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感受到是桑文在身边,便微微睁开眼睛,看到她关切的眼神,又缓缓闭上,享受着这片刻的舒适,轻声问道:“那些宫女安置得如何了?”
桑文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地回答道:“有上千人成为了蒙学的女夫子。您知道的,她们在宫中多少都学过些知识,如今去教导那些孩子,也算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还有一些去了医馆培训当护士,有三百余人已然成亲,在家相夫教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余下的则安排在纺织厂当中,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差事。”
徐晨听后,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安置好了就好,我也算是放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这些宫女在宫中吃了不少苦,能给她们一个好的归宿,也算是我们做了一件善事。”
桑文犹豫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着言辞。过了一会儿,她咬了咬嘴唇,气愤地说道:“最近有很多姐妹找我哭诉,她们的夫君要和她们合离,又在京城找了那些权贵人家的小姐,娶了小老婆,还说什么合离不分家,简直是无耻至极!”说到后面,桑文的声音越来越高,眼中满是愤怒和不平。
徐晨虽然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但脸上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只是无奈地苦笑了一下。
他早就预料到,随着大同社的发展,一些人在安逸的生活中可能会迷失自我。他轻轻叹了口气,问道:“这样的人多吗?”
桑文皱着眉头,满脸忧虑地说:“不少,和我哭诉的就有几十个。那些姐妹当初跟着夫君一起吃苦,没想到日子好了,却被他们抛弃。糟糠之妻不可弃,这些社员见色起意,实在是让人寒心。”
徐晨沉默了片刻,心中思绪万千,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家庭纠纷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我会让赵叔记住这些人名字。”
其实,徐晨心里清楚,打天下太顺利了,一些人的劣根性没有被彻底淘汰。好在大同社外部根本就没有威胁,这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内部问题。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长远的计划,只要等他理顺了天下,就可以对外输出大同思想,到时候这些功臣也有地方安置,他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调动他们的位置,让大同社更加稳固地发展下去。
第313章 ,清理硕鼠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3月 9日。
京城郊外,水湾庄被一层淡淡的晨雾所笼罩。初春的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下,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几场春雨过后,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被冰雪禁锢了几个月的北方大地,终于开始泛出了点点绿意。雪水和雨水汇聚在一起,欢快地流淌着,灌满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那潺潺的流水声,悦耳动人,对干旱了几年的北方来说,几年雨水并不算丰富,只能算是正常,但即便是正常雨水已经让农户喜出望外了。
水湾庄的村民们,早早地就忙碌了起来,带着农具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
李二狗扛着崭新的铁犁,来到一块已经冒出绿草田地旁激动道:“这就是咱家的地地,有了这块地咱们以后都能吃饱饭。”
他家以前是有8亩土地的,他父亲即便是全家要饿死都没有卖出这八亩土地,后面他真饿死了,但在临死之前还压他保证要保住这些土地,但他终究还是没有保障,而现在他手中有30亩土地,他发誓谁也不能夺走这些土地。
他的妻子翠娘笑道:“俺们好好干!”
李二狗把犁头深深地插入泥土中,用力地拉了起来。随着犁头的翻动,黑色的泥土被翻了起来,散发出阵阵清香。翠娘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扶着犁把,确保犁头能够沿着直线前进。他们配合得十分默契,不一会儿,就耕好了一大片地。
虽然农耕是一项极其劳累的工作,但李二狗和翠娘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饱受了朝廷的苛捐杂税之苦,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每到收成的季节,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被官府,地主收走了,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吃。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去借高利贷,结果却陷入了更深的债务陷阱,夫妻俩被税收和高利贷折磨的麻木不堪,他们的父母更是直接饿死。
然而,自从新朝建立以来,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主全家被发配到辽东了,他们的高利贷被烧了。
新朝的官府不仅给他们分了土地,还发给他们种子和农具,并且承诺只收取三成税,一亩地收他们三斗粮,他们家30亩地收九石粮食,没有杂税,没有摊派,辽饷,剿饷,什么饷通通都没了,人头税也没了,徭役也没有了。
三十亩地余下的二十多石都归他们自己的,剩下的时间婆娘织点布,他再打点短工,努力干一年,全家不但能吃饱饭,还能结余几石粮食,攒个两年他再买头耕牛,再买两头小猪,那就是地主家的日子,所以小夫妻俩是充满了干劲,半天时间就跟出一亩多的田地。
“二狗哥!”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田边传来。二狗停下手中的动作,直起腰,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春生正迈着大步朝他们走来。
二狗看着来人,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原来是春生啊,你不忙着耕地,咋跑到这儿来了?”
