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50节

  戚继光的事迹果然听着这些军官热血沸腾,个个都想化身戚继光,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而后他说道:“戚家军就以军纪严明而著称。某之所以严肃军纪,不允许你们掠夺百姓,一方面掠劫会放纵军队,破坏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片土地就是因为我们的家乡,你们现在掠夺百姓就是在掠夺自己的亲人。”

  但这些军官不以为然,大明这上百年来都是这样的潜规则,也就是李信是这支军队的建立者,加上他保证了士兵的粮饷,又能给他们弄外快,所以他们能忍受军纪,但不代表他们认同这点。

  李信道:“大家不认可这一点,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不掠夺自己的家乡,不代表朝廷其他军队会不会这样做?这样你抢他,他抢我,只要朝廷的军队在中原,迟早就会抢到我们的家乡的,这就是底层的相互伤害,军队抢是抢不到那些大户的,只有我们这种小户人家最有可能遭受兵灾。”

  这话让所有人都脸色大变了,忠信营士兵大部分的家人都在杞县,以现在河南行省的局势,真说不准什么时候自己的家乡就会爆发叛乱。

  以他们这几个月看到明军的情况,他们还真不敢让自己的这些同僚跑到自己家乡去。

  李信道:“所以想要杜绝自己家人遭到迫害的命运,就要彻底终结现在的潜规则,大家要保护百姓而不是迫害百姓,你们保护百姓,就是在保护自己的亲人。”

  “说的好!”校场之外,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传过来。

  李信马上行礼道:“末将参见督堂。”

  孙承宗扶起他笑道:“这是老夫在军中十几年来,听到的最好课,你做的很好,没有辜负老夫的期待,空闲的时间知道教导士兵忠君爱国,这甚至超出了老夫的预想之外了。”

  李信道:“河南行省是末将的家乡,末将只是想多救几个乡亲,不想让自己的家乡血流成河。”

  孙承宗叹口气道:“要是我大明的将军都和你这样忠君爱国,天下也不至落到如此。”

  而后他振奋道:“但越是在此危机的时刻,越是要宣扬大义,砥砺人心,老夫觉得你这种课就非常好,值得在全军推广。老夫任命你为全军的教喻,在全军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

  “遵命!”

第240章 ,崇祯大明之敌在朝堂

  孙承宗离开之后,周天满脸忧虑地对李信说道:“我们这样做岂不是在替大明朝廷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和我们原本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了。”

  和李信一起来河南的有十几人加入了忠信营,他们勉强占据着军中的高层位置。但想要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宣传大同思想,显然需要格外小心谨慎。

  李信神情淡然,目光坚定地说道:“爱国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忠于朝廷,还要看大明朝廷是如何对待士兵的。”

  李信嘲讽道:“我有信心朝廷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士兵失望。之后就看我们如何引导他们了。全军教喻这个职位,恰好方便我们向其他人宣传大同思想。我们一定要深入到士兵当中去。

  高级军官朝廷还会用金钱和爵位来拉拢他们,但普通士兵却遭受着军官和朝廷的双重压迫,他们改变现状的意愿最为迫切,也更能接受我们的大同理论。”

  周天满恍然大悟:“狗改不了吃屎,那些明军军官迟早会盘剥士兵。”

  大明士兵什么待遇满天下都知道,那就和乞丐差不多,即便是普通人家都不会想和军户结亲。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2月 8日,紫禁城,乾清宫内。

  工作狂人崇祯正在看着大明地方上上奏过来的奏折,但他越看越不耐烦,很多奏折基本上打开来,看了前面第一页的内容,他就用朱笔写下批语,空洞无物。

  看了另一封奏章,又就这么一头写下废话连篇。就这样他一连看了十封奏章,但都没看到啥有用的信息,气的他直接丢下了这些奏章。

  “王承恩,把大同报拿过来给朕看,看这些蠢货的奏章,看的朕心烦。”

  王承恩当即按照崇祯的命令,在报价上把一份《大同报》拿到崇祯手中。

  这是崇祯的办公场新鲜玩意儿,在他的案台旁边新增了一个报架,上面挂着从关中来的各种报纸。

  锦衣卫会定期收集关中的各类报纸,然后送到紫禁城,交给崇祯来了解大同贼寇的情况。这也算是让锦衣卫发挥了点“废物利用”的价值。

  排在报架首位的是《大同报》,崇祯发现大同社要做的事情往往会先通过《大同报》宣布出来。崇祯最开始以为这是贼寇放的假消息,但经过他几番验证发现大同报说的内容几乎都是真的。

