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闹一场好像也行.总之再想想吧,尽量搞得严谨和简单易懂一点,
感觉等这部小说写完了,我的知识库可能真的会翻新一遍了°□°
第194章 重逢与米哈伊尔的新作品
在1845年的俄国,想要出国尤其还是要来到巴黎这种革命首善之地,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是米哈伊尔在圣彼得堡的人马越来越壮.呸!是在圣彼得堡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因此也是还算顺利地拿到了出国许可。
而在安排和处理了一下圣彼得堡的事务之后,米哈伊尔自然就带着自己的妈妈和妹妹以及约好要同行的屠格涅夫,一起来到了巴黎。
值得一提的是,米哈伊尔的妈妈普莉赫里娅大概是这辈子都未曾想过自己竟然能来到国外,因此一时之间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惶恐,而米哈伊尔的妹妹杜妮娅反倒是比较镇静,毕竟这位聪慧的姑娘也曾学习过法语,并且已经有了能够跟人对话的水准。
至于米哈伊尔,虽然他对巴黎这座城市是如此陌生,但一想到自己接下来都能见到些什么人,米哈伊尔的心情还是相当愉快的。
而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天,米哈伊尔首先去做的除了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住下来以外,自然还是要将自己的稿费给取出一部分。
这年头出版商支付稿费的主流方式便是通过合作银行开具汇票,而作者则需持票前往指定银行兑付,然后银行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来验证签名和出版商信用,接着才能真正将这笔钱取出来,由此才有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等着取钱的这几天里,米哈伊尔当然没有忘记跟阔别已久的老朋友别林斯基好好聚一聚。
而就在最开始的时候,当米哈伊尔根据屠格涅夫的指引出现在别林斯基面前的那一刻,这位已近中年的男人几乎是浑身都在颤抖,当别林斯基确定这确实不是自己的幻觉之后,当即便狠狠地拥抱了米哈伊尔,或许是因为太过激动的缘故,别林斯基在拥抱之余,竟然情不自禁地亲了米哈伊尔的脸颊一下。
确实有点没反应过来米哈伊尔:“.”
感觉自己好像有点不干净了.
不过等情绪激动的别林斯基慢慢平静了下来之后,他似乎也是意识到了他的这一行为有点不妥,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热切地握着米哈伊尔的手说道:“抱歉了米哈伊尔,但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再次见到你到底有多高兴!我们有多久没见了?已经半年多了吧?真是难以想象!我竟然已经离开你这么久了!
你还好吗?杂志还好吗?我的夫人和孩子怎么样了?大家都还好吗?我在这边老是想到你们”
面对话似乎格外多的别林斯基,米哈伊尔当然没有打断他,只是同样高兴地看着别林斯基,然后认真听着他的话,时不时地就做出一些回复:
“当然,我很好,杂志也很好,订户越来越多了,比起你离开的时候已经足足翻了快一倍了!
你的夫人和孩子也都好,我常常去探望他们,有时还正巧跟帕纳耶娃夫人撞到一起,她也常常去.”
听着米哈伊尔这样的回复,别林斯基那张气色看上去已经很不错的脸上又出现了一抹激动的红晕,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继续高兴地说道:
“那实在是太好不过了,虽然我在你们寄给我的信里面看到过这些东西,但这哪能比得上你亲口告诉我呢?而我的家人,拜托你和帕纳耶娃夫人照顾是最让我感到放心的了!像是其他的先生,他们人不坏,但总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将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实在是让人感到心惊胆战.”
而在询问完俄国那边的大致情况后,别林斯基自然还是忍不住谈了谈米哈伊尔的创作情况,一想到这里,别林斯基也是赞赏中带点欣慰地说道:
“米哈伊尔,我都在别人寄给我的信和杂志里面都看到了,你已经将你的手伸向那些虚伪与堕落的贵族了!而且你的塑造绝不是片面的和孤立的,而是直指这一群体的精神腐化,我们俄国在这样一群人手里是绝对不可能有未来的!
我已经写了好几篇文章寄回去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应该就能到了”
米哈伊尔:“?”
虽然我刚刚才风险对冲完,但是算了,已经习惯了
当两人说着这些事情的时候,米哈伊尔自然也是询问起了别林斯基的病情,对此面色红润的别林斯基可谓是颇为急切地说道:“我几乎感觉我已经要痊愈了!米哈伊尔,这都多亏了你介绍给我的医生,我感觉我几乎可以立刻返回俄国了。
自从出国以后,我就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国人,我在国外过得相当难过,一闲下来就时常会发呆,就仿佛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我在外面待的越久我便越发现自己完全属于那里。
可能这就是我的命运吧,它已经同我们俄国死死地绑在一起了所以我能尽快回去了吗?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始我的工作了。”
“等我再问问你的医生的意见吧。”
听到别林斯基这样说,尽管米哈伊尔清楚他就是这么个性格,但米哈伊尔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道:“那么别林斯基,倘若以后俄国又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你愿意来到外面待上一段时间吗?”
