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看向辽西方向,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和愤怒,恶狠狠地说道:“回去!”
其实,鳌拜也想追击,但他知大同军不是以往那些软弱的明军,现在追出去,可能会中大同军的埋伏。
最开始,当有汉民逃亡时,女真将领第一选择就是马上追击,结果不是被击退,就是被打埋伏,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在过去一年的拉扯中,女真士兵伤亡超过了3000余人。
皇太极为了减少伤亡,也为了方便管理,把小村落集中在大村落,在外围建立坞堡加强防御。
只可惜,面对大同军的炸药包,这些小型坞堡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而且大同军也越来越嚣张了,从最开始的上百士兵,演变到现在动不动就出动三五百士兵。
女真士兵去少了,根本打不过;去多了又容易形成决战的态势。而此时,女真士兵死一个少一个,皇太极不敢轻易冒险与大同军进行大规模决战,只能无奈地命令女真将领,即便发生汉民逃亡的事情也不允许追击。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九月十二日。
沈阳郊外秋意正浓。天空中,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列,向着温暖的南方飞去,逃离这即将到来的寒冬。
皇太极骑着一匹毛色油亮的骏马,领着金国的一众高层缓缓前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视察秋收情况。
如今金国外部局势严峻,没办法像以往那样轻易对外掠夺,金国高层们不得不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辽东本土的粮食产出上,所以现在不但皇太极重视田地的粮食产出,其他的八旗旗主也异常重视自己名下土地收成的情况。
一行人沿着田埂缓缓前进,皇太极的脸色却随着眼前的景象愈发阴沉。
本该是金黄一片的麦子稀稀拉拉,反倒有不少杂草肆意生长,高高地挺立在田间,真可谓是“草盛豆苗稀”。皇太极虽然未曾亲自种过地,但眼前这番景象,任谁看了都明白,这一亩地的收成只怕少得可怜。
他勒住缰绳,翻身下马,蹲下身来,仔细查看麦穗。这些麦穗干瘪瘦小,颗粒稀疏,他的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
他站起身,环顾四周,只见在田地中收割的农户们一个个瘦骨嶙峋,面色蜡黄,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们吹倒。他们手中的镰刀挥动得有气无力,每一次弯腰都显得那么艰难,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皇太极压抑心中愤怒,他提高音量,厉声喝道:“这个农庄是谁的?”
四周的女真高层们面面相觑,他们的庄园情况其实也和这里差不多。
今年的粮食产出可以看出来,原本皇太极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大家为了利益推翻了,如今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陷入了困境,但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承担责任。
他们低着头,不敢与皇太极的目光对视,气氛一时间变得异常紧张。
汉臣宁完我站在人群中,心中惶恐不安。他偷偷瞥了一眼周围的女真高层,眼神中满是畏惧。
以前皇太极还能庇护他们这些汉臣,可如今局势大变,八旗旗主都有很大的自主性,皇太极未必护得住他们。
如今天下格局的巨大变化,大同社的突然崛起,就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曾经腐朽不堪的大明如今已被战斗力强悍的大同军所取代,女真人在野战中都难以取胜,金国的未来一片黯淡。
宁完我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金国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只靠几十万女真人,又怎么可能斗得过拥有亿万百姓的大同社呢?
