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37节

  洪承畴赶忙上前,拉住罗伟,疑惑地问道:“子瞻兄,这是何意?”

  罗伟笑着解释道:“都督府要在整个关中丈量土地,人手极为不足。徐社长雇佣我等,让我等去耀州丈量土地,完成任务之后,我等还会回来的。”

  洪承畴听了,思索片刻,说道:“某愿意跟随,不知道子瞻兄欢不欢迎?”

  罗伟爽朗地笑道:“当然欢迎,有你一同前往,想必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助力。”

  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原本的陕西巡抚衙门,这里如今已成为大同社在陕西处理事务的重要场所。

  主持陕西农村事务的常五热情地接见了他们,给众人安排了出行的马车。

  也就是在这里,洪承畴才真切地感受到大同社决心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光他在巡抚衙门看到的就有上千读书人,他们有的在认真地整理资料,有的在低声交流着丈量土地的事宜。而且他们这批人走了之后,后面又来了一批,络绎不绝。

  坐在马车上,洪承畴的内心满是疑问,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大同社准备了多少人丈量土地?”

  罗伟想了想,说道:“不算他们原本的社员,整个关中的读书人都被他们招募了,大致有两三万人,每个县安排两三百人。都督的决心很大,一定要把关中的土地丈量得清清楚楚。”

  洪承畴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说道:“这花费多少钱?动员几万的读书人,这花费的人力物力简直不敢想象。”

  罗伟认真地算了算,说道:“都督府给我重民社社员每个人补贴三两银子,如果真有 3万人,光工钱就是 9万两,加上一路上的吃喝,可能花费二三十万两吧,但能清楚陕西的田地,这是值得的。”

  当他们乘坐的马车缓缓驶出长安城后,洪承畴透过车窗,惊讶地发现此时关中的乡村变得格外热闹。一架架巨型的风车矗立在河道旁边,在微风的吹拂下,巨大的风叶缓缓转动。洪承畴自然知晓,这种风车可以巧妙地利用风力,将河道中的水提到田地当中,为农作物灌溉提供便利。此前,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延安府才大范围地出现过,在关中地区却是极为少见。

  其实,倒也不是这风车有什么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度,而是当地的大族们根本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进行投入。在过去,也只有重民社在关中修过几十架风车。那些大族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舍不得在水利设施这样的长远项目上花钱。他们宁愿让土地因缺水而减产,也不愿意拿出钱财来改善灌溉条件。

  除了风车之外,田野里最多的就是正在修水渠的农户了。洪承畴已经能看到不少水渠如同蜿蜒的巨龙,蔓延到田地当中。他不禁为大同社的效率感到惊叹,要知道,大同社攻占长安仅仅才半个月时间,现在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修水渠了。

  罗伟看到这一幕,也不禁感慨道:“没有阻碍做事就是好啊。当初景明想要在关中大范围修水利设施,但想了好几年了,总是没成功。现在大同社一来,终于可以开动了。”

  当初重民社想要推动水利设施的修建,却遭到了当地大族的百般阻挠。他们担心修建水利设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于是动用各种关系,设置重重障碍,使得重民社的计划落空。

  马车继续前行了10余里,他们却发现一个庞大的队伍,正被一群大同社士兵押着往长安城方向前进。洪承畴透过马车的窗户仔细观察这群人,发现他们虽然穿着朴素,但皮肤白净,很多女子的姿色都算得上是佳丽。从他们的气质和穿着打扮来看,明显与普通的百姓有所不同。

  罗伟看着这支队伍,猜测道:“不知道这些是三原的大族,还是耀州的大族。”

  洪承畴疑惑地问道:“大同社想把他们关押起来?”

