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55节

  张居正其实不是很在乎晋党,大明制度设计,皇帝才是关键,张居正最期盼的就是皇帝陛下能成才,这才是张居正心中的重中之重。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不如将这个论述,刊刻邸报,发行天下?”

  大明的邸报就是每五天定时发行一次,发行的对象是大明官署,所有到下章各部的公文,每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成册,而后由提塘官,发往大明各地之府州县等地。

  提塘官,就是邸吏、邸官,专门负责传递邸报,邸报到地方后,会有抄报房,由一些个考不了功名的文人,负责誊抄邸报内容,每日银一分,给两顿饭,算是穷酸书生的营生。

  六科编纂、内阁审核、雕版刊印、提塘传递、抄报房文人摘抄、传播天下。

  若是比较重要的邸报,比如先帝龙驭上宾,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内署的三经厂、翰林院和国子监,都会刊刻,直接刊行天下。

  朱翊钧所说的就是后一种,矛盾说,刊刻发行天下。

  “陛下,臣何德何能?刊刻邸报?”张居正郑重其事的拒绝了,皇帝十岁、太后二十七岁!主少国疑,辅臣当国,张居正这个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刊刻天下,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天天参加廷议的葛守礼,亲眼看着陛下亲自下印,都这样了,葛守礼都认为张居正有事没事在威震主上、僭越神器、哄骗皇帝,这要是把自己的文章刊刻天下,那岂不是坐实了他张居正要做权臣吗?

  万万使不得。

  “风气清朗则海晏河清,恶劣的行径无所遁形,笔为器意纵横,教化万民,以正以文,政可治、国可期、万民之所向,既然是元辅先生和太宰商议,就以元辅先生和太宰二人共著好了。”朱翊钧想了个办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一作二作,功劳平摊,张党晋党,人人有份。

  张居正仍然拒绝,俯首说道:“陛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朱翊钧眉头紧皱,想了想说道:“元辅先生说笑了,朕冲龄德凉,如此学问通达之学,岂是十岁人主能说出来的?贪天之功,贻笑四方。”

  张居正却非常肯定的说道:“新建侯王文成公在世时,更强调知行合一,而王文成公离世后,门徒都强调致良知,似乎只要致良知,就足够了,知行合一,全然忘记了。心学变成了高谈阔论之说,臣委实痛心不已。”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王文成公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总纲领,还没过三代呢,知行合一就没了,只有唯心至上的致良知存在了,我觉得对,天下就该如此!

  就跟葛守礼弹劾张居正僭越神器一样,只要葛守礼觉得是,他就能弹劾。

  天下的学问已经出了问题,礼已崩乐已坏,需要清朗风气,这是礼乐,需要自天子出,意思是,小皇帝一作,张居正二作,杨博三作。

  “那好吧。”朱翊钧只好答应了下来,以天子的名义,将张居正的矛盾说,刊刻发行天下。

  朱翊钧看向了冯保说道:“冯大伴,此事由内署所领三经厂雕版刻印,刊行天下吧。”

  冯保还在思索这矛与盾,到底是怎么碰撞出火花和疑惑,又是怎样循环向前,突然听到了陛下命令,才回过神来,这里面还有自己的事儿,他俯首说道:“臣遵旨。”

  至此,《矛盾说》一作为大明至高无上的小皇帝陛下,二作为大明权势滔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先生,三作为大明硕德之臣掌佐天子少傅杨博,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领内署三经厂刊刻天下。

  但是这矛盾说,似乎仍然不是很完整,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具体是怎样?又是如何体现呢?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颇为确切的说道:“元辅先生,朕有疑虑。”

  “元辅先生所言矛盾说,令人耳目一新,只是这利矛总是对的?还是这坚盾总是对的?若是一会儿是利矛是对的,一会儿是坚盾是对的,亦或者说,有时候,利矛的一部分是对的,坚盾的一部分是对的,该怎么办呢?”

