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61节

  “不可能,我曹家世代忠良……”但曹文耀话还没说完,就忽然想起,自己这个儿子从太原回来之后就不对劲了,早出晚归也就算了,还如此神神秘秘。

  现在一想,还真有可能加入乱党了。他也知道大同社惯会蛊惑青年读书人,关中几万读书人都被他们蛊惑了,他儿子未必不会受大同社的蛊惑。

  “兄长,你早就知道此事了!”

  曹文诏点头道:“大同军虽然没有进攻山西,但大同社和抗旱会却是早就进入山西了。不止是洪蛟,就大哥知道的,山西各大家族,都有家族子嗣进入其中。”

  “这些人是疯了吗?大同社在关中做的什么事情他们都不知道吗,这个逆子是想带着大同军把我曹家给抄了不成。”曹文耀勃然大怒,在他心中,大同社可是所有士绅的敌人。

  曹文诏头痛地说:“这就是大哥不让你去辽东的原因,以你这耿直的脾气去了辽东,只怕要把自己给坑死。”

  “现在是什么时局,天下大乱的时局,中原到处有流民造反,关外有女真人,关中有大同社,天下早就四分五裂了。”

  “打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武将能打,是兵强马壮,是钱粮众多,你自己数数看大同社缺了什么?”

  曹文耀仔细一想,以徐晨鲸吞关中的实力来看,这天下最能打的人应该是他。而且他一个关中光税收就有2000万了,清洗大户又弄了3000多万两,整个天下最有钱的人也是他。粮食他也不缺,去年就弄了1000多万石,今年要不是旱灾,只怕他早就打出关中了。有兵有钱,这天下还真最有可能落到徐晨手中。

  但他为难地说:“即便徐晨能打,但他苛待士绅,而且我曹家世代忠良,我等怎能做那二臣。”

  曹文诏说道:“为兄什么时候说过要背叛朝廷了,我曹家世代忠良的旗帜不会断在我们兄弟手中。但洪蛟他又没在朝廷为官,自然不需要为朝廷尽忠。”

  而后他拉过曹文耀,小声道:“如今天下大乱,大族分散投靠各方,我曹家也要在大同社有自己的人,这样不管是朝廷镇压了叛乱,还是大同社得了天下,我曹家富贵的日子才能继续延传下去。”

  是的,傅山他们终究还是太年轻,他们发展社员的举动,很快就被他们各自的家族知晓。知道之后,这些家族既没揭发,也没阻止。

  崇祯4年天下的局势,已经和天启年间完全不同。朝廷还在持续的衰落当中,继失去辽东之后,朝廷再次失去了关中。女真人甚至打到了京城,差点再次上演一回靖康之耻。就眼前这局势,如果士绅还认为天下仍在朝廷的掌握当中,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天下已经正式步入乱世当中,乱世有乱世的法则。这时候在想什么钱财,土地,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乱世当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家族延续下去。土地、财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

  关中大族被清洗很可怜,要是放在天下稳定的时候,他们定会毫不留情地声讨,并要求朝廷镇压这些贼寇。但现在他们看到的却是,米脂原本只属于地方豪强的小家族,现在却一举成为了关中有名的大族,取代了原本那些大族的地位。

  他们的家族想要躲过这场侵袭,抵抗大同社进攻是一种办法,融入大同社当中又是另一种办法。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廷也没有振奋的迹象,大同社反而势不可挡。大同社先占据关中,又消灭了盘踞在大漠的林丹汗,占据了大半个草原,现在的势力就相当于半个大秦王朝和半个蒙元王朝的结合体,是天下三大势力当中最强大的一方。那么融入大同社当中就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所以傅山他们在山西行省发展社员非常快,借助太原乡试集中了整个山西行省的读书人,他们一个月时间,就在整个太原各州县遍布了大同社员。山西大族视而不见,甚至在暗中支持,他们本就缺一条搭上大同社的路,现在傅山的举动反而帮他们铺路了。

  曹文耀反应过来后说道:“这是不是有点对不起陛下。”

  曹文诏无奈地说:“有什么对不起的?难道你还想让曹家和大明一起陪葬不成?”

  他想了想道:“咱家钱库有多少银子?”

