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60节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一多就乱,一乱就会出现磨洋工的状态,工程进度量达到七成都是非常优秀的状态了。

  毕竟现在关中,哪怕在工地上粮食也只有一升二的口粮,勉强只能填饱肚子,劳作太辛苦,肚子饿的更快。而且这些水利设施也不是为他家田地修的,自然开始有人磨洋工。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就会带坏10个,20个。

  而这些问题待在都督府是很难看得到的,只有在第一线才能看到这些问,跟农户一起劳作,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而后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徐晨就是发现劳动在第一线,最快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能得到一线最真实的信息,一直是古往今来,所有王朝最大的难题。实践出真知说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出来的寥寥无几。

  就在徐晨顶着烈日继续铲土的时候,一个信使却骑着战马冲进了这片工地,他找到徐晨着急汇报道:“都督延安府出现蝗灾,刘执政请您立刻回长安。”

  徐晨脸色大变,当即赶回长安城回到都督府。

  而此时刘永等人已经齐聚会议室,看到徐晨来刘永马上汇报道:“都督,延安府来报,其治下大部分州县都出现蝗虫的影子,我等已经命令关中各州县,去探查野地蝗虫的数量,让他们及时汇报。”

  徐晨道:“久旱必蝗,现在延安府都出现蝗虫了,关中其他地区只怕也有蝗虫的踪影,只是大家没有重视。”

  他这段时间回忆了有关崇祯年间的资料,才发现崇祯年间真不是人待的,旱灾,蝗灾,洪灾,到个崇祯10年左右还要加个鼠疫,这是老天爷把人往死里逼的节奏啊。

  这些资料让徐晨明白,在这个时代只要灾害露出一点苗头,那灾害就必然会发生,而且也只有大灾和超大灾之间的选择。想要一场波及县府的小灾害,那是想都不要想。

  “我等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通知各州县令,把蝗灾的情报告诉他们,命令他们只要查询到蝗虫的踪影立刻扑杀蝗虫,命令各县以一斤蝗虫干两文钱的价格,无限量的收购蝗虫。”

  刘永皱眉头道:“都督,自从3月都督府开启抗旱灾之后,都督府每个月的开销都翻了一倍,5月份的开销更超过了300万了,都督府的钱粮已经不多了,要是无限量的收购蝗虫,我担心都督府开支会支撑不住。”

  徐晨道:“发行都督府的债券,第一期定在1000万两,用这笔钱来收购蝗虫。”

  两文钱一斤的蝗虫干,1000万两足够收购50亿斤,现在蝗虫还没有大范围的扩散与农户对钱财的渴望,足够把这些蝗虫杀的断子绝孙。

  刘永皱眉头道:“数额如此巨大,我担心这些债券很难销售出去。”

  徐晨道:“都督府债券不止在关中销售,山西,中原,江南,蜀中都可以销售,向着四地宣传,只要购买了都督府的债券,会得到大同社的保护,不在抄没的家产之列。以都督府现在的威势,我相信那些地主老财会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统战价值的。”

  朔方城,后套平原。

  陈子龙头戴草帽,身穿麻布短衫,脚上穿着一双牛皮质的凉鞋,杵着一个木棍,看着奔腾的黄河水。

  黄河在这里分成两条支流,一条贴着库布齐沙漠,是黄河的主干河道之一,另外一条分叉继续往北,直到遇到了阴山山脉才继续转向,然后在五原城附近,汇入黄河的主干河道,形成了独特的套上套地形。

  但这种套上套的地形对水利灌溉来说就非常不利,黄河在这段流域,呈现的是南高北低的地形,所以黄河水主要流向的是靠北的河道,但这条河道一直贴着阴山流淌,修建水利设施利用效率极差。

  相反从黄河南河道,就可以垂直修水渠,水流就会自动的由南向北流,形成自流渠,只要建立好主干渠和支线渠,就能灌溉整个前套大部分的平原地区。

  陈子龙对一旁的孙可望道:“黄河河道在这里,南线的流水少,北线的流水多,将军要到北线修筑一道水堰,学都江堰的做法,尽可能的截流黄河水去南线,增加前套平原的灌溉水量。”

  孙可望看着黄河河道皱眉头道:“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北线哪怕是枯水期,黄河支流的宽度也有1里左右,丰水期宽度增加四倍。

  后世有一个著名的1万小时法则,说的就是任何人做一项工作,有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个法则用在孙可望的时间更短,孙可望也可以算是一个水利专家。