  张居正始终没有讲明白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放到杨博问题上,君子和小人是对的,但是放到杨博这个人身上,却统一在了杨博的身上。

  张居正刻意避开了杨博问题。

  同样,矛盾对事物的发展和影响,张居正的《矛盾说》,并没有讲明白,这个学问,仍然不甚明了。

  这是让朱翊钧颇为不满的地方,哪怕是《矛盾说》刊刻的晚一点,也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张居正眉头拧成了疙瘩,十岁的人主,突然变得面目可怕了起来,从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开始一点点崩解,而后变得不可名状,不可观察、一种莫名的存在,但是他想知道,迫切的想知道,皇帝陛下问题的答案,突破自己的认知的边界,了解万物无穷之理中,自己仍然不甚明白的地方。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臣,诚不知,容臣缓思。”张居正有些口干舌燥,他觉得自己似乎明悟了什么,但却什么都不明白,像是在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就像他这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那样,遥不可及。

  “朕不急。”朱翊钧笑着说道:“今天要讲论语,还是帝鉴图说呢?”

  御座之上,一个不可知的存在,又慢慢变成了十岁人主,他朴素、好学、求知,笑容和煦而富有感染力,似乎刚才发问的不是他一样。

  “臣为陛下解惑。”张居正再俯首,开始了今天的讲筵。

  上架了!

第74章 尊主上威福这杆大旗,我们晋党要扛!

  矛和盾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对的,若一方总是对的,矛总是无法刺穿盾,盾总是防不住矛,那就碰撞不出什么火花,更没有什么国之大疑,更谈不上什么进步了。

  以大明阉党为例,洪武时太祖高皇帝立了铁牌说宦官不得干政,永乐朝时正式成立了司礼监;宣德年间宦官式微渐隐,正统年间王振当朝;景泰年间,宦官无为,天顺年间,宦官曹吉祥甚至能领兵造反;

  成化年间,汪直建立了西厂,人人自危,弘治年间,‘众正’盈朝,宦官无法伸张;正德年间,刘瑾领着八虎设立内行厂,人称立皇帝,嘉靖年间,陆炳掌锦衣卫,宦官屈于锦衣卫之下;

  隆庆年间,宦官出了个陈洪和内阁首辅高拱勾勾搭搭,万历初年宦官仍有冯保煊赫,到了万历十五年后,宦官开始恬静起来。

  只以宦官为观察对象,就会发现大明的政治,宦官和文官的冲突,也并不是宦官一直权势滔天,而是潮起潮落,此起彼伏。

  这种潮起潮落,是辩证前进的过程。

  张居正思索了良久,俯首说道:“陛下,要不看看《帝鉴图说》?”

  张居正略有所悟,但他还是没有想明白,就只能让陛下稍微等等他,等他完全想明白,再为陛下解惑。

  “那就看看帝鉴图说吧。”朱翊钧也没有一味求快,而是选择了等一等张居正思虑。

  文华殿讲筵的时候,全晋会馆内,杨博、王崇古、张四维齐聚于书房之内,讨论着朝中之事。

  “元辅欺人太甚!借着阅视鼎建之事,罢免了我们十个参将,他还想怎样!我们在宣大跟鞑靼人拼命的时候,他在哪里?!现在追击愈甚,他想做什么?!”张四维听闻朝堂之事,拍桌而起,破口大骂。

  十个参将还不够,居然还要把监察权伸到边方的粮饷之上!

  杨博却伸出手示意张四维稍安勿躁,开口说道:“你也没跟鞑靼人拼命,马芳说这话是有资格的,你流过血吗?也不嫌害臊。”

  “元辅并没有把监察之事蔓延到贡市之上,李乐的事儿,教训已经够了,若是这次阻拦元辅,他怕是要把手伸进贡市来了,鼎建也好、粮饷也罢,都不是根本。”

  李乐的教训,已经足够了,非要引来张居正的打击报复,一旦贡市有了问题,俺答封贡有了问题,晋党就真的危险了。

  “亲家说得对。”王崇古极为认真的思考之后,赞同的杨博的说法,张居正这个人眦睚必报,别惹到他,大家还能好说好商量,若是真的非要惹他,那他报复起来,动若雷霆,打的人根本还不过手来。

  大家的政斗水准,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没必要跟张居正过不去。

  张四维看着两个长辈,面对张居正的攻势选择了畏首畏尾,略微有些不满的说道:“那舅舅说怎么办?”