他和一些汉臣不是没有想过暗中投降,曾经有人派家丁前往辽东找到张献忠,表达了投降的意愿。
可谁能想到张献忠如此缺德,直接将投降信件公开,还把家丁送回了金国。那些试图投降的汉臣都被皇太极千刀万剐,九族皆斩的下场。如今他们想投降都找不到门路,只能和女真人一条道走到黑了。
宁完我他们现在最羡慕的就是范文程早早的躲到了江南去,虽然没完成和南明朝廷联盟的事情,但却提早的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就在众人沉默不语的时候,佟国忠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大汗,好像是豫亲王多铎的庄园。”
多尔衮一听,心中一紧,他连忙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大汗,这是下面的管事不用心,等会儿我就让多铎好好教训那些管事。”
皇太极冷哼一声,没有说话,此时的多尔衮身为新的“四大贝勒”之一,皇太极必须给他一个面子。
但面子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片庄园位于盛京,算是整个辽东最肥沃的土地之一,而且靠近水源,可即便如此,麦子的产量也不过七斗、六斗左右,远离水源的地方更是只有五斗。这样的产量,仅仅是平常年份的一半。
果然,金国其他地区上报的情况来看,粮食亩产普遍都不理想。
如今金国基本上废除了皇太极之前推行的“分屯别居,编为民户”的政策,汉民沦为了女真人的农奴,甚至有一部分底层的女真人也陷入了农奴的行列。
他们吃不饱饭,身体虚弱,根本没有力气好好种地。而且为了应对战争,大量的农具被用来打造武器铠甲,农业生产工具严重匮乏,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粮食产能降低也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粮食减产的幅度会如此之巨大,甚至威胁到金国的生死存亡。
在大政殿内的皇太极发出一阵阵的咆哮。
“除了打仗什么都不懂,还有喜欢搅政务。把朕的国策全部废除了,现在好了,整个金国都被你们玩完了。你们和大明的虫豸有什么区别,就不能老老实实的打仗,安安心心的听朕的命令。”
“但凡你们像大同社员听徐晨话那样听朕的话,金国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但皇太极除了在大政殿内咆哮,确是什么也做不了,翌日还要请八旗旗主,组共同商议解决粮食问题。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月十二日,沈阳,大政殿内。
殿外狂风呼啸,吹起地面的积雪,发出如鬼哭狼嚎般的声响,今年辽东的冬季早早的到。
大政殿内,皇太极高坐在主位之上,眉头紧锁,目光不断的巡视着殿内的女真高层
代善和多尔衮分坐在两旁女真人的各旗主、文武大臣们分列两旁,他们有的神情凝重,有的面露惶恐,大殿内弥漫着一股压抑而紧张的气氛。
此时的辽东,已然被严寒所笼罩,天空中阴沉沉的,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在人们心头。大政殿内,虽有炭火燃烧,但那微弱的暖意却难以驱散众人心中的寒意,反而更增添了几分萧条的气息。
不久前,今年金国秋收的数据已经统计上来,结果令人所有女真高层都大吃一惊。粮食产量不足往年的六成。
这些粮食,对于庞大的金国而言,仅仅只够维持半年的消耗。所有人都清楚,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逼近。倘若找不到足够的粮食,用不了多久,整个金国将饿殍遍地,哀鸿遍野。更可怕的是,一旦大同军趁机发动进攻,金国很可能在这场灾难中走向覆灭。
皇太极缓缓开口道:“诸位,如今粮食只够吃半年。半年之后,若再找不到粮食,盛京城内必将尸横遍野。不仅那些汉人包衣会大量死亡,就连我女真的勇士们,也难逃饿死的命运。大家都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办法能解我金国的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一个人敢率先开口。
阿济格向来是个急性子,他实在看不惯这压抑的气氛,猛地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大汗,如今左右不过都是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进攻辽东!据我所知,辽东今年粮食丰收,而且还有朝鲜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补充。只要我们攻占了辽东,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皇太极微微皱眉道:“若我军主力进攻辽东,辽西的孙可望必定不会坐视不管。倘若他带领蒙古人趁机进攻盛京,我们该如何应对?”
阿济格毫不犹豫地回应道:“大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搏。就看是我们先攻占辽东,还是大同军先攻占盛京。”
代善缓缓站起身来,摇了摇头道:“这可不是拼死一搏,而是自寻死路。且不说大同军修建的水泥城池坚固异常,以我们目前的攻城手段,根本无法攻破。
孙可望也不一定直接攻占盛京。他只需把盛京附近的田庄全部攻破,将百姓全部掳到辽西,我金国就算不灭亡,也会元气大伤,再无翻身之力。”
阿济格听了代善的话,心中有些不服气,他涨红了脸,大声说道:“那我们就先灭了孙可望,趁势攻占辽西。重新把那些逃走的奴仆掳回来,让他们知道背叛我金国的下场。”
代善苦笑着摇了摇头无奈道:“要是对面的是明军,你这个战略还有可能实现。但大同军的战斗力丝毫不输给我八旗勇士,想要战胜他们谈何容易。而且,即便我们侥幸战胜了孙可望,又能怎么样呢?