  高大壮被调回长安府之后,孙可望就成了镇北都护府将军。但他大部分的时间不是训练士兵做战争准备。

  而是带领士兵和农户,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修建水渠,开垦田地,两年多的时间,虽然中间还有战争干扰,但在前套这片广袤的大平原上,孙可望带着农户,士兵,牧民开垦出了上百万亩土地,种植了玉米,土豆,红薯,高粱,大豆等各种作物。

  靠着一手青储饲料的技术,他在河套地区,新建了30多个固定的牧场,让游牧变成了定点放牧,技术带来的进步,极大的降低了干旱,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

  现在朔方城每年可以向关中输入几十万石粮食,几万石羊毛和几万头牲口。

  这里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但面对关中越来越严重的干旱,河套地区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粮仓了。

  这次的水利大会战,关中和河套是两个重点地区,这其中河套的优先等级甚至高于关中,这场大旱让关中大河流量减少一半,小河几乎干枯。

  但只有黄河的流水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徐晨记得后世有个数字说黄河上游的径流量,一年达到600亿立方,这个水流量保证了河套地区的田地能最大限度的抵抗旱灾。

  所以整个关中有40万青壮,以被大同社雇佣的方式,前往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前套平原这三个地方,徐晨定一下,让陈子龙他们新开垦300万亩田地的目标,而这其中后套平原定下的目标是百万亩田地。

  陈子龙道:“工程量再大也要做,只有让黄河之水尽量流淌在南线段,才有足够的水源来灌溉土地,没有足够的黄河之水,哪怕是在河套地区,也生产不出多少粮食。”

  孙可望皱着眉头道:“某想想办法吧。”

  陈子龙笑道:“将军可以看看都江堰的故事,想来可以有不少的启发。我现在还要去宁夏镇,主持宁夏镇的水利建设,朔方城就交给将军了。”

  要说大同社最缺什么人才,那必定是水利人才,虽然徐晨这些年开了水利学院,也培养了一些水利的人才,但这些人光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现在也只能做一些小水利设施积累经验。

  整个关中能说得上是水利专家的,勉强算只有三个徐晨,徐光启和陈子龙,关中有徐光启和徐晨。

  河套有陈子龙,但河套分为前套,后套宁夏平原三块,相隔的距离有上千里。前套,后套经过大同社两年多的开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屯垦也有了专门的流程。

  开发宁夏镇是大同社下一步的目标。200多年来宁夏镇的将门,占据了这样一块天府宝地,但他们却没想过修建水利设施开发这块宝地,200年前朱元璋时期,宁夏只有土地百万亩,200年后,宁夏镇的田地也不过是150万亩左右,真可谓是暴殄天物。

第254章 ,分散投资的大族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7月15日,永宁州,清龙渡。

  黄河水奔腾不息,滚滚向南流去。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参将曹文诏,骑着马沿着黄河岸边缓缓前行,仔细观察着陕西地界的情况。

  耿如杞望着对岸那曾经属于大明的疆土,如今却落入“敌寇”手中,神情极为复杂。

  山西省接连遭受旱灾、蝗灾的双重打击,仿佛是堆满了干柴的大地,只要有一个火星,愤怒的农户就会彻底点燃整个山西行省。所以此刻耿如杞时刻警惕着大同社是否会从关中杀出来。

  “对面有想渡河的动作吗?”耿如杞沉声问道。

  曹文昭策马上前,摇了摇头,说道:“虽然他们动作频频,但末将知道他们短时间不会进攻山西行省。大同社都解散自己的士兵,让他们去抗旱救灾了,要是想出兵进攻山西,他们就根本不会释放士兵。”

  耿如杞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即便这样你也不可放松警惕,守好青龙渡口。”

  “遵命!”曹文昭响亮地回应道。

  耿如杞继续凝视着黄河对岸,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黄河当中有几十个百姓,抱着木块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

  耿如杞脸色大变,急切地喊道:“有百姓要溺亡,快去救人。”

  曹文昭看了看情况,神情淡然,说道:“巡抚,那是想投靠贼寇的百姓,即便他们被淹死了,那也是想投靠叛贼而死,我等无需理会。”

  这情况曹文昭太常见了。他也觉得这大明的天下可能真要完了。从3月开始,山西省就开始闹旱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6月,延安府传来闹蝗灾的消息,而后整个关中多地都爆发蝗灾,山西的官员们还幸灾乐祸过一段时间,觉得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这是老天在惩罚大同贼寇。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声了。6月末,山西行省也爆发了蝗灾,甚至连他们能这么快注意到蝗灾,都是靠着大同社的提醒。山西巡抚耿如杞除了没有钱购买蝗虫之外,如法炮制大同社处理蝗灾的办法。

  然而,办法摆在那里,耿如杞却没办法用。大明朝廷的地方组织基本上是靠大族来维持的,但现在哪里有大族敢待在乡下?