  罗伟摇头道:“不久前,大同社攻占了甘肃镇,但现在甘肃镇人口少,土地荒芜,城镇被蒙古人侵占。都督府决定移民实边,这些人都是要去甘肃镇。”

  洪承畴听了愕然,移民实边,这在历朝历代都很常见,但自古以来都是用罪犯、贫民来移民实边,把大族迁移到边塞,这真只有大同社能做得出来。

  洪承畴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不免有些不忍。要是自己的家乡被大同社攻占了,只怕他家族之人也会像现在这样吧。

  倒是罗伟对待此事却看得十分淡然。在他看来,这些大族当初就杀了他们重民社和几万人无辜之人,现在只是让这些大族迁移到边塞之地,没让他们偿命,大同社已经够仁慈了。

  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大同社为什么能比他们重民社更有效率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敢毫不留情地铁拳镇压这些大族。

  在清田这件事情上,大明朝廷其实也有能力拿出资金,但地方藩王、士绅地主势力盘根错节,他们都会阻碍清田。而现在关中这些势力只要敢轻举妄动,大同社就会直接连根拔除。

  洪承畴叹息道:“可能天下真需要大同社这样的组织来拨乱反正吧。”

  朝廷其实也有过像徐晨这样的强力人物。在张居正的组织下,万历九年朝廷田籍上的土地达到了700多万顷,增加了五成多。只可惜张阁老病逝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原貌,朝廷户籍上的土地又变成了只有400多万顷。

  现在洪承畴想一想,是天子自己放弃了拯救大明的机会。如果当初天子能够坚定地支持张推进居正的改革,或许大明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一辆辆马车缓缓前行,车轮有节奏地碾压着崎岖不平的地面,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罗伟等五人坐在马车里,尽管有车厢的遮挡,但一路的颠簸还是让他们疲惫不堪。

  终于,耀州的城门映入眼帘。耀州知州刘宗敏带着一众官员早已在此等候。刘宗敏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干练与热情。

  当马车停下,罗伟等人从车上下来时,刘宗敏立刻大步迎上前去,脸上绽开了爽朗的笑容:“总算把你们给盼过来了!一路上辛苦了!”

  罗伟赶忙上前,抱拳行礼道:“知州大人客气了,为都督府清丈土地,我等不敢言辛苦。只是不知我等应该去何地丈量土地?”

  刘宗敏摆了摆手,说道:“不急不急,各位先休整一晚,恢复恢复元气,明日咱们再做事。”

  他们的确需要好好休息一番,罗伟也就没客气了,带着社员到了刘宗敏安排的地方休息。

  当晚,刘宗敏招待罗伟等人。席间,刘宗敏一边热情地劝酒,一边分享着在耀州清丈土地的经验。

  “各位先生,耀州核心地区的土地已经丈量完成,但耀州多山还有很多偏僻地方有遗漏。

  这些地方山高水恶,野兽众多,百姓贫穷,你们要注意安全,必须带上武器在身上。”

  刘宗敏神色严肃地说道,“耀州这地方山地众多,当地的野兽也不少,像什么野狼、野猪之类的,在野外很容易对你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而且,当地还有不少忙时为农、闲时为匪的人,他们可不会轻易让你们顺利清田。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罗伟点了点头,说道:“某也曾去过农村,深知农村问题复杂。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

  刘宗敏接着说:“不过你们也放心,我们大同社已经安排好了抗旱会员,去农村建立基层组织,你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辅佐他们,登记好户籍,田籍,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做就可以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县衙的院子里。一个叫李国齐的抗旱会员,带着十名带着火枪的士兵来到了罗伟等人的住处。

  “两位先生,咱们出发吧。今天咱们要去的是一个叫白头山村的村子。”李国齐说道。

  众人跟着李国齐出了城,朝着白头山村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李国齐向他们介绍着白头山村的情况:“白头山村处于马栏山深处,村庄四周的山上有四通八达的小径,是白河的上游。周围群山森林茂密,树木郁郁葱葱,很容易隐蔽。而且这路也比较难走,大家要小心一些。”

  洪承畴迟疑看着他们,大同社共有13人,这其中10人是士兵,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李国齐是领头的抗旱会成员,队伍当中还有一个长相比较清秀的年轻人,看上去就没吃过苦,还有一个上年纪的老学究。

  通过简单的交流他知道,那清秀的年轻人算是大族旁支,他是要去白头山村做夫子,而那个老学究是个屡试不中的童生,后面投靠大同社,学会了几个土方子,算是大夫。

  不算士兵大同社一个村子就安排三个小吏,按照他们一个月二两银子的俸禄,光这一个村子的政务人员大同社耀开出72两银子,再加上他们的福利待遇,村子里的日常开销,只怕上百两银子都打不住,但一个山村能弄出上百两银子的税收?

