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徐晨的指示之后,孙元化不敢耽搁,立刻着手挑选和组织几千造船工匠。几天后,他带着这些工匠浩浩荡荡地前往天津卫。
夜幕降临,通州城的喧嚣渐渐平息,徐晨忙碌了一整天,正准备稍作歇息。高磊道:“都督,白天的时候有一个叫卢象升的人来找你,您要不要见他?”
“卢象升?”徐晨微微一怔,很快反应过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说道:“有请!”
不一会儿,卢象升在高磊的引领下走进潮运总督府后衙。
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虽身着朴素的长衫,但气质不凡。见到徐晨他拱手行礼道:“卢象升见过都督。”
徐晨微笑着起身相迎,请卢象升落座,然后笑问道:“卢先生在大名府都不愿意见我,今日为何又要来见我?”
卢象升神情略显尴尬,但很快恢复了镇定,干脆地说道:“败兵之将,耻于见人。而这次见先生,是因为大同社苛待天子,某想为天子讨个公道。”
“苛待?”徐晨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卢象升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说道:“某亲眼所见,天子居住在一破旧的木屋当中,穿着陈旧的棉衣,吃的也只有咸菜、野菜。如此待遇,实在有失天子尊严。”
徐晨淡然一笑,目光平和地看着卢象升,说道:“崇祯一家如此生活,那就不算是苛待了。有木屋住,有棉衣穿,有米饭能吃,这对大明普通的百姓来说,已经算是很好的生活了。”
“我大同社要建立公天下,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不需要我继续多说了吧。以后这片土地上,没有天子也没有贵族,只有公民。普通百姓能吃野菜、咸菜,崇祯自然也能吃野菜、咸菜。”
“这……”卢象升一时语塞,徐晨这一句话,直接把他想了一天的说辞全给堵死了。大同社宣传要建立公民之国,已经宣传了好几年了,现在给崇祯公民的待遇,这个已经算是优待了。
高磊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怼道:“都督和俺也在吃野菜、咸菜,他崇祯一个亡国之君吃点野菜咸菜怎么了?是不是要我大同报刊登告诉天下的人。”
他越说越激动,指着府衙外面说道:“你看看通州的这些纤夫,他们不要说吃米饭,连野菜咸菜都吃不起。大明的这些官员都不做人,把人往死里逼。
要俺说都督还是太仁慈了,没把他们杀了不说,还给他们吃饭。就应该把他们拉到通州,也让他们拉船,拉船拉慢了,就让纤夫用皮鞭打他们,也让他们吃草皮,啃树根,让他们尝尝自己做的孽。”
高磊有着朴素的正义观,认为对待地主士绅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们当初如何压迫百姓,就应该再被百姓压迫一番,让他们也尝尝滋味。
卢象升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纤夫生活悲惨他知道,但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也不是漕运总督,他只能解决自己治理州府的问题,但对比大同社,他觉得还算安稳的大名府,其实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子。
像大同社这样彻底清扫帮派、土匪、流氓,赈济灾民,均田安抚百姓,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流民的方法。
徐晨走到卢象升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充满自信道:“卢先生,新时代已经被我们大同社开启了。在北方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了三纲五常,君臣大义。等我军打到江南统一天下,这片天下将会彻底摆脱君主制的桎梏。
你也要想办法把自己脑海当中的君臣大义、三纲五常清理,以后的天下将会是人人平等的天下,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崇祯在我眼中就是个普通的百姓,我不会特意虐待他,也不会重视他,他以后生活的怎么样?靠他自己的本事。我现在工作的重点是让这片土地上少死几个人,多吃几口饱饭。”
卢象升苦笑道:“是某自大,误会都督了。”他此时才反应过来,大同社不是一般意义的造反,不能用以前的规矩代入。
徐晨看着卢象升,真诚地说道:“卢先生算是大名少有有良知、有底线的人,所以我才愿意和你说这么多话。同时我也最后劝告卢先生一句。新世界已经开启了,卢先生不应当怀念以前的旧世界,而应该敞开胸怀地接纳新世界。我相信我们大同社建立的新世界,更加能发挥出像卢先生这种有道德、有底线人的才能。”
卢象升想了想,说道:“都督这算是在招揽某?”
