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杀!”原来是孙可望率领着骑兵冲杀而来。骑兵营排列成紧密的队形,宛如一个锐利的锥子,直插入贺人龙的军中。三支军队瞬间搅和在一起,战场局势愈发混乱不堪。
贺人龙勇猛无比,骑着战马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线。护卫队有四五个战士,手持长枪,朝着他狠狠突刺过来。贺人龙毫无惧色,左挡右砍,将自己的身体护得密不透风,同时手中战刀挥舞,眨眼间便砍翻了三人。
孙可望在混乱中一眼就瞧见了贺人龙的身影,他大喝一声:“贼将休走!”随即带着自己的骑兵,如猛虎扑食一般朝着贺人龙冲杀过去。
孙可望冲到近前,猛地一刀朝着贺人龙砍去。贺人龙冷哼一声,轻松地格挡住这一击,巨大的力量震得孙可望手中的刀都飞了出去。贺人龙露出一脸不屑的神情,正想反手一刀了结孙可望。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惊慌失措地大喊:“将军,大事不妙啊!我军中军溃败了!”
贺人龙心头一紧,急忙扭头往后方看去,大同贼寇如潮水般,正疯狂地追杀着大明军队。而此刻,他自己已经脱离了大部队,被大同贼寇团团包围住了。
“撤!”贺人龙心急如焚,当即打马想要往后撤退。
可此时哪里还走得了,周围全是敌人。贺人龙的家丁和军户,大多都被护卫队围困,只有寥寥几个家丁,拼尽全力,跟着他艰难地逃离了这凶险万分的战场。
贺人龙的士卒眼见自家主将撒丫子逃窜,哪还有心思恋战,当机立断,纷纷丢盔弃甲,高声喊道:“别打啦,俺们投降!”
孙可望被人从地上拉起来,望着贺人龙远去的背影,忍不住啐了一口,低声骂道:“贺人龙,你给老子等着,下次定要让你加倍偿还今日之辱!”可再瞧瞧贺人龙那壮硕如牛的身形,想起他力大无穷的模样,孙可望暗自寻思,往后可得多练练枪法,再遇到他直接来一枪。
随后,孙可望转头看向那些投降的明军士兵,找到三团二营长艾黑娃,吩咐道:“黑娃兄弟,你带些弟兄把这些降兵看押起来,俺带骑兵去追杀明军。”
黑娃拍着胸脯应道:“放心吧,这里交给俺。你赶紧带着兄弟们去追,别让那些明军跑了!”
孙可望翻身上马,振臂高呼:“兄弟们,随某继续追杀敌军,莫要让他们逃了!”
此时的明军已然兵败如山倒,护卫队各路人马乘胜追击,一口气追出了十多里地,顺利占据了明军的营帐。
杜文焕等人见大势已去,倒也光棍,不仅舍弃了大营,连军户都不管不顾了。跟随榆林将门的都是他们的心腹家丁,人人骑着战马,速度极快。王二他们靠两条腿,哪能追得上杜文焕等人骑着马的,追了两三里地,就彻底没了他们的踪影,只好折返明军营地。
王二刚到营地,贺六就火急火燎地拉着他直奔中军大帐。一进大帐,王二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大帐内堆满了黄澄澄的黄金、白花花的白银,还有那色彩斑斓的绸缎、蜀锦,以及各种各样的珠宝玉器,在烛光的映照下,光芒四射,晃得王二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王二满脸惊愕,喃喃自语道:“这是咋回事?杜文焕他们难不成把家底全带到战场上了?俺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财啊!”此刻,他只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开始沸腾起来。
贺六哈哈一笑,解释道:“你咋忘了,杜文焕他们在渭南围剿张三可是折腾了半年多呢。”接着,他满脸鄙夷地说:“咱大明军队出征,向来都是把地方搜刮得干干净净才肯罢休。这些东西,只怕都是他们在渭南搜刮来的战利品,没想到如今全便宜咱们了。”
朱治也在一旁乐呵呵地说道:“这可真是天助我也!最近因为护卫队不断扩张,咱们大同社的钱库都快见底了。如今有了这上百万贯的钱财,起码能再支撑两年。咱们得赶紧把这好消息告诉社长。”
在延绥城外的战场上,虽然战斗已经结束,但这里依旧一片忙碌景象。赵云飞带领着五团的弟兄,忙着救助战场上己方和敌方的伤兵,搬运清理粮草、兵器和马匹。特别是那些战死在战场上的马匹,徐成招呼着炊事班的人,把马剥皮煮肉,准备晚上给大伙加餐。
没过多久,王二、贺六等人带着所有的战利品凯旋而归。
随后,徐成召集护卫队的高层,召开了这场战斗的总结大会。
张献忠满脸激动,起身汇报道:“先生,此战我军大获全胜!共计击毙敌军两千余人,俘虏一万三千四百余人,缴获战马六百匹,刀枪剑戟、弓弩等各类武器两万余件,铁甲上千具。那些破旧的皮甲对咱们用处不大,末将就没统计在内。此外,我军成功攻占明军大营,缴获粮草两万石,牛车、马车三百辆。”说到这儿,张献忠顿了顿,声音愈发高亢:“最重要的是,此次缴获的黄金、白银以及各类珠宝,简直不计其数,初步估算,价值上百万贯!”