“已经有不止一个人跟我谈过这个问题了米哈伊尔,我跟你不一样,你是注定属于整个世界的人,但是如果我离开了我的立足点,离开了我全力以赴的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呢?我也看得很清楚,我在俄国不可能像我希望的那样,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益处,可是少做总比不做好啊是不是?”
米哈伊尔:“.”
我是真怕你好不容易把病给治好了,结果到头来一个不小心要进监狱亦或者是去别的地方走一遭了
毕竟当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俄国之后,社会风气空前活跃,甚至说圣彼得堡都出现了痛斥沙皇、特别是痛斥尼古拉一世和赞颂起义人民的传单,传单结尾还在大声疾呼地号召进行革命。
尽管那时候别林斯基病的都快下不了床了,但是第三厅依旧怀疑这份传单是别林斯基起草的。
只能说,这个就叫做口碑。
但在此时此刻,面对别林斯基的这番话,米哈伊尔也只能是眼神复杂地点了点头。
诚然,跟政府和统治者作对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当狗亦或者是有限度地反抗才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但也确实总有那么一些人并不惧怕这种东西,为了心中的某份坚持。
尽管米哈伊尔一时间思绪万千,也想到了很多东西,但既然是跟别林斯基久别重逢,米哈伊尔还是跟别林斯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而这么说着说着,别林斯基的兴致也越来越高,以至于他最后终于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某种冲动,而是仿佛下定了决心一般地对米哈伊尔说道:
“米哈伊尔,屠格涅夫,你们知道,我在这边实在是无聊极了,没有几个熟人,我又很难跟巴黎人交流,因此请你们现在抽空陪我打会儿牌吧!即便是米哈伊尔,我也愿意在这些天跟他玩上许久。”
米哈伊尔:“?”
满脑子都是打牌呢别林斯基你这家伙,而且什么叫即便是我?
歧视是吧?
不过像这一次的话,米哈伊尔当然还是想让别林斯基高兴高兴,于是打到最后,别林斯基也是一脸惊奇地看着自己的双手说道:“噫!不曾想我竟然能让米哈伊尔输的如此凄惨!”
总之因为米哈伊尔的到来,别林斯基确实快活了许久,而在成功从银行提到一笔数额颇大的法郎后,米哈伊尔也是不再为自己接下来的出行感到担忧了,于是第二天一早,米哈伊尔便准备按照原定的计划开始一一拜访巴黎的出版商乃至作家们。
既然来到了一个新地方,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肯定还是去拜码头,得益于屠格涅夫已经在巴黎为米哈伊尔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米哈伊尔倒不至于说一穷二白地重新开始打拼。
而米哈伊尔此次出行的第一趟,还是要先去《世纪报》的编辑部一趟,既谈一谈之前的合作遗留的一些问题,又或许可以再谈一谈接下来的一些合作,当然,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米哈伊尔迟早还是要去拜访巴黎一些别的出版商的,既为将利益最大化,也为能在巴黎真正地站稳脚跟。
于是很快米哈伊尔就穿上他昨天定制的那套衣服,拿上自己的手杖然后出了门,虽然他出门的很早,但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在天还未亮时它就已经苏醒了过来,无数普通人即便躲过了梦中的梦魇,但现实的梦魇还要远比梦中恐怖。
这一城市在这一时期固然有它光鲜的一面,但在更多的地方,它拥有的只是狭窄阴暗的街道,许多地方都密布着宽度仅一到五米的蜿蜒小巷,缺乏光照和通风的同时,房屋破旧密集,部分区域每三平米就住着一户居民。
贫民窟更是常年呈现着超负荷居住的现象,据1840年的记录显示,西岱岛的一间五平米的房间住着大人和儿童一共二十三人。
与此同时,垃圾与污水直接排入露天沟和塞纳河支流比耶夫尔河,后者常常成为制革厂废弃物的排放地,因此霍乱也在1832年和1848年两次爆发,仅一条街道便有百分之五的居民死亡。
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在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当中,才常常能看到数不清的起义巷战和其它相关场景的描述。
而尽管现实要远比梦魇更加冷酷,但人们依旧选择顽强地活下去,怀着一种最为原始的激情活下去,而当无数的普通人开始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穿行的时候,巴黎这座城市的辉煌与荣耀方才显现出来。
但这份辉煌与荣耀似乎同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关系,当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到不公正的时候,巴黎方才真正显现出它的伟大,一种由普通人的愤怒和血泪铸就的伟大。
为了自己的妈妈和妹妹考虑,米哈伊尔并未住在太差的地方,毕竟别人未必像他这样拥有一副好身体,但当米哈伊尔同屠格涅夫一起出门的时候,他还是不自觉地朝着最真实的巴黎走去。
而当他从这些地方走过的时候,口袋里专门准备的许多零钱自然就少了许多。
屠格涅夫一路都在跟随着米哈伊尔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情况以及米哈伊尔的反应,他本以为米哈伊尔会有大把的感想要说,会因为有些事情开始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但实际上米哈伊尔什么都没说。
他只是用柔和的目光和柔和的语气同一些人打了打招呼,握了握手,偶尔笑着跟人家说了些什么,偶尔只是缄默。
而就当他们两人快走出这片肮脏、贫困的街道的时候,突然之间,好几个穿着破烂、年纪并不大的孩子却是拿着什么东西冲进了这里,刚走了没多久,他们这些人便驾轻就熟地大声叫卖了起来:
“号外号外!最新的《世纪报》!每份只要一苏!来自海底的大怪兽终于现出了原形!”
