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才有现在大明的万里江山,朕胸膛里流的是太祖的血脉,不能让太祖丢脸,这个旨意朕是不会下的。”崇祯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决绝,他不愿意背负那千古骂名。
李标眉头紧锁,焦急地说道:“陛下,臣这一切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难道陛下真要眼睁睁看着大明北方全部沦陷在敌手吗?”
又是这句话,大明就是太多,你们这种为朕江山的臣子,才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所以这句话在崇祯听来异常刺耳。
他再次冷笑,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徐晨这个贼首,虽然万般可恶,但有一点是朕都钦佩的,那就是他能抓住主要的敌人,知道把天下弄得大乱的不是我朱氏一家。历朝的亡国之君若能成为普通百姓,也算是一件幸事了。只要爱卿能接受这个下场,朕再做布衣又何妨。”
听到崇祯的这番话,李标无奈地叹了口气。其实从崇祯一直留在北方,他就知道天子还是舍不得大明北方的疆土沦陷。只是如今的崇祯已不是 5年前刚刚登基的青年,他已经变得成熟且难以糊弄。
天子知道自己有退路,但他们这些直隶士绅却没有退路。再逼下去,说不定天子真的会跑到江南去。
李标只能无奈地说道:“臣可以用内阁的名义和女真人议和,只求天子召回贺涵,他乃朝廷第一名将,是朝廷抵抗大同贼寇唯一的希望了。”
崇祯神情淡然,平静地说道:“爱卿做好自己的事情,朕自然会让贺卿归来。”
双方算是达成了默契。最后,和谈的政策还是以内阁的名义发了下来。李标心里清楚,此事不管成不成功,以后他少不了要进入奸臣传了。但为了抵挡大同贼寇,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他李家奋斗了几百年,才成为大明显贵,他不允李家几代人的奋斗在自己手中烟消云散,更不允许自己的后代落入天下的最底层。
李标走后,崇祯的情绪变得有些激动。他快步走到案台前,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纸上写下了一封满满的书信。写完后,他大声喊道:“曹化淳!”
“奴才在!”曹化淳急忙从门外跑进来,跪在地上。
“你派人把这封书信亲自交到贺总兵手中。”崇祯将书信递给曹化淳。
“遵旨!”曹化淳接过书信,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
崇祯看着曹化淳离开的身影,又望向北方,心中思绪万千。他不知道借师助剿能不能成功,但他明白这是大明最后的希望。他是希望贺涵能够力挽狂澜,守住大明的江山。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2日,辽东锦州城。
经过贺涵半年的改造,新增加了火炮作坊,枪械制造作坊等各种军事作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城外的土地被他全部分给辽民,而且他还做了一定的审核,只有那些对女真人有血海深仇的农户,才能分50亩土地成为锦州城的军户。
“杀杀杀!”校场上士兵拿着长枪,对着一个木桩操练的刺刀术。
现在他手中的新军再次突破3万了,如果真有5年时间,贺涵有信心,以锦州为起点,一步一步吞并女真人的地盘,最终彻底消灭他们。
但他看向中原的方向却叹了一口气,不要说5年时间,只怕要不了一年时间,大同军就会打到锦州来。
从东林党上台之后,重民社几年的努力终究白费,他们和大同社共同找解决天下问题的道路。大同社的道路他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他走的这条道路却是堵的死死的。
他现在回想一下重民社这几年走过的路程。连他都忍不住叹息他们的确是找错了基本盘,农户能团结在徐晨和大同社身边,他们万众一心,几百万人在关中抗旱救灾,现在更是打的朝廷的大军不堪一击。
而他们重民社城内的宗旨就是保住士绅的天下,让天下再次恢复到大明原本的秩序当中来,但不管是在关中,京城对他们阻碍最大的居然不是大同社这个敌人,而且他们要拯救的士绅阶级,他们锱铢必较,贪婪无耻,昏聩无能,这些人一步一步挡在自己救国的道路上,他拼尽全力掰开一块,却发现前方还有更大的一块。
现在他不得不承认,士绅的确是要打倒,要不然他们不会允许天下出现任何不利于他们的改变,哪怕这个改变会让天下变得更加稳定,但他们不会看到这些,他们只会看到自己利益受损,和这种人是讲不通道理的。
