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同社这次来到曲阜,却没有享受到满清那样的待遇。在孔胤植看来,大同社虽然在各地清洗地主士绅,但他们终究是读书人结社造反。虽然读书人造反虽不算独一份,也很少见,尤其是像大同社如此成功的。不过,只要是读书人,就是圣人门徒,就是他孔家的门徒。他要摆出孔家千年世家的“贵族范儿”。
李信几次想要拜访孔胤植,都吃了闭门羹。毕竟现在大同军还没有得天下,朝廷在江南还有半壁江山,甚至连京城都没有攻克。
天下大势尚未明朗。孔胤植担心见了李信,偏偏大同社其兴也勃,其亡也乎,突然衰败了,那他岂不是脸面无光,被天下人视为“两姓家奴”,所以面对李信的拜访,他称病不见,紧闭大门,只开了侧门,派了一个老仆来打发李信。
李信心中虽有怒气,但也只能暂时压抑。他打算先处理曲阜其他地主士绅的问题,再想办法在不引起太大影响的情况下让孔家交出土地。
然而李信很快就发现,孔家在曲阜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曲阜根本没有其他士绅大族的生存空间,他处理任何事情都绕不开孔家。
李信想要在曲阜分地,但却发现这里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孔家的,少数几家地主士绅也是孔家的分支旁亲。
他想要按照大同社的制度组织百姓来告大户的状,结果来告状的却是一群世世代代为曲阜孔府承担差役、向其纳贡的佃户,他们控告最多的却是孔府。
这些佃户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孔家的恶行。在曲阜佃田,他们不但要交地租,要服朝廷的徭役,还要服孔家的徭役,孔家人让他们做事不给钱就算了,还要让他们补贴孔府这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
孔家就像曲阜百姓的君主,当地百姓要免费为孔家巡山、养猪、养家禽、种菜,还要免费为孔家烧炭、酿酒、开成衣店,总之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甚至连材料费用都要自己承担。
曲阜的百姓甚至不敢在孔家人面前吃东西,他要吃你家一个梨,觉得好吃,以后你家就要上供孔府梨,完全不管农户负担得起负担不起,你自己种的也好,买的也好,总之孔家要上供,你就要出。
孔家的子弟还鼻孔朝天,对这些百姓说,能为圣人家族服务,是他们三生有幸才轮到的好事,还敢说要钱。总之排面堪比帝王,帝王要有的待遇,孔家要有,帝王没有待遇,孔家还要有。
很多农户和佃户因为摊上了孔家的差役,没时间照看自己家的庄稼,导致歉收,但孔家不管这些,地租一分都不能少,少了就把他们赶走,还说天下不缺为圣人效劳的草民,更有不少人因为上供而家破人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场景,在孔府周围天天都在上演。每天孔府里倒掉的剩饭菜堆积如山,而佃户们却食不果腹,面有菜色。
李信听着这些农户的诉说,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圣人家族能做出的事情,就他收集的材料来看,曲阜罪恶九成九都是孔府做下的,他们就是曲阜最大的恶势力,为他们家做事不给钱,其脸皮厚到可以和皇家媲美。李信在曲阜拖了十余天结果他们一事无成。
曲阜县衙内,气氛压抑而沉重。周天满脸无奈,眉头紧锁,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难以置信:“真没想到,圣人家族居然比我大明的那些地主劣绅品行还要恶劣。称呼他们为卑鄙小人都算是在夸奖他们了,他们简直不能称之为人!”
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堆状子,重重地放在李信面前:“这是曲阜十六家农户告孔链残害他闺女的状子,孔链的行径简直令人发指!”
李信眉头一皱带着疲惫的神情问道:“怎么回事?”