“号外号外!《世纪报》上连载的小说出现了重大转折!您从未见过的海底景象!”
“法兰西最特别的小说目前正在《世纪报》上连载!绝对让您感到不可思议的剧情正在展开!”
当他们稚嫩却清亮的声音响起后,这片原本似乎还有些死气沉沉的街道突然多了几分生气,好几个人的脑袋都从他们破破烂烂的家门里探了出来,或许是因为这份报纸的价格确实非常低廉的缘故,因此没过多久,那几位报童就已经被人围了起来。
米哈伊尔和屠格涅夫就这样看着这副场景驻足了许久,而看着看着,屠格涅夫突然就想起米哈伊尔那封刊登在报纸上的《致巴黎读者们的一封信》中所写的一段话:
“亲爱的读者们,无论您是什么样的身份,无论您是怎样的处境,请让我不负责任地说一句吧:人对理想、美好和正义的追求是永远不会终结的。请尽情地去想象吧,请尽情地去做吧.”
当屠格涅夫回过神来的时候,米哈伊尔已经重新看向了前方,在有些地方,即便是巴黎的阴暗和狭窄似乎也依旧阻止不了高升起来的太阳投射进来,于是屠格涅夫在原地若有所思地感受了一会儿,接着便追着米哈伊尔而去。
巴黎的太阳于今日重新升起,米哈伊尔也将于今日开启他在巴黎正式的征程。
第195章 新的风尚与性情的大仲马
关于米哈伊尔连载于《世纪报》上的第二部小说究竟受不受欢迎这件事,其实只需在上午的巴黎走上一遭就知道了,米哈伊尔两人一路走来,基本上是只要有报童在叫卖《世纪报》,那么他们手上的报纸很快就能卖掉大半,而阅读速度快一点的人,那更是直接就讨论了起来:
“那头未知的海怪竟然是一艘能够藏在海洋中潜艇?这也太难以置信了,未来真的会有这种东西吗?”
“比起上一部小说,这次的连载小说明显要更加大胆啊!”
“我要看的就是这个!这位先生总能给人带来许多新奇的阅读体验,而且多多少少是有些贴近现实的,前阵子报纸上流行的那些这种类型的小说写的都是什么东西!全是庸俗的老套路,毫无想象力!还是这位作家写的有意思,我跟海洋打过很多交道,但还从未设想过海底生活呢!”
“是啊,前些阵子的那些小说都是什么东西!甚至还有人专门起了一个跟这位先生前半段名字一模一样的笔名,我还真以为是本人!”
“不过还真别说,地下版的是真不错,我看了之后产生了很多想法.”
“什么地下版?哦对.嘘!你过来小声跟我说”
似乎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的米哈伊尔:“?”