  洪承畴觉得大同社这样大肆扩张吏员,他们手中财富再多也支撑不了几年。

第223章 ,基层变化

  经过两个时辰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白头山村。村子坐落在一片山谷之中,周围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但村子里的景象却有些破败,房屋大多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而成,显得十分简陋。

  李国齐他们的到来引起了村民们的惶恐,毕竟10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看上去就不好惹。

  村民们担心遭遇土匪,拿着叉子等农具,弓箭聚集在村口,警惕的看着他们。

  李国奇道:“俺们是都督府的人,来白头山村是来清点户籍人口和土地的,请村长出来一见。”

  村长吴嘉讨好道:“原来是都督府的大人,误会误会。”

  他拍着手让村民们让开了村口的道路,而后李国奇他们进村,来到自己家,然后殷勤的招待他们。

  吴嘉既是白头山村的村长,也是当地最大的地主,不过他这个地主房子也就比普通的农户好一点,有三间砖瓦房加个牛棚,里面有一头老黄牛,这要是在关中连个小地主都不如。

  村民们纷纷投来激动的目光,白头山村虽然封闭,但村民们却对外界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因为村里的土地少,粮食少,村民们想要养活自己和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到山外去打短工,泥匠,木匠,刀客,货郎都有,所以他们知道朝廷被一个叫大同都督府的给打跑了。

  本来这和白头山村也没什么关系,但村里的青壮传回的消息,都督府的徐大王是天下一等一的好汉,会给我们这些穷人分土地。

  白头山村的村民顿时激动起来了,看着自己的村长目光都变得怪异起来,然后大家就开始等,等着徐大王的人马到他们村来,今日终于来啦!

  徐大王的人马来村子里了,这个消息快速的从白头山村传遍,上百号村民齐齐围着村长家。

  “大人,您喝茶。”吴嘉让自己媳妇端着十几杯热茶,来到大厅。

  李国奇制止道:“茶就先不喝了,村里最大的地主是谁?”

  吴嘉为难半天才扭捏道:“算俺吧,但俺可是好族长,平常族人有个头疼脑热或者是缺钱的,俺都会接济一番。”

  “嘁!”在房外的村民听到了自己族长的话,显然是不屑一顾的。

  李国奇道:“你有多少亩土地?”

  吴嘉不想说。

  但外面的青壮马上道:“385亩,俺们村八成的土地都是族长家的,他收俺们6成租子,租村长家的地根本养不活家人,只能出去打短工,这些年关中太乱了,不知道多少人出去了,就消失了。”

  “族长就不是好人。”

  吴嘉还没有说话,他媳妇当即破口大骂道:“俺们当家的就怎么不是好人了?收六成租子,山里山外都这样,平时你们有麻烦,俺当家的没照顾吗,官府想抓壮丁,也是俺当家的通知大伙逃命的,怎么就不是好人啦?”

  “是啊,借了族长的钱,九出十三归不说,还利滚利,族长的恩情怎么还都还不完。”

  其他妇孺也不甘示弱的骂了起来,大家都太熟悉了,平时积攒的矛盾,鸡零狗碎的事情都是吵了出来。

  李国奇大声道:“安静!”