  王崇古看着杨博说道:“我觉得,还是仿照旧例屯田吧,一口吃的,给就给了。”

  纳银开中以来,过去的那些个商屯的田亩都荒废了,土地荒着也是荒着,给卫所军士种点地,喂饱了军卒也是好事。

  王崇古怂了,他是真的不敢惹张居正了。

  谁爱去招惹谁去,别带着他王崇古就行。

  “王国光专门找我说了此事,户部的意思也不是说要断了银钱,而是以实物发粮饷后,朝廷折银给边防军镇,如果要理解的话,朝廷的银子就是过去的盐引。”等到王崇古松口后,杨博才透露出一点点的消息来。

  王国光改银为实物,并不是说朝廷就不养边方了,而是以实物作为监察,核发白银,屯田从商贾,改为了地方军镇,一定程度上恢复军镇卫所的屯田。

  张四维认真的品味了一下,到宣大的银子还是那么多,他满是不解的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王国光为什么不早说?”

  “王少保若是不说屯田,我就不会说这个。”杨博非常确信的说道。

  信息差。

  杨博现在还在位置上,就还是党魁,这些消息,他就是知道的比王崇古、张四维要多,若是王崇古不讲出屯田的事儿,杨博就不会告诉他户部的条件,非要折腾,就折腾下便是。

  杨博就不相信王崇古和张四维能斗得过张居正。

  输了,再灰溜溜的回来,摇尾乞怜,输得多了,晋党自然就没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王崇古神情终于轻松了些,多少还是损失了些利益,不过相比较完全损失,部分损失立刻可以被人接受了。

  王崇古和张四维两个人终于有些妥协,这件事才算是没有再起冲突。

  “那这京营提举将才之事,还是得细细商量一番。”王崇古说起了京营,他可是京营总督,可是京营提举将才,张居正用了兵部侍郎吴百朋和台州抗倭六虎之一的杨文。

  “你们要仿照李乐旧事,非要威逼利诱一番吴百朋和杨文,到时候惹恼了首辅,发生什么,我可不敢保证。”杨博一听王崇古提起了京营提举将才之事,脸色变得不耐烦了起来。

  成事难,坏事易,京营提举将才之事,是张居正请了皇帝亲自督领的大事。

  晋党和张党的冲突,说到底是臣子们之间的博弈和斗争,张居正请皇帝主持京营将才提举大事,晋党从中破坏,那是得罪皇权。

  杨博坐直了身子,看着王崇古和张四维说道:“再说了,李乐就是个刚入官场的给事中,他没见过奢靡,伱们都对付不了。”

  “那吴百朋在扬州、虔州、三巢平倭,杨文更是台州六虎之首,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他们会怕你们?”

  “你们拿什么对他们二人威逼利诱?非要逼着谭纶、吴百朋等一众,去全楚会馆领了腰牌才肯安生吗?”

  “你们俩加起来,还能有白圭可怕不成?!呵。”

  “说的也是。”王崇古对杨博的说辞非常赞同,上一次搞了一个李乐,结果引得张居正直接砸了四拳,打的王崇古到现在还有点懵。

  这次要是在京营提举将才之事上,再生事儿,就不是四拳那么简单了。

  张居正是真的不好惹,只要不涉及贡市,王崇古觉得没必要跟张居正起冲突,再起一次冲突,他怕是得进解刳院了。

  “就这么算了?”张四维极为不甘心的说道:“就这么算了,还以为咱们怕了他张居正呢!”

  杨博用食指用力的敲了敲桌子说道:“你不怕?那你来。”

  “张四维,我提醒你,张居正现在不仅仅是首辅,还是陛下支持的人,葛守礼几次三番的弹劾张居正,陛下都在文华殿上把葛守礼的弹劾给堵了回去,张居正过去难缠,现在皇帝支持,张居正只会更加难缠!”