而既然已经说到了这里,那么目前正在巴黎连载的这部小说究竟是什么就已经很明显了,即又一部科幻经典:《海底两万里》。
当然,像是这部小说的话,米哈伊尔依旧做了不小的改动,尽管这部小说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偏幻想一点,但在米哈伊尔的笔下,科学的部分无疑是大大增加了。
尽管米哈伊尔对真正的潜艇了解的不多,但他所写下的内容要是真碰到了什么天才科学家,那么一通启发下来,指不定还真能让这玩意稍微提前一点被搓出来。
而有关潜艇的历史的话,据说最早是由达芬奇提出了水下航行的构想,随后第一次用于战争的潜艇则是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一位名叫布什内尔的年轻人造了一个由木头制成并且全凭手动操作的“海龟号”,随后便是1801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建成的4人潜艇“鹦鹉螺号”。
据说凡尔纳小说中的鹦鹉螺号便是致敬了这艘初代潜艇,而多年以后,史上第一艘核潜艇则是也致敬了小说里这艘大名鼎鼎的“鹦鹉螺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写这部作品本意是塑造一位反对沙皇暴政的波兰英雄,但他的出版商为了得到俄国的市场竭力反对这件事情,直到最后作者和出版商才逐渐相互妥协了,他们将尼摩的真正动机应当弄得模棱两可,但也大致定位为自由的拥护者和反压迫的复仇者。
该说不说,虽然米哈伊尔基本上延续了这一设定,不至于说对着沙皇贴脸开大,但什么“自由的拥护者和反压迫的复仇者”,在这年头大概依旧不能得到俄国的市场。
当然,这就不改了,不直接贴脸开大就已经很不错了
就在米哈伊尔想着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两人也终于是来到了《世纪报》编辑部所在的地方,由于米哈伊尔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因此在看到竟然有好多人都在这里进进出出的时候,米哈伊尔多少是有些惊奇地对屠格涅夫说道:
“巴黎的报纸的编辑部竟然都这么热闹吗?还是说编辑部有一些别的业务?”
对于米哈伊尔的惊奇,其实见过这种场面的屠格涅夫只是微微一笑道:“米哈伊尔,你再听听看呢?”
而恰巧就在这时,当米哈伊尔和屠格涅夫准备走进去的时候,忽然就听到有人似乎有些生气地喊道:“那位来自俄国的作家呢?!你们报纸不是说他近期就会来法国的吗?要是让我发现这是个骗局,我一定要你们好看!”
米哈伊尔:“???”
怎么法国也有这个传统吗?
而且你找这位俄国作家是想干什么?莫非你想给他几百万法郎然后再给他几套房?
虽然可以这么设想一下,但是米哈伊尔最终还是颇为低调地走了进去。
而就在米哈伊尔悄悄摸进去的时候,就在某间办公室内,已经提前得知了消息的《世纪报》老板此时此刻也是颇为郑重地等候着一位前途无量的客人上门。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在米哈伊尔的新小说还未寄过来之前,他们家报纸的销量已经回落了许多,不过当那位俄国作家的两封信和新作品寄过来之后,《世纪报》一扫之前的回落颓势不说,如今报纸的订户和销量又开始进行了此前的上升期。
不得不说,尽管《世纪报》已经是法国销量数一数二的大报纸,但一部足够有吸引力的小说似乎还是会对报纸的销量产生影响,而法国文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应该只有仲马、巴尔扎克和其它少数几位大作家才是,如今一位来自俄国的年轻作家竟然也能做到这一点?
是我们法国退步了还是俄国进步了?
但不管怎么说,仅从商业角度而言,这样的一位年轻作家已经值得他这样的大出版商郑重对待,因此今天这一天《世纪报》的老板可谓是穿的格外正式,尽管他对如今巴黎流行的体面衣物确实是深恶痛绝。
原因倒是很简单,这套衣服需要紧紧勒住腰,而他的肚子又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大,这样一来自然是很不舒服。
正因如此,当《世纪报》的老板迪塔克真的见到那位只在信上沟通过的俄国作家的时候,他多多少少是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面部表情了。
如果要问刚见面的那一刻对方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的话,首先就是年轻,堪称惊人的年轻。
尽管他早就从传闻中了解到这位年轻人此前可能还是一位大学生,但米哈伊尔长的本身就不显老,因此迪塔克在看到米哈伊尔的脸之后,依旧是满脑子的问号,怎么感觉他比我儿子都还要小?
这个年纪就已经在俄国功成名就然后来法国捞金了吗?!
至于说第二个印象,那自然就是这位年轻人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相和一身格外妥帖的衣服。
他的长相让迪塔克下意识地就想到:“该死!这样的相貌加上文学上的才华,即便是在上流社会他都能找到许多有钱的贵妇当他的情人了!多找几位压根就不用再继续努力了!他肯定能轻易完成巴尔扎克先生渴望了很久的目标!”
至于说他那一套有点熟悉又让人觉得格外新奇的衣服,迪塔克则是在邀请对方坐下来的时候是最为羡慕的。
毕竟当他的肚子正在咯吱咯吱中遭罪的时候,这位年轻人却是颇为丝滑地就坐了下来,而这套衣服在他身上可谓是既体面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