  村民们这才被吓住了。

  李国奇看着吴嘉道:“就你这情况,按我们都督府的政策,属于小地主,我们都督府是愿意给你出路的,一可以去关中,都督府给你家三十亩土地,留在耀州也行,但会在其他地方给你家分50亩地,这里的土地都督府就没收了,不过财产你可以带走。”

  吴嘉听到李国旗的话心如刀绞,都督府这是想把他家三代人积累的几百亩土地给吞了。

  吴嘉的媳妇更是嚎啕大哭道:“徐大王也不能这样不讲道理,俺们家300多亩地,还有这砖瓦房,你们都抢了,这不是土匪吗,徐大王算什么好汉。”

  李国奇当即大拍桌子怒喝道:“吴嘉,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某是看你为恶不深,才愿意给你家一条出路。你们如果再继续这样胡搅蛮缠,那就不是内部矛盾了,而是敌我矛盾,你说你家是好的,那好,那就让村里人审问你们,把你家做的那些龌龊事情通通都抖露出来,看看村里人认为你家是好是坏。”

  随着李国旗的这声呵斥,跟着李国旗的10名士兵把刺刀亮出来,做出了一副要进攻的姿态。

  吴嘉当即惶恐道:“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俺愿意去关中。”

  他是了解大同社是如何对付大族的,耀州多少大人物,枪杀的枪杀,流放的流放,他知道抗旱会的人如果动手,他家的下场就会更惨,到时候不要说分田地了,就是家产都保不住了。

  接下来吴嘉等人哭哭啼啼的收拾能带走的家产,绑在自己家老牛身上,而后在两个士兵的看押下,离开白头山村。

  村民们都有点失望了,他们还没来得及给族长戴高帽,这就放过族长。

  而后李国奇找出吴嘉的高利贷欠条一把丢在一个火盆当中道:“各位乡亲,以后大家所有的高利贷都不用偿还了。”

  “徐大王仁义!”

  李国奇道:“不是徐大王要叫徐都督。”

  村民们正高兴马上改口道:“徐都督仁慈。”

  李国奇继续说道:“现在所有人排队来俺这里登记姓,登记完成之后,俺们均田,让天下的农户有田可以种,这是俺们大同社的理念。”

  “好好!”村民们拍手叫好,而后一个个排好队伍。

  罗伟和洪承畴二人则从自己的背包当中拿出专门的硬笔和墨水,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户籍资料,一个个登记白头山村各家情况。

  当晚,洪承畴和罗伟不断活动自己的双手。

  罗伟道:“白头山村,一共有29户,3岁以上的人共107口,村里绝大多数人都姓吴。”

  李国奇眉头紧皱道:“就按今天观察的情况来,白头山村的土地只有四五百亩,哪怕是均田,一户也分不到20亩,虽然有点林木,但下山的路太难走了,连牛车都进不来,这些林木也难卖钱,哪怕是均田了,不遭灾,大家还能勉强填饱肚子,遭了灾只怕还是要和以前一样去乞讨。”

  一旁的老学究拿出一本是赤脚医生手册,边翻上面的内容边对照自己今日看到的村民道:“村里的人大部分都不讲卫生,俺看到不少孩童,都有蛔虫病症状,需要打虫,大人估计也需要,还有其他一些病症我也拿定不了主意,宣传良好的卫生习惯刻不容缓。”

  青年道:“你们留间瓦房给俺做学堂就可以了。孩童启蒙的费用估计村里拿不出来,只能向知州求援。”

  李国奇想了想道:“事情一步步做,今天我们白头山村抗旱会正式成立,我为会长,老钱,李秀你们二人为会员,明日我们就开始均田。”

  而后李国奇对罗伟和洪承畴两人行礼道:“丈量土地就拜劳两位先生了。”

  李国奇虽然学习过简单的数学和几何知识,但白头沟村田地碎片化不说,还随着山地起伏,一般人还真很难丈量这些田地的面积。

  罗伟笑道:“某就是为做这事来的。”

  当日晚上洪承畴和罗伟住一间瓦房,李国奇和其他人住其他两间。

  第二日洪承畴和罗伟两人在两名战士的保护下,开始对白头山村的田地测量。

  钱学究则找了一个刷子,在原本族长家的墙面上喝开水防百病的宣传语。

  李秀就把村里12岁以下的小孩全部召集到一起,准备教他们读书识字。

  有村民不愿意道:“俺家的娃还要去山上挖野菜,拾柴火。”

  李秀道:“谁家不让小孩来学堂,一律少分三亩地。”

  这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谁也不敢为这点小事就让自家少得三亩地。

首节 上一节 137/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