大同军有几十支这样战斗力强悍的师,只要他们再调几个师来到辽东,我们拼光了八旗勇士。再次面对大同军,根本无力抵抗,只能束手待毙。”
第348章 ,女真人的朝鲜勤王军
窗外,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吹打着宫殿的飞檐斗拱,发出阵阵刺耳的声响。
大政殿内,皇太极高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看着现场的贝勒旗主,想要他们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除了阿济格拿出一个同归于尽的方案之外,其他人更是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
就在此时,在座位上的多泽突然站起身来,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气氛道:“大汗,如今我大金粮草短缺,局势严峻。辽西的孙可望、辽东的张献忠皆是难缠的对手,难以轻易撼动。
然而朝鲜却是不堪一击的草包。听闻张献忠夺了朝鲜王的权,把朝鲜治理得倒也有几分模样,今年单单卖给大同社的粮食就超过了四百万石。能有如此多的粮食外销,可见朝鲜境内粮食富足。”
多铎一边说着,眼神中透露出贪婪的光芒。“眼下正值冬季,要不了多久鸭绿江就会冰封,大同军在辽东的舰队无法深入鸭绿江。
朝鲜对于我八旗铁骑而言,就是粮仓。唯一能对我女真骑兵有威胁的大同军只有一旅之众,而且他们的兵力大部分都集中在汉城,我们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入朝鲜王国江南道,掠夺粮食以补充我们的不足。”
多铎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殿内的气氛瞬间热闹起来,八旗旗主交头接耳,纷纷认可这个方案。
朝鲜被金国视为家养的牲口,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入侵过朝鲜,朝鲜的粮食、武器装备和人员被大肆掠夺,警告他们不允许支持大明。皇太极也曾两次亲征朝鲜,迫使朝鲜臣服于金国,朝鲜士兵的战斗力比明军都差,众人对征服朝鲜很有心得。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起身单膝跪地,朗声道:“父汗,儿臣愿意替您攻略朝鲜,填补国内的粮食空缺。”
皇太极眉头紧皱缓缓道:“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我们身边有两只饿狼守着,辽西的孙可望和辽东的张献忠对金国虎视眈眈,金国拿不出多少兵力出战。”
皇太极两次出战朝鲜,一次领兵3万,另一次则是前年领兵5万,在朝鲜大肆搜刮,带回了三百多万石粮食和十几万奴仆。但如今,金国实力衰微到了极点,既要应对内部的不满,又要抵挡这两方的进攻,战略态势极为恶劣,能出动的兵力更是极其有限。
豪格听了皇太极的话道:“父汗,儿臣只需两旗人马,定能帮父汗夺下朝鲜,为我大金开辟新的疆土。”
然而,豪格的话却让皇太极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看着豪格有些失望,以现在金国的状态哪里还占得了朝鲜,连时局都看不明白,自己这个长子光有勇武,谋略不足,难当大任。
这时多铎又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语气坚定地说:“大汗,臣弟只带本旗人马,杀入朝鲜,让大金的粮仓重新充实起来。”
豪格不甘示弱立刻加码道:“儿臣只需三千铁骑,便可征服朝鲜。朝鲜不过是弹丸之地,不足为惧。”
豪格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看向多铎充满了挑衅的意味,那个意思说,有本事你继续减少军队。
多铎看到豪格的神情站起来想要继续加码,“咳!”但多尔衮咳嗽一声用眼神制止了多铎的举动。
皇太极听到自己长子的话,勃然大怒,厉声喝道:“放肆!你当军国大事是儿戏吗,什么叫弹丸之地,朝鲜几百万人口,能拿出十几万大军。你三千人马如何征服得了如此多人口的国家!而且你把在汉城的张献忠当死人吗?张献忠老谋深算,他岂会坐视我们攻打朝鲜而无动于衷。”
皇太极气得脸色通红,额头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豪格被吓得连忙跪地,低着头,不敢再言语。殿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贝勒旗主都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这次的朝议最终不欢而散。
崇仁殿内,炭火熊熊燃烧,却依旧驱散不了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焦虑。
皇太极高坐在主位之上,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他扫视着下方的诸位心腹和汉人文官,开口询问道:“如今我大金粮草匮乏,局势危急。你们认为攻略朝鲜的可行性有多大?”