春生走到近前,微微喘着气。与穿着破破烂烂、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的二狗相比,春生身着一套当下京城流行的大同服,那崭新的布料,全身上下没有一个补丁,显得格外精神。
二狗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春生的衣服上,眼中闪过一丝羡慕。春生可真是运气好,之前被朝廷抓了壮丁,大家都以为他这一去肯定是凶多吉少,会死在战场上。
可谁能想到,春生居然遇到了菩萨一般的大同军。春生回忆起那段经历,眼中满是感慨:“俺被大同军抓了之后,他们不但没杀俺,还给俺们每人发了一套全新的衣服和鞋子,放俺们走的时候,还塞给俺一两银子当路费呢!”这段经历让村里的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春生定了定神,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说道:“俺来找你,是想叫上大家一起去村长家,让他把耕牛交出来给大伙用。那些牛又不是他花钱买的,是朝廷给咱村的,凭啥他一个人霸占着?”
说起村里的耕牛,这可是大家的一块心病。大同社为了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耕种,不仅给每家每户分发了新的农具,还专门从草原上购买了大量的耕牛,每个村都分到了三头。可水湾村的村长龙二,却干出了让人不齿的事。
龙二原本就是村里的地痞无赖,平日里游手好闲,专爱惹是生非。自从大同军来到村子,他见风使舵,第一个跳出来教训地主,成了所谓的积极分子,后来竟然当上了村长。可这一当上村长,他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他先是霸占了地主原本的屋子,分地的时候给自己挑的全是上等的好地。现在,连村里的三头耕牛也被他据为己有。
他每天只让耕牛给自己家耕地,等自家的地耕完了,就借口耕牛太劳累了,不允许其他农户使用。
要是有农户想用耕牛,他就狮子大开口,用一天要收 5斤粮食和 10斤青草。这么高的价格,对于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们来说,哪里用得起啊。好在今年大同社给大家发了新的农具,村民们也习惯了用人力耕地,价格高不用就是了。
春生越说越气愤,脸涨得通红:“二狗哥,你想想,要是咱就这么忍气吞声,那龙二这王八蛋肯定会得寸进尺。他以前就是个无赖,现在更是嚣张跋扈,再这样下去,他不就成了咱水湾村的新地主,咱以后都得被他压迫!”
二狗听了春生的话,皱了皱眉头,犹豫了一下,说道:“还是算了吧,反正这么多年来俺们都是靠人力耕地,不用耕牛也累不死人。”
春生听了二狗的话,恨铁不成钢地看着他,提高了音量:“二狗哥,你咋能这么想呢?龙二就是看准了咱不敢反抗,才这么肆无忌惮。当初大同军来村里的时候,你和大伙一个个吓得跟鹌鹑似的,都不敢对地主动手。反倒是龙二那家伙,见风使舵,趁机捞好处。现在他都骑到咱头上来了,咱要是再不管,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啊!”
