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田见秀带着二狗进入澡堂的时候,二狗一下子就被眼前冒着热气的大澡堂子吸引住了,兴奋得当即就像个小孩子一样跳进澡堂子里,和其他小孩玩闹起来。
澡堂子里人不少,田见秀和几个认识的人点头示意之后,便相互聊了几句。之后,田见秀找了一个舒适的位置,慢慢躺下去开始泡澡。在这寒冷的冬天,泡在温暖的水里,实在是一件惬意享受的事情。
田见秀其实原本并没有洗澡的习惯,从小到大,他洗过的澡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直到加入护卫队之后,徐晨实在受不了士兵们糟糕的卫生状况,便在护卫队的营地专门建立了大澡堂,还严格要求每个士兵每日都要洗一次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田见秀渐渐喜欢上了泡澡带来的舒适感觉。
“见秀哥,你也在这里!”这时,孔晨走进澡堂,看到田见秀后,笑着走过来坐下说道。
田见秀笑着指了指正在和小孩玩闹的二狗,说道:“俺带二狗来泡澡呢,这小子兴奋得不得了。”
孔晨笑了笑,接着问道:“嫂子是不是快要生了?”
田见秀一提到这事,脸上立刻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说道:“快了,就这两个月啦。俺老田家以后终于有根了。”说完,他看向孔晨,认真地劝道:“你也应该找个媳妇成个家了,为你孔家传宗接代,把香火延续下去。”
孔晨无奈地笑了笑,说道:“这不是作坊的事情太多了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等过两年稳定下来,我肯定会考虑的。”
孔晨可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学好手艺之后,就带着几个师兄弟自立门户,建立了一个小的作坊厂。
如今,大同工业区大量的工匠成家立业,对家具等物品的需求增长得非常快。孔晨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手艺,把小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年下来能赚上百两银子,在工业区也算是收入最高的一批人之一。
田见秀继续劝说道:“银子这东西,是赚不完的。俺们兄弟都是各家的独苗,传宗接代可是大事,把香火传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呀。”
孔晨点点头,笑道:“兄长您多虑了,俺又不是不想成亲,只是想先把眼前这摊子事儿忙完这段时间。您就放心吧。”
泡完澡之后,田见秀和孔晨告别,就带着二狗来到裁缝店,他想着给二狗添件新衣服,便对裁缝说:“师傅,给这孩子量体裁一件新衣服,要做得合身好看些,最好在过年前做好。”裁缝量好尺寸,答应尽快做好。
之后,两人又来到了工业区的百货商城。商城里琳琅满目,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田见秀买了一些过年用的果脯和吃食为过年准备,又挑了两小罐羊油膏,打算送给自己的媳妇和丈母娘。
这羊油膏算是工业区的特产,纺织厂现在每天漂洗的羊毛达到几十万斤,而在洗涤池当中常年会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羊油。
徐晨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把这些羊油重新提炼制成的羊油膏,能锁水,能保湿,还能防冻伤,这种羊油膏受到北地妇女的欢迎,反而成为了米脂最赚钱的奢侈品牌。
接着,田见秀带着二狗来到工业区的戏院。正巧赶上有一场《哪吒闹海》的戏曲正要开演,两人便找了位置坐下观看。精彩的戏曲表演让二狗看得如痴如醉,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直到夜晚,二狗才在田见秀的拉扯下回家。他羡慕的看着闪烁着灯光的市集道:“能生活在工业区真好,俺以后也要留在这里。”
如今的大同工业区,可以说是整个北方市民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这里有上万工钱丰厚的工匠,日常还有大量来来往往购买物品的商队。繁荣的经济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服务人员。
在工业区里,大澡堂、戏院说书铺就有六七家,每天都精心准备了不同的精彩节目,引得众多市民纷纷前来观看。大酒店小酒馆更是随处可见,不管是高档的宴请场合,还是寻常百姓的小聚,在这里都能轻松找到合适的地方。单论繁荣程度,即便是延安府,如今在大同工业区面前,也远远逊色了。
第112章 ,风云突变,关中农民起义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三月十六日,米脂县迎来了春天的气息。
春回大地,冬日的积雪渐渐开始消融。几场春雨过后,米脂这片广袤的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原本枯黄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渐渐泛起翠绿。几万米脂农户也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之中。
为了不影响春耕,徐晨不得不暂时放下民兵的训练,让那些农夫们回家安心耕种。毕竟,农事对于百姓们来说至关重要,关乎着一年的生计。