而就在贺涵瞭望南方的时候,他发现有一小队骑兵冲进了锦州城,没多久,崇祯的书信就来到他手中。
贺涵小心翼翼地打开书信,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虽然崇祯说得隐晦,但他立刻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这是在询问他,朝廷和女真人联盟,能不能打得过大同军。
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最后都化成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陛下,您为什么要如此固执,就不能听一下臣的建言。”贺涵喃喃自语道。
在他心中,崇祯是他的半个明君。从他勤王开始,天子就对他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当初他请天子为大军助威,天子也是立马答应。从这方面来说,崇祯是个有锐气、敢担当的天子。
然而,崇祯又极其固执,有时候撞了南墙都不回头。如果当初按照他们的计划,不来辽东打女真人,而是南下清洗扬州盐商,朝廷早就练出十几万新军了。今年中原干旱的时候,朝廷也不至于没钱没粮,没办法赈济灾民,以至于中原军队士气彻底崩溃。这一切和中原的旱灾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同时,也因为他的离开,东林党才敢发动兵变,甚至要烧死天子。可以说,这一切的后果都是因为崇祯让他去辽东教训女真人,以至于朝廷的战略一招棋差,满盘皆输。
越是在关键时刻,崇祯越是不听他的谏言,所以贺涵才认为崇祯是他的半个明君,他的建言崇祯只愿意听一半,另一半却什么也不愿意听。
以朝廷现在的局面,北方已经不可守了,现在南巡是崇祯最好的选择,但天子却还心存侥幸,认为大明在北方还有一战之力。
可现在朝廷到哪里去找有一战之力的军队呢?这次大同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哪怕他的新军去前线,也不是大同军的对手。
女真人最多在辽东塞外算得上是一支强军,但面对大同军照样不堪一击。更不要说他们不可能为朝廷下死力,只要稍有伤亡,他们必定会逃回辽东。而且北方的军队都和女真人有死仇,把女真人调到关内,以大同社蛊惑人心的能力,只怕大明北方这点军队都要被他们蛊惑过去了。
贺涵沉思了半天,最后叹口气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就让臣为您做最后一件事吧。”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3日,辽东,沈阳。
冯铨和范文程两人走在沈阳的大街上。街道两旁,女真人摆着地摊,售卖着皮革、草药等物品。
范文程笑着问道:“冯公觉得我辽东如何?”
冯铨看着那些地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倒也是有几分民风淳朴。”虽然这里是女真人的都城,但受旱灾影响,依旧极其落魄。不要说和京城相比,就是大明的普通城池都比此处更加繁华。冯铨心里其实对这里的景色不屑一顾,但因为现在他们有求于女真人,他只能故作讨好。
冯铨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考中进士,年仅 19岁,就授检讨之职,可谓是少年天才。按理来说,他的仕途会比普通人顺畅,但他年纪轻轻就想更进一步。魏忠贤权势高涨的时候,他依附魏忠贤,成为阉党骨干。他极力谄媚魏忠贤,参与迫害东林党人等一系列恶行,也因为巴结上魏忠贤而官运亨通,历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天启皇帝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崇祯帝即位后清算阉党,冯铨被削籍为民,他十几年的努力全部化成了泡影。
不过他家依旧是直隶的大族,他在地方上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随着大同军进攻中原,整个直隶士绅可谓是人心惶惶。大同社对付士绅的手段,他们已经有所耳闻,这些人迫切需要依附一个新的强者来对抗大同军。
而此时北方的东林党人也因为大同社的进攻,大量被俘虏,家产被充公,北地东林党实力大损。还因为南巡之事,与南方的东林党人之间,虽说不上视同水火,但也是相互猜忌。
在这种情况下,李标只能吸纳原本的阉党之徒,冯铨见风使舵,马上就靠了上来。
范文程笑道:“我大金国正是因为民风淳朴,将士敢战,才打下辽东这纵横几千里的江山。”
