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54节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古人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锋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有折冲之勇?自今望陛下留意武备,将官忠勇可用者,稍假权柄使得以展布,庶几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

  “元辅先生所言在理,朕听闻汉文帝到细柳营犒劳军士之事。”朱翊钧想了想选择了活学活用,张居正能引用他的话,他就不能引用张居正讲的《帝鉴图说》了吗!

  “汉文帝至霸上、棘门两营地,车驾径直进入,无人阻拦,汉文帝先导车至细柳营,军门都尉言: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汉文帝车驾至,军门都尉仍不开门,汉文帝只好让人持节找到周亚夫说,天子进营犒军,汉文帝等一行人,才进了细柳营。”

  “刚入细柳营,军门都尉再言: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汉文帝徐徐前行,至中军大帐,周亚夫出迎,手执兵器,只鞠躬作揖道:甲胄在身,以军礼参见。”

  “汉文帝出细柳营后,感慨道:嗟乎!此真将军矣!”

  “元辅先生,汉文帝为何说周亚夫为真将军也?”

  张居正颇为恭敬的说道:“彼时,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上,被迫立定城下之盟,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长城以北,引弓之国,人强马壮,将勇兵雄,祖宗耻辱未曾洗刷,汉室江山未靖安,天下无宁定。”

  汉初,草原气候温和多雨,匈奴人兵强马壮,对汉王朝形成了实质性的威胁,所以不能马放南山,不能兴文匽武。

  朱翊钧回答道:“今日,皇祖父庚戌之变,彼以兵胁而求,我以计穷而应,亦城下之盟,答应封贡马价银息兵安民,俺答汗创立金国,亦引弓之国,人强马壮,祖宗耻辱可曾洗刷?大明社稷可能靖安?”

  “未曾。”张居正极为郑重的回答道。

  朱翊钧看了二十七位廷臣一圈,没有人站出来说庚戌之变城下之盟不是耻辱,他点头说道:“如此,理应留意武备,将官忠勇可用者,稍假权柄使得以展布。这是形而上之知,该如何践履实之行?”

  张居正还想跪但是陛下三番五次让他站着说话,他只能俯首说道:“臣僭越,臣尝考古者,人君命将,亲推其毂,授之以钺,盖将权不重,则军令不严,士不用命,臣斗胆,京营提举将才诸员今日已经入京,三四月为期,校京营提举将才武艺!”

  “臣俯请陛下移步北土城,主持将才校武艺。”

  人君任命将领,亲自推他的车,授予将领斧钺,是因为将领的权不重,则军令无法严苛,军士就不会搏命,张居正请皇帝主持三月为期的京营提举将才的武艺考核。

  张居正之所以请皇帝陛下出面,完全是因为皇帝不出面,京营无法振奋,京营是皇帝的天子亲军,皇帝连考校将才都不露面,重振京营,是无稽之谈。

  请皇帝出京师,这是何等大胆的行为,自从当年嘉靖皇帝南巡,火烧行宫之后,皇帝多久没出过宫了?

  葛守礼猛地站了起来,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妥!”

  “元辅先生乃是经世之才。”

  “陛下江山社稷系于身,乃是万金之躯,岂可自轻!匹夫见辱立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争强好胜,武艺之事,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危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

  “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臣恳请陛下,以圣人躬安为重!亦罢习武之事,居移体、养移气、修至德,以安天下。”

  “元辅!观其所以,微见其意,你不要太过分了,陛下幼冲,你如此威震主上,予取予夺!博陆亡人臣礼,不道遂至颠覆!”

  得亏朱翊钧读了点书,知道博陆侯是霍光的爵位,否则这葛守礼说的什么,都听不明白,霍光死后霍氏满门被诛杀,都说霍光废立,亡了人臣之礼,不道导致了颠覆。

  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争强好胜的武艺,不是勇,只有心怀天下方为大勇。

  葛守礼的逻辑是极为完整的。

  朱翊钧看着葛守礼一副愤愤不平的模样,他在判断,判断葛守礼是在为晋党张目,还是单纯的因为张居正要求皇帝做事,才站了出来怒喷元辅亡人臣之礼。

  朱翊钧有些不确信的说道:“葛总宪的意思是,京营提举将才之事,不应该?或者说,稍假忠勇可用将才以权柄,使其志向才能得以展布,不应该?”

