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32节

  “徐晨他不是一般的贼寇,他身后有几千大同社成员,又用大同之志和公民议会蛊惑了关中几万读书了,他并不缺少治理天下的人才,我等在他眼中只怕是一群只会贪污腐败的蛀虫。”

  想了想刘应遇道:“我们的时间不多,各位想议会就赶快抓紧时间,张杰这些将门只怕已经暗中和大同社勾结了,等他们打开城门,我等接要沦为阶下囚。”

  “大同社虽然不喜欢杀人,但他们喜欢诛心,当初某被俘虏,就被逼着去扫街道,挖下水道,挑粪,做完这些不算,回去之后还要逼着我等检讨,做了什么残民害民之事,每隔7天就要有一场思想汇报,这样的日子某是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张允登等人对刘应遇他们的待遇也有所听闻,现在忽然发现这样的日子也有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内心心有一惊,既想议会又拉不下面子,现场的气氛沉默下来了。

  洪承畴叹息道:“各位想为朝廷效力,也得先回到大明的土地再说,现在除了议和别无他途了,既然各位下不了这个决心,那这个恶人就由某来做,恶名就由某来担保。”

  他命人拿出自己三边总督的官印,而后印在商议好的议和书信上。

  崇祯三年(1630年)5月 21日,长安城四门大开,城中35000名明军正式向大同军投降缴械。

  大同军迅速接管了长安城的武库,粮仓和各级府衙。

  对于明军的文武官员,徐晨也没有为难他们。愿意离开的他欢送,甚至连私人财产都允许他们带走。

  这些人对其他势力可能算是人才,但对徐晨,对大同社来说,他们太过于油滑了,是旧世界的人才,但对大同社想要建立的工业社会却算不得人才。

  大量陕西原本的官员逃离关中,三边总督府文官,参军,陕西巡抚衙门等各级文官纷纷逃离。

  监察御史李奇茂,参政张允登等人既欣慰也有一点失落,欣慰是大同社真言出必行,让他们离开。

  失落的是,大同社都不招揽他们,就放他们离开了,显然是看不上他们。

  他们可是从大明几百万读书人考出来的天之骄子,自认为自己即便不是国士无双,那也是天下最顶级的人才,徐晨对他们竟然弃之如敝,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嘲讽,很多人离开关中的时候都在内心暗暗下决心要让徐晨好看。

  反而是三边将们离开的非常少。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离开了关中,朝廷必定也会把他们安置在山西和河南等地继续限制大同社。

  他们当中已经有不少人第二次被大同军俘虏了,实在不想经历第三次被俘虏的局面了。

  尤其是这次的惨败,败的让他们心服口服,他们两年训练了十几万大军,但面对大同军还是不堪一击,从3月出兵到5月攻占长安城,两个月时间,大同社从延安府直接打到了关中,这一路上可谓是势如破竹,毫无阻碍。

  就这样说吧,他们哪怕从长安城走到延安府都要花上两个月时间。大同军如此强悍的战斗力,直接把他们的信心给打崩了,他们已经不想和大同社做敌人。

  相对于大明官员和将门他们还有离开和留下的选择,而关中大族此时却已经成为了待宰的羔羊了。

  洪承畴等人的投降对他们来说是晴天霹雳,大同社在关中其他地区做的事情,他们可谓是一清二楚,吞并他们的家产,收缴他们的土地。族人流放的河套地区。

  大同社保留一贯对他们下手的果断,狠辣以及毫不留情,即便他们想改换门庭,徐晨连这个门都没给他们。

  对关中大族来说,大同社的举动,不亚于来了一场斩草除根的行动,所以当大同军包围长安城之后,他们就像孤岛上的老鼠,惶惶不可终日。

  长安城,韦府。

  这座曾经在长安城内显赫一时的家族府邸,往日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而此刻却宛如一座被遗忘的荒宅,寂静得让人心里发慌。

  韦文明独自伫立在自家的祠堂之中。祠堂内,祖先的牌位整齐排列,在微弱的光线映照下,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他缓缓伸出手,颤抖着拿起三柱香,凑近油灯。那小小的火苗轻轻摇曳,香头被点燃,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他虔诚地将香插入香炉,而后双膝跪地,五体投地,重重地叩拜在蒲团之上。每一次叩首,都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仿佛要将心中的所有无奈与愧疚都通过这一拜宣泄出来。