索尼率先起身抱拳说道:“大汗,如今局势紧迫,攻略朝鲜实乃我大金唯一的生路。只是仅派一旗人马实在太少,两旗兵力较为合适,最少也得有万人。我们此次前往朝鲜,并非为了大肆杀戮,而是要将他们的粮食带回金国,无需和大同军作战,我军当劫掠朝鲜咸镜道,以获取粮食为主。”
朝鲜实行八道制,一道相当大明一府之地,这其中咸镜道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与金国接壤。该地区多山地、森林和河流,冬季气候寒冷,但却远离朝鲜的统治核心,距离经过近不说,大同军想要支援比较艰难。
赫舍里·希富也站起身来,他神情严肃道:“大汗,攻略朝鲜的确是解决我军当前困境的唯一途径,但也只能短期解决我金国困境,如今在辽东,大同军势力日益壮大。我们金国虚弱,在辽西和辽东的大同军不断推进战线,压缩我金国的生存空间,现在盛京已经成为了战场的前线。
只守着盛京,我金国拼不过大同军。臣提议,继续迁都到抚顺,如此一来,便能拉长汉人的战线,为我金国赢得喘息之机。而后再想办法征服草原,这才是我金国的唯一出路。”
在赫舍里·希富金国现在的困境都是因为他们死守辽东,但只要他们逐步向北撤,汉人难道还能继续追杀到辽北,根本不可能,辽东已经是汉人统治的极限了。
只要金国脱离了汉人的进攻范围,他们金国改变策略,不再攻略中原,完全可以趁着汉人统一中原之时先一步占据草原,比起汉人来说,草原的蒙古人就好打多了,霸占大漠这一样可以实现金国的大业。
其实除了像皇太极这支极端汉化的女真人,大部分女真人是把自己看成是游牧民族的一份子,他们更加认可占据草原的战略,只是因为大明太垃圾了,进攻中原利益更大,所以他们才支持皇太极。
但其实整个女真政权当中,除了像皇太极,多尔衮这样的精英,根本没有多少女真高层认为他们可以攻占中原。
而现在中原有一个强盛的大同军,那么他们调转方向进攻大漠就是一个好的战略了,再这样继续待在辽东,他们只能被大同军困死。
皇太极听了两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眼神中透露出犹豫和挣扎。
盛京是辽东最大的城池,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在战略上是死地他早知道。皇太极并非没有想过迁都到抚顺,只是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实在难以权衡。
一方面,他担忧八旗旗主等高层不会同意迁都。盛京已经被女真人开发多年,这里遍布着他们的庄园,是整个辽东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区域。迁都到抚顺,意味着盛京很快就会失守,八旗高层的这些土地,庄园等财富将会全部丢失,他担忧八旗将领不会同意。
而且迁都抚顺,女真人的势力将一下回到努尔哈赤造反之前的状态,他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将会退化成部落时代,他父汗时期的女真人能够适应深山老林的生活,但如今的八旗子弟,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只怕未必能适应这种艰苦的环境。
另一方面,迁都到抚顺,女真人的势力将彻底远离中原文明。皇太极一直怀着入主中原的想法,渴望有一天能够入成为天下共主。但如果迁都到抚顺,金国彻底隔绝在中原文明之外,他就真的只能当草原人的大汗了。
然而,现实却容不得他有太多的犹豫。今年的粮食危机如果不解决,金国将会彻底崩溃,国家将不复存在,再次沦为女真部落的状态。
就在女真臣子各抒己见,为攻略朝鲜与迁都之事激烈讨论时,皇太极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宁完我等一众汉人文臣。只见他们个个低头垂目,一言不发,宛如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他心中的怒火瞬间升腾起来,他自认为对这些汉人文臣有知遇之恩,平日里对有才能的人更是委以重任,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有才能的汉人也是给优厚的待遇和尊重。