  “唯理所在。”葛守礼却非常郑重的说道:“武备不兴,胡虏狷嚣四野,臣不善军伍之事,振兴武备,理所当然,稍假忠勇可用将才权柄,戚帅灭董狐狸、卜哈出两千余级,耀我军威,蓟州总督梁梦龙上贺表赞许,理所应当。”

  “但是这些事,都应为人臣所做,何须劳烦陛下?”

  朱翊钧听明白了,葛守礼是真的不懂,或者说,大明京营废弛的时间太久了,从弘治年间变成了建筑队之后,彻底没有军威已经有八十年,葛守礼不懂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他只觉得戎事都该是臣下主持,天子劳心,军将劳力。

  现实是,这事张居正不请小皇帝,他都办不了。

  葛守礼作为总宪,他才不用顾忌什么具体事务的困难性这种事,反正又不是他去办,这就是清流言官,高谈阔论,不切实际的根本原因,清流根本不用践履之实,只需要狺狺狂吠,喋喋不休,对着具体办事的人,指指点点。

  “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葛总宪,朕来问你,刺王杀驾,王章龙可为盗贼?”朱翊钧开口问道。

  葛守礼回答道:“王章龙盗贼也。”

  朱翊钧笑着问道:“那朕差点死在了他的手中,朕习武健体,不求杀敌,只求应对一二,不应该吗?”

  “应该。”葛守礼眉头一皱,还是回答了陛下的问题。

  “这不就是了吗?”朱翊钧含笑不语,等葛守礼自己想明白。

  葛守礼眉头紧皱而后慢慢舒展,随后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神情,俯首说道:“臣惭愧。”

  朱翊钧问葛守礼,小皇帝应不应该习武,保全自己,其实就是在问,皇帝要不要掌京营?若是不掌,盘踞在京师附近的骄兵悍将,比一个王章龙要可怕的多,皇帝能睡得着才怪,皇帝应不应该让京营知道谁才是皇帝?哪怕这个皇帝只有十岁。

  要习武防止盗贼,那自然要掌京营,防止骄兵悍将犯上作乱,道理是相通的。

  葛守礼是认同张居正的部分做法的。

  他认同应该给武将事权,不能让武将跟文官的奴隶一样,那打仗真的打不赢,打不赢就只能承受屈辱;他认同应该振兴京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皮之不附,毛将焉存?没有京营,地方藩镇必起;

  而且对校武艺遴选京师将才也认同,把京营搞成晋党一家之美,那也是亡人臣之礼。

  葛守礼只是不认同让十岁人主这么辛苦,陛下上午听政讲筵、下午习武种地,陛下已经很辛苦了;葛守礼更不认同的是,张居正把皇帝当成提线木偶去操纵。

  这已经不是葛守礼第一次弹劾张居正亡人臣礼了,上一次的话更难听,什么伱一死,耻辱必然伴随而来之类的话,简直不堪入目。

  在葛守礼的视角下,张居正独占讲筵,就是利用教育对小皇帝进行哄骗,但是葛守礼和陛下一阵奏对之后,发现陛下条理清晰、逻辑完整,而且没把话点明,给他这个总宪留了几分面子。

  这不是张居正能哄骗出来的。

  张居正甩了甩袖子,像是甩晦气一样说道:“葛总宪,你若是眼馋这讲筵差事,或者觉得我隔绝内外,我可以让与你!”

  好像给陛下讲筵是什么美事一样!

  张居正面对那些角度刁钻的问题,都对自己的学问产生了疑惑!