  曹文耀道:“大概有30万两吧。”

  曹文诏道:“拿出20万的,让二叔去长安购买大同社的债券。”

  曹文耀愕然道:“大哥,你刚刚不是说要忠于朝廷吗?”

  曹文诏道:“俺忠于朝廷,但俺不信朝廷,二弟你自己说,这20万两银子,你觉得是去买巡抚所谓的债券还是去买大同社的债券?”

  曹文耀想一想朝廷拖欠几年的军饷,内部的贪官污吏(包括他自己),把自己的钱交给朝廷,那不就是让这些贪官污吏去贪,这是傻子也不干了。

  “当然是买大同社的债券,徐晨虽然是叛逆,但也是我们北方响当当的一条好汉,一个唾沫,一个钉,这些年买他债券的人哪个没有发财的。”

  曹文诏道:“俺这也是为我曹家留条后路,大同社的政策已经是公开的,他们攻入山西行省,咱家的土地钱财估计是保不住了。但这些债券,不会受到抄家的影响,有这些钱在我曹家最起码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显然曹文诏是不看好朝廷能守住山西行省,在打不过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家族的损失就成了他的选择了。

第255章 ,改头换面的资政院与矫枉过正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7月18日,太原城,巡抚衙门。

  耿如杞回到太原就召集山西行省各大家族族长,像出过出过首辅的张家,出过宣大总督的王家,地方大族陈家,韩家,温家等等。

  他和这些家族长寒暄几句之后,开门见山道:“为了稳定山西行省的局势,本官决定以工代赈,但巡抚衙门钱粮不足,本官欲发行300万两债券,亲各位乡老支持。”

  几大家族族长相互对一眼,看来朝廷是真没钱了,巡抚刚找他们募捐完,隔几天又想来一趟,而且这次的胃口极大,一开口就是300万两,就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只怕借钱容易,还钱难。

  所以众人正襟危坐,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大厅内一片安静,只有知了的叫声回荡在大厅当中。

  现场气氛安静,耿如杞只能继续说道:“现在山西行省西有大同社虎视眈眈,东面太行山上闯贼吸纳流民壮大力量,山西此时的局势可谓是危如鹅卵,各位乡佬难道还在计较这些钱财吗?”

  最后王勋问道:“既然是借钱,老夫想问一句,耿巡抚,你是打算如何偿还?”

  耿如杞道:“自然是用山西行省的税赋偿还了。”

  王勋继续问道:“山西省一年的税银不足50万两,连利息都偿还不起,耿巡抚要是去了别处为官,下一任巡抚还认不认?如果不认,我等该怎么办?”

  耿如杞无言以了,他能想到用税收做担保,已经算是有点经济常识了,但后面这个问题连他都不能保证。

  张绪淡然道:“这段时间我等家族也不好过,田地遭灾了,收不到租子,关中私盐也让我等亏空连连,我等的家族也是勉励维持,哪里还有能力来支持张巡抚。”

  “是啊,是啊,这两年山西行省天灾人祸不断,我等也是勉励维持,家族无钱无粮,难以支持朝廷。”

  耿如杞苦口婆心道:“现在如此危机,各位不能攻克时局,难道被大同社,或者是闯贼占据了山西,各位乡老你们能幸免于难!”

  这也是这些大族最担心的地方,不要看山西有5万士兵,但敌人却更加强大,东西两面皆有强敌,境内还有几十万流民,但凡有选择,他们也不想坐在这个火山口上。

  但把钱给朝廷的官员,这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们情愿用这些钱多招揽一些家丁武装他们,也好过拿钱给朝廷这些贪官污吏。

  但继续让山西行省的局势恶化下去,他们也担心全家老小被贼寇杀光,现在他们是一根筋变成两头堵,左右为难。

  陈文思想了想道:“巡抚,想要我们购买债券也可以,但这笔钱我们要自己管着,每笔的花销都要通过我们。”

  韩启道:“还要成立资政院,贼寇不是说要团结所有的农户对付我的,那等士绅也要团结起来对付那些贼寇。”

  受到徐晨的影响,整个大明最火热的概念就是一个资政院,也不知道哪个人通过徐晨的话,总结出,天下的士绅团结起来这句话,其流传也不过就这一两年时间,但却快速的火遍了整个大明。

  这句话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甚至被天下的士绅看成是拯救大明的唯一良方。

  耿如杞脸色难看起来,这几个月大明朝廷可不平静。自从贺涵带着新军去了辽东战场,崇祯政务难办,一个个坏消息不断传来,山西,河南,山东,整个北方都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当中。地方官员纷纷向朝廷要求赈济,但崇祯哪里拿的出来钱?