冯铨叹息道:“以前女真人还能说是天下一等一的军队,但自从徐晨建立大同军之后,天下之兵再无敢称强盛者。此贼不除,我等皆要亡于其手。”
第285章 ,皇太极助明灭暴
范文程惊愕道:“振鹭兄是不是太夸大大同军了,我女真铁骑纵横辽东十几载,有满万不可敌之称,非明朝士兵可比。”
说到最后他甚至有一丝鄙视,这些年大明的军队已经被他们打的不敢野战了,也就是异军突起秀子营让他们有点头痛,但真拼着巨大的伤亡,他们也有信心击败秀子营。
女真人虽然在辽东,却也不是对中原战场一点都不了解,他们知道大同军攻势如火势不可挡,但皇太极等人商议的时候,认为大同军打的是中原二等明军,他们火炮众多,中原旱灾影响了明军的底层的军心士气,所以才在攻坚能力上显得比他们更加强大,但皇太极等人却认为野战当中,女真骑兵可以和大同军一战,甚至因为他们骑兵众多还能稍占上风。
当然这并意味着皇太极等人小看大同军,只是他们对八旗铁骑更有信心。
冯铨苦笑道:“半个月前洛阳城已然沦陷,大同军花费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攻占大明百余座城市,贵军能做到此事,贺函的秀子营贵军都无可奈何,但贺函却是徐晨的败兵之将。”
范文程自信道:“比野战我满洲铁骑不输于任何一支强军。”
这股自信是女真人在辽东百战百胜打出来的,几十年来女真人纵横北方未尝一败,在关中的大同军,他们也承认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但范文程却不认为女真骑兵会输给大同军。
冯铨认可的点点头道:“女真铁骑自然是一支强军,但这样的强军你们又有多少,4万?6万?中原的大同军却超过了20万,而且匪首徐晨惯会蛊惑人心,擅长把我大明的军队转化成为大同军,现在中原的大同军只怕要翻一倍了。”
范文程虽然面无表情内心却鄙夷道:“这是因为你们根本不给士兵军饷,明军士兵变成我汉军旗也很能打。”
范文程在女真人这里虽然是文臣,但也是上过战场的,巳己年他还主动劝降过明军的一个堡垒,因此立下军功受到皇太极的赏赐,所以他知道大明朝廷是何等奇葩,哪怕是第一线的士兵该欠饷也会欠饷。
但冯铨的话也引起他的重视,他自信八旗铁骑可以和大同军一战,但八旗最核心最强大的军队只有6万余人,加上蒙八旗,汉军旗才有10万余人,人口问题,兵力问题一直是女真政权最大的问题。
辽东的土地虽然广袤,女真人也是农耕合一的制度,养兵的花费极低,但架不住明末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女真人的生产力本就低下,加上他们的制度还属于农奴制度,能生产的粮食自然就更加少了,动不动就是绝收。这些年养着10万余大军,已经是让女真政权咬牙坚持了,需要劫掠大明才能维持住。
今年他们和秀子营打成了平手,伤亡超过2万余人,沈阳几乎家家戴孝,户户挂白帆,此战损失之大为女真人建国以来之最,皇太极的威望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汉军旗不敢面对秀子营不说,蒙古人更是立即跳反,纷纷投靠大同军,连他们铁杆科尔沁部落这次都投靠大同军了。
皇太极这几年把注意力放在了中原地区,他在大漠击败林丹汗取得的战果,全部为大同社做了嫁衣了,他制定的满蒙一体战略事实上已经破产,比起跟着他这个抢不到钱粮的穷大汗,蒙古人更愿意加入富裕的大同社。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中原几千年来,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是大漠政权学习的对象,打得过他们入主中原,打不过他们依附中原,这已经是几千年的习惯。
女真人虽然在这十几年崛起了,但在大部分蒙古人眼中,女真人就是穷困的强盗,汉人的仆人,哪里配和他们蒙古人相提并论,蒙古人身上流的可是高贵的黄金家族的血脉,是和汉人一样优秀的种族,女真人哪里配和他们比?
不要看现在女真人崛起了,但大部分蒙古人还是鄙视他们的。但凡有选择,他们都是不愿意臣服在女真人麾下的,而是更愿意投靠文化繁荣,经济富裕的中原人。
所以哪怕大同社和女真人没有交战,但他们在大漠的扩张已经重创女真人,皇太极面对满蒙一体战略破产的情况,只能进一步加强汉化,依靠辽东的汉人来提升女真人的战斗力,但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女真人内部的矛盾,大部分女真将领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不愿意汉化的。
可以说在明末的小冰河时期,所有政权压力都极大,不能对外掠夺资源,那么内部的压力就会爆发出来。
这也是范文程最忧心忡忡的事情,努尔哈赤以女真人立国,就是他们这个政权最大的缺陷,辽东的女真人能有多少?