与此同时,在榆林卫的张献忠不断将情报传递出来。然而这些消息无一例外,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榆林卫总兵官杜文焕似乎认定了徐晨领导的大同社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整个冬天都在想尽办法囤积粮草,精心修缮武备。种种迹象表明,他打算在春耕之后,即刻出征,一举消灭徐晨这个“心头大患”。
而大同社这边,也早已得知榆林卫在囤积粮草、整修武备的消息。整个冬天,大同社上下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刻不停地制造火药,全力打造火枪、火炮,盔甲,同时加紧训练军队,积极囤积粮草,只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
经过了大半年的训练,大同社投入了10余万两银子,训练了6000余全甲火枪兵,还有一个十门火炮,20门飞雷炮,这些士兵训练的强度比起明军的家丁只高不低,主动进攻可能因为兵力稀少不足,但防御却是绰绰有余的。
就在双方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之时,三月二十一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紧张对峙局面。
澄城爆发了农民起义,愤怒的百姓杀死了那个在连续三年灾荒之下,依旧征收重税的知县张斗耀。
历史的车轮仿佛只是微调了一下轨迹,即便大同社在米脂吸纳了两万灾民,但对关中几百万底层佃户来说依旧杯水车薪,原本就该爆发的农民起义如期而至,只是这次起义的领头人由王二变成了卖烧饼的张三。
烧饼张三拿着自己家两筐的烧饼,在城外请几百流民分了这少的可怜的烧饼,然后带他们冲进了县衙,砍死了张斗耀,占据了县城。
澄城农民起义,就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关中底层百姓压抑已久的怒火。
关中地区已经连续遭受旱灾超过三年,朝廷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赈灾措施,反而不断增加粮饷赋税。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整个关中地区流民遍野,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加入了张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而比起历史上孤立无援的王二,张三这次就要幸运的多了,徐晨知道澄城起义之后,马上派人联络张三,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他一些二手的武器装备。200套棉甲,100套锁子甲,200支火枪,刀枪剑戟,强弓硬弩数以千计,这些都是河鱼堡的武器,除了铠甲徐晨还看得上之外,其他武器对全火器化的大同社没有作用,正好这次清仓大甩卖。
张三也是一个优质客户,大明养士250年,哪个县没有几个百年的家族,几十个豪强士绅,米脂这样的地方,徐成有底线的搜刮,也是轻轻搜刮出百万两的财富,而澄县是在渭南地区,属于关中的富裕地带,财富更不是米脂可比,张三抄了县城富贵的家,轻松就弄出几十万两银子。
在购买这些武器之后,还下了30万两的订单,张三的要求也非常低,刀枪剑戟,火枪,火药,只要能杀人的武器他通通要,而且还不讲价。
有这么一个大客户,直接让大同社的钢铁厂,兵工厂三班倒的产能全开。
有了充足的武器铠甲,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迅速上了一个台阶,张三整合了当地流民的力量,起义队伍人数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短短时间内就激增到几万人,四处出击占据县城,并且以澄城为根据攻克了通州府,通州府沦陷,这一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关中,整个北方,也震动了大明朝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此时的大同社还没有正式举起起义的大旗,他们表面上依旧在为朝廷缴纳粮饷,甚至米脂县以及延安知府都在有意无意地为大同社隐瞒一些情况。所以在朝廷看来,米脂依旧稳稳地掌控在大明的统治之下。
然而,澄城的农民起义却是实实在在的造反行动,知县被杀,府城被占,这是公然向朝廷权威发起挑战,大明朝廷当即命令榆林总兵杜文焕围剿通州府的农民起义军。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榆林卫总兵杜文焕无奈之下,只能紧急调整部署,将原本计划用来对付大同社的钱粮,转而投入到对付澄城的农民起义军上。
同时,他火速调集龙州堡、镇罗堡、清平堡、威武堡、靖边堡等地的两万边军,前往围剿张三领导的起义军,至此,榆林卫对大同社的围剿无疾而终。
榆林卫暂时无法对大同社发动进攻,这给了大同社绝佳的扩张时机,大同社开始有条不紊地拓展自己的地盘。
关中地区遭受干旱的侵袭太久,朝廷不但没有出台任何有效的救助措施来帮助当地农户,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加重税负,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当地百姓为了寻求生机,纷纷寻找出路。跟着张三造反,是一部分人选择的道路。
而另一条相对较为稳妥、没那么危险的路,则是加入抗旱会,只要缴纳 5升粮食,抗旱会下属的打井队伍就会来到农户的田地里,帮忙打井,以此来缓解干旱对庄稼的影响。尤其是米脂均田的消息,如同飓风一般,在周边郡县不断传播开来。
