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03节

  五人出科技博物馆叹为观止,夏允彝道:“大同社日新月异,我等也要努力了,不然真有可能像徐先生说的,被踢下历史的舞台。”

  话分两头,韦祁等人入城之后寻找客栈住下,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重民报在大同社的地盘也有,看样子销量不错,他们所在的客栈居然购买了不少。

  当然这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重民社被当地各个报纸围攻,他们观看大同报,工人日报,肤施报都对贺函和他的秀子营口诛笔伐。

  说他们滥杀无辜的百姓,并把百姓的头颅做成京观,说明所谓的重民社名不符实,他们口中的民不过是士绅而已。

  重民社还想反驳说那些是叛逆,但延安府的报纸可可不会听他们这番说。

  “这是谁造成他们叛乱?”

  “他们给朝廷交了赋税,朝廷却不能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这难道不是朝廷之错,士绅之错。”

  总之各家报纸全方位的批判重民社,让重民社的名声都臭了。

  这让韦祁他们有点高兴,在长安城他们被重民社压制,这里却可以看到重民社的窘迫。

  崇祯二年(1629年)9月 1日。

  肤施县的期货交易所内,一间豪华的包间里气氛略显欢快又充满期待。这里即将举行北河套商社的收益结算大会,32位北河套商社的大股东齐聚一堂,其中就有韦祁和杜轩。

  当韦祁和杜轩看到其他股东时,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韦祁小声地对杜轩说道:“那边那个是宁夏贺家、姜家、张家的人,这个是山西温家、范家、乔家的代表。”

  这些家族在当地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在商业和官场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轩脸色有些尴尬,指着不远处说道:“某看到庆王家的管事。”

  “他们可是宗亲,居然也资助大同社。”韦祁说着,心中不但没有了刚刚的尴尬,反而怒气逐渐涌了上来。

  在他看来,地方大族资助大同社是为了家族延续,分散投资以求自保。但庆王作为皇室宗亲,与大明休戚与共,却支持大同社,实在是目光短浅。他不禁感叹老朱家竟有如此糊涂之人,难怪大明的江山会日渐衰败。

  其他股东们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尴尬,毕竟地方上的大族圈子就那么大,彼此或多或少都有过交集。在大同社的地盘上遇到熟人,那种微妙的气氛不言而喻。

  好在刘永的到来缓解了现场尴尬的气氛。刘永是这次大会的主持者,他面带微笑,热情地和各位股东寒暄了几句后,说道:“现在我们正式召开北河套商社大会,各位找地方坐好。”

  随后,他身后的文吏将一叠账目分发给现场的股东,并说道:“这是北河套商社一年来的开销,全部记录在这账册当中,各位可以找帐房来检验。”

  韦祁小声地赞叹道:“大气!”其实,很多大族投资北河套商社,看中的并非开发河套的直接利益,而是大同社对自己家族安全的保证。

  而商人们则是想要在河套地区的牲口和羊毛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至于北河套商社是否盈利,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刘永开始介绍北河套商社这一年的发展情况:“开发河套虽然花费巨大,但成效却是极快。这一年我们修了 320里水渠,开拓了 105万亩的田地,建立了三家煤矿场,一家钢铁厂,8家水泥场。”

  后面是一连串繁琐的账目数据,像田然等一些对商业事务较为关注的股东边听边认真翻看账册,而韦祁、杜轩这样的大族子弟则听得昏昏欲睡,他们对这些枯燥的数据根本不感兴趣。

  但当刘永说出“今年我们北河套商社盈利 56万两白银”时,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永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兴奋。

  刘永接着略带可惜地说道:“要不是遇到了八月的天灾,我们今年的盈利可以达到上百万两的。好在,明年我们有信心赚上百万两银子。”

  现场的掌柜们听到这个数字,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当年投入,当年产出,当年就盈利,这样的生意虽然不是没有,但像北河套商社这种千万规模的投资还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在是令人惊叹。而且,股东们还得到了隐形的货物成本优势,这意味着未来的利润空间可能更大。

  “这些盈利就按照各自的股份来分了!”刘永的话音刚落,现场的股东们便纷纷拿出纸笔,开始计算自己能分到多少红利。

  韦祁仔细计算后,发现他家能分到 5600两。按照比例来说,盈利不到百分之五,如果按照长安城的粮食价格计算,盈利会更低。

  但关键是北河套商社真的分红了,而且河套地区那么大,目前才不过开发出百万亩良田和千万的草场就有如此收益。如果明年继续垦荒,盈利很可能会大幅增长,二百万两也未必不能做到。很多人想到手中的股份代表着广阔的河套地区,这和拥有地契又有什么区别呢?天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买卖吗?