即便是把生女真人加上去,也超不过百万,但中原却有万万的汉人,他们主动隔离在汉人之外,所以哪怕他们十几年强势,但却很难打入中原。
大同军却不一样,他们虽然是汉人的叛军,但也是汉人,他们攻占一地,就能马上组织起当地的汉人,快速的扩充兵员,几年时间就从米脂一个小县城,扩张成为占据大明半壁江山的割据势力,现在更是要攻占整个大明北方,双方现在发展差距之大,就能看出当初努尔哈赤的选择是何等错误。
要在大同社和明朝这两个敌人做出选择,范文程自然是想选择大明这样如同蠢猪一样的敌人,大同社如果占据了北方,他们只怕很难再入主中原了。
每每想到这里范文成内心都会暗骂:“努尔哈赤不愧是李梁臣奴仆出身,一点眼光都没有,活该十几年都打不进关内。”
不要看范文程对皇太极忠心耿耿,但他对努尔哈赤却是满腹怨气,甚至是仇恨。
努尔哈赤主政辽东的时候,他屡屡上书努尔哈赤想要献言献策,但全努尔哈赤漠视了,他在辽东当了整整9年的奴仆,期间范家人更是死伤殆尽,还是遇到皇太极开重视去他的才干,但这9年的仆人生活却被他视为奇耻大辱。
冯铨却不知道范文程复杂的思绪,而是说道:“徐晨这个贼子,不但是我大明的敌人,也是金国的敌人,更是天下士绅的生死仇敌,贵国的国主,如果能击败此贼寇,那就是天下士绅的救星,我大明愿意借辽宋之事,结为兄弟之盟。”
范文程惊讶暗道,大明真被打怕了,因为明朝哪怕败了十几年,依旧不愿意承认金国,甚至不愿意和他议和,但现在大同社却打的他们愿意承认金国不说,还愿意结成兄弟之盟,可见中原的局势何等危机,明朝大臣连面子都不愿意维持了。
沈阳城,大政殿内。
殿顶金龙盘绕,朱漆立柱威风凛凛,金色琉璃瓦在日光下闪耀。
皇太极高坐在主位上,他身着明黄色锦袍,袍上绣着金色的龙纹,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摆动,头戴镶嵌着东珠的金冠,面无表情的看着大臣。
范文程、宁完我、马国柱、佟养性等金国文官分列两旁,他们神情专注,等待着皇太极的询问。
皇太极微微前倾身体,声音洪亮地问道:“你们探听到中原的战况如何?”
宁完我向前一步,满脸鄙夷地说道:“陛下,明朝已经彻底腐朽不堪了。臣从明朝勋贵张杰口中得知,大同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攻占了洛阳城,歼灭了大明近20万大军。如今山西、河南两个行省已落入大同军之手。他们这才慌了神,急切地派使者来我金国求和,想要借师助剿。明朝竟愿意交出山海关以外的所有辽东土地,只求我金国的八旗铁骑帮他们抵挡大同军。”
这次大明议和派了两拨使者。冯铨代表直隶士绅,而张杰则是崇祯皇帝安插在使团的眼线,防止李标等人出卖他,现在崇祯对东林党人是一点信任都没有。
而大明勋贵被东林党人出卖,吃尽了苦头。他们终于明白,与东林党人搅和在一起无异于自毁根基。东林党人掌权后,只把他们当作待宰的肥猪。只有天子才需要勋贵的支持,他们只有团结在天子身边,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崇祯皇帝也意识到,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天子权力,勋贵是他唯一可靠的盟友。于是双方在现实的捶打下重新联合起来。
然而张杰却是个十足的废物。他来到辽东后,由宁完我负责招待。宁完我此人是吃喝嫖赌的好手,带着他在盛京城的酒楼、妓院中花天酒地。不过几天时间,张杰就被宁完我迷得晕头转向,将大明朝廷的底线和盘托出。
范文程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明朝愿意承认我金国的地位,还提及要效仿辽宋之事,与我金国结为兄弟之盟。看来他们是真的被大同社打疼了。”
皇太极听了众人的汇报,脸色凝重。一个月就能横扫两个行省、攻占上百座城市,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让他深感震惊。前年自己率领女真铁骑入关,也未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他意识到大同社将是他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
皇太极缓缓扫视众人,问道:“你们认为朕要不要答应明朝的条件?”