  平日里,韦府中族人往来穿梭,仆役们各司其职,府内嘈杂热闹,可如今,家族遭遇变故,族人纷纷逃难,仆役们也都作鸟兽散,跑的跑,散的散。偌大的府邸,只剩下空荡荡的回廊和荒芜的庭院,杂草在墙角肆意生长,落叶在风中飘零,整个家族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宛如一座被时光遗弃的废墟。

  “大事不好了,老爷!”老管家慌慌张张地冲进祠堂,脚步踉跄,脸上满是惊恐之色。他的头发凌乱不堪。“大同军杀上门来了!”他气喘吁吁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韦文明听到这个消息,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慌乱,依旧面无表情。他微微抬起头道“镇定,去搬张椅子过来。”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老管家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转身去搬椅子。不一会儿,他吃力地搬着一张太师椅走进祠堂,将椅子放在韦文明的身后。韦文明缓缓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然后从容地坐在椅子上,眼神坚定地望向祠堂的大门,等待着一场注定的审判。

  没过多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大同军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涌进韦府,他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手持利刃,迅速包围了韦府的各个角落,而后冲进韦家祠堂。

  领兵的李强面容冷峻,他迈着大步走进祠堂,目光落在韦文明身上,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老匹夫,没想到吧?某还会杀回来。”他的声音充满了仇恨与愤怒,仿佛压抑了许久的怒火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韦文明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李强,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杀回来,你是重民社员?”

  李强紧紧握着手中的剑柄,眼中闪烁着怒火。“没错,这次某要为社长,为被你们害死的重民社员报仇。”他咬牙切齿地说道,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仇恨。

  韦文明冷哼一声,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你们果然和大同社有勾结。要是没有老朽等人的雷霆举动,只怕长安会更早沦陷,老朽杀叛逆何错之有,现在不过是成王败寇。”

  李强听了韦文明的话,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他向前跨出一步,冷冷地看着韦文明。“老匹夫休想用成王败寇的歪理为你们做的恶事开脱,我会公审你们,把你们做的恶事公之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天下人都知道你们是披着人皮的恶狼。”

  “把这老匹夫带下去关押!”李强一声令下,身后的士兵们一拥而上,将韦文明从椅子上架起。韦文明没有反抗,他只是默默地闭上了眼睛。

第216章 ,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崇祯三年(1630年)5月 25日。

  长安城一改往日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压抑,变得异常热闹起来。原来是延安府那位声名远扬的“李青天”来到了长安。这位李青天果然不负他的美誉,一到长安城,便雷厉风行地展开了惩奸除恶的行动。

  一个个平日里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大人物被他从背后揪了出来,他们所犯下的种种恶行也被公之于众。这让长安城的百姓们心中积压已久的怨气得到了释放,仿佛久旱的大地迎来了甘霖。

  青天本就十分罕见,更何况是能在自己身边为民除害的青天。长安城的百姓们,甚至连西安府的百姓也纷纷涌入长安城告状。

  李青天驻守的巡抚衙门门前,告状的人排起的长龙直接延伸到了三条街之外。为了有序处理这些案件,李青天不得不派自己的手下发放号码牌。每审问完前面的受害者,就会有工作人员去通知后面的人。

  而且,李青天还非常贴心地考虑到这些告状百姓的难处。他知道这些百姓大多贫穷,不但为他们提供伙食,还为他们安排了居住的地方。

  长安城的百姓们对李青天的这些善举赞不绝口,纷纷称赞他不愧是传说中的“李青天”,果然是爱民如子。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当地百姓没有看到传说中李青天用黄金、白银、青铜三口火枪射杀恶人的场景。不过,他们看到一群一群的恶人被押到城外的乱葬岗排队打靶,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当地的戏班更是趁着这股东风,推出了新的戏曲,像《李青天定乱长安》《李青天游长安》等等,在街头巷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长安城的百姓们热闹非凡,而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却成了惊弓之鸟。他们吓得连觉都不敢睡,生怕一觉醒来,自己的府邸就被大同军给包围了。

  唯一稍微安心一点的可能就是洪承畴这些人了,大同社还是非常讲信用的,既然他们和平地交接出了长安城,加上他们的家族也不在关中,这波清洗也就没有影响到他们。

  洪承畴和刘应遇两人行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这场大战结束之后,洪承畴大睡了两天,整个人的精气神也恢复了不少。他梳洗一番之后,又恢复了那个天之骄子洪亨九的风采。

