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33节

  只是这样也就算了,但为什么他竟然一下子提出两条路?!

  他怎么不干脆再提出一条,直接凑成三位一体好了!

  而在最后,怎么一个俄国佬还想给法国文学划出两条道路?!

  他难道以为法国文学真的会像他说的那样发展不成?!

  好大的胆子!

第220章 围剿与十年之后的称呼

  关于文学艺术为什么会有种种主义,往大一点说,是因为主义能作为旗帜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们聚集起来,然后形成巨大的声势,推动思想上的变革,从而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都有这样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学艺术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往小一点说,面对文学艺术传统和既得利益者这种庞然大物,不聚集起来随随便便就被人按死了,又哪里来的后续?聚集在同一主义之下也将更有可能夺得话语权,取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和现实利益,并且在这一主义之下逐渐确立自己的艺术和自己的存在。

  当然,一个笼统的主义并不能概括在这其中的全部作家,只能说是让大众对于作家们和艺术家们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有些作家大概也会因为自己被称为某某主义而感到困惑。

  总而言之,文学艺术里的主义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要的,就像政治运动要有明确的纲领一样。

  既是抱团取暖,同样也是为了聚集在一起发挥更大的力量。

  而关于现实主义运动,虽然它早在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和《雾都孤儿》、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苗头,但它作为主义和宣言还从未被任何人正式提出过。

  严格意义上来说,米哈伊尔他们在俄国现在正在搞的就是一场现实主义运动,只是头上顶着的还是“自然派”的名头。

  当然,在米哈伊尔这里,现实主义的定义和内涵无疑要更加充实和丰富,并且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套体系。

  只能说他当研究生的那些年的论文可真不是白看的,他这套理论可是足足有上百年的功力.

  因此当米哈伊尔在说完那番在别人听来有些惊世骇俗的话后,无论别人提出什么样的疑问,怎样询问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米哈伊尔都能相当从容地做出回复。

  而随着米哈伊尔的深度阐述,在场的众人无疑越来越意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米哈伊尔似乎真的有两套非常成熟的文学理念以及相应的一些创作方法。

  或许这些东西远远不能概括艺术创作的复杂,但是主义这种东西更多的本来就是一种方向和一种启发,具体能够走多远走多深入还是要看个人。

  而倘若这一理论本身是符合艺术规律和具有可行性的话,那它真有可能推动文学观念和创作手法的革新?要是参与其中的话说不定未来还真有机会成为主流,然后得到现实的利益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问题在于他是俄国人啊!

  我们一群法国人难道还能投奔到一位俄国作家的旗下不成?!

  他如果是一位法国文学界的超级新星,还能有这样的理论水平,那我们说不定真的就聚在他身边干出一番事业了!

  当然,由于这一文学理念跟如今主流的文学理念相差甚远,有人若有所思那自然便有人满脸抗拒,始终不肯承认庸俗的现实真的能挖掘出艺术的美。

  而在这其中,巴尔扎克对于米哈伊尔提出的现实主义宣言相当感兴趣,首先在米哈伊尔的这套理论中,他的创作处于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上,这无疑是对他的推崇和称颂。

  其次这套理论中的像“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强调真实客观反映生活,再现社会现实,注重细节的真实”、“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等特征,某种程度上是真的说到了巴尔扎克的心坎里面了。

  之前听那位屠格涅夫说的时候就觉得他很懂我,如今面对面一交流,他或许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懂我!

  巴尔扎克在感到兴奋之余,也是忍不住看向了米哈伊尔问道:“那么米哈伊尔,你提出这些是想在巴黎掀起新的文学思潮吗?接下来你想做的就是弘扬你的这些新理论,然后进行相应的创作吗?恕我直言,这样做的难度不小.”

  作为一个在巴黎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巴尔扎克太清楚巴黎的文学界以及其它领域的弯弯绕绕了。

  而提出新的文学理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抢夺解释文学的话语权!

  那么这份话语权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官方的职位、神圣的地位、庞大的利益

  这样的东西谁肯轻易相让?

  更别说米哈伊尔还是一个俄国人,让一个俄国人夺走了法国文学的话语权,这算什么呢?法国文学反而成了俄国文学的附庸?

  完全颠倒了!就像有人说法国菜是英国菜的附庸一样荒唐!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

  他要是敢这样做一个不小心就真要面临整个法国的学院派以及浪漫派的围剿。

  就是可惜他的理论了,能将有些东西研究的如此透彻和深刻,想必他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他的心血大概率是要白费了

  正当巴尔扎克感到有些遗憾和惋惜的时候,出乎他意料的是,米哈伊尔竟然毫不在意地摇了摇头,然后随口回道:“不,我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可你为了将这些东西尽善尽美地带到巴黎来,想必是花费了很多精力.”

  “并非如此,有关这些理论的文章我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只是有一阵子完全忘了,最近才想起来,至于说拿到巴黎.”

  米哈伊尔微微偏了偏脑袋,然后随意地比划了一下道:“顺手的事?”

  巴尔扎克:“?”

  这说的还是人话吗?