  虽然崇祯不明白,贼寇的脑子是怎么想的,居然把这种重要信息公之于众,但这也使得崇祯几乎每期《大同报》都看,以此来了解大同社的内部动向。

  接下来还有《重民报》《工人日报》《长安日报》等关中的十几种报刊。崇祯很快就发现,贼寇的报纸上信息极其丰富,往往一小块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就能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对于一直被那些言之无物的废话奏章、垃圾信息充斥大脑的崇祯皇帝而言,这就好像自己大脑运转的速度忽然加快了 10倍,那种畅快感让他欲罢不能。

  相对而言,他就越讨厌大明臣子写的奏章,虽然花团锦绣,但空洞无物,废话连篇,写了上万字,真正有用的信息就几百字,甚至有时候一篇花团锦绣的文章,根本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

  有了大同日报对比之后,崇祯越发讨厌大臣们写的文章,因为他在这些文章当中根本不可能了解什么有用的信息。

  而《大同报》上的信息几乎都是真实的,关中的其他各种报刊,只要看各类时事新闻,大部分也都比较真实。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是崇祯极其渴望的。

  自从贺涵这个说实话的“小男孩”彻底戳破了“大明的新衣”之后,崇祯才意识到,大明的所有臣子都在想方设法欺骗他,战场上的事情骗他,地方上的事情也骗他。所有臣子联合起来织了一件“新衣”,让他无法了解大明的真实情况。

  这让崇祯极其愤怒,再次把镇守太监的祖制拿了出来,这些太监出了紫禁城,虽然成为了崇祯的耳目,但他们也只是有偏向的崇祯这一些真实的信息,而且崇祯也发现已经有镇守太监和地方官员开始同流合污了。

  对此崇祯也是无可奈何,他手中根本没有可用之人,对比勋贵和文臣,太监已经是最可靠的了,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忍受这一些缺陷了。

  关中的各种报刊反而让崇祯有意外的惊喜。这些报刊成了大明朝的一面镜子,虽然还照不到江南地区。

  但却能照到中原和山西行省地区。通过贼寇的报纸,他才知道今年中原遭遇了极其严重的旱灾,也了解到有大量士兵因为兵部安排行军不合理,直接在大明境内溃败,落草为寇。看到大同社嘲笑大明朝廷腐败,官员的无能,兵部击败的勤王之师,比女真人击败的都多。崇祯气得牙痒痒,偏偏这又是事实,这就更让他生气了,当晚连饭都吃不下。

  但即便再生气,他还是养成了每日观看报纸的习惯。比起那些臣子上奏的废话奏章,看贼寇的报纸反而能让他更了解北方的情况。

  此时,乾清宫内气氛极其压抑,崇祯皇帝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同报》已经有一刻钟了,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过了好一会儿,崇祯才缓缓说道:“难怪 10月 11号的《大同报》找了一个月都没找到。”

  王承恩和其他服侍崇祯的太监当即趴在地上,五体投地,不敢出声。

  崇祯皇帝却平静地问道:“今年大明盐税收了多少?”

  “奴婢不知。”王承恩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还不去找。”崇祯的语气带着一丝威严。

  “遵旨!”王承恩匆忙退下。

  不到半柱香时间,王承恩又忙碌地回来了,说道:“陛下,今年的盐税尚未统计出来,奴婢找到了崇祯元年和崇祯二年的盐税,崇祯元年的盐税是 228万两,崇祯二年是 193万两。”

  崇祯冷笑一声,说道:“果然是看朕年轻,好欺负,居然一年比一年收的少。想来今年扣除长芦盐场的盐税,只怕连 180万两都没有。”

  “再去给朕查,陕西省尚未沦陷之前的盐税是多少?”崇祯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愤怒。

  “遵旨!”王承恩再次匆匆跑了出去。

  没多久,他又匆匆而回,边跑边回道:“崇祯二年陕西的盐税是 23万两。”

  听到这个数字,崇祯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双手横扫,直接把自己案台上所有的东西全部扫飞了。

  他愤怒地吼道:“只有贼寇的半成,这就是我大明的好臣子,这就是我大明养了 200多年的士绅,他们霸占了每年几千万两的盐税,居然连个零头都不愿意给朕。”

  一个陕西行省的盐税竟高达 380万两,崇祯凭借小学合格的算术能力,简单一算便得出,整个大明的盐税高达 3800万两。

  可真正落入朝廷口袋的,却只有不到 200万两。每年有 3000多万两被那些蛀虫吞没,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

  3000多万两,这能做多少事情。可以操练 30万像秀子营那样的精锐之师,对内可以赈济灾民,对外足以抗衡辽东的女真人、大同社的势力。但就因为这些蛀虫,朝廷根本收不到这笔钱。