  这已经不是张居正第一次把讲筵的差事推出去了,杨博看葛守礼又要答应,赶忙拉了拉葛守礼说道:“陛下,元辅乃是不器君子大才,讲筵之事,还是让元辅担着为宜。”

  “我…”葛守礼还想说话,杨博立刻开口说道:“葛总宪,慎言。”

  下了文华殿,杨博一定要跟葛守礼讲明白其中的凶险,葛守礼不是循吏,他更偏向清流,他去讲筵,三两句话,就被陛下给难住了。

  王家屏、范应期都快成了士林笑柄了。

  葛守礼这个总宪的位置坐的本来就不稳当,要是再丢这么大个人,只能致仕了。

  “元辅先生?”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为自己讲筵,就这么为难吗?三品一条枪捅进去的时候,高低得整点辣椒面,好教张菊正先生知道厉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张居正俯首,这次这话,略显无奈,他领了先帝遗命,为辅国大臣,帝师这件事,只能他来做。

  朱翊钧看着葛守礼问道:“葛总宪还有什么疑问吗?”

  言官就是负责找茬的,葛守礼虽然脑子不灵光有些憨直,但到底是为了他这个人主说话,不是为了族党排异不胜不止,朱翊钧对言官的要求很低,不能搞族党排异那套。

  这是之前弹劾谭纶事儿中,在斗争中,明确的底线,明确的对错。

  “臣惭愧。”葛守礼赶忙说道。

  “成国公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成国公朱希忠,他可是位列勋贵之上,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京营提督总兵官!

  朱希忠听闻皇帝点名,先是一愣,廷议他很少说话,也没他说话的份儿,他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善。”

  朱希忠对于自己的弟弟朱希孝教皇帝练武这件事,举双手赞成,对于重振京营,举双手双脚赞成!武勋式微,原因很多,这京营糜烂绝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大明已经很久没有新的武勋了。

  “诸位大臣还有疑虑否?”朱翊钧又看向了所有的廷臣,这里是文华殿,就是商量的地方,若是商量不通,强制执行,执行也执行不下去,大明早已经不是洪武、永乐年间,皇帝说一不二,口含天宪,言出法随的年代了。

  诸位臣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再站出来质询张居正让皇帝操劳军务。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朕曾听闻元辅先生讲筵,岳飞尽忠报国事。”

  “岳少保子岳云十二岁冲龄既入军阵,编入张宪麾下,十六岁随父出征随州、邓州,每战冲锋在前,勇不可当,相继攻克随州、邓州,人人皆称:赢官人。”

  “绍兴十年,二十二岁岳云已为背嵬军前锋,郾城骑步混战,岳云身先士卒,一战定胜;”

  “金贼盘踞颍昌十万余,岳云立军令状,攻不下颍昌提头来见,岳云领兵三万,力克颍昌金兀术十万雄兵,阵斩金兀术女婿夏金乌。”

  战报可能会撒谎,但战线不会,颍昌被岳云攻克之后,金兀术狼狈逃窜至汴梁,渡过黄河,生怕南宋军队追击。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云、张宪被斩首示众,岳飞在风波亭大理寺被冤杀。

  岳云死的时候,二十三岁,已经从军十一年,为国征战七年。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元辅先生所请,朕以为并无不可。”朱翊钧总结性的说道,答应了张居正所请。

  他引用了一句李白的诗词,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年少,就丢失志向,会好好的做好这个皇帝奋祖宗余烈,让大明变得更好一些。

  “陛下英明。”张居正俯首说道。

  “陛下英明。”群臣纷纷俯首见礼。

  自从刺王杀驾案以后,小皇帝的懒散不见,虽然年纪尚幼,但说话已经很有条理了,就以两次驳斥葛守礼弹劾张居正亡人臣之礼来看,陛下睿明日开,已有明君之相。

  小皇帝这个改变,到底是因为刺王杀驾案,还是因为惧怕张居正,还是其他原因,群臣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们很清楚,这种改变对大明是有益的。

  当然有些人看到小皇帝这种改变,就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大明的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乾清宫、文华殿、奉天殿做个会盖章的神像!