抗旱会积极组织农户,对抗士绅大族,推行均田地的举措,同时带领大家修筑水坝、疏浚水渠,这些都是关中农户需要的措施。
明明米脂和周边地区一样,都在遭受干旱的肆虐,但米脂的粮食不但没有减产,反而有了少许的增长。特别是在没有了大户的过度盘剥之后,农户们获得的粮食收益比以往更多。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抗旱会就像一场迅猛的风暴,以惊人的速度在四周蔓延开来。
三月时,整个绥德州下属的各村、各镇便全部加入了抗旱会。到了四月、五月,盐川、安定县、葭州,甚至于山西行省的临县,各村各乡的农户也纷纷踊跃加入抗旱会。
短短半年时间,抗旱会的地盘急剧扩张,增长了整整三倍有余,其下属人口也从原本的 3万迅速增加到十五万,足足增长了五倍。
地盘增加,纺织业在依旧赚钱的情况下,又有了利润更高的军工这根支柱,大同社治下的手工业规模如同吹气球般膨胀,各行各业都在招揽学徒,来到米脂的流民瞬间会被吸纳进这个体系当中,成为了新智生产力上的一颗螺丝钉。
到了八月之后,天启帝驾崩,整个大明朝廷都陷入瘫痪当中,更加没有人去理会大同社了,大同社更是野蛮生长,肆无忌惮的扩张,延安府附近都开始出现了抗旱会的身影。
可以说,天启七年对于大同社而言,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月十六日。
米脂秋收刚刚结束,冬小麦刚刚种下,张献忠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忧心的坏消息。
归德堡守备尤世辛和响水堡守备李国奇,二人暗中囤积粮草,招募了四千军队,有进攻河鱼堡的打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徐晨当机立断,立刻召集了大同社所有的高层,共同商讨如何迎敌。
刘永满脸疑惑地问道:“现在榆林总兵正在全力围剿张三的起义军,分兵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为什么李国奇他们两人要在这个时候出兵进攻我们呢?”
有了大同社的支持,张三的农民起义军虽然还做不到和榆林卫边军正面作战,但依靠城池防守好事不差的,通州府的战士勉强陷入僵持当中。
其他人听了,也都一脸好奇,纷纷将目光投向徐晨,期待他的解答。
徐晨缓缓说道:“因为他们两人已经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了。他们二人的地盘一直与我们大同社接壤。这半年多来,我们的护卫队一直在响水堡和归德堡招募精锐士兵,目前招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 500。当然,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他们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敌视。
关键在于,抗旱会不断扩张,如今下属的村子已经发展到响水堡和归德堡周边了。现在,这两地一小半的农村都已经被我们抗旱会控制。他们二人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反抗,只怕最后就只剩下归德堡和响水堡这两处还归他们统治,到那时,他们就会被我们抗旱会彻底包围。”
大同社的高层们听到这个原因,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这两人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反抗。
李文兵紧接着问道:“敌人的兵力有多少?”
常武回答道:“根据张献忠传来的信报,这半年时间里,两人大肆招募家丁,他们两家的家丁合计起来接近 400人。这次为了出征,他们又用银子蛊惑,征集了 4000军户。所以,我们此次要面对的敌人,大概有四百到五百名精锐家丁,以及四五千军户。”
听到这个数字,大同社的高层们不禁松了一口气。毕竟,四五千的数字比他们原本预计的要少得多。要是面对四五万敌军,那可真要让他们头皮发麻了。
徐晨目光坚定,有条不紊地安排道:“刘永、李文兵,你们二人即刻征召全县的民兵,务必守好米脂和大同工业区。我带领 2000护卫队,再从河鱼堡征集上千士兵。有这 3000精锐,足够应对这股大明军队的入侵。”
徐晨略作思考,心中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分兵击破榆林镇的绝佳机会。
刘永面露迟疑之色,担忧地问道:“3000人真的能够应付吗?”
说句实在话,哪怕是护卫队,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新兵。虽然他们平日里训练刻苦,但对于他们真实的战斗力,大同社上下谁也不敢绝对保证。
徐晨自信地笑道:“我们的护卫队成员一日三练,他们一天训练的成效抵得上明军十日之功。训练一年,就相当于明军训练十年。再加上我们完善的装备和火器,我坚信我们这 3000人即便面对敌人的 5000家丁,也能与之抗衡,更何况现在我们面对的只是四五百家丁。”
贺六也笑着附和道:“两位执政放心,明军家丁的战斗力我心里有数,绝对比不上我们的护卫队。他们看上去有四五千人,但实际上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也就那四五百家丁而已。而我们护卫队的战斗力,绝对可以歼灭这四五百家丁。”
徐晨听后,当即大声下令道:“王二、朱治、贺六、周晓珊!”
四人齐声应道:“末将在!”
徐晨果断地说道:“即刻命令护卫队将士拔营,准备出击敌人!”