护卫队的高层们虽说之前已经知晓大概情况,但再次听到这详细的数字,还是忍不住一阵激动,会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仗,他们不仅大获全胜,还赚得盆满钵满,连军费都赚回好几倍了。
等众人稍微安静下来,徐晨神色凝重地问道:“我军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了多少弟兄,又有多少人受伤?”
张献忠神情一肃答道:“回先生,此战我军阵亡九十八人,受伤一百二十二人。”
徐成听后,神色黯然,缓缓说道:“牺牲烈士的家人一定要妥善安排,受伤的弟兄也要给予最好的治疗,不要怕花钱,务必让他们感受到咱们大同社的关怀。”
众人齐声应道:“遵命!”
徐成接着说道:“此次战役,弟兄们都立下了战功,士兵的奖励必须要落实到位。我以为每人发百两银子作为奖励。”
“这么多?”张献忠不禁愕然,犹豫着说道:“先生,护卫队有五千多人,这算下来差不多要发出五六十万两银子啊,是不是太多了些?”
徐成目光坚定说道:“多吗?我不觉得。这些战利品本就是弟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给他们一半,咱们大同社还留了一半呢。”
李富赶忙起身反对:“先生,赏赐士兵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这钱得能买到东西才有用啊。这么多银子一下子涌入市场,米脂的物价只怕会大幅上涨。到时候,先生您的一番心意不仅落不到实处,反而便宜了那些奸商。”
徐晨不但教育护卫队,对大同社员的教育也没有落下,数学和经济政治学也有教给他们,所以简单的供需原理他们也是懂的。
徐晨略作思索,说道:“这不难办,咱们直接发军票。把这五十万两银子拆分成五个月发放,由咱们大同社统一购买耕牛、农具、布匹、衣服等物资,这样既能给弟兄们实惠,又不会对米脂的经济造成太大冲击。”
贺六也起身说道:“东家,还有个事儿得考虑。这次战利品如此丰厚,是因为杜文焕他们把渭南搜刮得差不多了,这种好事可不是每次都能遇到的。今日您给每个士兵发百两银子,下次要是攻打榆林城,可不见得有这么多财富。依俺看,赏赐还是得量力而行,您这次发的这么多,下次少了,士兵们肯定会有怨言的,这是人性。”
徐成默默点头,他心里明白军功授田的制度才是打天下最好的制度。只是这两年米脂涌入的人口太多,短短两年多,人口就翻了一倍,可新增的土地不过是他带着流民开垦的两万多亩。按照五十亩一户来安置军户,最多也就只能安置四百人。如今米脂已经没什么多余的田地可以用来给士兵授田了,所以他才想到用银子赏赐的办法。
可现在看来,用银子赏赐也不太现实,物价波动不说,经济上也难以承受。
徐成沉思良久,缓缓说道:“那就还是授田吧。战死的士兵,每家再授予十亩良田,二十年内免除一切税负。如果其家眷不愿意授田,就安排到大同工业区做工,子女接受工业区的免费教育,咱们要把他们养到成年,受伤的士兵,每人授予五亩良田。至于在战场上击毙敌人的士兵,同样授予十亩良田。”
众人听完,都惊得瞪大了眼睛。李富连忙说道:“先生,这比发银子更不现实啊!此战我军斩首两千余人,这就得授两万多亩良田。可米脂哪来这么多田地?那些大户的田之前都被咱们分了,总不能刚分给百姓,现在又要收回来吧?要是这么做,咱们大同社岂不是言而无信,往后还怎么在这立足?”