二狗被春生说得低下了头,沉默不语,但他却不愿意和春生去。
春生在村里转了一圈,扯着嗓子把自己的想法跟乡亲们说了个遍,可愿意跟着他去龙二家讨说法的,全村拢共就两个人。
大家都怕龙二,毕竟他现在是大同军任命的村长,在村里那就是土皇帝,谁都不敢轻易招惹。
春生心里又气又急,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带着这两个愿意撑腰的人到了龙二家。到了门口,春生深吸一口气,扯着嗓子大喊:“龙二,你给我出来!”那声音,震得龙二家的窗户都嗡嗡响。
龙二慢悠悠地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双手抱在胸前,嘴角挂着一丝不屑的笑,阴阳怪气地说:“哟,春生啊,找俺啥事啊?”
春生眼睛瞪得像铜铃,手指着牛棚里的耕牛,气得声音都发抖:“这耕牛是朝廷分给咱村的,大家都有份,你凭啥自己霸占着,不让别人用?”
龙二冷笑一声,双手叉腰,扯着脖子大声说道:“就凭俺是大同军任命的村长!当初要不是俺第一个站出来指认地主,大家能有现在这好日子?俺跟大同军那可是自己人,用用耕牛咋了?你们倒好,要是把牛累死了,你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到时候把你卖了也赔不起这头牛。”
春生一听,肺都要气炸了,跺着脚骂道:“放屁!你以为就你见过大同军啊?俺还见过大同军的连长呢!连长说了,大同军是咱百姓的军队,耕牛是给大家用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你要是不把耕牛交出来,俺就去京城告你,看看大同军是不是真说了,耕牛只让你一个人用!”
龙二的脸瞬间阴沉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之所以讨厌春生,就是因为春生老是想挑战自己在水湾村的权威。
他恶狠狠地说:“给你脸了是吧,去了趟京城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还敢威胁俺?今天不教训教训你,你都不知道这水湾村是谁说了算!”说完,龙二把手一挥,几个他的亲戚立刻从屋里冲了出来,把春生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那两个跟着春生一起来的人,一看这阵仗,吓得脸都白了,腿肚子直打哆嗦,趁乱撒腿就跑。
春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龙二的人给团团围住了。紧接着,拳头和脚像雨点一样落在春生身上,春生只能抱着头在地上哀嚎。
龙二一边看着手下人动手,一边恶狠狠地说:“让你再嘴硬,让你再敢跟俺作对!”打了好一会儿,龙二觉得差不多了,怕闹出人命,这才喊了停。
龙二喘着粗气,走到春生身边,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然后扒下春生身上的大同服,自己穿上,还得意地在原地转了两圈,说:“这衣服啊,就得俺这样的人穿,穿你身上简直就是浪费。”
龙二又恶狠狠地瞪着周围围上来的村民,大声吼道:“都给俺看好了,这就是反抗俺的下场!都还杵在这儿干啥,是不是也想挨揍?”村民们吓得赶紧低下头,四散跑开了。
龙二以为这一顿毒打能把春生和村民们都镇住,可他万万没想到,春生是个硬骨头。当天晚上,春生忍着浑身的伤痛,一瘸一拐地往京城赶。一路上,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讨回公道。
到了京城,春生直奔顺天府衙,使劲儿敲响了鸣冤鼓。
顺天府尹傅山听到鼓声,立刻让人把春生带了进来。春生见到傅山,扑通一声跪下,眼泪止不住地流,把龙二在水湾村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傅山听完,眉头皱得紧紧的,神情十分凝重。他先让人把春生安顿好,然后立刻派人去水湾村把龙二抓了起来。
龙二做的事情根本不避人,傅山派人到村里一调查,随便问了几个村民,龙二的恶行就被证实得清清楚楚,傅山当即判龙二流放辽东屯垦。
但即便是审判了龙二,傅山还是担忧顺天府有更多的龙二,于是他又派人到顺天府的其他村庄收集信息。
这一查,可不得了,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那些大同社任命的村长,大部分都没学到什么农耕技术,倒是把地主作威作福的派头学得十足。像龙二这样霸占耕牛的不在少数,还有的村子大同社发了抽水机,也被这些人据为己有,其他村民想要用抽水机就要交钱交粮食。