  即便之前贺涵跟他说过,朝廷的盐税应该有上千万两,但这次从大同社的报纸上看到确切数据,给他带来的震撼远超以往。原来不是上千万两,而是实实在在的 3000万两。更关键的是,这还仅仅只是盐税一项。大同社还有矿税 300多万,商税 500多万两,关税 200多万两。各种税收加起来,一个陕西行省就搜刮出 2000多万两,这还没算田赋。

  崇祯三年,哪怕朝廷加了辽饷,不算粮食等实物税,一年的税收也不过 600万两银子。大同社只占据一个行省,税收却是朝廷收入的三倍以上。

  大明共有十三个行省,如果都按照大同社这种收税方法,朝廷一年光各种税收就有 2亿两银子。崇祯算出这笔账后,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他好不容易稳住心神,恶狠狠地说道:“全在骗朕,全在骗朕,满朝文武皆该杀!”

  就在这时,乾清宫外一个小太监战战兢兢地走进来,说道:“陛下,周阁老请见,温阁老、成阁老、何阁老求见。”

  “宣!”崇祯冷冷地说道。

  没多久,四人就来到了乾清宫,当即给崇祯行了大礼。

  而后周延儒恭敬地说道:“陛下需要何等信息,臣可以为陛下查漏补缺。”

  原来,王承恩多次去户部查找相关数字,瞬间就引起了周延儒等人的警惕。比起后知后觉的崇祯,周延儒等人早在大同社的数据出来不到半个月时间,就看到了 10月 11号的《大同报》。

  当他们看到这份报纸时,顿时吓得冷汗直流。大同社这是要把天给捅破了,这些数据要是被天子看到,那还了得,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会出问题,而是东林党、勋贵、将门、地方士绅所有人的底裤都要被掀出来。

  所以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份报纸一定不能让崇祯看到。于是,崇祯等了一个多月,硬是没看到 10月 11日的《大同报》,只可惜这些人防了一个月,终究是没防住崇祯自己把这份报纸找了出来。

  崇祯冷笑一声,把自己手中的报纸丢了出去,说道:“朝廷丢银子了,阁老能帮朕把这些银子给找出来吗?”

  周延儒马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借口,说道:“陛下,贼寇是不值得信任的,他们在报纸上随意乱写,陛下不可相信。这不是贼寇收上来的税,而是贼寇想要通过这种方法洗白他们清洗整个关中掠夺的财富,这全是关中士绅的财富。”

  “闭嘴!”崇祯发现周延儒还想欺骗自己,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他在大殿内巡视一圈,捡起地上的一块砚台,朝着周延儒砸了过去。不过,崇祯的准头实在有待加强,砚台直接砸中了周延儒的官帽,然后从他头顶上越过。

  周延儒虽然脸上沾染了一些墨水,官帽也被打飞,显得狼狈不堪,但并没有受伤。可这已经把他吓得亡魂大冒了,崇祯刚刚可是用尽了全力,这要是砸在脑袋上,肯定脑袋开花。周延儒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接近死亡的一次。他平时口若悬河,擅长揣摩崇祯的心意,但此刻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惊恐地跪在地面上。

  “还想欺骗朕,你们全是贼,国之大贼,把朕的大明国蛀得千疮百孔,让朕的士兵没有足够的粮饷,过得跟乞丐一样,让国库没有钱财,年年入不敷出,让朕的子民得不到救济,只能饿死在荒郊野外,你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死的人,给朕滚,朕不想看到你们,滚!滚!滚!”崇祯愤怒地咆哮着,声音在乾清宫内回荡。

  乾清宫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不敢出声,只有崇祯皇帝沉重的喘息声。

  “王承恩!”崇祯喊道。

  “奴才在。”王承恩马上连滚带爬地靠近崇祯。

  “招贺涵来京师。”

  “遵旨!”王承恩领命而去,心中暗中担心这一场朝堂的风暴,不知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四人如同丧家之犬般狼狈地滚出了乾清宫。周延儒出了宫门之后,呆立半晌才渐渐恢复过来。回想起自己刚刚在殿内那落魄的场景,他恶狠狠地说道:“究竟是谁把那张该死的报纸给陛下看了?”那语气中满是愤怒与不甘,仿佛要将那个泄密之人千刀万剐。

  成基命慌张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说道:“现在我等该怎么办?陛下的这次怒火看来很难平息了。”他的脸上写满了忧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来的滔天大浪

  温体仁却显得格外淡然,他平静地说道:“还能怎么办?当这一切都没发生,要不然就告老还乡,远离这个是非之地。难道你还想从勋贵那里掏出盐税,又或者是想从地方大族手中掏出矿税,从江南豪绅手中弄到商税?”他的声音透出一股淡然,仿佛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更加难看,他们出身东林党,而东林党最初成立的使命,就是不允许天子把手伸向江南。不管是盐税、矿税还是商税,这些都是东林党绝不允许天子插手的领域。他们心里清楚,一旦敢动这三种税,不但自己的小命保不住,只怕连家族都很难保全。