  “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不会长住法国,而像这样的文学理论,我相信这是正确的预测,这便是接下来法国有可能出现的文学思潮,到时候或许许多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我送给法兰西文学的一个礼物。”

  说到这里的米哈伊尔微微一笑,然后接着道:“不过我的这些理论也可能完全就是在说胡话,法兰西文学说不定完全能走向别的道路,因此这些东西正确与否,就交给时间吧。”

  巴尔扎克懂的那些弯弯绕绕,米哈伊尔自然也有很深的了解,而他说到底就是个外来者,没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倘若米哈伊尔现在回到俄国,然后想在俄国的文化界搞出一场文化运动,在抛开官方打击的情况下,米哈伊尔完全可以来上一句:“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但在巴黎就算了吧,面对批评和围剿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这压根就不是能不能舌战群儒的问题,纯粹就是吃了国籍、资历和人脉的亏,没有这些东西的话几乎不可能闹出太大的风浪。

  当然,现在被批评和围剿也就算了,如果把时间稍微拉长一些,那么米哈伊尔真的不禁要问了:“以后呢?再过个十年你们法国文坛应该怎么称呼我?”

  不过在此时此刻,一切都尚未可知,米哈伊尔也并不知道十年后的法国文坛会如何称呼他,所以姑且先这么继续走下去吧。

  在这么想的同时,米哈伊尔也是在众人面前做了最后的补充:

  “我最希望还是法国的文学家们能将他们的目光真正地投向角落里的人们,不需要过度的煽情,不需要将他们的生活戏剧化,或许只需要将他们的生活冷静、客观的展现出来,就能唤起一部分人内心的情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有所裨益。”

  在说完这些东西之后,米哈伊尔便又同场上的其他人和巴尔扎克交流了许久,不过在聊到最后的时候,巴尔扎克老师似乎终于是完全对米哈伊尔敞开了心扉,于是当即他便神神秘秘地说道:

  “米哈伊尔,我这里有一桩绝对能够发财的生意,而你只需要小小地投资一笔钱”

  米哈伊尔:“???”

  还没死心啊?!

  在听到这样的话后,米哈伊尔很快便找了个由头拍拍屁股走人了。

  而他这么一走,场上几乎所有人也全都坐不住了,纷纷起身向巴尔扎克告辞,接着他们便各自走向自己的小圈子以及朋友们。

  有人准备用惊叹的语气来讲述今天发生的事情:“上帝啊,你们完全无法想象我今天到底听了一些怎样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宣言!尽管是由一个俄国人提出来的,但我觉得它也无比的适合法兰西文学!”

  有人则是已经准备用最恶毒最不适的语气来问候米哈伊尔和他的那些文学理论:“区区一个俄国人,竟然已经妄谈上了法兰西文学以及它接下来的发展,真是荒谬至极!

  怎么会有人能够提出两套几乎完全相反的文学理论?莫非他是觉得自己的思考很高明?还是说他本人就是这样左右摇摆,以至于大脑混乱说出一大堆胡话!”

  但不管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米哈伊尔并不在意,他只是按照计划好的那样整理出了一部分稿子,然后便发动自己已经在巴黎积累下来的一些人脉,从而直接将这些文学评论文章直接送到了巴黎最权威的文学评论刊物《两世界评论》那里。

  值得一提的是,米哈伊尔还把别林斯基写的极好的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翻译成了法语,然后一同寄往了法国的文学评论刊物。

  对此别林斯基还稍稍有些不知所措:“米哈伊尔,你是说我的评论文章竟然也有可能刊登在法国的文学评论刊物上面?我的评论文章有这个资格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米哈伊尔当然是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道:“当然了亲爱的维萨里昂,你的很多文章都是极好的,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你尽管放心好了。”

  “交给你的事我哪能不放心呢?我只是担心我的文章或许会影响你在法国的声誉.”

  “你就不要说这种话了维萨里昂,我从你这学到了很多文学评论的知识,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在交流了一些东西后,别林斯基也是又跟米哈伊尔商量了一下回国的事情。

  不得不说,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疗养,别林斯基的病情无疑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即便可能无法根治,但他的精气神也比之前在俄国的时候要好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别林斯基当然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意愿,米哈伊尔也并未再阻止他,而是帮助别林斯基搞定了一些回国之前的准备和琐事。

  在收拾行李的过程中,别林斯基看上去可谓是满面红光,龙精虎猛,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已经迫不及待要投入到工作和战斗当中去了!”

  米哈伊尔:“.”

  老别啊老别,你可得注意尺度算了,注意个蛋!