  最后,刘永说道:“因为商社模式,我们大同社也是第一次弄,还有许多地方不完善,各位股东也可以提意见来完善制度。”

  田然道:“刘执政,一股的价格太高了,我等有想出手股份的,也有想购买股份的,但一股就在3万两的价格以上,实在是很难卖出去,也很难找到买家来收购,俺们商社能不能扩股,吾以为把现在的一股变成100股才是比较合适的价格,而且有更多的股东才能更好的维护我们的利益。”

  刘永想了想道:“此事要商一番才好做决定。”

  股东分红结束之后,北河套商社又把账本贴在期货交易所的显眼位置,告知那些占据不了百分之一股份的小股东,让他们按照股票来领取股息。

  这消息传播开来,顿时如同一个炸弹一般,轰炸了整个期货交易市场。这里的商贾们很多都是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股票,什么是股息。

  北河套商社的分红其实并不算多,但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商社下属的那广袤的河套土地,这是一片面积达到几千上亿亩的土地,哪怕是种草放牧能产生的效益都是极其可观的。

  只可惜北河套商社一股3万两,这就隔绝了大部分想要购买股票的人。

  但听到北河套商社即将扩股,天南海北的商人当即把自己手中的货物清空,打算把自己手中的金银全部用来购买北河套商社的股份。

第179章 ,大同社的军工技术

  而在北河套商社分红之事震动整个延安府的时候,徐晨却从河套回到肤施,而后带领大同社军方高层巡视枪械制造厂的情况。

  走进兵工厂,就能看到四周忙碌的工匠,张献忠等人盯着制造枪管的工匠。

  只见工匠们将钢棍稳稳地固定在钻床上,然后用一个特制的金属家伙顶在要钻孔的位置。

  接着,工匠用力摇动手柄,被机械带动的金属家伙开始飞速旋转,很快就在铁质枪管上钻出了铁屑。随着工匠不断用力摇动手柄,铁家伙钻得越来越深,没多久,一根可以使用的枪管就被顺利钻出来了。

  而后枪管进入下一个步骤,枪管套上专门刻膛线的机器当中,来回拉扯,刻刀还有一定的弧度在扭动,不到一刻钟,三条膛线就刻好了。

  而后枪管装上枪托火药锅,调节好安装刺刀的位置。压实弹药的铁条等等零部件组合到一起,一支崭新的火枪就制造好了。

  张献忠拿着一条崭新的火枪,按动扳机扣“啪!”

  而后点头道:“不错,是支好枪。”

  徐晨看着呼哧呼哧,一点点把铁棒转成枪管的工匠,他们满头大汗,双手不断的交换发力,这钻枪管的活,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毕竟再怎么通过杠杆来省力,那也是钢铁。

  徐晨暗道:“应该想办法弄个蒸汽机出来。”

  托互联网的福,徐晨倒是见过多种多样的蒸汽机结构,有火车的内部结构,也有早期蒸汽机,甚至连锅坨机他也见过。你现在大同社的技术储备,弄个能带动火车的蒸汽机比较麻烦,但弄一个只有几马力的锅坨机应该没有技术难度。

  而且蒸汽纺织机也应该弄出来了,现在开启工业革命,说不定他可以在有生之年,乘着坚船利炮教训那些西方人,告诉他们要自由贸易。

  就在徐晨思绪越飘越远的时候,枪械制造厂的管事钱宁过来行礼道:“都督。”

  徐晨回过神,而后笑问道:“老钱,现在你这个枪械制造厂每个月能生产多少支火枪?”