  他甚至想过干脆向盐商妥协,先弄个500万两回来再说。但东林党却不愿意了,好不容易贺涵和他的新军被骗到辽东战场了,他们乘胜追击,联络地方的官员和士绅,要求崇祯皇帝开启资政院,请天下最德高望重的士绅来京师商议国事。

  他们现在也厌恶了朱家皇帝了,资政院给了他们一个选择,可以绕开皇帝,统治整个天下,皇帝你拱垂而治,天下还是交给他们这些贤能之士来治理就好。

  但崇祯即便再傻,也知道资政院真的是成立了,那他这个皇帝就真成摆设了,连连否决的地方官员的请求,甚至到了哪个官员敢上书成立资政院,就罢免哪个官员,但即便这样还是没压住这波风潮。

  耿如杞知道,他在山西刚成立资政院,罢免他的圣旨马上就会来到山西。

  但不成立资政院,只怕这些大户也不愿意拿出这300万两银子。

  他沉思许久道:“各位乡老借款给巡抚衙门,巡抚衙门可以成立债券会。由各位乡老派遣的人员来监督这笔钱的使用情况,1万两的债券就可以派一个会员。”

  耿如杞的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这所谓的债券会不就是资政院改了一个名字。

  王勋马上道:“既然我等出钱养兵,这些士兵就有权利保护我等的家产。”

  “巡抚衙门每笔的花销也要通过我们债券会。”如何抢班夺权,这些人可都是老狐狸了。只要耿如杞放开权限,后面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整个山西大小的官员都是他们的人。

  耿如杞脸色僵硬道:“好,本巡抚答应。”

  现场的大族族长得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个个喜笑颜开。

  张绪笑道:“老朽等人这就去清点银库,300万两银子,保证在半个月内,就给巡抚您准备好。”

  但出了巡抚衙门,王勋的府邸。

  几人的脸色并不像巡抚衙门时那样轻松。

  张绪道:“现在成立资政院能起作用。”

  王勋无奈道:“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大同社想要我们的钱和土地,闯贼想要我们全家老小的命,我等现在再不拼命,那就只能被贼寇吊死。”

  陈文思道:“现在潞州乡村已经是闯贼的天下。”

  而后他脸色难看道:“徐晨开了一个极坏的头,现在天下各路造反的势力,都把矛头对准我等,杀戮我等,抢夺我等的田地以收买人心,我等已经没资格坐观局势,只能拼死一战,保住自家的家业,今日开始我得想办法安插子弟进入军中,现在手里有兵才能保住我们的家产。”

  其他的大族族长也是相同的想法,让他们把几百年来积攒的家业全部交出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现在朝廷又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

  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拼死一战的气氛当中的时候。

  “嗯!”温家族长温宇咳了一声道:老夫的泰升号在关中也有点关系,能弄到大同社的债券,各位想购买的话可以找我温家,这债券的票面利息有一成,虽然不高,但胜在稳定安全,尤其是大同社打过来的时候,有这些债券债多少也能算张护身符,我温家只收一分劳务费。”

  于是刚刚决死一战的气氛迅速被打破,其他族长刚开始都怒视着温宇,但后面听了他的话也觉得有道理,他们这么大的家业怎么可能舍命一击。

  安排子嗣进入大同社是他们找的一条退路之一,但这只能算是最坏的打算,所以他们都默契不提。

  购买大同社的债券也算是一条退路,大同社崛起的这几年,但做事情一直很有章法,尤其是在钱财方面信誉极好,和大同社打交道的人都赚到了钱。

  反而是大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就不讲信用,发个宝钞都没想过回收的事,所以他们情愿购买大同社的债券,也不愿借钱给朝廷。

  王勋道:“给我家买30万两债券。”

  张绪:“我家购买25万两。”