  而后他在自己的府邸又待了 3日,本以为以自己的本事,怎么也能赢得徐晨的召见拜见一番。

  然而,3日过去了,徐晨那边却没有任何消息。洪承畴不由得苦笑,看来是自己高看自己了。

  明主不过来,那他就过去吧。但他觉得自己主动去求见太掉价了,于是他就想到了自己另外一位朋友罗伟,打算通过罗伟牵线搭桥去拜见徐晨。

  路上,他正好遇到了刘应遇,两人便干脆一起边走边聊。此时的长安城终于恢复了几分人气,不再像围城时那样萧条。大同社接管长安城之后,直接对粮食价格进行了管控。斗米(麦子)的价格被定在了 120文钱。这个价格让长安城的粮商们没有一个敢反对。开玩笑,他们上头的那些大人物都被拉去打靶了,“杀鸡儆猴”,猴子都杀了一大片,他们这些“鸡”哪里还敢反抗。一个个都十分听话,不敢多涨一文钱的粮食价格。

  大同社不仅稳定了粮食价格,还大范围地雇佣民夫清理城中的垃圾,挖掘修缮长安城的地下水渠,拆掉老旧破烂的坊市,新建新式的小区。总之,大同社在长安大搞基建,让整个长安城的人都有了差事可做。大家有了收入,整个长安的市面自然就繁荣起来了,街道上到处都是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

  至于钱从哪里来,开玩笑,一个秦王府200多年的积蓄,就足够完成关中的基建了,更加不要说还有无数大量关中大族积累的财富,这些如同堰塞湖一般的财富,被大同社打开了缺口,如洪水一般涌向关中土地,滋润这片800里秦川的土地。

  看着如同工地一般却又充满生机的长安城,洪承畴再对比一下,自己拼尽全力也稳定不下来的关中物价,他不由得感慨神话当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是有道理的,这一个个神仙去填天上的窟窿,果然能让天下太平。

  刘应遇则感慨大同社的手笔道:“看来大同社真是想把都城定在长安,长安城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如此大范围的建设了。”

  洪承畴摇了摇头,说道:“现在已经不是秦汉时期了,王气东移,长安非定都之地。”

  刘应遇笑了笑道:“你不是关中人,不知道关中人对长安的执念。而且以大同社建设的本事,延安府都能建设成塞北的明珠,让长安城再次恢复往日的面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洪承畴换了一个话题,问道:“刘兄为什么不回大明?”

  刘应遇苦笑着说:“回去了又能如何,我家在山西行省,下一次大同社进攻的对象只怕就是山西了。我不想第三次被俘虏,还不如安安静静地待在这长安的好。倒是洪兄你为什么也不离开?”

  洪承畴认真地说:“徐晨做了两件朝廷做不到的事情,均田和收税。某认为他有王者之气。”

  刘应遇点点头,身处关中,他更能理解徐晨在这两方面的强大。一个行省的财政收入居然比不上一个偏僻的府,他们十几万大军面对大同军时就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有兵有钱粮,仅仅这两个长处就足够徐晨一统天下了。

  “这位先生请让一让!”忽然,刘应遇听到一个熟悉却又带着几分怯意的声音。他惊愕地抬头,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肮脏短衫的人,手中拿着一柄破旧的扫把,正弯腰清扫着街道。此人正是秦王朱存极。

  朱存极也在同一时刻认出了刘应遇,刹那间,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慌张,眼神中满是尴尬与无措。但这慌张仅仅停留了短暂的一瞬,他便迅速低下头,匆匆扫了扫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然后快步走到街对面,继续默默地清扫着地面,仿佛想要借此逃避刘应遇的目光。

  如今的朱存极,早已没了往日王爷的威风与气派,显得极其落魄。大同社攻占关中后,他的王府被没收,改造成了招待所,用来安置那些前来告状的百姓。

  王府里原本堆积如山的财产也被全部收缴,曾经属于他的百万亩田地,大块的被用来建设农场,小块的则分给了当地的贫苦百姓。而他本人,也被抓起来接受劳动改造。若不是他这个王爷今年刚当上没多久,还没来得及犯下太多罪孽,恐怕等待他的就只有被拉去打靶这一条路了。