“遵命!”贺六等四人齐声领命。
随后,徐晨又看了看大同社的其他高层,说道:“你们要好好辅佐刘永、李文兵两位,稳定住米脂的大局,这便是大功一件。”
“遵命!”众人神情严肃地回应道。
徐晨见状,微笑着安慰大家:“不用这么严肃。军户们拖欠粮饷都已经到第 4年了,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我们真正要对付的,不过就是那四五百家丁罢了。咱们护卫队成员吃了一年的肉,难道还比不过这几百家丁?你们要相信,不管是从武器装备、组织纪律还是战斗力方面,我们的护卫队都远超明军。”
大同社高层下达出兵的命令之后,大同工业区的营地瞬间热闹起来,士兵们迅速而有序地整理着自己的物资。
整理好个人物品的士兵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地来到枪库前面,从军需官手中接过下发的火枪,而后背在身上。
孙可旺骑在高头大马上,指向北方,大声吼道:“骑兵营,前进!”
随着这一声令下,500名骑兵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出了营地。马蹄声如雷,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而余下的 1500名护卫队成员,紧随骑兵之后。他们以 500人为一营,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有序地走出了军营。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仿佛带着一往无前的决心。
走在队伍最后的,是那四门火炮。它们被粗大的绳索牵引着,在士兵们的推拉下,缓缓地迈着沉重的步伐前进。巨大的炮身,散发着一种威慑的气息。
这一幕,被大同工业区的百姓们看在眼里,他们无不震惊万分。
“这是要打仗了?”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毕竟米脂地处边境,战争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我们能不能赢啊?”人群中有人担忧地小声说道。
“看看护卫队这精神头,再瞧瞧他们的火枪,枪头都亮得冒光了。明军那些华而不实的家伙,怎么能跟咱们比!”一位百姓满脸自信,坚定地说道。
在这里生活的百姓,时间长的已经有两年,短的也有半年左右。大同工业区,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一步一脚建立起来的。
同时,大同社也给予了他们充足的回报,夸张点说,大同工业区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们不但能够解决温饱,救了他们的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所以,他们打心底里不希望明军来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大同社的百姓们自发地来到军营前大道的两边,静静地等待着。当看到那穿着整齐军装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着北方坚定前进时,这种强大的组织力和纪律性,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
“你们一定要战胜敌人!”最开始,是有几个百姓壮着胆子喊出了这句话。紧接着,越来越多赶来的百姓都齐声高呼起来,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滚滚洪流,用他们自己的力量为护卫队鼓舞士气。
孙可旺看到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勒紧缰绳,大声回应道:“我们一定会战胜敌人的,你们就等着我的好消息!”
四营指挥田见秀走在队伍的前列,目光坚定地向前。很快,他就看到了道路旁的妻子,她正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田见秀微微皱了皱眉头,但坚定道:“娘子,等我胜利的消息。”
莲娘望着他坚定地说道:“夫君,我和孩子等你回来。”
身旁的孔晨,还有他当初在土木中队的兄弟们,也纷纷喊道:“大哥,一定要把明军打跑!”
这些人,曾经都是被大明压榨得一无所有的流民。在那个几乎快要饿死的绝境中,是大同社建立了这个工业区,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让他们活了下来。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如今,这些人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妻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生活也越来越红火。他们怎能让大明朝再次摧毁这美好的一切。
宋家沟村的训练场,气氛紧张又带着几分混乱。
“成菱形队列!”孙磊扯着嗓子大声吼道,长时间的呼喊让他的嗓子几乎沙哑,声音里满是焦急与无奈。
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们听到命令,赶忙行动起来,试图排出一个菱形队列。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阵型要求,可队伍里却状况百出。有三个士兵慌慌张张的,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只能排在队列的外围,显得格格不入。
孙磊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了其中一个叫吴勇的士兵身上,顿时火冒三丈:“怎么回事?又是你,吴勇!你怎么这么笨?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队形,学了一个月你还是学不会,你是不是存心要把我给气死?”
吴勇挠挠头,一脸憨厚地辩解道:“队长,这可不能怪俺呐,俺就是跑慢了一点儿,结果位置就被别人占了。”
“你还有理了!”孙磊气得直跺脚。
此时,训练场四周围了一群无所事事的孩童,正对着这混乱的队形指指点点,忍不住发笑。这里早已成了他们最爱聚集的地方,看着大人们训练,对他们来说就像看一场有趣的表演。
孙磊没好气地朝孩子们挥挥手,驱赶道:“去去去,我们在这认真练兵呢,你们去别的地方玩。”
一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顶嘴道:“这也叫练兵呀,俺们都练会了。”说完,这孩子扭头对着小伙伴们喊道:“孩儿们,听俺的命令,成菱形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