马国柱站出来,神情严肃地说:“陛下,明国这是想空手套白狼。他们在辽东本就没剩下几座城池,若不交出山海关,锦州等城池对我金国而言,战略意义不大。既然想学辽宋之事,就应该拿出更多的土地和岁币来表示诚意。”
宁完我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陛下,就中原战局来看,大同军战力强悍。我金国贸然插手中原战事,风险极大,而利益却难以预料。大明绝不可能轻易拿出“燕云十六州”,依臣之见,上策是静观其变。待大同军攻占明朝都城后,我军趁机攻占锦州、山海关一线,招降明朝边军,增强自身实力。而后与大同军交好,坐观天下局势变动。”
其实,宁完我心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他觉得女真八旗未必是大同军的对手,一旦贸然插手明朝战事,金国甚至有覆灭的危险。
还不如占据辽东有利地形,保存实力。大同军的目标肯定是富庶的江南地区,对荒凉的辽东不会感兴趣。若大同军打下江南,建立新的王朝,金国可以暂时低头,保住荣华富贵;若天下陷入混乱,金国也可趁机攻入中原。
但皇太极明白金国的情况并不乐观。近年来,天灾不断,国内粮食产量锐减。前年与贺函大战一场,没有获得战利品,金国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大量蒙古部落投靠大同社,更是让金国的实力受损。若不是派遣多尔衮去朝鲜盘剥了上百万石粮食,稳定了国内局势,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朝鲜毕竟是个小国,经过这次盘剥,已无多少粮食可搜刮。若不能进攻中原,金国国内必将动荡不安,根本没有资格坐观成败。
范文程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大同社在中原实行清洗地主士绅的政策,这让中原地主士绅惶恐不安。他们急切希望有人能抵挡大同社。若八旗铁骑能做到这一点,对中原士绅大族来说,大汗就是他们的救星。以臣对中原大族的了解,他们自私自利,为了保住自家私产,甚至不惜暗杀天子。为了保证自家土地,他们很可能会接受大汗入主中原。”
范文程顿了顿,又接着说:“不过,大同军的强大战斗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月攻占两大行省、上百座城市,其战力不输给我大金。此战风险极大,若我八旗铁骑能战胜大同军,中原士绅必然拥戴大汗为天子;但若战败,金国国运可能就此断绝,大同军甚至可能攻入辽东。所以,与明朝联盟入关,风险与收益并存。”
说完,范文程拱手行礼,道:“至于如何抉择,还请陛下深思熟虑,臣不敢妄言。”
皇太极陷入了沉思。他征战数十年,深知此时入关风险巨大。但正如范文程所说,此时入关利益也极其诱人。一直抵抗金国的大明士绅有可能会承认他,甚至欢迎他入主中原,以抵抗大同社。
皇太极是金国汉化最深的人,他不仅想做八旗的大汗、金国的皇帝,更渴望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皇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重用范文程、宁完我等汉人文臣,让宁完我制定汉人朝廷的制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更好地统治中原。
如今,这样一个机会摆在眼前。他可以借助抵抗大同社的名义,获得中原士绅的承认,以最小的代价入主中原,他根本不会放过这个机。
但唯一的阻碍是,八旗子弟能否打得过大同军?
皇太极在殿中来回踱步,思考了许久。突然,他停下脚步,起身坚定地说:“朕要做天下之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同军残害天下的士绅。”
范文程听到皇太极的话,眼睛一亮,说道:“如此,陛下可以打出‘助明灭暴’的旗号进入关内。关内士绅必然会闻风而降,迎接大汗的到来。”
皇太极微微点头,他内心也是一阵惶恐。他知道这将是一场决定金国命运的豪赌,胜了金国将会一飞冲天,将会主宰天下未来几百年的命运,败了,金国积累了几十年的国运将会被挥霍一空。
第286章 ,江淮大屠杀与兵戈下的江南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2月 5日,凤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