  乡下的地主士绅不是被流寇攻破,就是被农民军抄了家,总之是乡下不安全,他们根本不敢待。

  大明主动放弃了他们的农村机构,没有人来主持,各种治理蝗虫的办法自然不可能实行。

  于是从7月份开始,山西的蝗灾从平阳府开始爆发。农户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蝗虫啃光自己本就不多的粮食,甚至连草根树皮这些也被啃得干干净净。

  平阳府的农户们,只能绝望地往北上奔赴,想到那些没有蝗灾的地方求得一条生路。

  而另外一部分流民,他们听说关中有食物,便带着全家老小抱着一块木头,就直接跳下了黄河,冒着湍急的黄河水想求得一条生路。所以曹文诏看多了这种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眼前这一幕还是让耿如杞感到有点羞愧。他身为山西巡抚,却不能保证自己治下百姓能吃饱饭,以至于他们要逃到“贼寇”的地盘上。

  但羞愧之余,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朝廷的使命,于是说道:“流民大量涌入关中会增强贼寇的实力,曹参将你怎么不阻止他们?”

  曹文诏无奈地叹了口气道:“巡抚大人,您是想让他们消耗大同社的粮食,还是想让他们留在山西行省,让他们在本地造反?”

  耿如杞听了,无言以对。他知道留在山西行省,只怕情况会更糟糕。

  曹文诏接着说道:“现在这种情况对我等是有利的,这些百姓游不过去,他们会淹死在黄河当中,减少山西省一分隐患。游过黄河也能消耗大同社的粮食,对我等更加有利。”

  耿如杞沉思了片刻说道:“曹参将,本府想在山西行省,发行300万两粮食债券,不知道你怎么看?”

  曹文诏惊愕地看着耿如杞,说道:“巡抚大人是想学习大同社!”

  耿如杞点了点头,说道:“虽是贼寇的办法,但能用就行。”

  他回想起自己和贺涵一起进京勤王之后,贺涵得到天子的赏识,留在了天津卫。而他和张鸿功二人则领兵回到了山西行省。

  因为有贺涵的提醒,他对大同社极其重视。在太原镇他淘汰老弱,招募青壮,整顿军户,打造火枪,加强武器装备,也练出了3万的精锐。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同社出兵关中不到三个月时间就鲸吞了整个关中地区,整个北方为之震动,大明朝廷也为之震惊。

  这个时候,耿如杞终于完全理解贺涵的担忧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留给大明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但他刚刚编练了5万军队,山西省就爆发了旱灾,接着就是蝗灾。这场灾害的残酷性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大明王朝处理的范围。中原爆发旱灾,山东也爆发旱灾,整个北方也就是京师附近情况稍微好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耿如杞连连上书,请求朝廷赈济百姓,但得到的回复都是让他自行处置。他明白,朝廷已经没有钱粮了。

  而山西省也没钱粮了,他编练的5万大军甚至镇不住山西的情况。现在逃到太行山的闯贼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平定州、辽州、潞州,都有闯贼的身影,山西其他各州县,更是民变频发,知州县令求援的信件雪片般飞到巡抚衙门,让他疲于应对。

  而大同社在关中种种举措,让耿如杞羡慕不已,同样是旱灾,蝗灾,大同社却能快速找到方法,而后立马实行,明明关中的旱灾比山西行省更早爆发,危害也更大,但关中却太平无事,所有人劲往一处使,修水利抗旱灾,山西的秩序却已经崩溃了。

  他时常翻阅从各处搜集来的《大同报》,上面详细记载着徐晨在关中的作为。徐晨向整个关中的百姓募捐钱粮以赈济灾情,居然弄到了532万两银子。这个数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耿如杞的心头。

  他那真是羡慕妒忌恨啊。要是这500多万两银子交给他,自己也可以马上平定山西行省的乱局。有了这笔钱,山西那些因灾荒而躁动的百姓能得到安抚,四处流窜的贼寇会被迅速剿灭,整个山西会重新恢复往日的平静与秩序。

  他也不是没有找过山西的大户募捐。祈雨失败之后,他亲自拜访了山西的许多名门望族,言辞恳切地希望他们能为山西的灾情出一份力。

  只可惜,整个山西募捐到的不过是12万两银子和8万石的粮食。其实这个数字已经不错了,往上数上百年,没有一个巡抚能募捐到这么多钱粮。

  但有了大同社500多万两银子的对比,这点钱粮就显得微不足道,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巡抚好像一个跳梁小丑,只能在那些大户面前赔着笑脸,才能得到一点蝇头小利。

  后面得到的消息更是让他无奈。关中爆发蝗灾时,徐晨居然发行1000万两债券来抗击蝗灾。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再次震撼了耿如杞。但也让他灵光一现,徐晨可以这样借钱,他堂堂一个山西巡抚难道不可以学吗?