可如今,金国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这些人却表现得如此冷漠。甚至看到金国局势不妙,起了异心,想要投靠大同社。
要不是大同社瞧不上这些出卖祖宗之人,金国还不知道会出现多少叛徒。即便他们留在金国,对朝堂上如此重要的政务也是缄口不言,仿佛事不关己。
皇太极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冷冷地开口道:“现在我金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当中,各位有何建言?不妨畅所欲言。”
宁完我等人原本还在低头沉思,听到皇太极的话,这才抬起头来,顿时被皇太极那极其严肃的脸色吓了一跳。皇太极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杀气,仿佛在警告他们,如果不给出一个像样的建议,就要拿他们开刀问罪了。
宁完我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知此刻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要不然就没机会说话了,他清了清嗓子,硬着头皮说道:“陛下,索尼大人和赫舍里大人已经说得极其完备了。如今大同军来势汹汹,我大金国实力虚弱,当避其锋芒。依臣之见,迁都抚顺或许可解决当前之危机。大同社一心想要征战中原,想必不会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辽东的土地上,我等逃离大同军进攻之后,可以趁着大同军攻占江南之时,趁机攻占大漠,只要金国攻占大漠了,就可以形成宋时南北朝的格局。”
宁完我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太极的脸色。
皇太极听了宁完我的话,脸上的不满之色更浓了,他加重语气说道:“那也是以后的事了。眼下金国连粮食都得不到,莫说长远的谋划,只怕半年都维持不下去。对于攻略朝鲜的战略,你们有何看法?”
宁完我听出了皇太极语气中的不满,他赶紧思索起来。片刻之后道:“大汗,我认为要发挥我大金骑兵的优势,快进快出。我们此次前往朝鲜,不能在那里过多耽搁,只要掠夺到足够的粮食,就马上逃回辽东。这样可以不给大同军围攻我军的机会。”
就在这时,鲍承先站了出来道:“大汗,某的看法却是相反。朝鲜这步棋若是下好了,或许可以为陛下争取几年的时间。”
鲍承先顿了顿,把自己内心全部的想法说出来道:“如今大同社在朝鲜打击权贵,均田地,试图争取朝鲜民心。但张献忠毕竟不是朝鲜本国人,此人天然难以被朝鲜人接受和认可。
朝鲜王和两班大臣在朝鲜的影响力依旧很大。盛京之中还有不少从朝鲜逃过来的两班大臣,陛下应该好好利用他们。这些人在朝鲜有着深厚的关系和根基,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组织起朝鲜的百姓。
鲍承先想了想道:“陛下,可以假借朝鲜王名义,利用这两班大臣,组建一支朝鲜勤王军,我等宣告朝鲜的百姓,此次来朝鲜是为了救朝鲜王,消灭叛逆大同军。
并且大肆宣扬大同军消灭了明朝,关押了大明的皇帝,是大明的叛军,几十年前万历帝派遣几十万大军击退了入侵朝鲜的倭寇,保住了朝鲜国,朝鲜上下都对大明极其恭敬。如此宣传能引起朝鲜百姓对大同军的仇恨。”
只要陛下组织得当,让朝鲜人在为我们提供钱粮的同时,对付张献忠的大同军。如果此事能够办好,或许可以把大同军的主力拖在朝鲜几年时间,让陛下有时间等待天时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