  朱翊钧这样的皇帝,不是有些人期盼的!

  想要把手摸向京营,小皇帝是不是可以安排落水了?

  廷议很快结束,朱翊钧答应了自己要考校武艺,其实就是去露个脸,具体的事情,由兵部左侍郎吴百朋、蓟镇副总兵杨文负责。

  “兵部左侍郎吴百朋如何?”朱翊钧看着奏疏问张居正主持校考武艺的兵部左侍郎。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吴百朋和海瑞是好友。”

  张居正把吴百朋和杨文二人的履历介绍了一下。

  吴百朋和张居正是同榜进士,多年主持平倭之事,亲自指挥了扬州平倭、虔州剿倭、三巢治乱,是大明朝堂之上,除谭纶外,少有的拥有军事天赋、能够指挥军士作战的文官。

  而杨文是戚继光南兵的核心人物,谭纶在做台州知府时候招募的乡兵,以战功升任蓟镇副总兵,杨文在蓟州,主要负责练兵,戚继光的南兵共有六千人,其中有三千人,就是杨文负责训练的。

  在军事上,谭纶招募的台州抗倭六虎是南兵的主要将领;在政治上,吴百朋、谭纶、张居正都会为南兵说话;在经济上,南兵完全仰赖朝廷给银、给粮。

  南兵是一个复杂的集合,戚继光是最闪耀的那一颗明珠,南兵也从来都不是戚继光的私军。

  上一次戚继光封爵后,玄武门外还腰牌之事,一些个看戚继光不顺眼的言官,开始上奏弹劾,即便是张居正不开口,也自然会有人为戚继光说话。

  吴百朋和海瑞是好友,俩人一个性格,眼里揉不得沙子,马芳贿赂之事,就是吴百朋发现的,但是弹劾并不是吴百朋发起的。

  因为吴百朋人不在京师,而是在蓟州、永平、山海关阅视戚帅辖下三镇之地的长城鼎建。

  这也是晋党面对张居正一拳又一拳无力招架的原因。

  宣府大同在阅视鼎建,蓟永山三镇也在阅视鼎建,这三镇的长城鼎建没有问题,宣府大同问题这么大,这就只能挨打了。

  戚继光手中有六千南兵的锐卒,还有十万三镇之军,手下有陈大成、杨文这等悍将,再加上朝中有谭纶、吴有朋兵部明公,而戚继光本身又封了爵,成了武勋。

  晋党对付戚继光,哪里有那么容易?

  只要张居正不背刺戚继光,戚继光这个蓟州三镇左都督,就不会有什么太多的顾虑。

  难忘那一年深秋,你我皆年少,心中有大志、胸中有韬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此以后,同志同行且同乐,彼此携手共进,风吹雨打,狂风骤雨谁也不能离间,终于多年以后,你功成名就,我粪土当年万户侯,缘分却走到了尽头。

  分手之后,大家还是朋友。

  最最最最重要的是,谁让戚继光一直打胜仗呢?

  “开始讲筵吧。”朱翊钧坐得笔直,看着张居正,让他开始讲课。

  “臣昨日和杨太宰夜谈,略有所获。”张居正开始讲解他和杨博的夜谈所得,主要就是万物无穷之理之间的普遍联系、矛盾的定义、矛盾的无处不在、矛盾相向产生的疑惑,解决这些疑惑之后的影响,由人对万物无穷之理,延伸到国家之制上。

  这些道理,张居正不知道小皇帝能不能听懂,但是他一定要为陛下解惑,这是作为帝师的职责。

  “先生的《矛盾说》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先生大才!”朱翊钧越听眼睛越亮,能从君子小人对举互言、结合知行合一,领悟出辩证法的真谛来,这张居正不愧是不器君子之才。

  “陛下谬赞。”张居正极为谦虚的回答道。

首节 上一节 54/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