  三人无奈的离开了。温体仁看了一眼乾清宫,心中暗自叹息:“这朝廷是待不下去了,是时候告老还乡了。”

  其实,温体仁很早就发现了大同社的存在。他让家族的人在大同社建立了一些产业,原本只是无心之举,没想到几年时间就赚了几十万两银子,产业还越发兴旺起来。到了今年 10月,他看到了大同社刊登的收入和支出表,心中顿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意识到,大同社已经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个反叛势力,而是建立了一个非常牢固的基层政权,能够征收到税负的割据势力。

  甚至可以说,用“割据势力”来形容他们都有点小看了。他们仅仅占据了关中这一地,居然能征收 2000多万两银子的税负,这组织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了。他们的财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再加上他们的军户制度,动员的兵力也远远超过了朝廷。

  如今,朝廷在财力、兵力、组织力和动员力四方面都远远不如大同社。从国力的角度来看,占据了关中的大同社已经超越了大明。

  温体仁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判断,现在就看大同社向哪个方向进攻了。如果大同社进攻北方,3 - 5年内朝廷就会烟消云散;如果进攻南方,江南的半壁江山也会在两三年内被大同社取代。

  自从贺涵引爆了大明朝廷的内部矛盾,朝廷的内部斗争就越来越激烈,其激烈程度甚至有可能会超过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温体仁是个孤臣,在朝廷如今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最危险的就是他这种人。

  大明现在看不到前途,内部斗争又如此激烈,温体仁已经萌生了致仕的想法。他知道,继续留在这个是非之地,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更关键的是朝廷还看不到前途,那他继续留在朝廷争夺有什么意义?

  他决定找个合适的时机向皇帝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远离这朝堂的纷争,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2月10日。

  冬日的寒风凛冽地刮着,贺涵接到崇祯的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领着上百亲卫从天津卫一路快马加鞭赶往京城。

  上次的暗杀事件让崇祯心有余悸,为了确保贺涵的安全,他特意下旨允许贺涵带领全副武装的亲卫来到紫禁城下,甚至进了紫禁城,贺涵也能带着 10名亲卫,并且可以身着武器铠甲,只是不许把火枪带入宫中,这恩宠可谓是到了极致。

  崇祯这个人,性格上有着诸多缺点,但对自己信任的人却是极为信任。不过,要是对方没达到他的期望,他又会立刻变脸,当初有多信任,后面就有多仇恨。

  他的第一位宠臣袁崇焕,今年 8月刚刚被斩首,虽说这已经比历史上的遭遇好很多了,最起码不用遭受千刀万剐之刑。

  在一个小太监的引领下,贺涵身披沉重的铠甲来到乾清宫外。他本想解开自己的战刀交给宫外的太监,以示对皇宫的敬重。这时,崇祯在宫内开口道:“不用解刀了,进来吧。”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贺涵进入乾清宫,单膝跪地,向崇祯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崇祯看着贺涵问道:“爱卿的兵练得怎么样了?”

  贺涵挺直身子道:“已经招募了 4万新军,不过大部分训练未足三个月,暂时还没有战斗力。但秀子营、神机营经过半年多训练已经初步具备实战的力量。”

  崇祯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追问道:“爱卿还记不记得半年前你和朕说过大明盐税的问题?”

  贺涵点头道:“臣自然记得。”

  崇祯继续逼问道:“那你敢不敢动我大明盐税,挑开这个脓包。”

  贺涵神色凝重,目光坚定地说道:“只要陛下下令,臣刀锋所向,无所畏惧。”

  “好!”崇祯激动地站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朕这些年越发地发现,大明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同贼寇,不是女真人,更不是那些造反的流寇,而是东林党,是地方大族、江南士绅,是在朝堂上的这些官员。他们啃光了大明的税负,啃光了天下的财富,把大明啃得摇摇欲坠,把朕的士兵啃得穷困潦倒,让百姓哀嚎遍野。”

  “朕想改变大明的局势,就不能再用大明原本的官员了。第一步正打算先抓盐税,盐税一年能挣上千万两银子,朝廷大半的问题都能解决。”

  “扬州是天下盐税的核心。朕想让爱卿去扬州,把扬州那些大盐商全部给朕抓起来,把他们的家给抄了,大明养这些蛀虫养了 200多年,现在是宰杀的时候了。大同社能在关中弄到几千万两银子。朕杀些盐商,弄个 3000万两银子不过分。”

首节 上一节 150/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