  “你若是连这个都不明白,晋党党魁,我宁愿给葛守礼,也不给你,葛守礼是蠢笨了些,但是还有几分忠心,陛下长大,也会念我们晋党几分限制元辅不敢更近一步的忠心。”

  葛守礼是憨直,但葛守礼是忠心的,只要张居正逼着皇帝做事,葛守礼都会站出来怒斥元辅威震主上,这在朝中也是独一份的。

  葛守礼也是在提醒张居正,不要以为当了帝师、首辅,就能为所欲为,就生出那些不该有的想法来。

  张四维若是连几分忠心都没有,陛下成年之日,就是晋党颠覆之日。

  “王少保以为葛守礼怎么样?”杨博不看张四维,而是问起了王崇古。

  “舅舅,你什么意思!”张四维一下子就恼火了,说好的让他接掌晋党,这怎么又选到了葛守礼身上?!

  葛守礼是山东人!不是山西人!

  王崇古却有些犹豫的说道:“理由呢?”

  王崇古被打了四拳,终于有点清醒了过来,晋党再这么下去,怕是撑不到小皇帝亲政、撑不到张居正一命呜呼,晋党就颠覆了。

  晋党得换个打法,但是具体怎么打,王崇古又不是很明白。

  “我们该转变下想法,眼下白圭势强,我们应当以拥簇皇帝专管为名,与谭纶、吴百朋、戚继光等一众浙党修睦,同抗元辅威震主上,这样一来,白圭也不敢行那大逆之举,葛守礼,毫无疑问是个极好的人选。”杨博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葛守礼别的不行,但是在弹劾张居正这件事上,葛守礼占着忠君大义之名,张居正还真的没多少办法对付葛守礼,张居正也不会对付葛守礼,否则就坐实了张居正,真的在威震主上。

  从这个思路去出发,改变晋党的纲领就变的合理了起来。

  “亲家的意思是,尊主上威福这杆大旗,我们晋党扛起来?”王崇古眼前一亮,双手一击,觉得这个主意确实不错。

  杨博点头说道:“高拱威逼主上,和我们晋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晋党也是瓜蔓受害,是高拱一人没有恭顺之心,又不是我们晋党,尊主上威权这杆大旗,让白圭自己独美,咱们太被动了。”

  “提纲挈领是尊主上威福之权。”

  “具体而言,比如陛下要种地,咱们晋党反对,张居正举荐了徐贞明伴驾左右,咱们就落入了下风,不如我们换个思路,帮主上把这土豆番薯种好,太后、陛下也知我等拳拳忠君之心,我们失去了先机,但是这番薯一旦种成了,总要推而广之,我们的机会就又来了。”

  “陛下要主持提举京营将才,考校武艺之时,我们晋人若是比楚人表现更好,陛下也知道我们可以倚重,面子、里子、势,都是得自己争的,哪怕表现不好,但也不能差那么多,否则陛下一看我们的武人连考校都过不了关,哪里还会看中我们晋党呢?”

  “以这次阅视长城为例,吴百朋带着一堆的御史在蓟州、永平、山海关阅视,所到之处,守备森严,贼虏不能破,而我们宣府大同,漏洞百出,俺答汗可轻取虎峪口,予取予夺。”

  杨博不仅仅给出了转变的提纲,还给出了具体事的办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尊主上威福之权,他们才能理直气壮的跟张居正掰手腕才是。

  杨博接着说道:“当年严嵩当国,世宗肃皇帝居西苑,深居九重之内,神龙见首不见尾,等闲见不到,为何肃皇帝屡次诏我入宫西苑奏对?”

  “王少保当年为何被先帝器重?还不是王少保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在一片议论之声中,提议和之事,止边患兵祸?得高拱、白圭支持。”

  “当初马芳以南归胡人身份,从小卒一路升到了总兵,人人皆言马芳长于胡虏,不可器重,世宗肃皇帝下旨言,勇不过马芳,终止非议。”

首节 上一节 55/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