徐晨点点头,说道:“是,现在大同社缺乏理政人才。读圣贤书不只有忠君报国这一条路,还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卢象升陷入了沉思,大同社的种种举措,确实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希望和变革的世界,说他不想加入这样一个新世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假的。
但要他一下子抛弃自己多年来所坚守的观念,接受一个全新的理念,他还需要一些时间。
过了许久,卢象升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某还需要一些时间适应都督你说的新天下,请都督给某一点时间。”
徐晨微笑着点点头,说道:“可以。”
他也不强求。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卢象升会逐渐理解并接受大同社的理念。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3月 5日,京城的天空略显阴沉,春风吹过,下了几场小雨,这让直隶的百姓欣喜。
对干了好几年的北方来说,下雨就是好兆头,尤其是大同色均田,分到土地的农户都热情高涨的打算大干一场,畅想着来年白面馒头吃到饱的生活。
刘永、李文兵、胡益堂、桑文等大同社高层,一路风尘仆仆,终于从长安抵达京城。他们身着朴素却整洁的衣衫,脸上带着疲惫,但所有人都精神奋亢。
大同社的高层汇聚,一场建国的正式会议开启。
会议室内,桌椅摆放整齐,刘永等人刚刚坐定,还未来得及详细阐述心中关于建立合适国号的想法,徐晨便面带微笑道:“诸位,关于国号,我和几位同仁已经商议出一个结果,叫民朝,全称公民共和国。”
此言一出,刘永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刘永眉头紧锁,心中暗自嘀咕:“民朝!这和明朝发音如此相近,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天下根本就没改朝换代。都督取名字一如既往的烂啊。”
但是徐晨取的,他们也只能无奈接受。接下来讨论年号时,刘永清了清嗓子,说道:“我等经过商议,认为年号定为‘大同’颇为合适。《易经》有云,‘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大同即大和,此年号暗合乾道变化,寓意着我们的事业能如天地之道般和谐昌盛。”
徐晨微微点头,对此并无意见。但他还是说道:“我们大同社是公民之国,所有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自然不存在君主更替,也不需要像以往朝代那样频繁变更年号。就以我们建立大同社的那一年为大同元年。
而今年就是大同 8年。以后我们的大同事业能走多远,年号就延续多久。”
后世的学生应该会感激我,再也不用背诵那么多年号了。
刘永等人听后,相互对视了一番,纷纷点头认可,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大同社的创新理念,也彰显了与传统王朝的不同。
前面关于国号和年号的讨论,虽然众人有不同看法,但总体来说还算平和。
然而,当话题转到朝廷的政治体制和各部的权力分配时,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毕竟,这关乎着每个人在未来新朝中的利益和地位。
徐晨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着众人,严肃地说道:“我们建立的是公民之国,没有君权。那么,依附于君权的内廷、后宫、外戚、勋贵制度通通都要废除。以后这片土地不会再有选秀,也不再允许出现太监。”
刘永听后,迟疑了一下,开口问道:“那岂不是只有相权了?”
徐晨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并非只有相权。相权是相对于君权而言的,在我们的共和国里,这两种权力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我们民朝的法统来自公民议会,由公民议会来监督我们施政,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刘永问道:“那紫禁城该怎么办?住在里面的宫女,太监,我等于如何处置?”
徐晨道:“紫禁城就做一个博物馆,以后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参观,至于太监可以暂时做紫禁城当中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和百姓介绍紫禁城的方方面面,了解封建君王是如何压榨百姓,甚至这些太监可以当演员,让游客花点钱亲身体验一番如何当君王,只有真正做到那个位置,才能对封建君王去魅。”
徐晨越说越兴奋道:“太和殿更是要重点打造,像什么可以坐龙椅,半柱香要花多少钱,如果想继续体验当帝王的感觉,穿上龙袍做又是一个价格,请太监扮演大臣处理政务又是另外一个价格。”
后世的文旅项目不是有那么多不夜城,现在京城弄一个不夜城,既可以反帝反封建,还可以赚钱,同时还能安置太监,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啊!”他们没想到徐成会如此激进,穿龙袍,坐龙椅,扮演皇帝这是什么天马行空的事。
但一想觉得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人自然有资格坐龙椅。
徐晨继续道:“那些宫女,这安置在纺织厂,她们愿嫁人的我们出一笔嫁妆,让她们可以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这件事情由桑文你来负责。”
“遵命!”