周天深吸一口气,满脸厌恶地说道:“有个叫孔链的孔家旁支,这位享受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还不知足,都六十岁了,却开始想要长生不老。而且他还不是想要依靠炼丹来长生不老,而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来一本阴阳交合双修之术,三年时间,已经害死了十六位少女。这些还只是敢来告状的,没来告状的只怕还有一倍多。”
在这个时代,士绅们作恶根本不避讳,甚至上层还把这些恶行当做奇闻轶事来传播,因为底层的草民并不把被他们当做人来看待,所以这些事情才能传播开来。让那些父母虽然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害的原因,但他们去告曲阜县令,结果却是被打板子丢出县衙,可谓是告状无门。直到大同社来了,他们才抱着一丝希望过来碰碰运气。
李信听了,怒目圆睁,大声吼道:“无法无天!”
这时,庄羽苦笑着说道:“我这里接的状子有上百份,全部都是要找自己家在孔家当差的儿子、父亲的。不过想来这些人没有什么好下场。”
圣人家门规森严,哪怕是端尿盆的仆人,也得面露微笑,仪态得体,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嫌弃之色,要不然就是不敬主子,少不得打板子,端茶更是不能有丝毫差错,要不然就是大不敬。
孔家家规之森严,整个孔府如同深宫大内一般,不能有丝毫的行招踏错,仆人自然动不动就会犯错,消耗自然也就快了。
在这个时代,打死仆人虽然是常见的事,但有上百户来告状,真正死去的人只怕要翻几番,尤其是这还是圣人的府邸,做下的恶事居然比其他地方的劣绅还要多,这让大同社很多读书人都有一种偶像破裂之感,圣人家族没做天下的道德标杆,仁义礼智信一条不沾也就算了。居然还道德败坏,做下了如此多罄竹难书的恶事。
李信本就是正义感极强的人,这些天听到佃户们的告状,他心中的怒火就已经在熊熊燃烧。此刻,听到这些更加令人发指的事迹,他内心的愤怒再也无法抑制,怒发冲冠地说道:“孔家就是整个曲阜最大的毒瘤,他们不配为圣人子弟,某这就代圣人清理门户。命令第三营集结!”
周天见李信如此冲动,连忙上前拉住他,焦急地说道:“孔家虽然不是人,但他们毕竟是孔家人,我们还是先通知都督,求都督下达命令。”
李信眼神坚定,斩钉截铁地说:“都督更加会下狠手,今日某就要为圣人清理门户。”
说罢,李信当即带领一营士兵,气势汹汹地杀向孔府。士兵们个个神情严肃,步伐整齐,手中的武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是一群即将出鞘的利刃。
孔府,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府邸,依然保持着恢弘的气势。府门高大威严,朱红色的大门紧闭,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尊贵。
府内庭院深深,古树参天,尤其是那几株古老的柏树,苍劲挺拔,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府邸。府内的厅堂、楼阁、花园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间透露出儒家文化的庄重与典雅。
整个孔府有上千家奴、丫鬟,他们如同蝼蚁一般,只是为了十几号老爷少爷们服务。这些人穿衣,喝茶,出行可以说衣食住行都有专门的仆人服侍。
徐晨如果来到这里,在孔家居然可以找到21世纪熟悉的场景,这不就是互联网上宣传的那种天竺婆罗门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的确出现在这片大地上。
在明末整个社会都已经僵化了。地方上的自身垄断的一切权利财富,把持着生产资料和舆论话语权,孔家就是一切经典的解释权源,在天竺就是婆罗门,在西方就是僧侣和贵族的联合体。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正当化,操纵舆论把农民、商人、工匠和士兵都视为贱役,根本就不当人看,只有他们才是高贵的人,于是就有后世很出名的一句话,在古代,医生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
孔家,书房。
孔兴燮担忧道:“父亲,我们就这样晾着大同社的人好吗?大同社可都是一些心狠手辣的主,他们在关中,中原把大族士绅杀的人头滚滚,北方不知道多少大族逃到江南去,对这样狠辣的人,我等还是要小心些好。”
孔胤植淡然道:“他大同社的人难道不是圣人子弟,他们难道敢对我们孔家动手,他们不怕天下读书人对他们口诛笔伐,放心,只要大同社他们还承认自己是圣人子弟,他们就不敢对我们孔家动手。”
孔兴燮继续说道:“那徐晨也不是好惹的主,从传闻来看,此人性格类太祖皇帝,当年因为先祖之病,太祖皇帝就差点罢免了先祖衍圣公的名号想要让南宗继承。”
洪武元年(1368年)3月,朱元璋派徐达北伐,顺利攻下山东济宁路,孔子的故乡曲阜正在这里。
老朱在这一年二月刚刚在南京国学祭祀过孔子,还派遣了使者去曲阜进行祭奠,表现得对孔子极其尊敬。既然至圣先师的老家在自己控制中了,朱元璋就想见见孔子后人,向天下儒生表明自己对孔子的尊敬。于是,他下诏召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前往南京朝见。
照理孔克坚必须立刻启程,星夜前往。不过这时候情形却不太一样,因为天下还有两个皇帝:朱元璋和元顺帝。
这一年,朱元璋刚刚称帝,天下形势还是一片混乱,最后的赢家到底是大元还是大明,谁也说不准,北方不少文人士绅支持的还是大元,更多的人在观望。
这要是向刚刚兴起的大明示好,万一朱元璋被揍趴下了,元朝皇帝兴师问起罪来,可如何是好?