徐成望向延安府的方向,微微一笑,说道:“米脂的田地是分完了,但绥德州、安定、延川的田地可还没动呢。整个延安府,那可是有上百万亩良田等着咱们去分配,你们又何必担心没田可分呢?”
徐晨的意思,众人自然心领神会。
贺六喜抱拳喜道:“东家,如果授田,这次北上进攻榆林卫,俺贺六愿充先锋!俺这次定要杀回老家去!”
其余众人亦是满脸激动之色,经过此前那场大战,他们对榆林卫的恐惧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毕竟两万榆林卫的人马都败在他们这区区五千人手下,在他们眼中,榆林卫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罢了。如今,他们心中满是渴望,想要拿下榆林卫的土地,收纳当地军户,进一步扩张大同社的势力。
然而,徐晨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缓缓摇头道:“诸位且听我一言,榆林镇乃是大明九边重镇之一,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倘若我们贸然将此镇攻破,必定会在天下引起轩然大波,朝廷定会对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届时,朝廷必定会派遣重兵前来围剿。虽说如今我等实力渐长,并不惧怕朝廷的进攻……”
徐晨目光坚定,扫视众人,接着说道:“但我们每晚一日被朝廷重点关注,大同社便多一分发展壮大的时间。待到护卫队兵力扩充至三万之数,即便朝廷倾巢而出,也难以奈何我们。所以,我思量许久,觉得攻占整个延安府才是眼下上策。不过,我们只需占据延安府的乡村地区即可。延安府田地广袤,田地超过百万亩,若以五十亩分与一户支持我们的军户,如此一来,大同社便可再得两万英勇善战之士,加上绥德州,两地可以向我大同社提供四五万敢战之士,我大同社以这两府为根基,待根基稳固,我们便能向全天下宣扬大同社的理想抱负。”
张献忠笑道:“先生此计甚妙!只占据乡村,不碰县城、府城。以某对大明那些贪官污吏的了解,只要县城、州城、府城未失,这些家伙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定会主动帮我们向朝廷隐瞒实情,如此便能为我们争取一两年的发展时间。”
徐晨的提议,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全票通过。
张献忠贺六他们只是隐隐觉得这种制度对他们非常有利,所以非常赞成。
但朱治,周晓珊,李富等读书人加入大同社之后,补全了历史的短板,知道这套制度的意义,军功授田的配套制度就是军功授爵,就代表未来大同社政治版图当中军方占据主导地位。
啥?他们是读书人,这样对他们不是更加不利。
开玩笑,老子现在是武夫。
“好!朱治,周晓珊,你要能统计好立功战士的名单,我们就从这绥德州开始均田,正好让一部分士兵在此安家落户,也能减轻米脂那边的压力。”徐晨下令道。
朱治,周晓珊道:“遵命!”
再说绥德城中,自从大同社攻占此地,整个城池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外出。城中那些大户官宦人家更是紧闭大门,生怕一不小心就招惹上“大同贼寇”。
绥德城与米脂距离极近,这里的人自然是最早知晓大同社相关消息的。起初,他们还对米脂的大户们冷嘲热讽,嘲笑他们连几个贼寇都镇压不住,甚至还被反制欺凌,连朝廷都不敢上报,连一群穷鬼都镇压不了,简直是丢尽了士绅的脸,这是要在他们家乡,他们定要那些穷鬼知道什么是纲常伦理,什么是尊卑有序,米脂大户们的遭遇,成了绥德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类的悲欢离合并不能共情,这一点大明士绅也是一样,他们只觉得米脂士绅好笑。
可谁能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大同社的势力已然蔓延至此。大同社将农户们组织起来,农户们有了撑腰的,倒反天罡的把他们开除了族籍,不再偿还高利贷,连地租也拒不缴纳。在大户们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岂有此理!
也不是没有人打算教训这些泥腿子,但他们的家丁刚出城,就被看看会的人打的鼻青脸肿,有命案的人甚至直接被吊死。绥德州的乡野已然成为了无法无天之地。
护卫队刚占领绥德城时,大户们还满心期待着榆林总兵杜文焕能前来救援,将他们从这“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然而,就在昨天,噩耗传来,榆林总兵杜文焕在与大同社的交战中兵败如山倒,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榆林卫。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绥德州的各大户顿时感觉天塌地陷。连榆林卫总兵都不是大同贼寇的对手,如今莫说是帮他们夺回土地,恐怕自家性命都难以保全。就在所有大户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之时……
徐晨带领着一营士兵,来到了榆林卫最大的豪门家族——姜家府邸前。这姜家可不是一般的家族,在大明军方,那是有着极大影响力的顶级豪门,和后世所谓的那些豪门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姜家世代皆出明将,长子姜让现任榆林卫游击将军,次子姜瑄为山西参将,三子姜瓖更是河朔镇总兵,一门三位高级将领,可谓是权势滔天。
正因为姜家的特殊地位,徐晨特意带了五百人前来。毕竟带的人少了,他也怕陷入危险之中。
众人来到姜府门口,只见大门紧闭,里面寂静无声。
徐晨看了一眼身旁的高小四,高小四心领神会,上前用力拍门,大声喊道:“大同社社长前来拜见姜老太公,请开门!”