徐晨道:“以后民朝最高领袖叫元首,统帅全国的军政监督大权。”
李文兵突然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尚书·益稷》记载‘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用‘元首’来称呼我们民朝的最高领袖,这个名字很贴切。”
这里的‘元首’原本用来指代君主,将君主比作头脑,强调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如同头脑对人体的支配一样,君主的决策和领导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兴衰。虽然‘元首’不是帝王,但这个称呼能直观地表述出其地位。”
其他几人听后,纷纷低声诵读“元首”这个称呼,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随后纷纷点头认可。从此,民朝最高领袖就有了“元首”这一称号。
徐晨继续说道:“元首之下,设立政务院,负责总理朝堂上的政务;军事最高机构是总参谋部,负责总理所有的军务;监督百官最高的机构是督察院。”
刘永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在他看来,按照徐晨的设定,这个国政府就相当于丞相府,那自己岂不是能成为新朝的丞相了。
就在这时,张献忠站起身来,抱拳说道:“都督……不,元首,这总参谋部的名字不好听。‘参谋’听起来好像是辅助的机构,不如改叫太尉府。太尉在古代可是掌管军事的重要官职,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其重要地位。”
徐晨笑了笑,豁达地说道:“你们愿意叫太尉府,那就叫太尉府吧。”
徐晨这些名字的变化倒不在意,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起名的水平有限,就不在这儿惹人嫌了。
徐晨接着说道:“政务院统帅原本的六部,在此基础上,新增纺织部,由桑文担任纺织部尚书。如今纺织业发展迅速,设立此部能更好地推动其繁荣。”桑文听后,站起身来,神情庄重地向众人抱拳行礼,表示定当尽职尽责。
“增加轨道部,由李自成为轨道部尚书。随着交通的日益重要,轨道建设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希望你能带领轨道部为国家做出贡献。”李自成也起身领命,眼中充满了干劲。
“新增水利部,由陈子龙为水利部尚书。水利是农业和民生的根本,你要肩负起这个重任。”陈子龙同样起身,坚定地表示会全力以赴。
“此外,还要新增墨院和鲁班院,主要是培养技术官员和技术大匠。这两院暂时由我来统帅。”
徐晨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尽量推动这个世界科技发展,想要这个世界不退步,那就只能尽可能的加强这个世界的生产力发展,而在这个世界应该没有人比他更懂如何发展科技。
第312章 ,和离不分家
后面则是一系列任命了,新的总理大臣是刘永,督察院主官位李文兵,大理寺主官位蒋乡泉,等等基本上都得到表决通过,还有很多部门却不是一时半会能选出来的,徐晨看着天色已晚,今天先结束,明日再继续。
当晚,很多人都睡不着觉了。
张献忠府邸
张献忠一脸严肃地将自己的新任老丈人冯铨请来,把今天会议的内容详细地说了一遍,希望能得到他的参谋意见。
没错,冯铨已经成功从俘虏营中出来了。他的脱身方法说起来倒也简单。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爆料,通过功德报,让整个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火烧乾清宫的惊人内幕。
原来,竟是东林党这些人为了大权独揽,妄图烧死天子。这样的八卦新闻如同重磅炸弹,轰动了整个京城、北方,甚至在江南之地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其实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猜测,毕竟万历帝之后,朝廷的庭击案,红丸案,移公案都是扑朔迷离,引起八卦客的猜测,大明这两任天子都死的很蹊跷,现在终于证实了,原来这些大臣真敢把天子烧死。
文震孟和侯恂等人自然极力反对,坚称这是大同社泼的污水,是想分裂江南,以便趁机攻占。
而江南的士绅们,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东林党身后摇旗呐喊。一边是自己人,一边是要他们土地、财产甚至性命的大同社,这让他们的选择毫无悬念。
更何况文震孟和侯恂他们为了保住大家的利益,居然连天子都敢烧死,这样有决断的人,正适合在当下保护大家的财产。所以这个传闻反而坚定了江南士绅站在东林党一边的决心。江南朝廷更是把功德报和大同报都列为禁忌报纸,严禁在江南贩卖和传播,违者一律当作乱党抓起来。这在江南引发了一股不小的文字狱风潮。
冯铨并未就此满足,他再接再厉,把当年东林党和魏忠贤争斗的内情全部抖露出来,包括天启皇帝为何放弃东林党、魏忠贤如何做大等内幕。京城的百姓们听得惊愕连连,虽然他们见多识广,但如此精彩的朝廷内部斗争却很少见到。
冯铨凭借这些出色的表现,很快得到了大同社的表彰。他的生活待遇大幅提升,先是人出了俘虏营,后被任命为功德报主编,虽然比不上他们原本富裕的生活,但凭借着主编的工钱,冯铨全家还是可以生活的不差。
然而冯铨却不满足当个普通的百姓,他想要搭上大同社这艘船,想要再当官。
他想出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美人计,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大同社的高层大部分都是泥腿子出身,他不相信这些人功成名就之后还能压抑自己的欲望。
于是,冯铨精心谋划,把自己的小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想办法让她与大同社的军官相遇,最终遇到了张献忠。
张献忠的原配老婆连娘,虽是小家碧玉,但和权贵家的女儿相比,无论是气质、相貌还是年龄,都远远不及。两人相遇不到半个月,张献忠就开始大献殷勤。短短半个月,张献忠就完成了和原配和离、与冯铨女儿成亲的过程。冯铨至此就成了张献忠的老丈人。
“虽然这些衙门具体的职责还没有划分清楚,但老夫感觉都督是想壮大督察院和大理寺卿的权力,让二者和政务院相互抗衡,这大概是都督设想的新朝平衡制度。”
张献忠无奈地说:“以前俺不相信这世上有圣人,但见到元首之后,俺信了。可圣人的部下却不好当啊。元首管得严、抓得紧,和明军相比,我们大同军就像是由君子组成的军队。”
张献忠心里觉得跟着徐晨的脚步实在太累了。他想要的是传统的王朝,遇到明君一起打天下,然后建立新的王朝,大家跟着皇帝共享荣华富贵,就像大明那些勋贵一样,享受两百多年的荣华富贵,这谁不羡慕呢?