  “老夫要20万两。”

  “老夫购买18万两。”

  温老爷子当场记录起来,这十几家大大小小的家族购买了购买了270多万两债券,一分的手续费27000多两,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赚了这些了一笔钱之后,温宇笑道:“老夫有个经验之谈。各位可以全当笑话听一听,大同社虽然吞并士绅土地,但他们却非常支持商贾去关中开办作坊,老夫在关中有个纺织厂,织机不多,也就800架,去年这个纺织作坊给我温家赚了十几万两银子。”

  在场不少族长都羡慕的看着温宇,十几万两银子还不多,现场一大半的家族一年都赚不到这么多钱。

  不过温宇的话倒是给他们一个提醒,可以在关中置办一些产业,这也算是一条退路。

  于是这些人各怀心思的散开,山西行省的债券会开始在各县组建。

  潞州,壶关县,孤山村。

  高迎祥的义军总部就驻扎于此,从大同社攻占关中之后,高迎祥就派遣人求援,大同社安排了人员帮他练兵,组建最基层农村组织。

  现在他的基层军官一小半都是大同军的人,参谋部更是大同军帮他搭建,地方组织全部是大同社的人员,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迎祥的义军已经被大同社收编了。

  而这段时间山西大旱,整个山西流民遍地,高迎祥的义军快速发展,已经掌握住整个潞州的农村了,然后沿着太行山一线,控制了4周的农村。

  不过高迎祥不了解道:“都督是如何想的,为何不让我们占据县城?”

  这段时间高迎祥的手下快速扩张,已经控制的村落上几百个,人口有十几万,士兵也有2万多,他自认为已经可以和太原镇明军一战,最起码能控制一些县城。只是徐晨让他等待时机,所以他有点不理解。

  朱猛道:“都督说了对现在的山西而言,最重要的是保住粮食,义军要是攻占县城,必然引起太原镇的围剿,虽然我等不怕他们,但大灾之年发动战争,不知多少百姓会饿死。”

  “义军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把控制住的村镇组织好抗旱会,带领农户抗旱救灾,完成均田,让农户人人有地种,清理地方上的地主士绅,夺回他们手中的宗族权,经济权,处罚权利,农村的一切权利都要归我们抗旱会。”

  高迎祥继续道:“阳村有一个乡绅,他名声还不错,大灾之年还知道救助乡亲,我们连这样的好人就都要打倒吗?”

  高迎祥依旧保留着一股英雄好汉的习气,认为坏人杀了无所谓,好人就应该留下来。

  朱猛冷笑道:“且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好人暗地里什么模样谁知道,都督就说过,我们大同社要打倒士绅,不是因为他们有钱有地,而是他们无能。内不能组织天下生产,维持天下稳定,外不能抗击强敌。”

  “一个皇帝虽然是好,但他对外不能打赢强敌,对内不能安抚百姓,让大量的百姓饿死,这样的好人对天下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们大同社赶他们下来就是因为他们占着位置不做事,天下有能者居之,士绅不能组织生产,我们大同社来做,士绅不能战胜强敌,我们大同社来战胜。”

  朱猛这样一举例子,高迎祥就有点理解了,不过他还是有点同情道:“我只是觉得那人有点无辜,他没做坏事却要给坏人陪葬。”

  朱猛笑道:“你这是英雄好汉的习气不改,但你这种只能算小英雄,小豪杰,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是要改天换地,能做做前人未有的事,带着整个天下前进。”

  “而且这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情,想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这过程当中害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地方地主士绅,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利,又害死了多少农户,农户的冤屈和鲜血可以重新灌满汾水,现在这些地主才有几条冤死鬼。”

  “你不是朱元璋的子孙。”高迎祥愕然,这话虽然说的有道理,但你朱猛说不合适吧。

  朱猛道:“这都200多年前的事了,我可没享受到这老祖宗的好处,反而人都差点饿死。”

  大明的宗亲制度太过于奇葩,朱元璋巴不得把自己子孙18代都养起来了,却从来没想过大明朝能不能养得起。

  后面因为永乐帝造反,对宗亲管的越来越严,几乎把他们当猪养,朱猛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哪怕他是宗室子弟也活不下去了。

首节 上一节 161/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