有迷惑性,以至于徐晨都以为李鸿基还在银川,要等崇祯二年下岗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