况且,相比朱元璋这个土包子孔家人也看不上和尚出身的他,元朝皇帝也对孔家更为尊敬,这位孔克坚还在元廷出任国子监祭酒一职,孔克坚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最后想出了个折中的办法,装病。
但老朱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听到孔子后人不愿赴朝,他龙颜大怒,当写了一份书信告诉孔克坚,他如果不想当大明的衍圣公,他就让南宗衢州孔家的人来担任衍圣公,吓的孔克坚当即跑到南京城和老朱说了不少好话才保住了自己衍圣公的爵位。
孔胤植脸色凝重起来了,他光想着大同社是读书人结社,里面的都是圣人门徒,却忘记了大同社的徐晨可是一个睚眦必报的狠人。
和他为敌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据说他之所以如此仇恨大族士绅,就是因为米脂大战士绅屡屡要他命,所以他把整个天下的大族士绅都仇恨上了。
孔胤植迟疑片刻道:“那为父明日节俭李信?”
孔兴燮点头道:“父亲最好准备好《初进表文》,大同军现在在中原势如破竹,整个北方必然被他们占据,自古以来我天朝多是以北统南,徐晨占据中原,天下大概会落入他手。我等早日投靠大同社也安心一些。”
孔胤植想了想道:“还是再观望一下,辽东还有女真人,三家混战局势最模糊不定,要是朝廷和女真人联手,徐晨未必能统一天下。”
而就在孔兴燮还想劝说一下自己父亲的时候,管家孔禄慌张道:“老爷,大事不好了,大同军砸开的大门闯进来了。”
孔胤植勃然大怒道:“谁敢在我孔家放肆。”
孔禄慌张道:“就是大同社的李信。”
孔胤植当即气冲冲的走出书房,但来到大厅,当场就被大同军的士兵抓住,他还想反抗,却发现孔家全军老小都被抓住,像犯人一样看压在这里。
孔胤植内心当即就咯噔一下,李信这是要鱼死网破,对他们孔家动手了?
顿时他内心升起一股悔恨之情,他早就应该想到,这个李信精神有问题,他好好一个尚书之子不做,跑到关中加入大同社带领泥腿子造反,他怎么能把李信看成是正常的读书人,这下玩脱了。
但孔府的人却依旧嚣张道:“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也是你们这些贼配军配来的,赶快放了小爷,不然有你们好受的。”
李信淡然道:“出言不逊,某就代夫子来教训你一顿,来人掌嘴。”
只见一个士兵拿着一支戒尺,“啪啪啪!”对着刚刚出言不逊的年轻脸上就是劈头盖脸的教训。年轻人脸当即肿起来,鲜血不住的往嘴中流出。
孔家人哪看过这样的场景,当即吓得不敢出声。
李信道:“谁是孔链?”