  这可不是要大户们免费募捐,而是借钱给朝廷应急。有了这笔钱,他也可以学大同社以工代赈,新修水利,抗击旱灾。

  耿如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曹文诏,可曹文诏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大人,此事朝廷难学。朝廷这几十年什么时候富裕过,到现在还欠着银钱,这种情况下谁会借钱给朝廷?”

  耿如杞却不这么认为,他激动地说道:“今时不同往日,只有稳定山西行省的局势,大户才能继续享受富贵的日子。要是被大同社打进来,大户们不要说钱粮了,只怕他们的小命都难保。”他觉得有大同社这个威胁在,那些大户士绅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也应该借钱给自己。他自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仿佛已经看到了山西未来的希望。

  曹文诏听了,只能默默不语。在他心里,大同社和朝廷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大同社强悍的战斗力自不必说,他们光一个关中就能搜刮出2000多万两银子,下属的一些产业加起来也有上千万两。

  而且徐晨言而有信,几次发行的债券都让那些购买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不要说关中的大户了,就上次他自己都心动,想去购买大同社的债券。

  反观朝廷,自张阁老之后,朝廷就没富过,天下的士绅谁不知道,朝廷的太仓空的都能把耗子给饿死。

  去年勤王之时朝廷就向商贾借了一批钱财,到现在都没还清,不少商贾都被朝廷拖得倾家荡产,甚至跳河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借钱给朝廷?

  巡抚只怕是产生了幻觉,以为徐晨能挣这么多钱,自己也能,却没想过自己的脸已经卖过一次了。而朝廷的信誉更是不值得让人相信。

  哪怕是他曹家,九代忠良,他为朝廷拼命可以,但是朝廷向他借钱那是万万不行。

  耿如杞却不明白这点,他就觉得徐晨行,他也行。巡视黄河一线之后,严肃地对曹文诏说道:“曹参将,你要用心防守好黄河防线,不能让大同社有可乘之机。”

  曹文诏恭敬地应道:“遵命,大人。”

  然后耿如杞带着复杂的心情,骑马回太原城去了。

  当晚,曹文昭找到自己的弟弟曹文耀说出了耿如杞想要在山西发行债券的消息。

  曹文耀笑道:“耿巡抚这是穷疯了。居然还想用这种的方法来骗钱,朝廷的信用连纸都不如啊,要买就其他家买,反正俺家是不会买的。”

  曹文诏问道:“洪蛟去哪里了?”

  曹文耀带着一丝怒气说道:“这个逆子最近这段时间早出晚归,问他去哪里了,他就说和同窗聚会,也不知道和哪个败家子鬼混去了。”

  曹文耀也是个武将,他有两个儿子曹变蛟、曹鼎蛟,继承着曹家的血脉,生得人高马大,都是能在万军之中取敌首级的猛将。

  只有他这个小儿子,从小就展现出读书的天赋,不到20岁就考上了秀才。虽然算不得神童,但能在武将世家出个秀才,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曹家把他看成是读书的种子,投入了大量资源培养他。

  曹文昭神色复杂地说:“只怕未来我曹家真要靠他成为顶梁柱。”

  曹文耀不信地说道:“大哥,你太高看他了。今年让他去太原考乡试,没考中不说,还在太原留恋了一个多月,哪有一点奋发图强的样子。”

  曹文昭苦笑着说:“二弟,你不觉得大同报传入我山西太过迅速了吗?基本上只要过两三天,他们的报纸就会遍布整个山西行省。”

  曹文耀说道:“小弟和他人讨论过,应该是贼寇在山西行省安插了他们自己的人。大同贼寇最喜欢招揽那些穷读书人,只怕山西行省已经有不少穷童生、穷秀才被他们招揽了。”

  现在山西行省大同市的报纸经常会张贴在,山西各县城的角落当,曹文耀他们讨论之后认为,应该是贼寇的奸细已经遍布整个山西行省,他们也想抓人,只可惜现在整个山西行省基本瘫痪了,他们这些将门不是要防着大同社,就是要防着民变的百姓,根本没多少力量再来处理这些事情。

  曹文昭点明道:“你就没有想过洪蛟也加入其中。”

首节 上一节 160/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