  说实话,事到如今,或许是因为见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又或者是因为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总之米哈伊尔内心当中的某一块确实正变得越来越有勇气

  就是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而算算时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米哈伊尔离开法国的那天也就是别林斯基回国的那天。

  那么言归正传,由于米哈伊尔寄往《两世界评论》的文章用的是跨国交流的名头,而并非直接分析法兰西文学的未来,直接挑战和反叛如今的法兰西文学传统,因此看在米哈伊尔本身的实力以及他认识的一些人的面子上,《两世界评论》还算比较痛快地刊登了米哈伊尔寄过来的那些文章。

  开始的时候法国文学界对这件事并不关心,但当有些人慢慢回过味来以及听到了那些正在迅速传播的传闻之后,关注这些文章和批评这些文章的人几乎是一天比一天多。

  面对这些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对此早有预料的米哈伊尔并不觉得有多意外。

  只能说,有些东西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而就是在这样越来越喧闹的舆论环境当中,米哈伊尔却是继续抽出时间去干一件他隔三差五就会去做的事情.

第221章 一大堆疑问和激情犯罪的米哈伊尔

  当巴黎的文化界因为近期的两则宣言而逐渐沸腾的时候,巴黎的其余部分仍然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

  从金碧辉煌的卢浮宫出发,当夜晚逐渐来临后,成千上万支蜡烛在这里亮起,其光芒透过水晶吊灯往更远处的地方延展,点亮了贵族之家镀金的壁饰,也照亮了巴黎核心区域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

  这光芒在这里已有些力不从心,但最终还是拐进了一些昏暗平庸的街区,隐隐映射出千万个普通家庭的轮廓,而倘若继续往更深处,亮光便一点一点的消散,街道也逐渐变得狭窄,空气中开始弥漫一种难闻的气味,一个又一个疲惫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正走向一间狭小的居所。

  而像这样的街区的中心和唯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一家贩卖着低廉酒水的小酒馆,一旦走进其中,一股热浪便混合着人体汗味、劣质烟草的辛辣和洒出的酸葡萄酒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

  室内的光线极其昏暗,主要依赖几盏冒烟的油灯或蜡烛来照明,家具只有粗糙的木桌和长凳。

  即便它的环境和酒水食物是如此的简陋,但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几乎每一天都能吸引大量的客人前来,在这其中,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是酒馆的常客和核心,他们既通过廉价的酒水来缓解劳累和麻痹神经,同时也在抱怨工作、分享信息和寻求互助。

  除此之外,也能在其中见到经济窘迫的穷学生和一些最底层的所谓知识分子,普通的小商贩和职员也常常出现在这里,相对而言,他们是酒馆里比较安静的那部分人。

  而倘若运气好的话,或许也将碰到一些激进分子,能够看到蒲鲁东的追随者、共和主义者亦或者其它一些派别的成员在这里召开半秘密的集会,讨论思想、策划行动乃至发展成员。

  像这样的地方,自然也常常引起警察的关注与监视。

  安托万正是这样一家小酒馆的老板,作为老板,他理所当然的讨厌麻烦,但是在巴黎,各种各样的麻烦可太多了,根本难以避免,而且不知为何,安托万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麻烦中似乎在酝酿着更大的麻烦。

  毕竟食物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出现在巴黎的流民越来越多,工厂的管理正变得越来越严格,偏偏计件工资还在不断降低,再就是很多机械的引进似乎正在闹出更大的乱子

  总而言之,坏消息越来越多了,而这些东西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些事情的发生,至于具体是什么,安托万这个小老板既想象不到也懒得想象,说到底这些事情都不是他该考虑的,他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每天究竟该往酒里面掺多少水才算合适,该考虑如何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上涨一下价格。

  而尽管麻烦不断,但安托万最近的心情确实很不错,如果要问原因的话,简单来说,它的酒馆最近雇佣到了一位年轻的机灵鬼。

  在这年头,报纸上的新闻和连载小说可谓是普通人最大的消遣,但是不识字的人可太多太多了,而像他们这样的小酒馆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客人,自然是要付出点什么雇上一些识字的人来为众人大声朗读报纸。

  当然,这份工作并不怎么消耗力气,比起工人们在工厂里的劳作要轻松太多了,因此报酬也是相当低,安托万基本上只会给这样的人提供一顿廉价的饭,甚至说他还会专门抽出一点注意力来盯着对方是否吃的太多、喝的太多。

  这在安托万这里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但像最近那位时不时来念一下报纸的年轻人,安托万倒是愿意稍稍放松一下对对方的监视,甚至说,安托万最近真的在琢磨要不要开出足足五个苏的工资来让对方多来念上几次。

  五个苏是不是太多了?不然三个苏?

  之所以愿意掏这个钱,当然还是这位年轻人念的相当不错,而除了能念报纸上的内容以外,这位年轻人似乎读过很多的书,因此当报纸上的内容过于无趣实在是让人感到无聊的时候,这位年轻人便能凭借着他出色的口才讲一讲历史上的传奇故事,或者其它一些听起来很有趣的知识。

  不得不说,有些东西连安托万这个见多识广的酒馆老板都没怎么听过,就比如什么万里长城、底比斯和巴比伦

  而有他在的夜晚,客人似乎真的会更多一些,驻留的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延长。

  毫无疑问,这位年轻人最起码也是个大学生,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沦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既然让安托万给碰到了,那么他最好还是抓住机会。

  所以到底该给他多少酬劳?要不就五个苏吧?

首节 上一节 133/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