孔家人当即看向一个瘦弱的老者,而孔链也是战战兢兢,不敢说话。
李信拿过一个戒尺对着他就是一顿教育,一秒超过六戒尺。
边打他还边质问道:“圣人的教诲敬鬼神而远之全忘了,还学双修大法,还想长生不老。”
打完之后他对士兵道:“把他带出去审判,让他给那些无辜的少女偿命。”
士兵当即拉着孔链出去了。
而后李信走向孔胤植,一戒尺直接打在他脸上道:“夫子教导的仁你还记得吗!”
这一戒尺极猛烈,孔胤植当即脸就肿起来,口吐鲜血,连牙齿都掉了两颗。
“啪,孟子教导的义做到了多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东西,今日某就代表夫子来教育你。”
阅历太少,笔力不足,写不出那种婆罗门和两千年僵尸的感觉,不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天竺最顶级的婆罗门差不多就是孔家的这种感觉。
第299章 ,收编东江镇
呼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1月 18日,辽东,东江镇,旅顺城
海浪不断的拍打着辽东半岛的海岸线,面容枯槁的东江镇军民就如同一具干尸一般,麻木地蜷缩在漏风的窝棚里。
毛文龙被杀之后,整个东江镇就成了弃儿,根本就没人管他们,袁崇焕任命自己的部下黄龙新任东江总兵,他在东江镇无法弹压住毛文龙旧部,东江镇的内讧很快变得愈演愈烈,陈继盛等一系列著名将领相继被杀,一直到崇祯4年,整个东江镇都处于内乱当中,没办法给女真人的任何威胁。
到了崇祯4年之后,内乱停止了,他们之所以不内乱,也不是因为分出了胜负,而是因为崇祯4年整个北方大旱,大明朝廷再也没办法维持对东安镇的粮草供应,尤其是当大同军进攻中原之后,整个东江镇的粮草彻底断绝,东江镇还是陆陆续续不断士兵饿死,大家吃都吃不饱了,哪有哪里还有心思斗。
东江镇和大明其他的军镇完全不同,其分布在觉华、镇江、横山、金州、蛇浦、色利岛、章子留岛、城岛,鹿岛、长山岛、小长山岛、王家岛,弥串堡等上百个城堡、城池、港口和岛屿,这就是一串岛屿,辽东半岛少量陆地组成的军镇,
辽东半岛和这些岛屿上遍布居民和士兵都是被女真人逼的逃难的辽民、官兵亲眷,以及逃难过来的辽民。再加上设置在朝鲜境内的铁山“难民营”,巅峰时期,全军镇辖下的辽民总数不下二三十万之众,可战之兵也有五六万。
这些人因为和女真人有血海深仇,对女真人的战斗意志最强,只可惜因为毛文龙被杀,东江镇内乱,现在东江镇的兵力不过两三万人,而且分数十几个将领,他们相互之间猜忌,敌视,仇恨再也没办法统合在一起,对女真人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这就是己巳之乱,皇太极敢调动绝大部分主力入关的原因。
辽东,旅顺港口,东江镇参将尚可喜瞭望着大海对面,想要看着有运粮的船到来,但即便是他快成望夫石了,海面上依旧没有任何船只的身影。
大明朝廷的运输船已经有两个月没到旅顺了,现在东江镇粮食的价格翻了10倍都不止,但即便是这样依旧是有价无市的,东江镇几十万军民都要濒临饿死。
东江镇和大明其他军镇最大的不同就是,粮食几乎都要靠朝廷来运输。九边军镇他本身就有土地,只是土地不归士兵所有,但本地有土地就有粮食,朝廷发放粮饷,当地的士兵还能购买粮食,勉强养活自己。
但东江镇这里,军户不是居住在海岛,就是居住在辽东的边边角落地区,这些地方土地极其稀少贫瘠不说,还处于小冰河天灾的笼罩范围,这让东江镇本就不高的粮食产能,直接绝收了。
所以山东的补给就是东江镇的唯一生命线,运输的船只只要不来东江镇,他们就直接断粮了。
尚可喜叹口气道:“看来朝廷是真忘记我们了,也是,现在还有没有朝廷都是两说。”