  自从大同军攻占关中之后,那些朱家的子孙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像那些原本就落魄得如同乞丐、平民的朱氏子孙,徐晨并没有歧视他们,依旧按照政策给他们分了土地。然而,关中四大王府的王爷们及其子嗣、亲戚,七大姑八大姨,还有那些狐假虎威的狗腿子们,基本上都没能逃过被惩处的命运。在关中士绅所犯下的恶行一石,这些朱氏子孙和他们的亲戚、狗腿子们要占三斗之多,这几日朱氏子孙光打靶的人就超过了300。

  反而是那些平日里混吃混喝、无所事事但也没做什么坏事的朱氏子弟,侥幸逃过一劫,最多只是被要求进行劳动改造。

  就像现在的朱存极,他本是个老纨绔,吃喝玩乐无一不精,尤其痴迷于斗蛐蛐。没想到,福祸相依,正是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玩蛐蛐上,没怎么欺压百姓、作恶多端,反而在这场变革中保住了性命。

  洪承畴看到这一幕,不禁愣住了。他呆呆地站在原地,眼神中满是惊愕。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回过神来,轻轻叹了口气道:“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啊。”

  他做了两年的陕西巡抚,又当了一年的三边总督,平日里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些藩王和大族。每次向他们征粮征税,这些人一个个都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尤其是那些王府,还不断的讨要朝廷的禄米,偏偏这些人还是天皇贵胄,他打打不得,骂骂不得。

  如今,大同社攻占了关中,他们这些朱家的王爷们也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刘应遇听了洪承畴的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快意的笑容。他看着朱存极落魄的背影,说道:“看到他这副待遇,不知为何我心中反而一乐,真是活该!”他也曾做过一年的陕西巡抚,西安府的田地,有两成不是在王府的名下,就是挂在王府的名下。王府的商队更是嚣张跋扈,一毛税钱都不肯交。为了征收那一点点的钱粮,他不知道受了王府多少白眼和刁难。今天看到朱存极如此落魄的景象,他心中多年的怨气终于得到了释放,仿佛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两人站在街道旁,看着朱存极那瘦弱而又狼狈的身影在街道上缓缓移动,心中都涌起了无尽的感慨。曾经高高在上的王爷,如今却沦为了街头的清扫工,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大明终于维持不住天下的局面,以后只怕会越来越多的宗亲沦为乞丐。就是不知道这次乱世又会持续多长时间?

  没多久,洪承畴和刘应遇两人就走到了重民社总部。关中被大同社攻占之后,罗伟再次拿回了自己社团的总部,他满怀期待地想要重振重民社往日的辉煌,于是开始四处想办法召回原本活着的社员。

  然而,召回社员的工作成效并不大。那些加入了大同军的社员,如今更认同大同社的理念。他们觉得,保护地主、维持大明秩序的理念在现实面前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在其他理念方面,他们和大同社几乎没有差别。所以,他们以后打算以加入大同社为目标,他们对罗伟说退社团。

  当然,还有少部分人不愿意放弃重民社的理想,不过现在的重民社,只剩下十几人的小社团,显得有些冷清和落寞。

  当洪承畴他们来到重民社总部时,却发现重民社的社员们异常忙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工作,甚至没有人来招待他们。

  罗伟看到洪承畴和刘应遇二人进来,脸上露出一丝歉意,赶忙走上前说道:“实在不好意思,我们重民社正在重新组建,各种事务繁忙,怠慢了亨九兄。”

  洪承畴感到十分奇怪,问道:“子瞻兄怎么看上去比当初还要繁忙,现在的关中还有重民社能做的事情吗?”

  罗伟笑着解释道:“当然有了,我们打算重新开办重民报,同时都督打算重修整个关中的水利系统,以抗击旱灾对关中造成的损失。当初我们社长就有这想法,在整个关中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说到这里,他的神情变得暗淡起来,“可惜啊,社长当初考察写的很多资料,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等现在正在想办法把其他剩余的资料收集整理好,交给都督。”

  洪承畴和刘应遇听了,一时间感叹不已。修水利设施,这可不像一个军阀会做的事情,但却很符合徐晨他们的行事风格。

  大同社最开始起家的时候,就是靠打井修水利设施,因此得到了整个米脂县农户的支持。后来他们攻占了延安府,就在整个延安府修水利设施;攻占了榆林城,就在榆林修水利设施;占据了河套,就在河套开荒修水利设施。这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标志性的动作,只要占据一地,马上就重修当地的水利设施,他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后,罗伟带着洪承畴和刘应遇二人来到自己的办公室,热情地给他们两人倒了一杯茶。洪承畴放下茶杯,奇怪地问道:“子瞻兄,现在关中大同社一家独大,你何不趁势融入大同社当中,又何必执着于重民社呢?”