“大同社社长前来拜见姜老太公,请开门!”高小四连着叫了好几遍,可门内依旧毫无回应。
徐晨微微一笑,说道:“看来姜老太公是不愿与我们这些所谓的‘贼寇’有什么牵扯啊。来人,去找个木桩,把这大门给我撞开。”
士兵们领命而去,很快找来木桩,众人齐心协力,将姜府的大门撞开,护卫队的士兵立马看住了各院的门口,但并没有进入,而是呈现护卫的状态。
徐晨带着众人步入府邸,来到大厅之中。只见姜老太公身着整齐的服饰,神色威严,正端坐在大厅主位之上。
姜老太公目光冷峻,严肃说道:“不请自来,尔等实乃恶客!”
徐晨却毫不在意,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笑着回应道:“老太公此言,于我而言,倒像是最好的夸奖了。对您来说,我等或许是恶客,但对绥德州的百姓而言,我们可是善客。”
徐晨顿了顿,神色变得认真起来:“老太公,徐某一向是个爽快之人,今日便直入主题。昨日的战事,想来您已有所耳闻,榆林卫此番大败,短时间内绝不是我大同社的敌手。这一年多来,我们大同社的政策您想必也有所了解。我今日前来,就是想告知您,土地我们是要均的,哪怕是您这样的高门大户也不会有例外。倘若您愿意离开,徐某向您保证,定不会为难无辜之人。不管您是想去山西行省,还是前往榆林卫,我都可保您全家平安,但如果你要负隅顽抗,就不要怪某清算你姜家犯下的血案。”
姜老太公听闻此言,面上神色波澜不惊,依旧一派沉稳淡然,缓缓开口道:“徐晨你也是读书人,当知晓圣贤之道。自古以来,读书之人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理应报效国家,为社稷尽忠。可如今你却兴兵作乱,公然造反,这般行径,难道就不愧对圣人的谆谆教诲,不愧对你徐氏一门历代祖宗的殷切期望吗?”
徐晨听闻,仰头放声大笑,笑声爽朗不羁,仿佛将心中的豪情与不屑都宣泄而出。笑罢,他目光坚定地看向姜老太公,神色坦然:“姜老太公,我虽读过《论语》,却从未将自己视为孔丘弟子。至于列祖列宗,我自认为所作所为,祖先知晓也会以我为骄傲。
稍作停顿,徐晨的继续说道:“想那朱元璋,当年雄才大略,驱逐蒙元,恢复我大汉山河,堪称一代英雄。然而,朱家后世子孙统治天下以来,所作所为却令人心寒。纵观朱氏诸帝,真正能以天下苍生为念者,寥寥无几。他们沉迷于权力私欲,不顾百姓死活,致使民生困苦,社稷动荡。朱家的各个诸侯王,更是天下最大的蛀虫,他们在地方霸占田地,残害百姓,无法无天,”
而他看向姜家家主冷哼道:“你们这些将门也是为虎作伥的恶鬼,帮助朱家趴在百姓身上吸血,天下动乱至此,你们是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当今天下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家天下的统治,早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所以某创立大同社,就是要以这公天下的理念,取代那腐朽不堪的家天下统治,为天下百姓一个太平公正的世道!”