  钱宁道:“只要原材料充裕,每个月能生产 3000多支火枪。若是还想要加快生产速度,兵工厂可以实行三班倒,这样每个月可以生产 5000支火枪。”

  他们这个兵工厂,满打满算只有 500工匠。如果按照大明传统的方式,用铁条一点点敲出枪管,一个月内能生产 500支火枪就算是工匠们本事大了。

  其实最开始兵工厂生产火枪的方式也是用铁锤来敲,工匠们手持铁锤,一下一下地敲打着铁条,将其慢慢塑形为枪管。每一根枪管都凝聚着工匠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质量还参差不齐。

  但当时大同军数量少,只有几百人,靠着这种手工作坊的模式,勉强也足够武装自己的力量。

  等大同军数量突破万人之后,即便是把整个延安府所有的铁匠集中起来打造枪管,数量也很难满足大同都督府的需求。

  这样低效的生产方式自然不是徐晨能忍受的,他虽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但在后世的工厂里也有过一些经历,对机床和基础车床有一定的了解。

  他知道用钻孔的方式钻出枪管,要比传统的敲打方式快上几十甚至上百倍。而且钻孔技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难题,在某种程度上,木匠在木头上钻孔用的弓钻也可以算是一种简单的机床,只不过它只能在木头上钻孔而已,而现在他需要的是铁上能钻出孔的机器。

  后面他联合工匠,专门制造了一种能转出枪管的车床。说句实在话,这种车床在技术上的难度并不算大,难点有两个,一是找到比较坚硬的钢铁来做钻头。

  这一点大同社的钢铁厂已经有小型的石墨坩埚,一次弄个百十来斤高品质的钢铁还是可以做到的,用这种高品质的钢铁制造钻头是合格的。

  二就是就是有一个放大力的结构,能把铁棒一点点钻成铁管,这对徐晨来说也不是难事,弄个齿轮组把钻头上的力放大,电动钻头他弄不出来,人力钻头能有多大难事?

  徐晨他们用不到三天时间,就设计出大明第一个用来钻枪管的机床。

  前面有一能够固定住铁棒机构,连接的钻头的那头只有一个手动的摇柄,按杠杆的比例能12倍的放大了人的力量。

  这样制造一根合格的枪管比原本用铁锤敲减少了10余倍的时间。所以他们500人一个月就能生产3000多支火枪。

  王二皱着眉头道:“数量太少了,每个月最好能制造8000杆火枪,能达到1万那是最好的。”

  现在大同社一共有6个旅的编,一个满编的主力旅,有5个步兵团,一个警卫营,一个骑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辎重营,编制是7500人到8000人左右。

  满编情况下大同军有五万士兵,这就差不多需要有5万条火枪,枪械制造厂的产能是足够大同军更新换代。

  但大同社下一步战略是攻占关中,要对付固原,宁夏两镇十几万明军。

  野战,大同军并不担心这些明军的战斗力,但整个陕西行省有95个州县,要是再把甘肃镇加上,总共有100多个州县,大同都督府最起码要动员10万二线的军事力量来占领这些地方。

  而现在大同军库存的火枪不过只有3万条,远远满足不了战时的需求。

  钱宁想了想道:“如果再增加五十台车床,增加200工匠,月产8000支火枪是能做到的。”

  徐晨道:“购买装备和增加的预算,你去找刘永,火枪制造一定不能拖后腿。”

  钱宁点头道:“遵命!”

  参观完火枪制造作坊厂,徐晨他们又来到了火炮制造作坊。

  火炮制造作坊的管事叫王大锤,是延安府最有名的铁匠。

  延安府是大明的军事重镇,城池当中不但铁匠众多,有丰富的锻造武器经验,两年前大同社占据延安府之后,马上就把王大锤等铁匠召集起来,一部分铁匠成为了钢铁厂的工人。另一部分则成为了技术骨干。

  本来火炮作坊也是会大铁锤掌管的,但现在钢铁厂高炉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大,钢铁的产量也越来越多。

  但高炉的寿命成为了限制钢铁产能最大的瓶颈,现在他正在带领技术工匠想办法建造能用一年以上的高炉。

  火炮作坊他就管不过来了,而王大锤因为打铁的技术最好,经验也最丰富,有一定管理才能成为了火炮作坊的管事。

  相比枪械作坊,火炮作坊的厂房更大,各种设备更多,有专门运输枪管的龙门吊,地上铺了铁轨,有专门运输火炮的导车,枪械制造厂还有点小作坊的感觉,而火炮制造厂却又带着几分蒸汽朋克的感觉了。