冯铨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说道:“贤婿忍耐片刻。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是三皇五帝时期,君王禅让成为千古佳话,但三皇五帝的臣子也是可以世袭的。司徒、司马、司空这些官职在上古时期就是家族传承的。
就拿元首来说,他要治理天下,肯定要任用你们这些信得过的部下。等过了几十年,元首能信任的也只能是你们的后代了,毕竟这天下是你们打下来的,只有你们的后代才会珍惜这片天下。”
张献忠听完,点头道:“岳丈说得有理,你这么一说,俺老张心里就踏实了。”
正当张献忠和冯铨在书房里交谈,气氛逐渐缓和之时,院外突然传来一声怒吼:“张献忠,你这混账给俺出来!”声音如雷贯耳,充满了愤怒和质问。
张献忠脸色一变,急忙对冯铨说道:“不好!岳丈你先躲一躲,这是俺的小舅子,他下手没轻没重的,伤到了俺还无所谓,要伤到你就不好了。”
冯铨自然明白张献忠所说的小舅子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他糟糠之妻的弟弟。他也知道这个弟弟是大同军的旅长,在大同军里位高权重,自己可万万得罪不起。于是,他急忙说道:“贤婿,要和你这位小舅子解释清楚,哪怕合离了,大家也是一家人,可不能闹出分裂,让别人看笑话。”冯铨以后的富贵就寄托在张献忠身上了,自然不希望张献忠出事情。说完他匆匆从后门离开了书房。
“哐!”高天磊一脚踹开书房的门,怒气冲冲地冲了进来。他双眼圆睁,恶狠狠地瞪着张献忠,大声骂道:“刚富贵了,就丢弃糟糠之妻,你这个当代陈世美!”
张献忠见状,连忙摆手解释道:“没有,你可不要胡说。莲娘都给俺生娃了,俺怎么可能抛弃她。这不是元首定下了一夫一妻的规矩嘛,连多子多福的传统都给改了,俺没办法,只能先和连娘合离。但这是假的,我们合离不分家,连娘依旧是俺的婆娘。”
高天磊哪里肯听张献忠的解释,他怒喝道:“还在这里狡辩,想要欺瞒俺,看招!”说着,他挥起拳头就朝张献忠冲了过去。
张献忠没想到小舅子如此冲动,一时来不及躲闪,只能抬手招架。两人在书房里扭打在一起,拳打脚,桌椅被撞得东倒西歪,书籍纸张散落一地,整个书房瞬间乱成一团,差点被他们拆了。
张献忠武艺高强,几个回合下来,他瞅准机会,死死地锁住了高天磊的手臂,让他动弹不得。就在这时,连娘听到动静,急忙从外面跑了进来。看到眼前的场景,她又惊又怕,连忙上前劝说高天磊:“别打了,别打了,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
高天磊看着姐姐如此维护张献忠,心中又气又急,只能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姐姐,你怎么这么糊涂啊,你把他当一家人,他把你当一家人了吗?”
莲娘道:“他是额娃的爹,而且额们也说好了,合离不分家,额还是张家的大妇。”
“你!!!”他满心的怨气无处发泄,只能带着一肚子的气,转身离开了书房。
张献忠松开高天磊,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无奈地叹了口气。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3月 7日傍晚。
夕阳的余晖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徐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中。最近这段日子,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行政机构的规划中。
新行政机构的搭建,千头万绪。但这是大同社走向正轨的关键一步。他每日和刘永和李文兵他们商议,仔细划定各个部门的权利边界,反复斟酌合适的官员人选,力求做到定岗、定职、定责。
此刻,他终于回到了家中,一头倒在床上,双眼紧闭,只想好好放松一下。就在这时,桑文轻盈地走进了房间。她看到徐晨疲惫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轻轻地走到床边,俯身温柔地为徐晨按摩太阳穴。恰到好处的手法,让徐晨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