说完徐晨道:“某给老太公一日时间思考,是离开绥德城,还是与我大同社作对,这将会决定姜家一家老小的死活,还望老太公仔细思量。”
说完徐晨带着人离开了这里。
徐晨刚离开江家的大大小小就围着姜老太公。
老太公的小儿子姜炯担忧道:“父亲,我等该怎么办?现在出城只怕会遭受到那些贼寇的毒手。”
姜老太公道:“徐晨虽然是叛逆,但他行事自有法度规矩,他要抄我姜家满门直接动手即可,不必这样浪费时间。”
姜炯露出一丝喜色道:“那我等去二哥那里,再想办法通知朝廷,让朝廷的大军来剿灭这股贼寇。”
说到这里姜炯露出凶狠之色,他家几万亩的田地,说霸占就被大同社的人霸占。
姜老太公恨铁不成钢道:“蠢货,现在朝廷哪里有能力平定大同社,你带一部分族人去投靠你二哥,把米脂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你二哥,让他不要轻举妄动,留一部分族人在绥德,想办法让他们加入大同社。”
“啊!这可是贼寇呀!”将军听到自己父亲的话震惊的瞪大了眼睛。
姜老太公却淡然道:“今日他们是贼寇,但过几年可就说不准了。”
护卫队在绥德州战胜了榆林卫主力,带来的震撼远超出了徐晨的想象。
这可是榆林卫,大明九边之一,朝廷九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就这样败给了成立不过三年的大同社,即便是他也能感受到大同社如烈日一般的兴起。
更重要的是大同社里面有太多的读书人了。这一点决定了大同社到底是一股贼寇还是一割据势力。
在姜老太公看来,哪怕朝廷这十几年来内忧外患不断,但不过是一些皮癣之患。历朝历代的叛逆,只要没有读书人加入,那都是很难成事的,但只要连读书人都开始造反,那王朝崩坏的局面就不可阻挡。
大同社这个由读书人组成的政治团体都开始造大明的反。他觉得朝廷是真已经步入了王朝末日,已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姜老太公知道盛世和乱世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时候再去纠结一些土地钱财,那就是贪婪的蠢货。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姜家要想办法分散投资乱世的各股势力。
朝廷有他姜家的势力,他不担心,大同社却没有,虽然历朝历代出头鸟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不代表徐晨的部下未必不能脱颖而出。
大同社虽然在摧毁大明的天下,但他们也在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秩序,其他的势力只想着破坏大明的秩序,却从来没想过建立属于他们的秩序。
而一个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秩序的势力,是不可能长久的生存下去,他必然会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光凭这一点而言,大同社就领先其他争霸的势力了,值得他姜家投资。
第123章 ,均田与招募人才
翌日,姜老太公便差遣自家管家前来。管家恭恭敬敬地表明来意,乃是姜家决定放弃姜家田产。不过,管家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听闻大同社推行均田之策,不知我姜家众人若想留下,在这均田之中可有份?”
徐晨语气坚定地回应道:“只要姜家愿意分户,且真心愿意为我大同社效力,上阵杀敌,保境安民,服从我大同社的法令,那么一户可分得五十亩田地。我大同社向来秉持公平公正之原则,对待所有人一视同仁,哪怕是姜家也不例外。”
管家听闻此言,当即表态:“徐将军,姜家确有一些旁支子弟,眷恋故土,实在不想离开绥德州,还请将军妥善安置他们。”
徐晨听闻,心中顿时恍然大悟,姜家这是玩起了大族惯用的分散投资手段。想到此处,他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姜家此举起码是将他的大同社视作了一个有争霸天下潜力的势力,这倒也算是一种别样的肯定。
双方商议完之后,姜老太公把姜家分为三股,分别向榆林卫,河朔,山西行省三地投奔姜老太公的三个儿子。
而绥德本土,只留下了十几户旁支,徐晨也没为难姜家人,只要是分户了,一户就给他50亩土地,他需要的是土地,而不是肆无忌惮的杀戮。
妥善解决姜家之事后,徐晨再次点齐兵马,前往绥德其余几大家族处。这些大家族,平日里对大明朝廷颁布的政策便时常推三阻四,阳奉阴违。
如今面对徐晨,他们心中虽有诸多不满,但见徐晨带着火枪队将府邸团团围住,火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众人顿时噤若寒蝉。哪怕心中恨得咬牙切齿,暗自大骂徐晨是土匪、无赖、强盗,却也不敢表露半分。
他们的选择各不相同,一部分人把族人萎缩到城市当中,对乡下的事情不闻不问,他们打算等待朝廷的大军收复绥德城,他们再来算总账。
另外一部分人在确定姜家人真活着逃离绥德州,他们也带领一家老小逃离这个混乱之地。
而绥德当地的中小士绅,情况则分为两种。在一些抗旱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村庄,徐晨事先派遣士兵担任民兵队长。这些民兵队长到了村子后,迅速将村民组织起来,以雷霆之势镇压了那些妄图反抗的士绅。随后,众人皆大欢喜地进行均田事宜,整个过程顺利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