大同军和朝廷的大战他们也知道,尚可喜最新得到的战报就是大同军已经攻克洛阳城,几乎全占中原,朝廷征调各军镇主力勤王,他们的总兵黄龙也带领五千士兵去了京城,后面东江镇就断绝了和朝廷的消息,但连运输船都到不了东江镇,显然朝廷的情况不妙。
而就在他准备转身回去之时,他的一个家丁激动叫道:“将军有船队来了,朝廷运粮的船队来了。”
尚可喜当即转身望过去,果然发现海面上,起起伏伏的出现几个黑点,而后这些黑点越来越多,距离旅顺码头越来越近。
朝廷运粮的船队终于来了。这消息快速的传遍了整个旅顺城,所有军民都顾不得寒风,一个个涌到了码头上。
李惟鸾、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耿仲裕,尚可义等旅顺城中的将领也全部来到码头。
只是让他们失望的是这些船只距离码头100步的位置却停下来了,更让尚可喜等人惊愕的是,这个大船上面悬挂的不是朝廷的旗帜,而是写着大同两个大字。
“这是大同军?”尚可喜迟疑道。大同军这么快就攻破了京城?甚至还能派兵到辽东?
陈有时道:“管他是朝廷还是大同军,只要他们给粮食,俺就投靠他们,再没有粮食,我等都要饿死了。”
其实这段时间东江镇的各级将领就在私下联络,要不要去投靠女真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们虽然和女真人有血海深仇,但东江镇的局势继续延续下去,他们全得饿死,也就是靠着这股血仇撑着,东江镇还没投降,要不然当初毛文龙被杀,东江镇就投靠女真人。
可以这样说,在所有东江镇的军官士兵眼中,朝廷和女真人都是王八蛋,只不过大家更痛恨女真人这个王八蛋而已。
而现在大同军可和他们没有血仇,只要愿意给他们粮食,他们绝对会投靠。
这时候一条小船缓慢的靠近码头。
耿仲裕等人惊喜道:“李九成你还活着?”
耿仲裕他们也知道李九成跟着孔有德造反的事情,当时这些人还担心孔有德和李九成被朝廷剿灭,毕竟当时中原有朝廷几十万精锐,却没想到他们歪打正着,反而投靠了大同军。
李九成踏上码头拍了拍自己的羊毛大衣道:“俺不但活着,还活的好好的,俺已经和孔有德大哥投靠大同军了,孔有德大哥是大同军的师长,当上了将军,掌管着上万人,俺是参谋长,这次俺们过来就是想救济东江镇的父老,同时邀你们入伙,加入大同军。
你们可能不知道,大同军20万主力已经把京城团团包围了,要不了多久,整个天下就归我们大同军所有。”
李九成和自己相熟的人寒暄几句之后道:“俺们将军请各位上船商议投靠事宜,各位老哥可要抓住机会,朝廷这棵大树算是倒了,大同军对其他九边将门,不是吊死就是劳动改造,他们想被都督收编都没这个门子。
也就是都督听说了我们东江镇的事迹,认为我等都是抗击外敌的英雄,在知道东江镇缺乏粮草就马上派来了运输船,还愿意收编我们,要错过了这次机会,各位老哥肯定要后悔死。”
旅顺的东江镇将领相互对视着,有点不敢登上这条小船。
但耿仲裕却是第一个登上的船,他大哥已经在大同军了,他不相信自己的大哥会害自己,而后跟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相熟的几个将领也纷纷上船,他们都是过命的交情,自然信得过李九成。
看到已经有一小半的人登上船了,尚可喜,李惟鸾、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只能也跟上去,只有尚可喜留了个心眼,让自己的弟弟尚可义暂时留在了旅顺。
尚可喜等人乘坐的小船登上了一艘大型的运输船,由耿仲明给王二,周晓珊介绍东江镇的各路将领,和他们的事迹,只有在介绍尚可喜和李惟鸾露出不屑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