  说火炮作坊是大同社手工业技术的皇冠也不会过,各种高科技新技术都用在这个作坊上面。

  对明朝的人来说,这些技术是天顶星技术也不为过。

  就说这轨道技术,就是钢铁厂去年弄出来的技术,大明的高炉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了,最大的高炉一炉能炼出几万斤的铁水。

  但这样庞大的高炉需要几万斤的铁矿,十几万斤的煤矿,普通运矿车是很难满足钢铁厂需求的,但上万斤的运矿车,普通的道路根本承受不住,如果遇到了雨天,那更是动也动不了一下,很容易造成高炉熄火。

  但大铁锤的难题对徐晨来说就不是难事,后是钢铁厂拉矿石,不是用火车就是用轮船,谁家用车?

  正好钢铁厂最不缺的就是铁了,于是钢铁厂联通煤矿和铁矿的道路都铺上了木轨,钢铁厂的内部则换上了铁轨,运矿车在这些轨道上运行,不但更节省力气,而且也再也不用担心道路问题。

  而火炮作坊动不动就要运输几千斤的火炮,更加需要铁轨技术,于是就有现在现在这副蒸汽朋克的景象

  张献忠这些军官看到这些庞然大物都收敛了几分气息。

  王大锤看到徐晨等人,马上跑过来道:“见过都督。”

  徐晨问道:“你们火炮作坊每个月能生产多少门火炮?”

  王大锤道:“有了铁模铸造技术,铸造火炮的效率提升了10倍,现在火炮作坊,轻型火炮每个月能制造10门,重型火炮能制造5门,如果都督需要的话,产能还能再翻一倍。”

  王大锤对徐晨是极其钦佩的,不是因为徐晨的权利,而是他在技术上的能力,在他看来,徐晨即便是不当这个都督,当铁匠,那也能成为世上最好的铁匠。

  以前大明铸造火炮都是用泥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合适的泥土材料,泥土要经过筛选、淘洗、搅拌等多道工序,以确保其质地均匀、粘性适中,能够塑造出火炮的模型。

  而且,泥模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工匠手工雕刻出火炮的形状,包括炮管、炮膛、炮耳等各个细节,这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且耗时很长。比如制作一门小型火炮的泥模,熟练工匠可能也需要几天,而后是更长时间的阴干,要是粘土的水分不均衡,阴干坏了,还要重新做泥模,可以说铸造一门火炮前期的准备就已经极其耗费精力和物力了。

  但用铁模铸造之后,虽然前期设计和制造铁模虽然时间更久,更复杂,铸造的要求极其高。

  但一旦铁模制造完成,后续就可以重复使用,一个铁模可以不断的制造出铁炮。

  泥模一次只能铸造一门火炮。每次都重新制作,重复前面的流程,极大的浪费时间。

  这还只是在铸造之间的效率差距。泥模铸造质量也比不上铁模。

  在铸造过程中,泥模的强度相对较低,为了防止在浇注铁水时泥模破裂,浇注速度必须缓慢,这大大延长了铸造时间。而且,泥模在承受高温铁水时,容易产生一些细小的裂纹和气孔,影响火炮的质量,可能需要多次修补和调整。

  铁模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热性,可以承受快速浇注铁水的冲击力,从而加快铸造速度。铁模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较高,能够减少铸造缺陷,提高火炮的质量和成品率。

  大同社用了铁模铸造,加上修建了火炮的热处理室,极大的降低了火炮的残次频率。

  以前泥模没有经验的工匠,,铸造出来的火炮残次品率可能达到两成,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铸炮师,残次品率也有一成左右,毕竟火炮制造的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了都有可能制造出残次品。

  而现在铁模加热处理室,几百门火炮才会出现一门的残次品。

  使用新技术大同社制造火炮效率不但提升,而且价格还反而变得更低了。

  徐晨马上摇头道:“这些火炮倒也足够大同军的战备,不需要再增加产能了,你还是想办法多制造一些飞雷炮和自弹筒吧。”

  相对于缺乏的枪械,火炮就有点产能过剩了,大同军每个主力旅有一个火炮营,有4门重型火炮,4门轻型火炮。6个旅团加起来也就是不到50门火炮,再加上大同都督府有一个直属的火炮团,共有轻重火炮24门,整个大同军现役的火炮是七十二门,这已经是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火炮力量。

首节 上一节 103/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