大同社的好政策到了他们手里,根本执行不下去,有的虽然让村里人一起用,但也是百般刁难;有的干脆就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傅山看着手里的调查结果,眉头紧锁,直隶比不得山西行省,在山西行省,他们有大同社员,抗旱会员,他们也在当地发展了一年多,有上千读书人成为大同社员,当地的农户更是大部分都加入了抗旱会,所以像这样的事情虽然不是没有发生,但出现的很少,在他们大同社的控制范围内。
但在顺天府,差不多有四分之一像龙二这样的人,这种情况说是硕鼠遍地也不为过,大同社的资源本就不多,还被这些硕鼠贪掉,影响农业生产。
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要组建顺天府的抗旱会,才能最大程度地杜绝这种事情发生。”
但他手中根本没这么多人才,也很难把抗旱会铺满整个顺天府的农村,他只能把顺天府农村的实际需求、存在的问题等,一一写成奏章,希望能得到徐晨的支持和指示。
几天后,傅山的奏章送到了徐晨手中。徐晨在元府中仔细阅读着奏章,他的神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立即派人去召常五和李文兵几人来到府商议对策。
不一会儿,常五和李文兵陆续来到了首府。他们行礼之后,徐晨将傅山的奏章递给他们,说道:“你们先看看这份奏章,了解一下北方农村的情况。”二人接过奏章,认真地阅读起来。常五和李文兵的脸色也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变得凝重。
待两人看完之后,徐晨看着常五说道:“不能让北方农村继续这样失控下去了。要加快抗旱会在北方四省的发展,全面开展抗旱和恢复生产的工作。常五,你去关中征召优秀的抗旱会员来中原。要保证每个村都有抗旱会成员,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和指导村民开展抗旱工作。”
常五皱起了眉头,面露难色地说道:“整个北方的村落星罗棋布,数量众多。哪怕把关中的抗旱会员全部调过来填进去,也远远不够啊。”
哪怕是关中,也极其缺乏抗旱会的成员,尤其是那些上可以修水渠,水坝,下能种地增产丰收的抗旱会优秀成员,即便是关中都是比较稀缺的。
以前这些人会优先吸纳进都督府当真,成为官员,关中上百县城,有三分之一的县令都是抗旱会成员出生,成为都督府官吏的更占了四分之一,抗旱会可以说成了都督府的人才库。
尤其是这一次大同社攻占北方之后,刘永征调了更多优秀的抗旱会员进入中原为官为吏,此时徐晨想要让抗旱会员遍布整个中原,常五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徐晨想了想道:“加大对讲习所的投入,对抗旱会成员的培训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我们不需要培养什么天纵奇才,只是培养一些优秀的农夫,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卫生知识就行。
你要把抗旱会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总结成册,弄个抗会员速成手册。让抗旱会成员看着这书籍,清楚到了农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一来,成批量的培养出抗旱会员,也能提高工作效率,让抗旱工作有序开展。”
常五听了徐晨的话道:“某知道怎么做了。我这就去关中,挑选优秀的会员,同时组织人员编写经验手册,加大对新成员的培训力度。”
接着,徐晨又将目光转向李文兵,神情严肃地说道:“我们一下攻占了四个行省,在发展的过程中。
你们督察院准备好一批精兵强将,等春耕结束之后,分别在山西行省、河南行省、山东行省、直隶行省,把这群硕鼠一个个抓起来。然后再把我们可靠的人安插在农村担任相应职务,确保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徐晨顿了顿,又着重强调道:“尤其是山东行省和直隶行省,这两个行省是我们势力的薄弱地带,不管是大同社员,还是抗旱会员都比较少,那里的硕鼠肯定更多。”
李文兵挺直了身子,坚定地说道:“放心,我们督察院一定会全力以赴,彻查各地的不良分子,保证北方农村的社会秩序和生产恢复工作顺利进行。”
以后还是以小见大,多写写封建的剧情。
第314章 ,混乱的江南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4月 9日。
四月雨季,烟雨朦胧,清晨金陵城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雾之中,重民报馆内却已早早忙碌起来。
主编办公室里,高登神情肃穆,缓缓走到一个排位前,恭恭敬敬地拜了拜,而后点燃三炷香。
香烟袅袅升起,他看着排位,语气中满是惋惜与感慨:“都和你说了崇祯靠不住,你就是不听,现在被他拖累死了。景明兄的下场还不够你警惕吗?