  罗伟看着这个熟悉的办公室,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他缓缓说道:“这毕竟是我们事业的起点,我不想重民社就这样消失。还有一点,大同社已经如此强大了,更加需要有人来监督他们。我重组重民社之后,打算参加公民议会,监督大同社的施政。徐先生也非常赞赏我的想法,还私人赞助了我 500两银用来重新组建重民社。”

  这话听得洪承畴和刘应遇二人目瞪口呆,感觉就像被天雷击中一样。他们心中不禁疑惑,你们这些结社的人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光明正大结党营私不说,徐晨作为另一个社的魁首,居然还要资助其他社团来监督自己?这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政治模式啊?怎么和几千年来的惯例完全不一样啊?

  洪承畴忽然意识到,徐晨他们是在进行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他以前学的那些经验,在这种新模式面前,成了没用的东西。难怪徐晨对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是真看不上自己学的那些本事,自然没必要招揽自己了。

  洪承畴看着罗伟,觉得自己有必要充实一下自己。他想了想,认真地说道:“我也想要了解这社团内情。”

  洪承畴少年成名,24岁就考上进士,进入了大明的官场,几十年下来反而对民间社团不甚了解,毕竟他也没这个时间,但现在大同社显然想要重新制定天下的规则,他既然想加入大同社,自然要对这新规则有所了解。

  洪承畴道:“徐先生建立公天下的意愿,我是相信的。但这天下毕竟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私天下,现在所谓的公天下都只是神话传说了。子瞻兄,能不能说一说徐先生到底是怎么个想法?”

  罗伟清了清嗓子,说道:“这点徐先生倒是和我说过,想要建立公天下的第一步,就是反皇权,天子把天下看成私产,这就是公天下最大的敌人。”

  洪承畴点头,这话他倒认可,任何一个天子都不会允许这样大逆不道之言,当年太祖皇帝连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样的话都听不得。

  罗伟继续道:“第二就是要消灭依附皇权建立的士绅官员体系。”

  “徐先生说想战胜士绅官员,就必须要依靠天下的百姓,这也是徐先生组建大同社和抗旱会的原因。

  徐先生就是要用共同的理念组织起天下最庞大的两个人群——工匠和农户,带领他们一起反抗皇权。而现在皇权的支持者是天下的地主士绅,所以徐先生才会毫不留情地清洗整个关中的地主士绅阶级,他们就是公天下最大的敌人。”

  洪承畴听了,沉默良久。一个英雄或者是枭雄,想要成为天下至尊而造反,他能理解。但一个人有当皇帝的实力却不当皇帝,他就有点很难理解了。他沉吟了许久,缓缓问道:“天子与地主士绅共天下,我能理解,但大同社要和农户、工匠共天下,某很难理解这样的天下该是什么样子。

  朱家的子孙也不过十几万人,就已经压得天下的百姓喘不过气来。而农户和工匠是这天下的基石,基石之所以为基石,就是因为他们数量庞大。某很难想象一个朝廷如何把如此数量庞大的百姓变成共天下的群体?他们如何发声?如何制定有利他们的政策?同时朝廷又怎么圈养得起如此庞大的人群?这天下农户何其多,这不是十几万人、百万人,而是千万人、万万人。”

  罗伟笑着回答道:“朝廷为什么要要养农户和工匠,这千百年来他们难道不是自己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天子和朝廷的文武百官。”

  洪承畴皱了皱眉头,说道:“朝廷不给他们利益,这又怎么能说和农户工匠共天下?这不是欺世盗名吗?”

  罗伟耐心地解释道:“公民议会就是农户和工匠行使政治权利的地方。至于经济上的利益,在大同社治下,公民可以见官不拜,没有徭役,朝廷还要负责他们孩童的启蒙。你说这些公民的待遇比得上比不上朝廷的秀才?”

  洪承畴惊愕地说道:“可以一比。”他以前还真没这样想过,但现在想来,大同社原本治下的公民那不就是百万的秀才吗?现在关中的百姓待遇能比得上秀才,这样说他们是共天下的对象还真不算错。

  “我今日才知道徐先生心中有天地,徐先生的文章我要好好的拜读,学习一番。”洪承畴感慨地说道。

第217章 ,崇祯今年是他当皇帝最艰难的一年

首节 上一节 132/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