你能力本就不如徐晨,还被一群猪队友拖累,能不败吗?说你你也不听,现在你一了百了,可不知道伯父伯母该有多伤心。”
今年三月从北方穿来贺函战死沙场的消息,高登虽然伤感,但却一点也不意外,贺函的这个结局早就在他意料之内。
就在这时,“哒哒哒”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寂静。
“进来!”高登回过神来说道。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轻轻推开门,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说道:“主编,早饭来了,您过来和大家一起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高登应道:“这就来。”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走出办公室,朝着报社的专门食堂走去。
走进食堂,高登看到报社的 32名编辑和工匠都已经围坐在桌旁,静静地等着他。
随着《重民报》以及他印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登招募的工匠数量已经翻了四倍。大家看到高登进来,纷纷起身打招呼。
高登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以后东西来了大家就吃,不用等我。”
资格最老的老吴头笑着回应道:“东家都没吃,我怎么好意思开吃。”
高登在主位上坐下,拿起筷子,示意大家开动。众人这才纷纷拿起碗筷,开始享用早餐。
桌上的早餐非常简陋,一些稀粥配上配上红薯,再有几个烤熟的土豆,一些蒸熟的玉米,都是南方廉价的杂粮,但现场的工匠却没有不满,现在的金陵能有顿饱饭吃已经很不容易了。
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红薯粥和金黄的玉米棒子,高登的思绪又飘到了徐晨身上。大范围推广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作物的正是徐晨。关中地区如果没有这三种作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而如今,它们又救了江南的千万百姓。
自从大同军打到了江淮地区,攻占了扬州,江南地区一日三惊。各地士绅为了自保,纷纷组建乡勇,驻扎在金陵城下。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金陵城下就聚集了近 20万乡勇。
起初,金陵城中的贵族大户看到有这么多军队驻扎,心中松了一口气,这么多军队终于让他们有了安全感。
然而他们很快就面临新的难题。在这 20万乡勇到来之前,金陵城就已经出现了物资短缺、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突然多了 20万张嘴要吃饭,南明小朝廷既没有足够的组织能力来安排这 20万大军,又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平息金陵城的物价上涨。
于是他们又开始用大明朝的惯例了,管不了那就不不管,反正这些都是士绅组建的乡勇,难道还会跟那些丘八一样兵变不成。
但现实很快就告诉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人饿肚子就要吃饭,不能满足吃饭的需求,他们就会用自己手中的刀剑去抢。
一时间,整个南直隶秩序彻底混乱,到处都是乡勇抢劫农户、洗劫乡间大户庭院的场景。饿红了眼的乡勇可不管对方是秀才、举人,还是勋贵老爷,这些人都成了他们敲诈的对象,惹急了一刀结果了你。
经过了几个月的秩序崩坏,南京的这些老爷们终于意识到,不能让当兵的饿肚子。于是,他们一方面开仓放粮,另一方面从松江府输送了大量的土豆、红薯、玉米。在多方的努力下,终于勉强维持了南方的稳定。
但这还没完。当初大同军围攻京城,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完了,在南方组建新的朝廷是江南士绅的共识,但让谁当皇帝,大家却各有想法。于是为了谁当天子的问题,南方各派系吵得不可开交。
侯恂推出了福王世子,福建省推出了唐王世子,湖广的士绅更加厉害,一口气推出了荆王,襄王,楚王,这些王爷们祸害了湖广几百年,现在终于能派上一点用处了。
两广地区又推出了桂王,每个行省都有自己支持的王爷,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都想推出属于自己地盘上的王爷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